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版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作业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政治 新政权初步巩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经济 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精神指引下,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外交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思想 文化 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开展扫盲教育,同时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社会 生活 社会生活有所提高,社会风气根本改善 相继进行铁路、公路建设,交通发展迅速;实行粮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颁布《婚姻法》主张婚姻自主,婚丧嫁娶习俗发生变化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全国 课标 Ⅰ卷 2019,31,4分 “一五”计划 近五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外交、教育等知识点上;反复考查“一五”计划,难度适中,注重以漫画、表格等为载体,创设新情境,同时注重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能力立意 (1)抓住这一单元的主干知识点,重点复习“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适当拓展延伸,同时注意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隐性知识 (2)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是高考冷考点,但复习时也应注意 (3)新中国外交深受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复习备考时应注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适当地和当今的时政热点相结合 2018,31,4分 “一五”计划 2015,31,4分 “一五”计划 全国 课标 Ⅱ卷 2019,41(2),10分 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7,41(2),10分 “一五”计划 2016,31,4分 “一五”计划 2015,31,4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考点集训】 考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即“四面八方”工作方针,这说明当时( )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B.亟需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 C.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走向萎缩 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答案 A 2.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对台湾的解放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这一变化说明( ) A.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对抗 B.杜鲁门的政策摇摆不定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答案 C 3.1954年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答案 D 4.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发展。这反映了( )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答案 D 5.1956年10月的某一天,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招待所竟然住下了1440人,全部是机械部下属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来北京只有一个目的:要钱要人。这说明了( ) A.国民经济恢复势头迅速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国家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D.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 答案 B 6.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以下事件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特征的是( ) A.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 答案 C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7.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表(单位:万公斤) 年度 粮食产量(原粮) 采购量折合原粮 数量 占产量(%) 占上市量(%) 1950 449057.5 20398.5 4.5 24.6 1951 428382.5 28413.0 6.6 55 1952 575071.5 70146.5 12.2 85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 ) 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 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 C 8.下面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幅木刻画《售余粮》。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 B.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 B 9.1953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此言论( ) A.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B.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 C.贯彻落实宪法精神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 A 10.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 ) 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 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答案 B 11.下图为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柱状图。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 ) 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国情 答案 D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 1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答案 B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 ) A.适应了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需要 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答案 A 14.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新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完全形成 答案 B 【应用集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答案 A 2.1955年,中国政府建议美国就双边问题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释放了数名被押的美国人,并愿意批转15名要求到中国大陆采访的美国记者的签证。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打破了两极对峙的格局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同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 C 3.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说明当时中国在外交上( ) A.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B.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C.努力推动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答案 D 【五年高考】 考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1.(2019北京文综,18,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2.(2019江苏单科,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 D 3.(2019海南单科,11,4分)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答案 D 4.(2018北京文综,19,4分)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 A 5.(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6.(2017江苏单科,12,3分)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 7.(2016江苏单科,12,3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A 8.(2015安徽文综,17,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9.(2015广东文综,17,4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 B 10.(2015江苏单科,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 D 11.(2015上海单科,30,2分)“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答案 C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19课标Ⅲ,31,4分)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 D 13.(2019课标Ⅰ,31,4分)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 D 14.(2019江苏单科,12,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 B 15.(2018课标Ⅰ,31,4分)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 D 16.(2016课标Ⅱ,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 A 17.(2016江苏单科,13,3分)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 D 18.(2015课标Ⅰ,31,4分)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19.(2019课标Ⅱ,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答案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0.(2017课标Ⅱ,41,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答案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2016天津文综,13,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 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6分) 答案 (3)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 22.(2017课标Ⅲ,31,4分)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C 23.(2017天津文综,9,4分)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 D 24.(2015课标Ⅱ,31,4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1.(2015上海单科,27,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答案 C 2.(2014江苏单科,8,3分)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3.(2014广东文综,18,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 B 4.(2014江苏单科,9,3分)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 C 5.(2014四川文综,8,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 B 6.(2013北京文综,20,4分)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7.(2013江苏单科,9,3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8.(2014课标Ⅰ,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9.(2014课标Ⅱ,31,4分)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 C 10.(2013安徽文综,17,4分)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 D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 11.(2014天津文综,9,4分)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 B 12.(2013课标Ⅱ,3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72分) 1.(2020届湖北黄冈新起点联考,21)194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院下设的财经委员会指导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等部门,开创了中国之前从未有过的按照工业门类划分的管理体制。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 A.中国机械工业的探索开始起步 B.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比例严重失调 C.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D.国家意志对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强 答案 D 2.(2020届全国大联考一,16)1953年3月,第一部《选举法》颁布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尽管人民对选举没有了解,但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这说明( ) A.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 B.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 C.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答案 C 3.(2020届超级全能生联考,31)“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的156个项目,大部分是重工业,绝大多数是中国新兴部门的企业,其中国防工业占相当大比重。这些项目的引进( ) A.根源于苏联发展模式影响 B.服务于实现三大改造 C.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短板 D.奠定了经济发展格局 答案 C 4.(2020届百师联盟开学摸底大联考,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制度( ) 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B.是“共同纲领”中最早确立的制度 C.已在全国各个行政区得到实施 D.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 B 5.(2020届湖北荆门龙泉中学、宜昌一中联考,12)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那样,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没有展示中国当时所流行的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导向”。之所以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开创了中印两国友好的局面 B.成为规范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 C.在产生时充满理想化的成分 D.具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立场 答案 D 6.(2020届湖北名师联盟调研,15)“共同纲领”提出:“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答案 D 7.(2020届辽宁部分重点高中9月联考,29)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 B 8.(2019天津河东区一模,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说法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规定的是( ) ①以北京为首都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9.(2019重庆三诊,30)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出席会议代表共379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订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推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A.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 B.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答案 D 10.(2019辽宁辽阳一模,14)20世纪50年代,朱德在一篇文章中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中,没有明确规定合作社的私有制性质,这不要怕,应该规定出来,这样不会使反对我们的人中伤说“合作社是公家的”,“是国营经济的附属机构”,“是四不像的一种经济”。这表明当时( )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抵制 B.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开始 C.公私合营已经在全国展开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答案 B 11.(2019福建莆田一模,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 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12.(2019辽宁沈阳三模,31)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 ) 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 答案 B 13.(2019辽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三模,31)下图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 ) A.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 D 14.(2019上海金山区二模,18)有西方报纸对下图反映的某会议报道:“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此会议对新中国来说( ) A.是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B.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D.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 C 15.(2019东北三省三校四模,31)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 )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 D 16.(2019天津和平区三模,9)以下为新中国参加的某一国际会议的5项议程: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判断,这一会议( ) A.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答案 D 17.(2019天津河西区三模,7)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答案 B 18.(2018东北三校二模,31)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再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9.(2020届全国大联考一,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北京终于在其后几个月开始实施一个全面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国走上了通往工业化的道路。在1953年下半年还举行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的外交姿态中,这种缓慢但却稳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政策得到了体现。确实,正是在这段时期,对和平共处的强调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特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1954年6月,北京在中印联合公报中赞成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不再是“苏联的最大盟友”,并增加了“核大国”“国际反帝反修统一战线号召者”等国际身份。70年代,中国不但与美国结成战略关系,还赢得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尊重。这个时期中国还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个宝贵的国际身份。80年代,中国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身份,形成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融入者”等新身份。90年代,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法治国家”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同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展开全面、正面的对抗,只有在事关危及全球和平与发展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或重大经济利益等原则性问题上,才有必要与之进行斗争。 ——摘编自欧阳泽华《对新中国外交的总结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特点。(6分) 答案 (1)背景: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政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一五”计划提出,国内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启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周边邻国大都实现了独立自主。(任答3点6分)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任答2点4分) (2)特点: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战略应时势而及时调整,外交政策逐步成熟;由重意识形态转变为重国家利益;重视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任答3点6分) 20.(2019辽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旧学制规定小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且“四二”分段,90%的小学生只能读完初小四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应给儿童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小学的修业年限为5年,实行一贯制。1952年,教育部根据北师大附小等6所学校进行的试验情况发出指示,规定“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游牧区及个别经济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可以推迟实施外,其他地区,不分城乡,争取到1957年秋季,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54年通过的《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规定:“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足够合格的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对国家生产建设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因此中学毕业生,除部分根据国家需要升学外,大部分应该积极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或其他建设工作。” ——摘编自刘桂玲《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义务教 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1949—1976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6分) 答案 (1)特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教育改革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的。 (2)意义:有利于劳动人民子女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满足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适应了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任答出三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