-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7月月考(期末)试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二 7 月月考(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40 题,共 60 分) 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06 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 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 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 分封制在当时 A.传播了周文化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 D.稳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2.据此可知 A.推行“推恩令”的条件更加成熟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郡国并行制下汉朝疆域不断扩大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3.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 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 省制实行时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4.“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 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 A.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 B.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 C.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 5.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 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社会转型缺乏必要的基础 B.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6.宋太宗曾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两浙诸州,纸 扇芒鞋及细碎物,皆勿税。”之后,真宗、仁宗屡下诏令,减免了许多杂税。据此可知,在 宋代 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商人地位得到提升 C.重商成为了社会共识 D.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7.北宋时期,各路均设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但江淮荆浙发运使不是一个普 遍设置的官职,而是一个特别的职务,只管发运淮南、江南、荆湖与两浙六路的粮食到首都 地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北宋时期 A.南方地区得到普遍开发 B.长途贩运贸易高度发达 C.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8.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 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现象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 B.农民已摆脱人身依附关系 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9.《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 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 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10.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 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 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1.有学者指出:“这也是中国国内公共舆论第一次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建立新的国家认 同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任何时候的政府策略都没有如此深人国际事务和公共舆 论之中,并且以民意为政策基础。”他所指的是 A.清末掀起变法图强的社会思潮 B.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C.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 D.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2.1853 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 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13.1876 年,英国人巴尔福说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 只 要这些官员怀有私心,只对能迅速增加自己私利的事物感兴趣,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 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这可以用来说明洋务企业 A.对西方产品过度依赖 B.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C.受到欧美列强的控制 D.管理体制尚存在弊端 14.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了—倍,但占中国对外贸易总 值的比重却从超过 60%下降到 55%。这反映了当时 A.上海经济地位的动摇 B.列强商品输出的扩大 C.民族工业布局的调整 D.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 15.1914 年 3-4 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 《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 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16.1929 年,北平电车公司致电中央政府:“当晚北平总工会发生纠纷,波及电车,突被 洋车夫工会乱徒捣毁电车四十三辆、拖车二十辆、道岔十处……电车工人受重伤者八人。军 警当局立即逮捕乱徒五百余人。”这说明 A.传统交通工具受到新式交通工具冲击 B.城市普及近代新式交通工具 C.北平地方政府鼓励新式交通工具营运 D.北平交通客运市场竞争激烈 17.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以下这两首歌曲 A.反映了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最终胜利 C.体现了中共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D.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18.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 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19.读下图,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表述准确的是 A.中国与①的外交谈判中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与②的交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③是首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 D.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为解决④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20.1979 年 7 月,编纂完成的《辞海》(第三版)中涉及台湾词条的释义,不再用“一定要 解放台湾”的口号,不用“窃据”“盘踞”“尚待解放”等用语,对台湾的经济、文化和人 民生活等方面,不再使用“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等字眼。这表明当时 A.已纠正“文革”的错误方针 B.改革开放政策得到全面实施 C.已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方针 D.已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21.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大力 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该措施旨在 A.推动国民经济形势好转 B.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2.如下图是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 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工业建设的推动 ②“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③国民经济的调整 ④十年“文革”及“右倾”错误 ⑤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23.下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24.1981 年,《芜湖日报》发表了芜湖市个体商户年广久炒卖瓜子发家致富的报道——《货 真价实的傻子瓜子》,社会上流行起顺口溜“傻子瓜子呆子报,呆子报道傻子笑,四项原则 都不要,如此报纸真胡闹”。这反映当时 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B.企业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 C.经济体制改革亟须深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25.如下图所示是中国对外援助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以对外援助为工作中心 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C.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实用 D.对外援助规模有所下降 26.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在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规定除了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 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 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一变化 A.体现了“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B.有利于保障公民内部的平等 C.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倒退 27.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 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确立了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 C.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D.突破了万民法的阶级局限性 28.有学者认为,英国的《权利法案》应被视为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前身。其主要依据是, 《权利法案》 A.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B.从法律上否定了个人专制 C.奠定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基础 D.初步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 29.有学者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追求一种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不唯人民的意志是 瞻,对民主层层设防,充分利用民主,同时又对民主加以控制”。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对民 主加以控制”的是 A.众议员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B.总统对国会议案有否决权 C.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D.最高法院大法官两届任期 30.“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 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B.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31.1848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 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 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 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实事求是 B.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工人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 32.大约从 15 世纪开始,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点公有土地和农 民份地,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有力推动 B.土地买卖有利可图 C.规模生产获利丰厚 D.社会道德急剧沦丧 33.1921 年,苏维埃俄国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到 1922 年底,中小企 业出租已达 4000 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 3%。这表明苏维埃俄国 A.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用以恢复经济 B.通过加强干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C.重视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D.探索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34.马雷舍夫在《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统计了苏联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 动状况,1928 年占比 54.5%,1932 年占比 70.7%,1937 年占比 77.4%。这种变动表明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 B.苏联经济攻策急需调整 C.苏联避免了经济危机影响 D.农业资本投入不断减少 35.在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1938 年 6 月 14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 《工资工时法》。这部法案的主要条款包括每个美国工人每周最长工时为 40 小时,每小时 40 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 18 岁以下工人。关于 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这部法案的通过 A.有效缓解了美国工人的罢工斗争 B.有利于劳资关系的调整与缓和 C.成为罗斯福新政时代终结的标志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6.1961 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 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表明美国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37.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 1990 年取代“民营化” 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38.20 世纪 90 年代后,世界进入“一个力量转移和分散的年代”,各国之间的较量也从传 统的军事力量对抗转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该“转变” A.加剧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 B.阻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39.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 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 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 B.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C.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40.2017 年 1 月 23 日美国总统签署行政命令,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2016 年 6 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到 2020 年 1 月 31 日英国正式脱欧。这些行动表明 A.美英携手重建经济区域集团 B.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发展 C.美国与欧盟间矛盾逐步加深 D.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难题 二、材料题(41 题 28 分,42 题 12 分,共 4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报灾、勘灾、审户、发赈等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限制。对报灾, 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逾期处罚。对勘灾,要求勘灾时间与报灾同时进行,灾 重之处,要求督抚亲往查勘。……清代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实行蠲赈,赈务用人多,查勘量大, 但清廷组织周密,各项程序均有定例,且要求官吏遵行快办。清代的救灾政策,多载于《钦 定大清会典事例》《户部则例》中,或通过上谕“永著为例”,具有一定的法令法规效力。 不仅如此,清廷还把办赈的好坏作为评估官员政绩的依据。此外,当政者还认为灾害是人事 的预兆,封建君臣只有不违天命,从修身做起才能达到消灾的目的。 ——摘编自岑大利《清代的救灾政策述论》 材料二 1947 年至 1948 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陕甘宁边区政府结合土地 改革,没收地主的粮食,救济灾民。边区政府还组织与发挥群众力量进行生产、团结互助, 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还组织群众进行纺织、运输、熬硝等生产。还从陇东及山西晋西北 等地调运大批粮食救济灾民。同时,边区政府组织重灾区灾民迁移到延安、甘泉、志丹一带 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党政机关和部队还厉行节约,支援灾民。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到 1949 年初,边区绝大多数地方渡过了灾荒,恢复了生产,为西北地区的解放奠定了群众基 础和物质基础。 ——摘编自赵朝峰《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救灾工作述评》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灾荒频发。党和政府一方面通过剿匪、反霸、土改 运动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垮地主阶级对农村的统治,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战胜灾荒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从西南大区到地区再到县到乡村都建立起专门的生产救灾 机构,领导广大农民生产以及战胜灾荒。还通过召开各级各类会议及各级报纸来宣传党和政 府新的生产救灾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南地区的农民掀起了自救的热潮。 ——摘编自贺家明《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生产救灾研究综述(1950—1956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救灾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救灾 取得成效的原因。(1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西南地区开展救灾活动的意义。(8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全球治理是伴随着全球化的产生而出现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 主导权,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公民社会团体等大量非国家行为体日趋活跃,也成为全球治 理的重要参与者。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持续深化,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移民、 灾发疾病等具有跨国性、公共性和传导性的全球问题大量涌现。这些全球问题超越了单一主 体的管理边界和能力范畴,需要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合作进行治理。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全 球治理一直处在动态调整的进程之中。国家也需要根据时代条件和问题性质的变化相应地调 整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以实现全球治理能力的动态提升。 ——摘编自刘世强、 魏雅珍《国家全球治理能力的理论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 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5 AABBA 6-10 DDCCC 11-15 BDDBB 16-20 DAADC 21-25 AAACC 26-30 BCBBD 31-35 ACABB 36-40 DACDD 41.(1)特点:以儒家理论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救灾制度化、法律化;办理赈务组织周 密,效率较高;救灾成效与官吏陟黜相结合(作为官吏考核的依据)。(四取三,6 分) (2)措施:把赈灾和土地改革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副业生产;发动群众力量;安置 和迁移灾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五取四,8 分)原因:党和政府领导、组织得力;土地 改革的实行;军事斗争上的不断胜利;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与参与。(四取三,6 分) (3)意义:利于灾区百姓渡过灾荒,恢复生产;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树立党和 新政权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对今天的救灾工作具有长远的借鉴意义。(8 分) 42.参考示例 示例一 论题:全球治理需要国际合作。 阐述:两次世界大战和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让各国意识到建立有效的机制稳定世界政治 经济秩序非常必要。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与安全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又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 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上述国际组织一直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进入 21 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日俱增,改变原有的全球 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层面,二 十国集团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地区层面, 上合组织正有效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或者新冠肺炎等疫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世界人们的 生命健康,全球防疫抗疫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总之,人类发展中会共同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示例二 论题:西方国家长期掌握近现代全球治理的主导权。 阐述: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世界市场由分散走向整体,欧 美资本主,义国家--直控制着世界市场,主导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政治秩序。一战后,欧 美强国主导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结束后建立了带有西方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雅尔塔体系,经济上形成以美国和美元为中 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上说明欧美等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继续主导着世界政治 经济秩序。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旧的国际治理体系 面临新的变革。(从两个不同时期展开论述,论述充分即可) 总之,近现代以来,欧美国家主导建立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由此也长期掌握着全球治理的 主导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