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宋襄公(?~前637年)“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 A. 宋襄公遵守分封制 B. 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 C. 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 D. 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可以看出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来称霸。结合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本应顺从周天子的命令。但从宋襄公想称霸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周王室地位衰微,分封制逐渐衰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宋襄公破坏了分封制;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C选项错误,宗法秩序主要靠血缘关系维持,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英文中的uncle在中文中等同于伯父、叔父、舅父、叔、姑父等称谓,brother-in-law在中文中等同于姐夫、妹夫、大伯、小叔等称谓。这一现象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 分封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宗法制 D. 皇位世袭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中文相比于英文对亲属的称谓分类更加详细,这体现出中国对亲属关系更为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宗法制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分封制不是最重视血缘;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主要针对的是继承问题。 3.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 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 4.唐中宗神龙二年,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官员巡察各地,长官称道巡察使。下列官职的设置意图与道巡察使最接近的是 A. 三司使 B. 刺史 C. 参知政事 D. 同平章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官员巡察各地,长官称道巡察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掌财政权,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汉代刺史负责巡察地方,故B正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故C错误;同平章事也行使宰相部分职权,故D错误。故选B。 5.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这反映出 A. 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 B. 政出多门,官制混乱 C. 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 D. 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答案】A 【解析】枢密院掌军事,故宋太宗初议兴兵,独与枢密院计议,这反映出宋代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出多门,官制混乱,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集体议政,故C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唐代,故D错误。故选A。 6.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A. 中书省与行省制 B. 中书省与枢密院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承宋制”,意思是元朝继承宋朝实施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可知,行省制是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继承自宋朝,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宋代中央设立中书门下省为行政机构,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元朝时期继承了宋代的中书省和枢密院的设置,因此B选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不是继承自宋朝,因此C选项错误;元朝时期并无门下省的设置,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明代嘉靖中期,内阁官员“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六部尚书)矣”。这表明当时 A. 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B. 内阁严重威胁皇权 C. 内阁与六部互相牵制 D. 内阁官员权势很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六部在明太祖废除宰相后,成为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地位高,而内阁可以压制六部,这表明内阁官员权势较高,故D项正确。内阁与六部不是隶属关系,排除A。材料不能得出皇权的相关信息,内阁事实上并不能威胁皇权,故排除B。材料不能看出互相制约,只能看出内阁对六部的压制,故排除 C。 8.《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 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 军机处取得管辖六部的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依据材料“(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可知军机处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因此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可知军机处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因此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结合军机处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因此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军机处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军机处并不能直接管辖六部,因此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9.中国近代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下列在华权益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领事裁判权 ②协定关税 ③允许列强派兵保护北京使馆区 ④开放沙市为商埠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是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协定关税是在《南京条约》中;允许列强派兵保护北京使馆区是在《辛丑条约》中;开放沙市为商埠是在《马关条约》中。由此可知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故D正确;ABC排序均不正确。 10.下图描绘了近代中日海军一场决战的场景,对这场决战描述正确的是 A. 北洋舰队率先离开战场 B. 刘步蟾为中国海军提督 C. 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率舰英勇战斗 D. 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台湾返航途中遇袭 【答案】C 【解析】图中描绘的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舰队率先逃离战场,故A项错误;中国海军提督是丁汝昌,故B项错误;该战役是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遇袭而爆发的,故D项错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率舰英勇战斗,故C项正确。 11.下图为清政府接受到的一个最后通牒的部分条款,后来写入某不平等条约之中,这一通牒的发布者是 A. 英军 B. 英法联军 C. 日军 D.八国联军 【答案】D 【解析】图片的是意思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畅通无阻,禁止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故属于《辛丑条约》内容,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正确;其他选项战争后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下列革命团体直接与武昌起义爆发相关的是 ①共进会 ②华兴会 ③中国同盟会 ④文学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武昌起义准备的组织是共进会和文学社,故①④正确;选择B项;华兴会和同盟会均是武昌起义之前,故②③排除。 13.1919年10月,李大钊撰文指出:“五四运动系排斥‘大亚细亚主义’,即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该文旨在 A. 宣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义 B. 揭示五四运动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C. 说明五四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强调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特点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来看,作者认为五四运动具有反对“以强权压迫公理”的普遍性意义。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D项。 14.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发展。下列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②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③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④北伐军直捣南京、上海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项,1922年至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②项,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③项,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④项,1927年初,北伐军直捣南京、上海。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历史学者在四川省南江县的一些砂石岩山上发现了以下红军石刻标语,这些标语最早可能形成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长征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四川省”“只有共产党是革命为民族独立的唯一领导者”“工农红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长征时期工农红军经过四川省苍溪县刻下的标语,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拥有自己的武装——工农红军,排除A。全面抗战时期是工农红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军或者是新编第四军,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是人民解放军,而不称为工农红军,排除D。 16.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如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 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的革命任务一致,都是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答案为D项;只有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前没有建立起统一战线,排除C项。 17.历史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A. 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B. 中共军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C. 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D. 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由东南到西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和抗日战争,旨在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两幅地图反映了国共两党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对抗到走向合作抗日,ABC都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范围广泛,不仅仅在西北地区,还包括华北、华中、华南、东南、西北等广大地区,故D项分析错误,故选D。 18.一部有关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著作中部分篇章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处境艰难;八路军积极投入战役准备;第一阶段——以摧毁正太铁路为重点的交通破击战。这部著作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A. 《血肉磨坊·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纪实》 C. 《百团大战始末》 D.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见闻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华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以摧毁正太铁路为重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百团大战的史实,故这部著作的名称最有可能是《百团大战始末》,故C项正确;淞沪会战没有八路军参加,故A项错误;平型关大捷不属于华北地区,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第五战区主要在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故D项错误。故选C。 19.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可以知道,该战役发生在1948年底,而且在北京地区,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战役是平津战役,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在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虽然发生在1948年底,但是以徐州为中心,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在长江流域,故D项错误。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下列各项中属于《共同纲领》内容的有 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③规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规定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故①②正确。该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少,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故③正确。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故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选项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的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 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C. 保证民族平等团结 D. 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答案】B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因此A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制度,与发挥经济特区的作用无关,因此B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因此C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民族高度自治,因此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A.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结束 B.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宣告确立 C. 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宪政基础奠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只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影响,C项只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中“新阶段”的含义,故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宣告确立,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宪政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23.新中国参加的某次国际会议就右侧地图所示区域的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这次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亚非会议 C. 二十六届联大 D.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答案】A 【解析】上图所示地区是印度支那地区,即越南、老挝、柬埔褰地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故A项正确;亚非会议指的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故B项错误;第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台法席位,故C项错误;雅尔塔会议确立了战后美苏两级格局的基础,故D项错误。 24.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前一日中印总理会谈中中国提出的外交“五项原则”。下列项中不属于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确认的“五项原则”的有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 平等互利 C. 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 D. 和平共处 【答案】A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1954年6月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确认的“五项原则”不包括A选项,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此前中印两国总理已经将“平等互惠”修改为“平等互利”,因此1954年6月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确认的“五项原则”包括B选项,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内政”一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并未发生改变,C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和平共处”一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并未发生改变,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与美国的关系是中国重要的双边关系。下列有关中美关系的大事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②美国在中国重返联合国问题上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 ③美国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联合国安理会首次首脑会晤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①项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是在1978年12月《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首次出现的内容;②项美国在中国重返联合国问题上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是1971年美国提出的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提案;③项美国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在1972年2月;④项联合国安理会首次首脑会晤是在2000年9月召开的。因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①④,正确答案为D选项。 26.某纪录片中有这样的镜头:中国各地“毛主席语录家喻户晓,到处传诵”,有的毛泽东语录还被改编成歌曲,如《什么人是革命派,什么人是反革命派,什么人是口头革命派》等。这一时期 A.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被破坏 C. 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解析】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不涉及毛主席语录,故A错误;依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不能如期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不能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被破坏,故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C错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材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错误。 27.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下列各项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特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 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B. 从秘密外交走向公开外交 C. 民间外交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受冷战对峙态势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是遵循“不结盟政策”,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政策,与题目中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间(1972)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之间就已经秘密接触,之后正式公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公开接触之前,是著名的“乒乓外交”先在民间交往的基础上发展为国家正式交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0年代之前,中美外交受美苏冷战的影响,1972年尼克松访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守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8.美国尼克松政府向联合国提交了“双重代表权”议案,即联合国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安理会成员国,同时保留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大会的席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美国落实上海联合公报的内容 B. 美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问题 C. 中美关系正常化取得关键突破 D.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一致 【答案】B 【解析】上海联合公报的内容是承认一个中国,而且是在向联合国提交了“双重代表权”议案之后,所以说落实上海联合公报的内容不正确,故A项错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美国尼克松政府向联合国提交了“双重代表权”议案,干涉中国内政,故B项正确;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议案是激化了中美矛盾,故C项错误;中国主张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故D项错误。 29.在广泛吸收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下列各项不属于该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A. “一国两制” B. “民族自决” C. “港人治港” D. “高度自治”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自决”具有独立分裂的倾向,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30.上海合作组织反对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恶劣作法,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 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 B. 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C. 旨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D. 推动了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答案】B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互相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和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中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故B项正确;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不是上海合作组织推动的,是因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代疆域图(局部) 材料二1992年“两会”在事务性商谈中的一些表述 海协会的表述 海基会的表述 海峡两岸文书使用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双方本着“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原则 在海峡两岸共同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 双方本着“谋求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统一的中国,两岸事务本是中国人的事务”的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秦王朝对图中圆圈所示区域的管理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会”表述的共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大陆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具体措施。 【答案】(1)制度:郡县制。 情况: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共识: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措施: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解析】(1)依据秦代疆域图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图中圆圈所示区域设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依据材料可知,“两会”表述的共识是一个中国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方面为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等。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的政治家认为,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1911年12月,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会“误革命之大计”,于是同盟会内部决定采用总统制。清帝退位后,宋教仁说: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孙中山等人觉得宋教仁的看法很有道理,转而全力支持他。因此,宋教仁率人赶制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很快获得通过。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二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同盟会内部存在哪一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能体现这一争论结果的内容,并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写入这一内容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答案】(1)争论:政体之争(或答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内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如答确认国务员具有“副署权”)。 意图:限制袁世凯权力(或答“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如回答“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等,最多只能给,因为缺乏概括思维能力) 成就: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解析】(1)由材料“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和“于是同盟会内部决定采用总统制”,可见存在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争论。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即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其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防止总统独裁。 (2)第一小问,由材料“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可见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由材料“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可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第二小问,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主要有: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和基层民主制度。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路线图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中解放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事变的领导者,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中共一直怀着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 (1)根据材料一中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指出图中①②③位置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图中③位置发生的事件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所说的“牢狱”指的是什么?西安事变结局如何?概括西安事变的意义。 【答案】(1)①:召开了遵义会议②:1935年10月,陕北会师③: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2)牢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或蒋介石的围剿,对红军大规模的进攻、内战) 结局: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主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意义:解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召开遵义会议,②处陕北会师,③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以及长征胜利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从材料中的“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所说的“牢狱”指的是国民党对红军的围追堵截。联系所学可知,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来回答。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志》 材料二 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虽说是中美接近的副产品,但它使中日两国关系自19世纪以来第一次成为对等的、和平的关系。到田中角荣上台前夕,中日关系正常化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呼声,对美贸易的冷却使得日本迫切需要扩大对华贸易,打开中国市场。日本自民党内意识到如果日中关系再没有改善迹象,就无法跟上世界局势的发展,所以田中角荣是把日中关系正常化作为他的竞选承诺而当选的。 ——整理自【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打击敌寇的主力军。 (2)主要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日本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和人士的推动。 历史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1)由材料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共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争的建立,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的意义等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据材料“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虽说是中美接近的副产品”、“对美贸易的冷却使得日本迫切需要扩大对华贸易,打开中国市场”、“中日关系正常化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呼声”加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关系的改善,对本国和世界和平的影响的角度加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