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普通班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2.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 A. 墨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可知是墨子的思想,故A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尚贤尚同,故B错误;朱熹是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其思想离经叛道,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墨子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3.《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 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B. 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 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D. 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为维护等级秩序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和意图,不能说明孔子秉笔直书,A错误;孔子作《春秋》体现的是服务于现实的特征,没有涉及其历史视野,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孔子是否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D两项错误。 4.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B 【解析】 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属于其共同之处。 5.“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A. 皇帝善于检讨反省 B.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C. 君相矛盾趋于尖锐 D. 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答案】B 【解析】 罪己诏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结合所学,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罪己诏一定程度上与汉代独特的政治观念有着联系,对维护和调整汉代政治统治、收买人心起着积极的作用,B正确;AD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罪己诏与君相矛盾无关,排除C。 6.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 实行察举制 B. 独尊儒术 C. 颁布推恩令 D. 兴办太学 【答案】D 【解析】 根据“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可知,董仲舒认为,汉朝缺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培养人才,为此,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培养人才,D正确;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但无法体现“养士”,排除A;独尊儒术属于统一思想,和“养士”无关,排除B;推恩令是汉朝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养士”无关,排除C。 7. 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同属于理学的不同流派,但与其不同的是( ) A. 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B. 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张“人心”是万物本原 C. 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D. 坚持“性善论”和“仁”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理学讲求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以感悟“天理”所在,即“格物致知”,所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则主张“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CD都是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的比较 【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实质相同: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8. 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能力。题目中的“格物致知”指的是“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C两项;题目中的“良知”指的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明德未分明”、“知善知恶”可知朱熹和王阳明均认为人性本善,但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致良知” 9.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C选项“非善非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0.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的受旌表的贞女烈妇人数统计表: 朝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数量 2人 5人 21人 710人 7098人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政府治国严谨 B. 世风每况愈下 C. 儒学地位衰落 D. 理学摧残人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妇女贞节牌坊数量猛增,依据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守节殉节的妇女数量增加,与政府治国是否严谨无关,故排除A项;贞节牌坊的设立也体现不了世风是否日下,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稳固,没有出现衰落,故排除C项。妇女守节殉节是受程朱理学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是对人性的摧残,故选D。 【点睛】“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11.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他说: “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思想主要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法治 C. 民本 D. 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来看,黄宗羲的主张旨在维护普通百姓的利益,可以看出是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C项。传统儒家不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项;法治和重农抑商属于法家思想,排除B、D项。 12.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A. 民贵君轻 B. 天人感应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士当求“实学”等字眼意在强调做学问要讲究经世致用,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民贵君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天天人感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料未涉及格物致知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评价标准 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观点,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影响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③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 14. 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 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 都是新经济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 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百家争鸣出现,文艺复兴时期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典文化弘扬人文主义,抨击宗教神学,因此C符合题意;ABD都是只符合文艺复兴而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与百家争鸣比较 15.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这观点应是 A. 水是万物的本原 B. 感觉即知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美德即知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结合所学可知,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否定神,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故C正确;“水是万物的本原”无法体现人文精神,排除A;“感觉即知识”“美德即知识”无法体现人的地位、作用,不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联系所学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起源的知识分析解答。 16.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17.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宗教主题占主导地位,而世俗主题的绘画也在增加,通常是富人或贵族的肖像画,不过更多的普通人也出现在绘画中。造成绘画主题变化的主要文化因素是 A.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B. 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 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 D. 教权被世俗政权取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天主教逐渐遭到人们的反对,社会价值观逐渐从禁欲主义转变为以人为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因而绘画的对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没有发生改变,仍然信仰上帝,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而是强调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教权依然凌驾在世俗政权之上,排除D。 18.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A. 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 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 C.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 D.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欲望的肯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故A项错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19.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 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俗语学校”教育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而是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信息,故C排除。 20.“路德确信自己己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 A. 购买“赎罪券” B.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C. 实现教会的民主化 D. 虔诚信仰天主教会 【答案】B 【解析】 “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故B正确,D错误;路德反对通过外在的繁琐的宗教仪式获得灵魂得救,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现教会的民主化”,排除C。 21.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 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B. 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 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 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教会神职人员垄断和把持翻译《圣经》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但在宗教改革期间,威克里夫和其弟子打破了这一规定,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这有助于人们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使人们可以自由理解《圣经》的教义,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说法夸大了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的作用,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意识问题,故D项排除。 22.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较,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对天主教会发起了摧毁性的冲击 B. 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构想 C. 以人文主义思想来观察社会现状 D. 号召广大民众投身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欧洲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并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故B正确;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发起了摧毁性的冲击,A不是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排除;古希腊人文主义者就已经以人文主义思想来观察社会现状,排除C;启蒙运动没有号召广大民众投身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 23.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学生据此可以联系启蒙运动关于权力制衡的思想主张,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4.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他所依据的理念是 A. 社会契约 B. 天赋人权 C. 君权民授 D. 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与国民的关系是由一条纽带所联系的,这就是一种契约,所以答案选A,排除其他选项。 25.我不相信犹太教会、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土耳其教会、新教教会以及我所知道的任何教会所宣布的信条,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的教会。”最符合这一理念的说法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C. “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的教会”可知,材料强调个人信仰的作用,体现“因信称义”,“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故A正确;B反映重视现世生活的幸福,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教改革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强调理性,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的教会”,联系所学宗教改革的思想内容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从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概括李贽的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不同: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社会条件: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思想文化专制,程朱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三个角度分析,表述正确即可。)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等角度回答。 (2)态度:根据“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得出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不同:根据“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得出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社会条件:联系所学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程朱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 27.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相比,有何新发展。 【答案】(1)核心观点:美德即知识。 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原因:城市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3)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人权等。 新发展:从提倡人性到倡导理性,从批判天主教神权统治到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解析】 【详解】(1)核心观点:根据“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得出美德即知识。 影响:联系所学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可从是人类精神觉醒的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分析回答。 (2)原因:根据所学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可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等总结回答。 (3)含义:根据“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得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根据“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得出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根据“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得出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人权等。 新发展:可从由提倡人性到倡导理性,从批判天主教神权统治到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分析总结。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赎罪券的抨击,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认为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人文主义者热烈地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他们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摘编自《法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赎罪券的抨击立刻燃起了燎原之火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兴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要求。 【答案】(1)由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理解: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天主教会对德意志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德意志贵族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回答其中2点即可) (3)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摆脱天主教会压迫;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解析】 【详解】(1)由来:根据“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得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理解:根据“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实质得出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原因:根据所学宗教改革的原因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赎罪券的抨击,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得出天主教会对德意志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根据“人文主义者热烈地欢呼”得出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根据“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得出德意志贵族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 (3)要求:根据“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得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得出摆脱天主教会压迫;根据“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得出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