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中)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 ) A.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途径 答案 B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诸子百家代表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纷纷著书立说,他们以结束战乱,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故选B项。A、C、D三项不是核心问题,均排除。 2.(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理想的臣民应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一学派应该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C 解析 根据“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可知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材料与儒家、法家和墨家思想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3.(2018·湖南岳阳适应性训练)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以“仁”为思想核心,C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 4.(2018·福建福州期末)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 )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 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 答案 B 解析 孟子把人民排在第一位,体现出关注百姓,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当时社会主要诸侯争霸,并没有关注民生,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不符;此时并不是民主社会,故D项错误。 5.(2019·四川江油期中)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行仁政,民之悦之” C.“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燔诗书,贱游学之人” 答案 A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A是秦国,法家思想为主,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是楚国,道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行仁政,民之悦之”是儒家思想,故B项排除;C是鲁国,儒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D是齐国,荀子曾经在齐国讲学,材料“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是法家思想,故D项排除。 6.(2018·广东东莞演练)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知,A、B、C三项不符,排除。但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故D项正确。 7.(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中国文化概论》在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思想时说:“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 A.孟子关于人性论的作用 B.荀子礼法并施的意义 C.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弊端 D.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过郡国并行制度,贵族制又存在了一段时间;而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提供思想指导, 故D项正确。孟子的人性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无关,排除A项。荀子的思想礼法并施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8.(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春秋繁露》说:“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 ) A.春秋大一统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君权至上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与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和君权至上无关,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 9.(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主要是因为( ) A.选官制度发生大变化 B.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C.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 D.社会环境走向安定 答案 C 解析 汉代选官采用察举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排除A项;社会环境安定不是出现“儒者气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民间向学之风兴起是确定儒学独尊地位后引发的,故排除B项,选C项。 10.(2018·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期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十指》中提出:“天下之大,事变之博……大略之要,有十指。……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因为它( ) A.契合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B.在根本上代表了民众利益 C.吸收了法家等学派思想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D 解析 “强干弱枝,大本小末”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从而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故选D项。A、C两项与“建设性”不符,故排除。B项说法错误,这一主张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尤其是皇权,故排除。 11.(2018·宁夏银川月考)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 C.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 D.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 答案 C 解析 A项错误,最早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B项不够准确,汉代儒学不仅仅是继承而是另有发展;C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12.(2018·湖北月考)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自然、神灵三者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构建这一哲学思想的目的是( ) A.神化儒学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性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发展儒学的目的是,用道德和借用超自然的力量,解决西汉初期以来地方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的现实,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独尊儒术的必要性,故A项排除。B项是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不是目的,排除。D项是表象,不是目的,排除。 [题组二 模拟小题] 13.(2018·华中师大附中月考)西周时期, 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曾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开始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解析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开始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最晚可上推到西周的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春秋时,封建统治秩序还没有确立,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是对周礼的继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14.(2018·福建龙岩一模)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思想正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政治形势推动思想领域变革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末年”“兼儒墨,合名法”“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说明面对战国末年国家统一的趋势,思想界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故D项符合。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吕不韦的行为,“共识”一说无法体现,排除C项。 15.(2018·内蒙古期末)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所以要通过学习法治和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 ) A.超越了儒学范畴 B.主张无为而治 C.是儒学集大成者 D.具有理性精神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叙述了荀子认为“好利、好声色”是人的本性,因此需要“法治和礼仪”,以达到“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的理想状态,说明荀子具有理性精神,故D项正确。荀子主张的“礼仪”“君子”属于儒学范畴,故A项错误。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张,况且他主张用“法治”“礼仪”引导民众,并非无为,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2018·江西南昌期末)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对于《论语》版本的考证研究有利于儒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对于《论语》的研究,B项错误;汉代儒学独尊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汉代和先秦时期儒学的特点,D项错误。 [题组三 高考小题] 17.(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 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思想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18.(2018·浙江高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 B 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墨家的“尚贤”“节用”等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墨家思想讲求实际功利,故选B项;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项;C、D两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9.(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解析 “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20.(2015·安徽高考)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A 解析 “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1.(2018·陕西咸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司马迁对儒、墨、法三家的评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原因:社会转型,王权衰落,社会政治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等。 (2)司马迁虽然对儒、墨、法三家都做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但总体上肯定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主张,如儒家的等级秩序、法家关于君臣上下的主张,这符合司马迁的身份和西汉时期的政治背景。 (3)这一时期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等角度总结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史记》编撰的时代背景及司马迁个人身份角度认识其言论,言之成理即可。第(3)问,可从当时和后世,从政治、思想、学术等角度阐述影响。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2.(2018·江苏徐州模拟)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讲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答案 (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任答两点即可) 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 (2)内容:三纲五常。 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3)影响: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可知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据材料一“性待教而为善”可知重视教化;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出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以适应时代。第(2)问,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教化思想指三纲五常;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得出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用儒生。第(3)问,可以从积极方面即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消极方面即禁锢人性发展等角度回答。 [题组三 高考大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全国卷Ⅱ)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2015·全国卷Ⅰ)材料二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历史价值:孟子的法制观念对中国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不同: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炼有关孟子观点的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即可。第(2)问,有关社会背景方面,应从孟子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史实来回答;“历史价值”可从对中国法制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在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等角度考虑。第(3)问,“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孔、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然后指出两者的不同所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