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课件(共6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课件(共63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 2 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通史概览 主干知识排查 壹 考向命题研析 贰 内容索引 大题高分导练 ——12 分 大题导练 1 叁 主干知识排查 壹 1. 中央机构 (1) 秦朝 ① 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 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 “ 中外朝制度 ” ,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2. 地方制度 (1)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 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 “ 七国之乱 ” ,直到汉武帝实行 “ 推恩令 ”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 选官制度 (1) 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 两汉: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 “ 孝廉 ” ,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 监察制度 (1)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 易错练 1]   郡国并行制有无积极作用 ( 西汉 ) 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 封国制度整体上优于郡县制度 B. 经济实力强大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 七国之乱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D. 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点拨   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虽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但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秦朝时期: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 两汉时期 (1) 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 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 “ 丝国 ”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 商业:专供贸易的 “ 市 ” 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农业 ① 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② 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2) 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 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草市形成。 [ 易错练 2]   运用唯物史观欠缺 (2019· 南宁、玉林、贵港毕业班摸底, 25) 下图为《汉画像石 · 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 汉代 A. 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B. 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 发明擀弹纺织技术 D. 文明程度世界 领先 √ 点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图中三人劳作的情形和先进织布工具的使用,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1. 秦朝: “ 焚书坑儒 ”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2. 两汉 (1) 两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① 汉初推崇黄老 之学 ,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 无为而治 ” 的时代需要。 ②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科技文化成就 ① 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② 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 三、文化:封建文化的发展 ③ 天文: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④ 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 —— “ 麻沸散 ” 。 ⑤ 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 ⑥ 教育:官方儒学教育体系化、制度化 。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 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 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 “ 书圣 ” ;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 返 回 [ 易错练 3]   秦朝统治是否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有学者指出: “ 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帝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或传经或议论政事。 ” 这说明秦始皇 A. 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 B. 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 C. 依旧借助儒学治理国家 D. 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 √ 点拨   儒家思想对秦朝法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为吏之道》中,明确要求官吏宽俗忠信、安贫乐道,执政者应修养身心。 考向命题研析 贰 真 题感悟 考向一 秦汉官僚政治的特点 1. (2019· 课标全国 Ⅰ , 25)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 “ 皮币 ”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 管理 B .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 实力 D .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汉武帝时期 。 历史 解释: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皮币,而购买一张皮币则需花费其两年的租税收入。这一做法削弱了 ( 地方 ) 诸侯经济实力。 √ 1 2 变式训练 3 4 5 解析   C 对: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的 “ 千户侯 ” 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 40 万钱一张的 “ 皮币 ” 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 。 材料 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故 A 项错误 。 B 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故 B 项错误 。 朝廷 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 “ 实现了 ” 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4 5 2. (2017· 课标全国 Ⅰ , 25)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 可知 A .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 激化 B .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 成熟 D .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 扩大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1 2 变式训练 3 4 5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由 15 郡发展到 108 郡、国,这反映出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从而使 “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 ,故 C 项正确。 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 A 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 “ 中央行政体制 ” 的变化,故排除 B 项; 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变式训练 3 4 5 变式训练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A. 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 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C. 汉武帝颁布的 “ 推恩令 ” 成效不大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 说明   本题与 2017 年全国卷 Ⅰ 的 25 题题干立意相同,但设问词不同。注意体会高考题选项的设置,陷阱设置的巧妙! 1 2 变式训练 3 4 5 解析   汉初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权力,导致后来王国问题的产生,故 A 项错误 ; 据 材料 “ 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 ” 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 B 项正确, C 项错误 ; 材料 “ 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 ” 表明汉武帝后期王国依然存在,故 D 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4 5 3. (2016· 课标全国 Ⅲ , 2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 国家档案文献 )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 政策 B .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 功能 D .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   根据 “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 国家档案文献 )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 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故选择 B 项 。 材料 中的 “ 文书 ” 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 A 项错误 。 根据 “ 文书之力也 ” 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 C 项错误 。 D 项 “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 1 2 变式训练 3 4 5 4. (2015· 课标全国 Ⅰ , 25)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 “ 安宗庙,重社稷 ” 的 “ 汉家之制 ”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 权 B . “ 家天下 ” 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 重视 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   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给他们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 C 项 。 外戚 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 A 项 ; “ 家天下 ” 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B 项错误 ; 汉武帝 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 D 项错误。 √ 1 2 变式训练 3 4 5 5. (2015· 课标全国 Ⅱ , 25) 汉宣帝曾称: “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 ( 郡太守 ) 乎! ”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 因素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 沿用 D .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 A 项正确 ; 材料 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 B 项 ; 材料 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 C 项 ; D 项内容在材料中未体现。 √ 1 2 变式训练 3 4 5 1. 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认知深化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西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 秦朝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实行郡县制,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推行军功爵制度 西汉 中外朝制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由郡国并行到 “ 推恩令 ” ,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首创察举制、征辟制,以儒传教,选拔官员途径多样化 2. 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1) 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 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 (3) 颁布 “ 附益法 ” ,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4) 惩治地方豪族,对于压抑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5) 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预测 1   ( 社会热点 ) 汉代的基层治理 (2019· 济宁一模, 25) 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 当时 A . 察举已是较成熟 的选官制度 B. 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 . 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主流思想 D . 统治者注重教化 以营造 良好的 社会风气 考向押题 时间 人物 举措 汉高帝二年 ( 公元前 205 年 )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 “ 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 ” 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 “ 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 汉文帝十二年 ( 公元前 168 年 )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并 “ 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 ( 导 ) 民焉 ” 建元元年 ( 公元前 140 年 ) 汉武帝 下诏曰: “ 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 √ 解析   材料反映出汉高祖至汉武帝时期,强调 “ 修行 ”“ 孝悌 ”“ 立教 ”“ 导民 ” ,这是通过教化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治理,故 D 项正确 。 A 、 B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 C 项仅是在汉武帝时期,故也排除。 预测 2   ( 历史解释 ) 汉代的治国策略 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 是 A . 无为而治 B . 强干弱 枝 C . 郡国并重 D . 重视 儒术 解析   注意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 “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 削之,其反亟,祸小 ”“ 推恩于子弟 ” ,这体现出汉代削弱地方势力的治国思想,故 B 项正确。 时期 政治家 主张 汉文帝 时期 贾谊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汉景帝 时期 晁错 昔高帝初定天下 …… 大封同姓 …… 分天下半 ……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武帝 时期 主父偃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 考向二 两汉至魏晋时期的经济 1. (2018· 课标全国 Ⅱ ,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 实行 B .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 热情 D .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 真 题感悟 1 2 3 变式训练 解析   B 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 货币形式 ) ,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2. (2017· 课标全国 Ⅲ , 25)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 。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 改变 B .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 D .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解题技巧 抓题眼:手工业者和商人致富说明当时手工业和商业有了发展,这反映出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 √ 1 2 3 变式训练 解析   材料中很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 材料 不足以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 A 项错误 ; 西汉 时期政府采取 “ 重农抑商 ” 政策,故 B 项错误 ; D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1 2 3 变式训练 3. (2016· 课标全国 Ⅰ , 25 ) 如 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 解析   由题干中的 “ 汉代画像砖 ” 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 D ,排除 A ; 画像 砖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 B ; 汉代 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 C 。 1 2 3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   如 图 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当时 A. 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 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 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1 2 3 变式训练 说明   本题与 2016 年全国 Ⅰ 卷 25 题题干材料都取材于汉代画像砖,立意和考查角度相同 。 启示   仔细观察图片,注意从中获取完整的历史信息。本题图片与 2016 年高考题图片非常相似,但并不雷同,且信息更丰富。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涉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 A 项正确 ; 小农经济 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 B 项错误 ; 图 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 C 项错误 ; 此 图反映的是汉代田庄经济的生产劳动状态,田庄的土地制度为土地私有制,故 D 项错误。 1 2 3 变式训练 1. 汉代庄园经济 (1) 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2) 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 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 “ 部曲 ” 等。 认知深化 2.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异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 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4)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 预测 3   ( 知识拓展 ) 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2019· 天一 “ 顶尖计划 ” 第二次联考, 25)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 “ 盗铸如云而起 ” 。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A. 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 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C. 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 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 考向押题 预测 4   ( 史料实证 ) 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 《四民月令》描述了东汉时期一个地主庄园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 “ 籴 ”“ 粜 ” 等买卖谷物的记载,以及三月可 “ 买布 ” ,八月买 “ 韦履 ” 以备冬寒,十一月 “ 买白犬 ” 以供祭祀之用等内容。这反映出在东汉时期 A. 商业活动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B.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步松弛 C. 庄园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D 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 √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东汉庄园经济有 “ 籴 ”“ 粜 ” 谷物的买卖现象,这反映出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中仍有商业活动。故选 A 。 考向三 两汉至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及科技文化 1. (2019· 课标全国 Ⅱ , 25)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真 题感悟 1 2 3 4 变式训练 5 解析   C 对: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 “ 无为而治 ” 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 1 2 3 4 变式训练 5 2. (2019· 课标全国 Ⅲ , 25)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 儒家思想影响 试题赏析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本题考察佛教东传之后的本土化过程,隋唐时期的三教并行现象及三教合一趋势。龙门石窟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修建的,隋唐时期的居绝大多数。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本土化的需要,加进了许多中国本土文化 ( 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 ) ,佛儒融合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文化特征。该题呼应社会热点,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 1 2 3 4 变式训练 5 解析   D 对: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是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的结果。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1 2 3 4 变式训练 5 3. (2016· 课标全国 Ⅰ ,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 “ 五经 ” 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 五经 ”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 1 2 3 4 变式训练 5 解析   儒学在汉代被称为 “ 周孔之道 ”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 “ 五经 ” 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 C 。 “ 五经 ” 是儒学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 A ; 汉代 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 B ; 秦始皇 的 “ 焚书坑儒 ” 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他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 D 。 1 2 3 4 变式训练 5 变式训练  《诗经》相传为孔子编订。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 无邪 ” ,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主要原因是 A. 《诗经》符合儒家思想 理念 B . 符合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 C. 先秦诸子大多推崇 《诗经》 D . 《诗经》相传是孔子编订 √ 解析   汉代尊崇儒家思想,《诗经》为孔子编订,寄寓着孔子的思想理念,因而至汉武帝时被奉为经典,故 A 项正确。 1 2 3 4 变式训练 5 4. (2016· 课标全国 Ⅱ , 24) 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 了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 体系 √ 1 2 3 4 变式训练 5 解析   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 A 项错误 ; 材料 “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 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 B 项正确 ; 材料 体现了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的流行状况,故 C 项错误 ; 商 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 D 项错误。 1 2 3 4 变式训练 5 5. (2014· 课标全国 Ⅱ , 2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1 2 3 4 变式训练 解析   “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 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5 1. 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1) 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 (2) 对社会生活: “ 三纲五常 ” 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 对选官:重视品德的察举制取代军功爵制、举孝廉等举措,促进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 (4) 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5) 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 (6) 对史学:史学评价对历史人物的标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认知深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历史特点 科技进步 ( 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 ) 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 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 ) 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 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族《敕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 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 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 预测 5   ( 隐性热点 )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查汉代治国思想的发展 (2019· 潍坊一模, 25) 汉武帝 “ 独尊儒术 ” 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 “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 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 冲击 B . 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 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 明显 D . 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 考向押题 解析   材料反映出汉代治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德主刑辅 → 刑礼比较论 → 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这说明礼法并施思想的发展,故选 D 项 。 儒学 正统地位受冲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 A 项 ; “ 以人为本 ” 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B 项 ; “ 哲学化 ” 倾向出现在宋代,排除 C 项。 预测 6   ( 社会主流价值观 ) 儒家思想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2019· 江门高三调研测试, 25) 《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A. 实际上以法家为统治 思想 B . 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 C. 司法制度不够 健全 D . 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 “ 两汉时期 ” ,此时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 A 项错误 ; 材料 体现不出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 B 项错误 ; 题目 “ 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 ” 并未涉及司法制度的问题,故 C 项错误 ; D 项表述符合题目中 “ 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 ” ,故 D 项正确。 返 回 大题高分导练 叁 12 分大题导练 1 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 第二步:提炼论题,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论题。 第三步:搜寻史实,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论题的重要史实。 第四步:结合史实,进行说明或论证,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第五步:小结,回应论题,争取用某一史观或重要的历史结论以便上升到历史学科素养所要求的理论高度。 提炼论题类大题 答题模板 (2018· 课标全国 Ⅲ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 · 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真题导练 上上 ( 圣人 ) 上中 ( 仁人 ) 上下 ( 智人 )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 愚人 )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2 分 ) 试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语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人物及其相应等级的划分标准:将传说中的圣君、儒学家、贤臣等人物划入上等,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王朝的开创者等划入中等,将历史上的争霸失败者、末代暴君等划入下等。这样的划分显然受到了儒家追求 “ 明君+贤臣 ” 的理想化的政治诉求的影响。 答案   示例 看法: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 · 古今人表》的等级划分体现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说明:班固在《汉书》中将尧、舜、周文王等圣君,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学家,屈原、范蠡、廉颇等贤臣列为上等人;将老子、韩非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秦始皇等开创性的君主,商鞅、李斯等名臣列为中等人;将宋襄公等失败的霸主,夏桀和商纣等王朝的末代暴君列为下等人,充分体现了儒家 “ 明君+贤臣 ” 的理想政治诉求,这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史学影响的必然反映。 规律总结 注意提炼 “ 观点 ” 和 “ 论题 ” 的区别 提炼的 “ 观点 ” 是一个陈述句,应当主谓宾齐全,所涉及的范围较小, “ 论题 ” 则范围更大,即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语,也可以是一个陈述句。本题要求提出 “ 自己的看法 ” ,所提出的应当是一个论题。 返 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