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2.春秋时期的商、工人员是世袭的且无选择职业的自由。工商业均由家族相传,分为“轮氏”“车家”“鲍家”“皮家”等,产品主要用于“国际”贸易。工商业家族的形成说明 A. 世家大族垄断工商业 B. 工商业者主导国家商业活动 C. 官府严格管控工商业 D. 在官府管理下市场经济呆板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工商业者不得随意迁徙改行,以家族为主要传承形式来为统治阶层服务,体现了官府对工商业的严格管控,因此C选项正确;工商业家族并非世家大族,A选项错误;春秋时期国家的工商业活动是由政府主导的,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市场经济的内容,D选项错误。故选C。 3.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交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土地兼并加剧 B. 大量自耕农出现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从汉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税收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看,由于不交土地税,国家对土地的流转情况难以掌握,加剧了土地兼并,A符合题意;B与材料主旨相反,土地兼并会导致大量自耕农的消失;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出田庄经济的特点,D不正确。 4.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 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答案】A 【解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A。 5.唐朝女性服饰图案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而宋朝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这一变化根源于 A. 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B. 社会环境的变化 C. 各民族融合的程度 D. 学术思想的衍化 【答案】B 【解析】唐朝开放繁荣,是空前的大一统帝国,表现出宏大的盛世景象;宋朝商业经济繁荣,文化气息浓厚。因此女性服饰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对这一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于”的要求,排除B、C、D项。 6.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税。据此可知,宋代通过税收 A. 抑制土地兼并 B. 稳定社会秩序 C. 促进租佃经营 D. 集聚商业资本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对于重大商品实行收税,对于民间生活交易品免征税收,主要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商业,不是土地兼并,A错误;租佃经营属于农业土地方面,C错误;D中商业资本不符古代农业社会特点。 7.据载:“乾嘉之时,南北贸易繁盛之地,有数银号,其所出之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这反映当时 A. 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 B. 白银外流影响货币供应 C. 商贸繁荣活跃了中国资本市场 D. 官营票号控制国家命脉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银号的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正反映了银票相对于今天的支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贸易”,非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银票可以通行于南北,以适应商品经济繁荣的需要,非资本市场投资——例如股票、期货、金银买卖等,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银票的通行于南北,没有指出票号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 8.下表为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的特点。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謓、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杭州府塘栖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杭州府长安镇、硖石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中心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鎮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A. 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政府对市镇合理规划 D. 城市结构走向了转型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市镇呈现出专业化生产特色,形成了地域性专业分工,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业化城镇的出现,不能说明城市结构走向转型,D选项错误。故选A。 9.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 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 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D项错误。 10.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 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 “到了清朝¼ 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日益松弛,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一现象出现源于清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故答案选B项。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本题无关,排除。 11. 下图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该图最能说明 A. 国际贸易的发展 B. 近代工业的兴起 C. 传统农业的解体 D. 经济结构的优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数据图示,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及数据图示等关键信息,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清政府的关税税率很低,但在财政税收的结构中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在发展,A符合题意;B在时间上不合题意,近代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C在图示中无法体现,以田赋税收无法得出,D表述有误,材料反映出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但并不是“优化”,排除BCD。故选A。 12.买办原意是采买人员,指清朝末期的1800年—1910年,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经理人。买办是外国资本家认为忠实、得力的人物;买办为外国资本家服务,受到外国资本家的“培育”;买办违法犯罪,因受雇于外商企业,可以在治外法权庇护下,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据此可知买办 A. 只存在于中国近代史上 B. 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工具 C. 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是独立的 D. 不受领事裁判权保护 【答案】B 【解析】买办存在与清朝末期的1800—1910年,在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始前已经存在,故A项错误;买办为外国资本家服务,充当了列强经济侵略的工具,故B项正确;买办在经济上依赖外国资本家,不是独立的,故C项错误;买办违法犯罪,可以在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故D项错误。 13. 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局厂中,设立了总办、会办、提调若干人,并且受总督、巡抚的监督和总理衙门的节制。这表明 A. 洋务企业已经完成了近代转型 B. 洋务企业具有封建衙门性质 C. 洋务企业已从封闭走向开放 D. 洋务企业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洋务企业设立了类似于封建官僚模式的官吏并且受封建官府的压制,突出了洋务企业的不彻底性,其没有完成近代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凸显了洋务企业的封建性,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洋务企业的不彻底性,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14.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 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了一定作用 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中“1912年”“1915年”的时间以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北京政府)实行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单纯从孙中山的题字并不能说明孙中山将张裕酿酒公司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C错误;材料没有其他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排除D。 15.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除了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外,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也有密切的关联。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停滞 B. 一战后,国内政局稳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侵华,中国民族工业日渐衰退 D. 国民党统治前期鼓励工商业发展,民族工业发展速度空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有短暂春天,故A项错误。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C项排除。国民党统治前期鼓励工商业发展,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发展速度空前,故D项正确。 16.1950年11月,陈云提出:“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这一精神的贯彻 A.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B. 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C. 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 D. 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 【答案】D 【解析】“战争第一”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支出优先供应与战争相关的重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 A项无法体现财政工作部署的先后顺序和主次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是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 17.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A. 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 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1953年2月”“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反映的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故A项正确;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8.195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迅速 B.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 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D.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解析】1954年正值三大改造第二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在1956年,故A项错误;材料允许存在的经济成分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四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 19.鸡毛换糖的说法最初源自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镇,是指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曾经,鸡毛换糖被作为“投机倒把”的典型加以禁止,直到1980年,当地工商局才为鸡毛换糖颁发了临时许可证。于是,廿三里镇的男劳力一到空闲,便纷纷出动,可谓盛况空前。它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质变 C. 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D. 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80年代初被逐渐打破,D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从90年代开始的,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所有制结构变化,B错误。材料不涉及到对外的开放的信息,C错误。 20.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一分配政策 A. 开始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C. 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 D. 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所述可知,中共十三大召开的时间是1987年10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是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着力执行的,排除A;合理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缩小贫富差距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说明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故D项排除。 21.清末,西方传教士观察到福州家庭“如有客人,男女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注意到福州“夫妇及子与外来的男女席位混坐”。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 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B. 近代西式社交礼仪普及 C. 福州引领全国风气变革 D. 男女身份地位完全平等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男女分桌吃饭到席位混坐,体现了传统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依据个别现象无法得出“普及”,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引领”,C选项错误;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22.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A. 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 B. 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C. 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D. 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答案】AB 【解析】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代,人们的衣着打扮之所以单调,主要是因为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AB正确。 23.1919年詹天佑赴海参崴参加由协约国“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召开的大会。会议期间,詹天佑为中国力争中东铁路的驻兵权与管理权,他义正词严地声明:中东铁路原是中俄合办,中国又是大战参战国之一,而且有保持该路秩序的能力,中东铁路应由中国人全权管理,不需要协约国监管委员会来监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 A. 华盛顿会议上解决了中国在中东铁路的管理权问题 B. 詹天佑与英、美、俄、日等国代表一道主持中东铁路 C. 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导致中国内政的铁路主权问题国际化 D. 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攫取了中国境内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当时詹天佑需要在国际会议上力争本属于中国的中东铁路路权,这说明由于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导致中国内政的铁路主权问题国际化,因此C选项正确;华盛顿会议和巴黎和会均未涉及中东铁路的权利归属问题,1917年俄国退出了协约国,其他选项错误。故选C。 24.在18世纪中叶前,英国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还并不多,半个世纪中才达到100多项。但18世纪中叶后,议会通过的地法案迅猛增长:70年代为642项,90年代为506项;19世纪最初十年达到空前的906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了粮食需求的增加 B. 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阻碍了农业发展 C. 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英国社会经济转型 D. 农民收入增加扩大了国内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时间信息“18世纪中叶以后,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迅猛增长”可以得出英国圈地运动的发展,符合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转型,即工业革命的展开,C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农村,促进农业的发展,B不正确;圈地运动是农民丧失了土地,而不是收入增加,D不正确。 25.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厂制度的完善 B. 城市化进程加快 C. 宗教改革的推动 D. 工业文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883年”“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铁路时刻表诞生的原因是第二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正确。A项工厂制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题干不符,排除。工业革命推动铁路时刻表的诞生,而没有涉及到城市化的信息,排除B。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6.从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的数目由1890年的24个增加到1904年的257个。这一“合并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对企业合并的支持 B.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C. 自由企业制度走向衰落 D. 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说明垄断组织形成,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化生产发展的产物,故D项正确;垄断组织形成与政府的支持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城市化进程也不是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故B项错误;自由企业制度走向衰落,是垄断组织形成的后果,故C项错误。故选D。 27.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湖流,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 A. 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下降 B. 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 C. 缩小了男女间贫富差距 D. 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并像欧洲大陆推广,为了适应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的需要,男女服饰变得简洁,灵活,故B正确;妇女从事工业生产,说明地位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只是说从事生产领域导致服饰变化,体现不出贫富差距,故C错误;材料中服饰不是装饰,是工作需要,故D错误。 28.如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时间 1901年 1908年 一战前 汽车业工人人数 1773人 12400人 5万多人 年产量 884辆 5547辆 2万辆 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 A. 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 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 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 D. 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由图表可以得出1901、1908、一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773人 到12400人再到5万多人,呈直线上升趋势,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上升;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年产量884辆到5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综上,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并接近完成,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就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故排除C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二战后,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轻重工业比例问题,故排除D项。 29.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到18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英国海外殖民地大幅减少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 C. 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推行 D.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答案】B 【解析】根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美国、德国等兴起,英国的经济优势地位受到冲击,故B正确;出现材料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的兴起,A不符合史实,排除;C不是最重要原因,排除;D表述正确,但不能反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具体原因,排除D。 30.罗斯福新政时期,许多立法几乎都不是由国会创始而仅交给国会审议;在1933年以后的10年内,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高达3556项。这说明新政时期的美国 A. 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 B. 国会成为总统的附属 C.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D. 分权制衡机制严重削弱 【答案】C 【解析】材料提供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政治的运作情况,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权独立,并未成为总统的附属,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会审议总统提出的法案,这便有利于总统行政命令的及时发布,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机制并未严重削弱,故D项错误。 31.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法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迅速,1975~1990年,就业者增长了330万,其中女性占300万。这主要得益于 A. 福利政策的推动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经济结构的转型 D. 女权运动提高了妇女地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兴起,引起了就业率的上升,特别是女性,故选C。妇女就业率的上升与福利政策关联不大,因为福利政策针对的是社会各个阶层,不可能仅仅推动妇女就业率的上升,且福利政策的实行事实上带来的是懒人经济,排除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造成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现象,而不是就业率的增加,排除B;女权运动主要在一战后获得了发展,不可能在六十年代后才开始显示影响,排除D。 32.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A. 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 B.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C. 经营者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答案】B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材料没有涉及经营者革命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33.阅读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该表主要反映了 A. 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 B. 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逐渐转型 C. 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D. 中收入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高收入国家的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低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却逐渐上升,说明高收入国家的经济结构逐步实现社会转型,故B正确;表格体现不出世界经济总量信息,故A错误;低收入国家显然总量不会领先世界,故C错误;表格显示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是逐渐上升,故D错误。 34.《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 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 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 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 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考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是二战开后启了的新时代,所以A项错误。C项是无关,这个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间的。D项也是错误项,这一时代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美国是不会希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35.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 A. 苏联有意加人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B. 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离不开苏联的配合 C. 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D. 美苏在政治、经济上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答案】C 【解析】二战后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在经济上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只是跻身于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并未指出苏联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故A错误。 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根据材料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经济领域,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取得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经济霸主地位,并未实现其全球霸权,故B错误。苏联承认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有利于发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同时苏联也是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一。这说明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故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美苏在经济领域的博弈和妥协,并未涉及政治上的对抗,故D错误。 36.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率大跌。1973年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 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C. 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D. 经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元汇率大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等信息,可见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故选C;材料反映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而非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A;材料说明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而非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排除B;材料无法反映经济多极化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排除D。 37.“这种经济危机特别难以应付,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美国结束这种状态主要借助于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中可以看出,这种危机是滞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解决滞胀主要借助于高新技术。所以答案选D。 38.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践行自由贸易理念。1974年,美国制定《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并授权总统可以对外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反映了 A. 世界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D. 苏联对美国形成巨大挑战 【答案】C 【解析】材料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国际贸易问题,而非货币体制,排除B;材料与苏联无关,排除D;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为例维护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美国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折射出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选C。 39.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A;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 4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集团化正向纵深发展。通过调整合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突破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只能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的传统观念。这种变化 A. 使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观念 B. 消除了国家间经济实力的差别 C. 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模式 D.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材料“突破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只能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的传统观念”反映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区域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B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成为抖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排除C项; 41.上海合作组织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然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 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 政治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是新型国家关系,属于地区结伴不结盟性质,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属于新型的政治组织,不是经济合作,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属于新型的政治组织,不属于军事同盟,故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涉及政治经济一体化,故D项错误。 4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后,美国试图使之成为一个谈判场所,但遭到大多数成员国的反对。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就落实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出了承诺。这体现出亚太国家和地区对 A. 经济主权独立的维护 B. 区域合作实效的追求 C. 经济自由理论的推崇 D. 地区霸权主义的抵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试图使之成为一个谈判场所”可知体现出美国的意图是是APEC成为一个空谈性的经济组织,而大多数成员国的反对及承诺的达成则表现出他们对区域合作实效的追求和推动,B选项符合题意。经济主权独立的维护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出了承诺并不意味着推崇经济自由理论,C选项排除。地区霸权主义的抵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43.2017年,欧盟有两件大事相伴而来,却背道而驰。一是除英国之外的欧盟27国领导人在罗马举行特别峰会,隆重纪念标志欧洲一体化起步的《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二是英国全民公决“脱欧”。罗马特别峰会的关键词是“团结”,而英国“脱欧”的关键词是“分手”。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欧盟成员在发展程度上存在的差异 B. 地区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趋势 C. 对全球化区域化带来的挑战的回应 D.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 【答案】C 【解析】欧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产物,总体来看,欧盟在向一体化方向进一步发展。但英国“脱欧”,表明对于这种趋势的另外一种态度,因此材料信息在本质上反映出对于全球化和区域化挑战的不同回应,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欧盟成员国的发展差异,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 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D错误。 44.发展中国家共建立了20多个原料出口国组织,参加国80多个,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争取合理的价格。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制成品出口利益,要求发达国家采取措施有步骤地降低关税税率。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B. 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C. 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抵制作用 D. 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低,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此类产品,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不利位置,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争取合理的价格,维护本国制成品的出口利益,这都说明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选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且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由材料看不出区域集团化的抵制作用,故排除C项 45.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国内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 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B. 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的自由化 C.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D. 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法律”条款规定意在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并未使缔约国丧失了国内立法自主权,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出现的商标(部分) ——据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等 整理上述材料,从中任选两则或两则以上,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调用准确,论证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1:论题: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论述:一方面,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政治上,使中国逐步沦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文化上,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另一方面,西方的侵略也在客观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政治上,催生了总理衙门等机构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经济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文化上,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总结:综上,西方的侵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近代中国既产生了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又产生了建设性的积极影响。 示例2:论题: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论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等因素,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日用上,西装、西餐以及火柴、电灯、自来水等的传入,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习俗风尚上,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婚恋自主等的提倡,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交通通信上,汽车、火车、轮船以及电话、电报等的出现,使近代中国人的出行交流方式发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文化生活上,报纸、广播、电影等近代大众传媒,成为近代中国人喜爱的新型娱消遣方式。 总之,上述生活日用、习俗风尚、交通通信和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变化,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观点”可根据材料中“西方海盗”“我国商标注册史首开注册记录”得出观点1: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据材料中“仕女”“‘交际化’……对社交活动的热衷”得出观点2: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论述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注意观点1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观点2从该时期的生活日用、习俗风尚、交通通信和文化生活等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因其答案不唯一,所以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既要注重从材料中提取相信信息,又要能够针对这些信息进行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论结合、说明充分和逻辑严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