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北京西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口口之。……故以亲屏周。”“口口”中应为 A. 禅让 B. 世袭 C. 封建 D. 宗法 【答案】C 【解析】 根据“莫如兄弟”“故以亲屏周”可以看出,周代通过分封亲族来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22年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B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C项错误。 点睛:B为误选项。秦朝驰道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目的是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 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 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 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甘肃省嘉峪关地区”可知此地区(西北地区)已使用犁耕技术进行农业生产,B项正确。由两幅壁画可知,魏晋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仍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重大突破,A项错误。 “北魏均田制”在题干和图片中未体现,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甘肃省嘉峪关地区的农耕情况,并不能体现曲辕犁是否出现的情况,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4.“盛唐、中唐以后,传奇小说也成为文学的新品种,红拂小玉、太真莺莺、昆仑奴、聂隐娘,以至南柯黄粱……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出现此现象的相关因素有 ①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③开放的社会环境 ④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经济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使市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各种民间艺术得以发展,为传奇小说创作奠定了社会的基础,①项正确;唐代佛教、道教兴盛,佛教徒利用这种通俗的文艺形式演唱佛经故事或其他故事,以招徕听众、宣扬佛法,于是产生了大量变文,促进了“传奇小说”艺术的发展,②项正确;唐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交流密切,唐朝国力强盛,非常自信,社会风气自由开放,从民间到上层,传奇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③项正确;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项错误。①②③项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的措施是 A. 青苗法 B. 平籴法 C. 保甲法 D. 市易法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市易法为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其实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D项正确。青苗法为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意在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与缓和阶级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平籴法为魏国时期李悝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干,排除B。保甲法为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意在“强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晚明是“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能为其提供佐证的是 A. 朱熹的“格物致知” B. 王阳明的“致良知” 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属于南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选项错误;王阳明的“致良知”体现了内省的特点,且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正确;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与内省无关,故C选项错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也没有体现内心反省,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体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词“内省”,所谓“内省”应该指心学的内心反省的思想主张,再扣住题干时间“晚明”,据此即可对选项逐一排除判断。 7.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书基本都记述了主要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这可以佐证 ①科研方法注重实验观察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③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 ④科技成果多源于经验总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总结,农业生产精耕细作且水平发达,西方近代重科学实验,①表述不符合题意,含有①的ABD三项均排除,C项正确。故选C。 8.中国古代“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以下与此观点相符的机构是 A. 汉朝的丞相 B. 宋朝的中书门下 C. 元朝的中书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权加强的趋势特点,汉朝的丞相与皇权有矛盾,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A错误。宋朝的中书门下,也是宰相,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B错误。元朝的中书省宰相权力很大,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C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大臣不是宰相,属于皇权加强的产物,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9.《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 A.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 B.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C. “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D. “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答案】B 【解析】 材料大意: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的重大事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可见,管子主张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工商业。管子提倡重视农业的发展,B项翻译为: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符合题干要求,故B项正确; A体现的是墨家的互助思想,与管子的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项是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思想,主张加强军事与商业发展,提高国家的实力,与管子的思想无关,排除;D是近代思想家薛福成的思想,主张以工商立国,与管子的思想无关,排除。 10.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促成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①世卿世禄制 ②科举制 ③井田制 ④土地私有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社会开放的程度,流动性越大,社会开放程度越高。世卿世禄制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此制度阻碍了官员间的流动性,不利于扩大社会的开放程度,故①错误;科举制使贫寒子弟也能通过较为公平的考试制度进入官僚集团,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一定流动性,利于扩大社会的开放程度,故②正确;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不承认土地私有制,不利于土地的流通和实现社会公平,故③错误; 土地私有制承认土地自由买卖与私人占有,使土地流动性加强,利于扩大社会的开放程度,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②④组合,故排除ABD,选C。 11.使“中外关系由‘天朝’时代转入了条约时代”的是 A. 《尼布楚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沉迷在天朝上国的醉梦中,主要与外国进行以朝贡为主的对外交流。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开启了中国与外国之间以条约形式解决争端的外交新形式。故本题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12.曾国藩在1860—1865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指挥浙江军务,掌管四个最富庶而重要的省份(江苏、江西、安徽、浙江)。这一任命 A. 推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 B. 是为了阻止太平天国军队北伐 C. 抵制了英法的军事侵略 D. 有利于第一批民族企业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曾国藩在1860—1865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这时正是洋务运动开展的时期,其控制的几个省几乎都处于沿海地区,这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北洋水师与这几个省份无关,排除A项;太平军北伐在这之前,排除B项;材料与英国的侵略无关,排除C项。 13.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政府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但是支出更大。导致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 ①战争军费消耗大 ②需支付巨额赔款 ③财政预算编制不合理 ④投资“新政”费用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清光绪年间,中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连联军侵华等一系列战争,战争军费支出消耗大, 故①正确。清光绪年间,中国同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支付了巨额赔款,故②正确。清光绪年间,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分别制定不同比率的税收,财政预算编制相对合理,故③说法错误,排除ACD。1901-1905年清政府进行清末新政,新政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筹措军饷,训练新兵,使投资“新政”费用增多,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②④,答案为B。 14.如图显示的是1894年、1914年中外资本在新式交通业和工业两大领域的投资总额和所占比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外国垄断交通运输 B. 民族工业逐步萎缩 C. 列强资本输出增加 D.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1914年较1894年的外国资本投资总额和所占比例都l更大,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从数据来看,外国资本只占据一部分,并没有形成垄断,A项错误;1894年-1914年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期,并没有萎缩,排除B项;“完全解体”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15.“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注:小人或奸人)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段话的主旨是 A. 中体西用 B. 托古改制 C. 民主共和 D. 全盘西化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一方面批评顽固派的“守旧”“不知通”,另一方面批评维新派的“邪说遂张”“不知本”,他主张“中体西用”,故A正确;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不主张改变政治制度,排除BC;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是全盘西化,排除D。 16.下表有关1905年历史事件的表述,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詹天佑设计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故选C;京剧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A错误;B项结论中“从此偃旗息鼓”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D错误。 【点睛】 17. 严复认为“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德、力三者为之根本。” 进而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结合所学可判断,这一学说( ) A. 强调国民素质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B. 形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 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来开启民智 D. 成为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严复的思想主张。由“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可知题干强调国家富强与否与国民有很大的关系,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打下的,强调改革的合理性、必要性,题干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故B项错误;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不主张革命,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作为维新派的严复的思想不可能成为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思想 18.近代某时期,天安门前的游行队伍中打出一副醒目的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该场景应出现在 A. 义和团运动期间 B. 辛亥革命期间 C. 五四运动期间 D. 抗日战争期间 【答案】C 【解析】 由所学可知,1919 年中国爆发了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五四运动,学生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为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个卖国贼,最终在全国取得了胜利。这与材料中信息完全相符,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材料之意。 19.读如图,判断下到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 国民政府在①处誓师北伐 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②处建立 C. 孙中山在③处颁布《临时约法》 D.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从⑤迁到④处 【答案】D 【解析】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重庆,即⑤迁到 ④处,D项正确;国民政府在广州北伐,①不在广州,排除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建立,②处不是瑞金,排除B项;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临时约法》,③处不是南京,排除C项。 20.“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中共中央决定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据此,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 A. 发动秋收起义 B. 红军继续北上 C. 发起平型关战役 D. 挺进大别山 【答案】B 【解析】 根据“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可以看出,这是红军往陕北地区方向战略转移,因此从路线来看,红军是要继续北上,故B项正确;ACD项与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无关,排除。 21.蒋介石曾发表公告说:“此乃初步之胜利,不过聊慰八个月来全国之期望,稍弭(平息)我民族所受之忧患与痛苦。”“此”事指 A. 百团大战 B. 淞沪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远征军入缅 【答案】C 【解析】 从时间信息“不过聊慰八个月来全国之期望”来看,蒋介石所说事件应当是1938年初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稍弭(平息)我民族所受之忧患与痛苦”。故答案为C项。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至12月,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至11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在1942年,从时间上可排除ABD项。 点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在1937年7月,从“不过聊慰八个月来全国之期望”来看,材料中的事件只能是在1938年初。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确定答案。 22.下列文献中,首先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是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论联合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AC项没有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是在1949年之后,故ACD项不符合题意。 23.1950年初,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相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基础上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 A. 中国建交的重点是西方国家 B. 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已破产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 D. 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1950年初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是挪威、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也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项正确;当时中国建交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提出,排除C项。 24. 某年,我国正式通过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即“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这一年应该是 A. 1956年 B. 1961年 C. 1984年 D. 1990年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我国正式通过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故选B;ACD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无关,排除。 【点睛】 25.“尼克松通过中美和解得益匪浅。……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尼克松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拉过来矫正了世界的平衡。”“三角”分别指 A. 中国、美国、苏联 B. 中国、美国、台湾 C. 美国、日本、西欧 D. 美国、日本、中国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壮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因此说“尼克松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拉过来矫正了世界的平衡”,故“三角”分别指中国、美国、苏联,故选A;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26.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做了法律规定。说明 ( ) A. 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B. 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 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人大通过七部法律,出台了对各政府部门 法律规定,体现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故A项正确;我国的法律还在完善中,当时不能说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1979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民主情况,故D项错误。 27.“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段报告应该出自 A. 中共八大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1992年中共十四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8.以下为不同年代《人民日报》国庆头版上的部分标题。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②叶剑英委员长进一步阐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④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①是1966--1976文革时期,②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③是1953—1956年的一五计划期间,④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故时序排列正确的是D. ④③①②。 29.在希腊哲学史上,首次将“关注的目光从自然身上移开,而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人的身上”的是 A. 泰勒斯 B. 智者学派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关注的目光从自然身上移开,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贯注到人的身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特点,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故B正确。泰勒斯关注自然,故A排除。苏格拉底不是首次将“关注的目光从自然身上移开,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贯注到人的身上”的思想家,故C排除。柏拉图也不是首次将“关注的目光从自然身上移开,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贯注到人的身上”的思想家,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普罗塔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阐明了一个观点,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作为行动者而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行动策略的行动者。发现和肯定了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一切准则都是主观的,相对的,只对有关的人有意义。相对主义走到了极至,放弃了对普遍原则的追求。 30.“梭伦的改革虽然很受欢迎,但没有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现状是 ①财产等级制使平民无法广泛参政 ②贵族继续拥有世袭土地的特权 ③陶片放逐法造成民主的过于泛滥 ④部分公民无法获得“观剧津贴”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影响了平民参政,故①正确;梭伦改革时期,贵族世袭土地的特权并没有被否定,故②正确;陶片放逐法在克里斯提尼时期实行,故③错误;④在伯利克里时期实行,故④错误。综上,ABD错误,故选C。 31.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B.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C. 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权利 D. 应隶属于万民法的范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因此选A。B属于《民法大全》,C错在“充分”,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十二铜表法》 32.《十日谈》与《红楼梦》的共同点是 A. 产生于17世纪的巨著 B. 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C. 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 D. 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十日谈》与《红楼梦》都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批判,故B项正确;《十日谈》创作于14世纪,排除A项;当时的清代没有资产阶级,排除C项;《红楼梦》没有促进思想解放,捧D项。 33.“它(指宗教改革)意味着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如果良知不让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还根本有不信神的自由。”这说明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 A. 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B. 确立了无神论的思想体系 C. 涌现出大量的新教教派 D.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答案】A 【解析】 材料“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反映了宗教改革使人们掌握了信仰的自主权,不再依赖罗马教会,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反对的是罗马教会而不是上帝,所以宗教改革家们没有宣扬无神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大量新教教派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信仰的自由,而没有强调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故D项错误。 【点睛】“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是关键信息。 34.中国古代曾出现内阁,近代英国形成内阁制。二者都 A. 对君权构成了有效的制约 B. 是法定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C. 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 D. 标志着政治体制的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明代的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能够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英国的内阁掌握行政权,也能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故C正确;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机构,它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没有对皇帝形成制约,也不能体现明代政治体制的根本变化,排除ABD项。 35.“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那时他侗没有发烧;那时他们没有天花;那时他们没有胸疼;那时他们没有腹痛;那时他们没有肺痨;那时他们没有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来了,令一切全然改变。”文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最有可能是 A. 印第安人“地理大发现”以前西班牙人 B. 中国人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人 C. 日本人黑船事件”以前美国人 D. 埃及人拿破仑入侵以前法国人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在外来入侵者进入到这一地区之前,相关的疾病都不存在。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人支持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对这一地区进行殖民掠夺,并带去了疾病,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存在天花等疾病,排除B项;“黑船事件”以前的日本有与外界交流,因此也存在相关的疾病,排除C项;拿破仑入侵以前的埃及也有相关疾病的存在,排除D项。 36.一位西方思想家认为,必须要“放弃我们对公认意见的认同”,无论这种意见出自“朋友、同党、邻居,还是举国一致的声音”,否则将“陷于愚昧或谬误”。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是 A. “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 B. “相信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 C. “真正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D.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答案】D 【解析】 根据“放弃我们对公认意见的认同”可知,该观点反对盲从,主张理性思考,“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强调理性思考,故选D;A体现服从上帝,不符合题意,排除;“相信少数人”也不符合独立思考的理性,排除B;C项与理性思想无关,排除。 【点睛】 37.“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每个州都开始自己征税……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 A. 共和制 B. 两党制 C. 联邦制 D. 总统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反映的是美国独立初期实行邦联制带来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故C项正确;共和制和总统制是政体类型,与材料反映的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无关,故AD项排除;两党制是政党制度,与材料反映的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无关,故B项排除。 38.1791年,奥兰坡·德·戈兹女士发表了《妇女和女性公民权宣言》,直接对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提出质疑,因为《宣言》只把公民资格给予了男性。后来她被指控叛国,于1793年10月3日被送上断头台。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以“雾月政变”发生为时代背景 ②《人权宣言》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③可用于研究“政治革命与女权运动” ④女性在革命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对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提出质疑,因为《宣言》只把公民资格给予了男性。”可知,《人权宣言》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可用于研究“政治革命与女权运动”,②③正确,故选B;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①错误,排除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女性在革命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排除④,故排除C。 【点睛】 39.图1、图2分别为1929—1940年的《美国失业率》和《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它们反映了 A. 失业率与美国的工业状况完全一致 B. 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 美国政府始终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D.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从1929—1940年,美国的失业率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有所下降,而工业生产指数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有所上升,反映出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正确;完全一致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因此“始终”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0.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A. 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 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 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D. 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五年内赶上美国”的口号显然不符合实际,苏联存在的问题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显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故D项正确;该改革措施并不是“对症下药”,故A项错误;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是赫鲁晓夫改革,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属于浮夸风,苏联改革并不是受之影响,故C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 示例:文句④ 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答案】文句①信息:商人活跃且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 分析: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繁荣;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文句②信息:贵族养士蔚然成风。 分析:诸侯兼并,各国为增强国力,招揽人才;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学术思想的活跃。 文句③信息:百家争鸣。 分析:社会动荡,民生痛苦,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思想解放,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中的代码①、②、③分别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与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贵族养士与士阶层活跃、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影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可依据所学按照试题的要求,即代表的社会现象、其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一一展开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42.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意义深远昀“革命”。 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宋代是一个分水岭,发生了许多重要变革,这些变革表现在交通、商业、都市等多个方面。它们构成了“宋代经济革命”的主要内容。 (1)结合所学,概述宋代的上述变革。 (2)对比上述图文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本题按照思维层次给分) 陈独秀感慨:“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个?”因此主张“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3)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命”。请结合所学,进行论证。 【答案】(1)变革:海上丝绸之路拓展海外贸易;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使用;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打破市坊时空限制;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市镇;草市更加普遍等。 (2)情况一:从一个角度提出观点,能够进行深入地说明。 角度1:经济发展影响民主政治进程。①经济发展推进政治民主进程:说明:运用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个相关政治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②经济发展对各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又有所区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生民主政体的可能性就越大,运用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相关政治发展状况加以说明:而法、俄等国在工业革命发展中,由于国情不同,都曾出現过民主政治的曲折。(两种情况写出一种即可) 角度2:民主政治进程影响经济发展。①民主政治的发展会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说明:运用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相关政治、政策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史实加以说明。②民主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一致,政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可能性更大,可结合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政治、政策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说明:而德国在19世纪末的政治民主化程度不如法国,但是由于政策、资源等各种条件不同,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法国,甚至也高于英国。(两种情况写出一种即可) 情况二:能够综合两个角度提出观点,合理运用材料或史实加以综合说明。 (3)示例:尽管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由于北洋玫府实行独裁,人民缺乏民主意识,民国有名习实。在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看来,这与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和思想蔡锻密不可分,为了维护共利制度,观念革命势在必行.随着西方启蒙思想逐步被介绍到中国,它们成为反对专制和愚昧的重要武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否定“特权人治”,张扬“法治宪政”,并力图让中国人凭借理性科学地思考它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解析】 (1)变革:根据“交通”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拓展海外贸易;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使用;根据“都市”得出城市打破市坊时空限制;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市镇;根据“商业”得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草市更加普遍等。 (2)根据图文材料,可提出角度:经济发展影响民主政治进程。说明: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可从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个相关政治发展状况,说明经济发展推进政治民主进程;从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相关政治发展状况,说明经济发展对各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又有所区别。根据图文材料,可提取角度:民主政治进程影响经济发展。可从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相关政治、政策状况对经济发展影响,说明民主政治的发展会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可从英、法、德、俄等国工业革命时期政治、政策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民主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一致,政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可能性更大。 (3)示例:根据“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个?”说明尽管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由于北洋政府实行独裁,人民缺乏民主意识,民国有名习实。根据“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结合所学,可从陈独秀等认为为了维护共和制度,观念革命势在必行,西方启蒙思想成为反对专制和愚昧的重要武器。最后总结说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点睛】 43.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发展,国家主权理论逐渐形成并丰富。 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是近代西方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他指出:没有主权就不成其为国家。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超乎公民与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他认为,“家庭是一切国家的真正由来和起源”,“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统治者,一个领主”,国家主权来源于家长——即君主。 (1)概括布丹关于国家主权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时代背景。 英国思想家洛克于1690年发表《政府论》,认为最好的政府形武是由议会行使最高主权的立宪君主制。而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主权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受到限制:其一,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起来推翻它;其二,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洛克思想的影响。 法国思想家卢梭强调,国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就称为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它来源于共同体和它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因而对全体公民都有约束力。其唯一目的是维护公共幸福,并以公共力量和最高权力为保障,“任何拒不服从公意的人,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3)与布丹相比,卢梭关于国家主权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意义。 【答案】(1)观点:主权是国家的本质特征:主权至上;主权来源于君主。 背景:欧洲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教会及其神学受到猛烈冲击;欧洲民族国家逐消形成,专制王权加强。 (2)背景: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影响:为英国革命提供理论辩护(或理论总结);对其他国家反封建斗争和法国启蒙思想有较大影响。 (3)特点: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与社会契约理论相联系。 意义: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深刻影响了美、法等国的革命。 【解析】 (1)观点:根据“没有主权就不成其为国家。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超乎公民与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可得出主权是国家的本质特征、主权至上;根据“国家主权来源于家长——即君主”可得出主权来源于君主。背景:结合所学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专制王权不断加强的角度概括。 (2)背景:根据“1690年”可得出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影响: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为英国革命提供理论辩护(或理论总结)。同时对其他国家反封建斗争和法国启蒙思想有较大影响。 (3)特点: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可得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根据“它来源于共同体和它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得出与社会契约理论相联系。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深刻影响了美、法等国的革命。 44.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不仅是中国百年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1865年,清政府投入54.3万两白银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1867年起每年还拨给30—70万两经费01868年,其船厂成功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大型机器兵船“恬吉”号。不过,由于所造轮船质量差、成本高,李鸿章认为“造船不如买船”。从1873到1885年仅造了4条船,后来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 1905年,江南船坞从总局中分离出来,“扫除官场旧习”,仿照商坞的经营方式,承接外来商船的修造业务;对军舰修造,也要按工料收取成本费用。开办当年就把借支的开办费用全部还清,在6年间共造船136艘。 1912年,船坞划归海军部管辖,改称江南造船所,进入了黄金发展岁月020年代初它为美国政府制造了四艘万吨级运输舰,得到了美国运输部的好评。当时的《东方杂志》指出:“从前中国’所需军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此时,江南造船所在造船数量、吨位等方面均超过了曾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 (1)以江南造船所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建国后,江南造船厂持续发展。1978年后,在高质量地完成国家专项军工任务的同时,它还成为了中国船舶出口的主力军。它开发的液化气运输船、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标志性产品01996年,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7年,“江南重工”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结合所学,归纳江南造船厂在1978年后快速发展的国内外条件。 【答案】(1)示例1: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其造船厂推进了中国的近代造船业,井佤进了军队近代化;但由于在经费、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很快陷入了困境。 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实业发展,江南船坞独立出来,从官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经营方式利业务范围的变化推进其快速发展。 辛亥革命后,江南造船厂得到民国政府的扶持,加上自身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打破了外商企业的当断,其产品也走向了世界。 江南造船厂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其曲折发展的历程折射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角运,其发展状况受本国政府、外国侵略势力、自身经营及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示例2:从经营方式来看,江南造船所经历了从由官营到民营的转变。它最初是洋务派的军事企业,经费来自于政府拨款,管理上受制于体制而陷入图境;后来采用民营方式,自筹经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从业务范图来看,经历了由小量生产军舰到大规模地生产、修理军舰、商船的变化,业务从国内拓居到了世界。最初为实现自强目标,生产军舰,装备清玫府军队:清末开始满足军用和民间商业发展需要。 拓展了经营范围,企业快速发展,其产品还进入了世界大国。 从实力来看,从附属于江南制造总局的一个分厂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厂。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技术发展缓慢,到后来加强自主创新,在生产数量、质量、总吨位等方面都超过了外商企业。 总之,江南造船所的发展折射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部分发展轨迹,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2)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快遠发展,对造船行业提出了多方面的需求: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国际:国际的总局势走向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主流: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笫三次科技革命继续发展。 【解析】 (1)本是要求概述江南造船所的发展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要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理解。根据“1865年,清政府投入54.3万两白银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可得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根据“1905年,江南船坞从总局中分离出来”得出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实业发展,江南船坞独立出来,从官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经营方式利业务范围的变化推进其快速发展;根据“1912年,船坞划归海军部管辖,改称江南造船所,进入了黄金发展岁月”可得出辛亥革命后,江南造船厂得到民国政府的扶持有所发展;最后再做一个总结,可得出江南造船厂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其曲折发展的历程折射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角运,其发展状况受本国政府、外国侵略势力、自身经营及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国内:根据“1978年后”可从对外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平发展成为主流、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笫三次科技革命继续发展的影响等角度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