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作业
通史检测(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高三·大连模拟)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这一诏令( ) A.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 B.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C.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D.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 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宋初政府鼓励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开垦荒地,且“只纳旧租,永不通检”,那么这一诏令必然推动地主占田,在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故选A项;B、C、D三项皆与题意不符。 2.唐朝时,“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对象。这一变化表明( ) A.地方行政组织设置向基层延伸 B.宋朝乡村经济所占比重上升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草市合法化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需要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向基层延伸的是商业场所而非地方行政组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唐朝时,‘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对象”可知,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草市历经了从唐代非法至宋代合法的转变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本意是“到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对象”,但我们无从得知草市是否已经满足了政府的税收要求,故D项错误。 3.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 宋代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与材料强调婚俗观念的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表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因为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4.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有这样的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B.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使用了纺车 D.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选C 题干中的《木棉》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妇女弹棉、纺棉的图画。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是在元朝,故A项错误;纺织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故B项错误;“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说明在宋代的棉纺织行业已经出现了“纺车”这一纺织工具,故C项正确;《木棉》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弹棉、纺棉的图画,没有涉及“衣食结构发生变化”的问题,故D项错误。 5.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这反映了宋代( ) 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君主权力的弱化 解析:选A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与材料中“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诏旨发出”的程序,但没有涉及官制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中“诏旨发出”的程序完善,但其并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君主权力弱化与宋代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6.(2019届高三·绵阳调研)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幸,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 D.由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监察官选任标准的演变趋势是由重德到重才,重视才能不能推断出趋于民主和科学,故A项错误;宋代以前注重德行而不是门第,故B项错误;监察官的选任一直受到皇权的控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监察官选任标准的演变趋势是由重德到重才,故D项正确。 7.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宗法制盛行 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解析:选D 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材料中的祭祀礼仪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道:“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结合理学的特点及影响,得出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据《东都事略》,“(宋)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审上司,不许覆板。”这说明宋代( ) A.出版业放任自流 B.有版权保护的意识 C.印刷术空前发展 D.出版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不许覆板”,体现的是政府的管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已审上司,不许覆板”,体现的是对版权的尊重,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版权保护问题,与印刷术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限定“宋代”,结合所学,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认为,元朝皇帝的职责在于“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此举折射出元朝( ) A.皇帝无为而治 B.行中书省事务繁多 C.相权高于君权 D.中书省的权力过大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元朝宰相权力反弹,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元朝的中央政制,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元朝相权增大,不等同于相权高于皇权,故C项错误;皇帝大事须征询宰相,说明宰相权力增大,而宰相是中书省的长官,宰相权力增大体现中书省权力过大,故D项正确。 11.(2019届高三·鞍山摸底)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 ) A.不利于强化集权 B.具有原始民主性 C.可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了行省职权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行省加强了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与原始民主性无关,故B项错误;“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说明行省有助于集体讨论,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行省职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1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解析:选A 据材料“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可以得出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社会转型是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如中国古代的“唐宋变革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变革或者说唐宋之际社会转型的关键,是两税法的实施,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他一切政治、文化上的变动都由此而起。两税法变革的动力何在?第一,生产力发展,引起剩余产品增多,推动商品货币关系进步,继而推动土地私有化倾向的发展,促成封建土地国有制难于照旧维持下去,不得不变均田制、租庸调为两税法。第二,经济关系变化的过程中,豪绅大地主日益腐朽和衰落,依附他们的农民因而获得人身自由,赋税制度不得不取消土客户之分。第三,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对旧制度起到了摧朽拉枯的作用。 ——庞卓恒《史学概论》 材料二 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我看来,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 ——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宋变革的原因,并指出庞卓恒先生是使用什么史观分析问题的。(1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12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中“两税法”“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豪绅大地主”“农民起义”等关键词,联系所学可归纳出引发唐宋社会变革的四层原因;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变革中的作用,则体现了作者的唯物史观立场。第(2)问,根据材料“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得出教育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根据材料“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为代表”并结合所学得出商业发展改变税收结构,并带来城市商业化;根据材料“文化变化为代表”并结合所学得出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根据材料“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可以得出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增强。 答案:(1)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进步;豪绅地主阶级衰落;农民起义的打击;两税法的实施。唯物史观。 (2)特点:教育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商业发展改变税收结构,并带来城市商业化;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加强。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市凝缩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繁盛的宁波港就是历史的见证,宁波在北宋时称为——明州,地处南北水路要冲,始兴于唐,后逐步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及政府财政的重要依赖。 根据以上图文材料相关信息,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解析:根据材料“后逐步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及政府财政的重要依赖”以及市舶务、市舶提举司的设置等得出北宋对外贸易发达,北宋沿海港口城市繁盛,北宋造船业发达。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并联系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观点一:北宋对外贸易发达。 说明:明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对外贸易频繁;明州有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有专门的供外国商人居住的使馆;北宋造船业十分发达;江南经济不断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用于航海,发达的对外贸易是宋朝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观点二:北宋沿海港口城市繁盛。 说明:宋朝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繁荣,明州有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有外国商人居住的使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也促进了港口的建设;政府对海上贸易的重视,指南针用于航海,发达的南北水运,这些都促进了对外海上贸易发展,也推动了港口城市的繁荣。 观点三:北宋造船业发达。 说明:北宋造船技术先进;明州造船厂数量多;政府有专门的造船管理机构;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利的水上交通和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这些都推动了造船业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