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10个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今天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B项;A、D与题干无关;分封制主要体现在对诸侯的分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该制度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至今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 是西周稳固统治重要途径 D. 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和“以拓疆域”相符,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制度下,诸侯有较大的权力,和中央集权相冲突,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文化传播,B选项排除。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D选项错误。‎ ‎【点睛】分封制影响: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3.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 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 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 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答案】A ‎【解析】‎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帝独尊,因此选A;皇权至上指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4.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A. 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B. 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 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 D. 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并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必须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无关,故排除A项;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长治久安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关,故排除B、C项。‎ ‎5.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 汉中外朝制 B. 唐三省六部制 C. 宋二府三司制 D. 元一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是皇权不断的加强,元行省制是加强对地方管辖的一个制度,而和皇权加强无关,也是与此基本规律背离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和加强皇权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加强皇权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加强皇权有关,排除;故本题选D。‎ ‎6.唐太宗时期,某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大臣商议对策。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下辖六(吏、户、礼、兵、刑、工)部。题干中“塞外敌人……来犯中原,形势危急”属于军事事务,应该下达到兵部。所以正确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C项,与军事有关的应该由兵部处理,而非礼部,排除;D项,尚书省为执行机构,放在第一位是错误的,排除。‎ ‎7.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了 A. 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己任 B. 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唯一理想归宿 C. 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D.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 ‎【答案】D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排除C;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可知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故D正确。‎ 点睛:‎ 根据“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联系科举制的特点分析即可。‎ ‎8.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 通判 B. 刺史 C. 御史大夫 D. 监察御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时期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体现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故C项正确。通判是北宋时期负责监察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监察御史是隋唐时期监察官职,故D项错误。‎ ‎9.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消除这一苦恼,他采取行动是:‎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丞相一职,使得皇帝政务繁忙,因此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其处理政事,故A项正确;BC项在明成祖以后出现,应排除;六部负责执行不是在明太祖时设立,故D项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信息“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造成皇帝政务繁忙,于是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 ‎10.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 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文官政治日益成熟 C.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备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官员的任免需皇帝和宰相商量,宰相的意见会影响皇帝的定夺,而清朝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选A;材料说皇帝对官员的任职,但没有说明文官或武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各个中枢机构的配合,所以谈不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 点睛:清代之前,中央官员有职有权,地位比较稳固,而清代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比较容易控制,这样皇帝决策受干扰比较少,所以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11、12两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答案】(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孝廉”得出:察举制的标准是德行;根据材料“第其高下”得出: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高低;根据材料“真正考试”得出: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据以上分析得出答案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任命为官”得出:察举制下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根据材料“中试者举用之”得出: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材料“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得出: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影响。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意义。‎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1)影响:地方割据、叛乱,不利于中央集权。‎ 措施:推恩令。‎ ‎(2)意义:行省制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作用: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影响”,通过材料“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王国问题地方割据叛乱不利于中央集权。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是颁布推恩令。‎ ‎(2)通过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中国省制开端的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制度”,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角度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