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南城二中2019——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12*2=24分) 1.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和宗法制 C. 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部落时代”为原始部落时期,即夏建立之前时代;禅让制出现在原始部落时期,故A项错误。“封建时代”与君主专制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不同,指的是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的时期,即“封邦建国 ”之意,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确立了与各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郡县时代”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制开始。故CD两项错误。 2.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朝某官的马匹受惊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们应该找( )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丞相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某官的马匹受惊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可知孩子家长应该去找管理官员的官,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答案为B;太尉负责军事,丞相辅佐皇帝负责行政,郡守是地方长官,他们都不能处理违法的官员,排除ACD。 3.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 B. 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都体现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体现出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需要,B正确;材料论述的古代官制改革的理念并不是说明“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A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示是理念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提高政府的效率,C错误;“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并不是材料中枢机构演变的主要特点,D错误。 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皇帝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是说,西周之所以失国其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各个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百姓不堪忍受。故前后“两个制”代表的分别是分封制与郡县制。所以应选A。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不是西周灭亡的原因,故排除B和D。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百姓不堪忍受,故C项与材料联系不密切,故排除C。 【点睛】郡县制与分封制以及元代的行省制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地方制度要注意其区别与联系。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时代 奴隶时期 (西周) 整个封建社会 元朝 不 同 和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 影响 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经过了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5.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 A. 理藩院 B. 中书省 C. 行省 D. 宣政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代地方最高统治机构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答案为C;理藩院是清朝的,A错误;中书省是中央机构,B错误;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事务的中央官署,D错误。 6.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直接统领六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明太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可以看出,明太祖的劳累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减轻皇帝繁杂的事务设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故A项正确;B项是清朝时发生的,排除;内阁是明成祖建立的,故C项排除;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导致皇帝比较劳累,故D项错误。 7.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 发生在顺治时期 B. 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 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A项错误;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D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 考点:军机处的设置。 【详解】 8.英国的鸦片商人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获得了“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基辛格《论中国》)的权利。这项权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A. 关税主权 B. 司法主权 C. 领土主权 D. 贸易主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今后只服从本国的法律和规章,而不必受中国管辖”反映的是中国司法主权被破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关税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领土主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贸易主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 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B. 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D. 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英国货物运销税率确定,“不得加重税例”,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故选A;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B;“领事裁判权”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排除C;《南京条约》确定的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内地自然经济依然顽固地占统治地位,排除D。 10.威海战役时,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躋夫实效?”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 A. 当时清朝军纪松弛 B. 当时清朝吏治腐败 C. 当时清朝教育落后 D. 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取士、考试”等词语可推知体现的是教育落后,未进行教育变革,导致人才不济、民智未开、思想僵化,使甲午战争缺乏制胜的人力因素,故C正确;军纪松弛指的是部队纪律不严明(高级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法不依,腐化堕落),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吏治腐败指争权夺利、以权谋私、贪污成风,上级任人唯亲,下级糊弄支应,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日本蓄谋已久,故D错误。 11.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下表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华本质的是 ( ) 选项 条约名称 条款内容 A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B 《马关条约》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辛丑条约》 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与该缔约彼方国民,在同样条约之下,依照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有关法律规章(倘有此项法律规章时),行使上述一切权利及优例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为资本输出,体现当时的侵略本质,故答案B;《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割占香港岛不能体现当时侵略本质,A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时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侵略特征为资本输出,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不能体现侵略本质,C错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内容主要是向帝国主义国家进行领土开放,随之大量的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致命的打击,不能体现资本输出的侵略本质,排除D。 12.某年9月6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在全局上的意义尤其重大此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也是一种进步。”由此可见,当时 A. 国共两党军队摩擦加剧 B. 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 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 D. 北方抗战已转入反攻阶段 【答案】B 【解析】 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坚定了中国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为百团大战,不属于国共两党军队的摩擦,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C项;北方抗战转入反攻是在1944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26分) 1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制度始行于哪一朝代?选拔标准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及其主要特点,并概括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5)选官用人关乎国家 长治久安。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 (2)汉代。注重德行、才学。 (3)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 (4)制度:科举制。特点: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新规定: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比例录取。影响:有效解决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5)一是选官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二是选官制度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三是选官制度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四是选官制度有利于保障政治的稳定繁荣。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是世卿世禄制,选官标准为血缘、门第、等级和世袭等。 (2)根据材料“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可知是汉朝时的察举制。根据材料可知标准为德行和才学。 (3)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为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选拔的标准为家世门第。 (4)制度:根据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可知为科举制。特点:根据材料“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并根据所学可知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新规定:根据材料“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可以得出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比例录取。影响:根据材料“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可以得出有效解决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5)本题考查对选官制度的影响。主要联系所学从科举制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从以才取人、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维护国家的统治、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进行阐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