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0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大阶段:两次鸦片战争阶段、中日甲午战争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有屈辱史和探索史两条线索。 线索一 屈辱史,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成为侵华的主力。 线索二 探索史,1851年,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第10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进行侵略扩张。 (2)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西方国家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议和。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缘由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核心论点: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制度落后。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列强需要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提出的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2.经过 (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清政府战败,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 (1)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 (3)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2)直接原因: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过程 (1)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2)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决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 (1)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4)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中国近代化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核心论点: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中国近代化进入政治层面,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活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3)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经过:从天津进犯北京,攻陷北京。 (4)结果: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同时,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民族运动逐渐高涨。 【名师指津】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特别提醒】 半殖民地VS半封建 半殖民地是失去部分而不是失去全部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两者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成为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图解历史】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特别提醒】 《辛丑条约》的特点 (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赔款数额与当时中国人口对等)。 (2)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 (3)既维护清政府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4)使中国长期陷入被动状态。 【图解历史】 近代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教材补遗】 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与被割让的领土不同,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并且自身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但历史上租界使用国均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民领事裁判权。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由于租界内的种种特权,这些特权也严重地侵犯了一个国家的司法的主权。 ,2.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重点一 两种文明的较量——两次鸦片战争 【解读】 图片从中英贸易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的起因。 【结论】 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与必然 (1)必然性: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闭关锁国,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 (2)偶然性: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其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史料一 (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省垄断贸易,压迫英商,且常常发生破产事件,而广州英商又无生命财产保障,凡此,都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合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我们认为陛下政府倘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进行贸易的基地,以避免中国政府的勒索、控制和烦扰,则必将对于我们的对外贸易大有好处。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 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史料二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 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英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英国对华贸易受阻,所谓“压迫英商”“勒索、控制和烦扰”等话语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这种情况的不满。 (2)史料二反映了英国人对华贸易的扩展有限而感到失望,希望通过“修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结果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问题思考】 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碰撞。 试答: 【提示】 ①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之上。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②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 ③这两次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试答: 【提示】 ①从目的看,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俄、美等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天津、北京。 ③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客观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转型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重点二 列强侵华的新阶段与中华民族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侵华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点】 (1)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1895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1900~1901年,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史料一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史料二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史料解读】 (1)通过史料一可以看出,《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进口机器只交所订进口税。这在客观上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不仅进行商品输出,而且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史料二指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的原因。 试答: (2)史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试答: 【提示】 (1)①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全国卷Ⅱ·T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命题点: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选D。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项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项错误;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不是干预外交决策,C项错误。 2.(2013·高考全国卷Ⅱ·T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命题点:晚清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3.(2018·高考全国卷Ⅰ·T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命题点:晚清的外交观念缓慢转变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选C。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4.(2016·高考全国卷Ⅰ·T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命题点: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选C。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战在即,但即便像林则徐这样的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之士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风险,依然自欺欺人地高估“天朝上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 2.(命题点:清政府的腐朽)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的意识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选C项。 3.(命题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来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 A.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英虎门条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为不平等条约,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故选D项。 4.(命题点:晚清政治近代化的缓慢发展)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 A.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B.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D.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解析:选A。依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可知,这里的“前现代”应该是指中国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而日本已经经过明治维新走向了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故选A项。 5.(命题点: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此次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选B。据漫画标题“日本——巨人杀手”和“近代中国某次战争”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故选B项。 6.(命题点:“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调:建立“无边界”的殖民体系,对殖民地实行“间接”统治,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竞争。这表明“门户开放”旨在( ) A.构建新殖民主义下的商业体系 B.确立美国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C.调和欧洲国家对华侵略的矛盾 D.适应其在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选A。材料“对殖民地实行‘间接’统治,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竞争”体现的是构建新殖民主义下的商业体系,故A项正确;“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于1899年,此时美国还不是霸主,故B项错误;据“对殖民地实行‘间接’统治”可知,“调和欧洲国家对华侵略的矛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后美国才在全球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苏州、无锡等四市二模)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认为只要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就会因失去财源而亡国,且英军只擅长海战不会陆战,预料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种认识根源于( ) A.对英贸易的优势 B.八旗军队的强悍 C.闭关自守的国策 D.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对英国的认识很粗浅,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是由长期的闭关锁国造成的,故选C项。 2.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耆英认识到了中国民众没有民族意识、中国武器落后等问题,即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故选C项。 3.(2020·海门一模)“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选B。“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正确。 4.(2020·广东百校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衡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解析:选B。由材料清政府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1864年翻译出版国际法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可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B项正确。 5.(2020·南宁、玉林、贵港摸底)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选D。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一体制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6.(2020·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解析:选C。材料“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 没有体现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 7.(2020·武汉武昌区高三调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选B。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期望在日军中找到差事,这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B项正确。 8.(2020·黄冈质检)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解析:选B。《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题干中“台湾举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B项正确;《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给德国99年,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中没有割让土地的条款,故D项错误。 9.(2020·广东六校联考)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其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军事才能,能将天皇的意志和战时大本营的决策贯彻到各作战部队。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这反映了( ) A.日本近代军制改革的完成 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 C.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 D.地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 解析:选B。根据材料“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可知,“谋士-幕府”制不能较好地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 10.(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解析:选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正确。 11.(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右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 ) 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 解析:选A。漫画表明俄国和德国分别将东北和山东据为其势力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正确。 12.(2020·中原名校高三质评)“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 ) A.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 B.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 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解析:选C。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辛丑条约》,其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蚌埠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 “中国”的历史论述》 材料二 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89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 ——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 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兼论民族国 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 答案:(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 (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趋势: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14.(2020·山西大学附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 ——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 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恩格斯的观点,由材料“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 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可 知,恩格斯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瓦解,进行近代化建设;由材料“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可知,恩格斯认为中国人口的向外流动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其次,根据论点进行评析,最后,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甲午战后近代化史实与人口流动的趋势等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恩格斯认为甲午战争后,清朝将进行主动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而且传统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步瓦解,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采用新式武器和西方训练系统,推动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显示了民间和政府的改革意图,清末新政进一步实施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商品、资本涌入的背景下,逐步解体。随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组织、宗法结构、思想观念,也都在解体或变形。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政府的主动变革和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瓦解演变,都证明了恩格斯判断的准确性。 但是,恩格斯对于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的认识存在显著误差。恩格斯认为中国民众将大批移居国外,加剧西方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崩溃,这一论断实际上并未发生。中国的压力局限于国内,在20世纪初陷入了长期的革命和混乱之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