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大庆铁人中学2019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月考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单选题 ‎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吉凶。这一现象说明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具有道家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ト,预测事情吉凶”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为D;道家色彩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ト,预测事情吉凶”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礼记·王制》中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孟子·告子》:如果出现异动,“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A. 天子加强对诸侯控制 B. 西周诸侯国的卿由周王派遣、选拔和任命 C. 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 D. 诸侯成为镇压殷人反抗的重要政治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可知大的诸侯国的卿由天子任命,根据“一不朝则贬其爵”可以判断是分封制中诸侯朝见天子的义务,如果不定期朝拜则受到处罚,表明天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与B矛盾,排除;诸侯定期朝见天子与材料相符,但是表述不全面,排除C;诸侯成为镇压人民的重要力量材料体现不出,故D错误。‎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又称“封邦建国”,规定诸侯对天子即周王有定期朝见、派兵随人作战,纳贡等义务。‎ ‎3. 《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A.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B. 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 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可知,这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精神,所以答案选D,排除B、C。材料并没有体现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而是子以母为贵排除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A. 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 B. 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 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D. 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兼并战争,而不断的兼并形成局部统一,是会起到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的作用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中国实际上处于逐渐统一的状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封建化进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促进了封建经济而非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而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5.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确立官僚政治制度 C. 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D. 实行军事上的集权 ‎【答案】D ‎【解析】‎ 秦始皇看到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军队的隐患,故“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不仅不允许地方有军队、包括兵器也进行管制;“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使得只有秦始皇才能调动部队。通过军权和军器的控制,实现了军事上的集权,故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6.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A. 强化君主专制 B. 规范官吏从政 C. 树立法律权威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来看,皇帝的任命是官员任职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地方官吏必须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这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内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材料没有突出法律的特点。‎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分清楚究竟是中央集权制度还是专制主义部分,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够分清楚主次关系,找出要点,排除干扰项。‎ ‎7.侍中,中国古代官职名,秦始置,为丞相之史;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可见汉代时侍中属于 A. 内朝官员 B. 外朝官员 C. 三省长官 D. 监察官员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与以丞相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排除B,故A项正确。三省制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汉朝不符,排除C。侍中是由皇帝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不是监察官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的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正确;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相一致,B错误;C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言过其实,排除。‎ ‎9.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 A. 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 B. 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 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 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均是从官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故A项正确;遴选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吏治腐败以及监察制度的信息,故C和D错误。‎ ‎10.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说:古时候的诸侯占地不过百里,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数十座城池,占地千里;管理松弛则会地方坐大,管理严苛则会联合起来反对中央……诸侯子嗣众多,却只有嫡长子有继承王国之权,其他人虽是骨肉却不能得到丁点土地,这与仁孝之道不合。为此他建议 A. 实施撤藩政策 B. 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 C. 颁布“推恩令”‎ D. 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干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反映了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为此,主父偃提出了实施“推恩令”的建议。故C正确;实施削藩政策,是晁错提出的建议,与主父偃无关。故A错误;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这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主父偃无关。故B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主父偃无关,故D错误。‎ ‎11.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曾说:“人尝谓辅臣(内阁首辅)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 A. 承担了丞相的职能 B. 不享有决策大权 C. 制约了皇权的膨胀 D. 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B ‎【解析】‎ 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显示内阁职权有限,并不能代理丞相职务,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说明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助理政事,不享有决策大权,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皇帝对内阁的“票拟”都要重新审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是解题的关键。‎ ‎12. 钱穆先生写道:“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后的决定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的根本原因是 A. 处理天下事务太麻烦 B. 太监掌握批红权 C. 君土牵制六部的需要 D. 明时君圭专制空前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材料所示的信息是在用太监来防止权利旁落,太监的权利也是皇帝给予的,所以依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选择D项。A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没有指出实质,故排除。C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的演变 ‎【名师点睛】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13.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下列关于爱琴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特指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B. 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C. 产生了君主制国家,出现文字 D. 存在于公元前两千年到前6世纪 ‎【答案】C ‎【解析】‎ ‎【详解】爱琴文明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代表,爱琴文明的特点是一系列新的君主制国家兴起,并且伴有王宫、卫城和泥版文字、艺术作品等,故答案为C;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不是特指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A错误;斯巴达和雅典是希腊城邦时代出现的,产生于公元前8-6世纪,而爱琴文明在公元前15-12世纪就衰落了,B错误;爱琴文明兴起的时间是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15-12世纪衰落,而不是到从公元前两千年到前6世纪,D错误。‎ ‎14.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类所创造的政治文明形态中的一种。这里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  )‎ A. 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 B. 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 C. 城邦林立且小国寡民 D. 发达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C ‎【解析】‎ 根据设问要求“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C项正确。AB属于地理环境因素,但不符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排除。古希腊城邦形成时期以商品经济发展为主,并未产生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 ‎15.“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可知,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受到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中提到影响制度差异的不仅仅是地理条件,还有历史条件,从根源上来说是经济差异导致中西制度差异,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D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 ‎16.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这一制度 A. 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 B. 有助于维护雅典民主体制 C.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D.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材料可知,陶片放逐法采取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符合民主性,有利于维护雅典的民主体制,答案为B;材料不能体现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A错误;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而材料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对法律的垄断,D错误。‎ ‎17.在古代雅典,“一方面,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非常充分;另一方面,个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对共同体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之下。如果城邦共同体认为某一个人对集体利益构成了威胁,那么它就会毫不犹豫的剥夺这个人的权利,以致处罚他”。这揭示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 保障个人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B. 保障城邦公民群体的集体利益 C. 防止精英人物破坏城邦的利益 D. 保障城邦居民个人的自由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个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对共同体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之下”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保障的是城邦公民群体的集体利益,故B项正确。古代雅典参与民主政治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故A项错误;防止精英人物破坏城邦利益只是材料反映的表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在古雅典奴隶不能享有自由的权利,故D项错误。‎ ‎18.《十二铜表法》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材料反映的主要原则是(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体现的是依据遗嘱处理财产;“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体现的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处理;故两者都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项正确。材料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材料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不是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排除A。D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与材料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考查罗马法的内容等。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等,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从罗马法的原则方面思考,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9.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 A. 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B. 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C.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 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材料中的“私有财产”等字眼,说明“私法”是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实罗马“私法”的出现正是由于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的需要才出现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而非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等选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私法”在当时的意义 ‎【名师点睛】纵观当今历史试题的命题动向不难发现,高考题虽然仍旧依托教材知识点,但所要表达的内容未必与教材一致,例如本题中的“私法”这个概念教材上就没有,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题干时切忌想当然,而是要研读题干、材料,用题干检验选项,用选项检验知识点,做到首尾兼顾,一定要做到一切从题干出发才可以。‎ ‎20.1804年3月21日公布的《拿破仑法典》采用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四种法律文献之一的《查士丁尼法学阶梯》的结构体系,并确立了所有权绝对化,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项基本原则。它与德意志民法典一起,构成了欧洲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这表明罗马法 A. 对近代东西方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影响 B. 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武器 C. 成为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征服的理论指导 D. 成为近代西方法学渊源和法律先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拿破仑法典》采用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四种法律文献之一的《查士丁尼法学阶梯》的结构体系,并确立了所有权绝对化、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项基本原则”可以看出《拿破仑法典》沿用了罗马法的一些原则,说明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法学渊源和法律先导,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成为欧洲大陆法系的渊源,A项错误;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不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B项错误;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无关,故C项错误。‎ ‎21.1215年6月,在强大的压力下,英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被后世誉为“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根基”。这是因为《大宪章》‎ A. 迫于压力而签署 B.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C. 确立君主立宪制 D. 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现代社会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由此点出发来理解《大宪章》的意义。《大宪章》规定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即在法律层面上对君权进行了限制,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根据材料“在强大压力下”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所以A项错误;13世纪初的英国处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国王和贵族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以后产生的,所以B项错误;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所以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重在正确理解“《大宪章》被后世誉为英国‘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根基’”的含义。‎ ‎22.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结束了英国君主制 B.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使英国避免了暴力革命 D.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权利法案》后英国君主制并未结束,也未立即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使英国避免了暴力革命的是光荣革命而非《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却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3.182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总计50万,却从未派出一名议员;而衰败选邑老萨勒姆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农田,却拥有7张选票。这表明 A. 此时议会主要是贵族统治的工具 B.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 C. 英国政府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D. 新兴工业城市不愿派出议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英国议会主要由贵族把持,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大量工业资产家进入议会,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1820年,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已经在同贵族作斗争了,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英国工业发展迅速;D项不符合史实,如果是这样就不会有1832年议会改革了。‎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 ‎24.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 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反映的是内阁权力的一定上升,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进一步发展,C选项排除;英国的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选项排除;内阁必须得对议会负责,B选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D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25.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答案】(1)措施:为官-遵守行为规范;选官-重德行志节;教育-重视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考核-重德行政绩(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 ‎(2)趋势: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 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3)古代希腊“分权”设置——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执行机构:(四)五百人会议;司法机构:陪审法庭 本质区别 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解析】‎ ‎(1)从材料一中每一个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段材料主要是说明了为官应该注重自己的规范;第二段材料主要说的是要加强道德修养;第三段主要是说的是注重官员的教育,加强廉政教育;第四段主要是说的要强调官员的政绩。‎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监察官员不断监察百官,还能监察皇帝,但是到了后来,监察官员只能监察官员而不能监督皇帝,反映了皇权的不断的加强。我国的古代的监察制度并不能真正的杜绝官员的腐败等行为,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古希腊的分权要从古希腊的政治体制进行分析,主要是设置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这个中国古代的分权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分权是通过分权得到集权,希腊则是民主制度。‎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言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背景: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特点:注重礼仪,忽视实务;流于形式;难成体系。成因:封建专制制度下重视等级、权威观念;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 ‎(3)影响:罗马:稳定社会秩序;强化司法精神。中国:强化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固化等级观念。‎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 “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等信息可概括出,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和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从材料二中“记载什么身分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和“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竞毫无踪影可见”的信息可概括出,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是注重礼仪、忽视实务;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和“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的信息可概括出流于形式、难成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导致这些原因的出现是因为在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制度重视等级、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3)从材料一和罗马法的作用来看,成文规章对罗马的影响是稳定社会秩序、强化法治精神。从材料二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注重礼仪、等级和权威,可以得出产生的影响是巩固君主专制、固化等级观念、阻碍经济发展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罗马法的产生背景和特点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