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 分封制 B. 封建社会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是传统风俗,这种风俗起源于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答案C。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制度 【答案】A 【解析】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违背了分封制的规定,反映出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C项结论以偏概全,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排除C项;这一事件表明分封制在齐国遭到破坏,而不是齐国明确废除旧制度,排除D项。 3. 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 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答案】C 【解析】“海内皆臣”实际是指秦始皇统一了全国,都是臣,说明皇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A和D在题干中没有反映,B项只是对题干的表面化解释,没有深入本质,答案为C。 4.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A. 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 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C. 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 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之意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行省制度本来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才实行的一个制度,而不是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材料中的“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也能反映出这一点,所以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只能是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另外,行省不仅仅是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蒙古人也不可能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 5.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 C. 军机处 D.枢密院 【答案】D 【解析】材料问的是两宋中央官制,而且是管理军事的,枢密院是中央官僚机构,负责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D正确;两宋时期,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不具体负责军事,排除A;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不负责管理军事,排除B;清朝设立军机处,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6.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 A. 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 经常巡游天下 C. 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 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答案】C 【解析】 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 8.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D.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是对雅典民主实质的描述,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雅典民主的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BD选项体现的是雅典民主范围的狭小,与材料无关,排除。 9. 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但罗马法更重要的是成文法。要研究罗马习惯法首选的历史文献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故选A。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不是具体的历史文献,不选BCD。 10.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 人文主义 B. 民族主义 C. 天赋人权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C 【解析】 根据“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可得知其强调的是天赋人权的思想 ,故C正确。 11.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 1787年宪法 B. 1871年宪法 C. 1875年宪法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四部宪法中,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深厚的专制色彩,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B项正确;其它美国1787年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三权分立和限制政府权力上,都赋予议会的权力很大,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 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 B D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1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被称为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 实行民主共和制 B. 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故选A。中华民国并非在美国支持下建立,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没有实行责任内阁制,仿效之说无从谈起,排除C;美国并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仿效之说同样无从谈起,排除D。 14.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 京津两地区罢工游行 B. 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北洋军阀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19年5月5日 ”、“青岛问题”、“曹汝霖”、“章宗祥”等关键信息可知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故C项正确。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与材料中“北京学界”不符,排除A。材料中只提及五四运动在北京的情况,而不是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北洋政府逮捕学生的信息,而是体现五四运动发生在北京的情况,排除D。 15.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①火烧圆明园是1860年 ④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这两个年份他都不在中国,故A符合题意。 16.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来看,这一事件应当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国民政府垮台,内战结束,和平到来。故答案为C项。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并未给中国带来和平,排除A、D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无关,排除B项。 17.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以推选方式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网络上以投票方式先后进行了“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都是马克思位居第一。马克思位居第一是因为 A. 马克思学说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B. 马克思支持工人运动 C. 马克思学说继承了人类历史的一切文明成果 D. 马克思学说指出了各国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答案】A 【解析】 “千年第一思想家”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故选A;B只是涉及马克思的个人实践活动,排除B;马克思学说继承了当时人类历史的优秀文明成果,排除C;各国国情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不同,排除D。 18.俄国十月革命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A. 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B. 促进了国家工业化 C.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D.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深刻影响了人类政治文明,A项正确;十月革命为俄国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只是对俄国历史的发展的作用,BD项不符合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C项不符合题意。 19.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A. 推翻国民党政权 B 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三大基本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D项属于经济建设方面。 20. 一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部法律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属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宪法符合这一阶段特征,故B项正确;A项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国民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D两项都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 21.“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说明香港刚刚正式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故答案为D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排除A项;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于1990年,排除C项。 22.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 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 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 A选项正确,“另起炉灶”针对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体现出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B选项错误,日内瓦会议之后中国依旧没有打开欧洲国家的大门,故排除;C选项错误,中日建交发生在1972年,此时还处于十年文革期间;D选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中美建交发生在1979年。 23.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依据所学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选C。 24.下列有关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自始至终只援助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B. 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亚洲的日本也是马歇尔计划的受益国 D. 提出时的援助对象不适用于东欧国家 【答案】B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答案为B项。马歇尔计划提出时也想援助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但遭到拒绝,排除A、D项;亚洲的日本不属于该计划的适用范围,排除C项。 25. 历史课上,张晓明同学以流行歌曲形式诠释了二战后日美两国关系的演变:“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不离弃”。该内容反映了 A. 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D. 世界形势的缓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等反映了日本对美国由依赖到自主的过程,反映了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心态,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选B。A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题干没有体现C、D两项,可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英两国国家元首最大的不同点。 【答案】(1)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皇权独尊。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影响深远。 (2)共性:中央(政府)机构间的权力互相制约与监督。 不同:唐三省六部制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异同点:①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②异: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国家元首: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实权;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为唐朝三省六部制度,故可从职责分工、权力制约、服务皇权等角度概括其特点,二问结合所学从加强皇权、行政效率提高、权力制约及对后世影响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故可从三权分立体制与三省六部制关于职司分工、权力制衡角度分析其共同点,从政治体制的属性分析其差异即可。 (3)一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英美两国皆为代议制度,其差异表现在二者政治体制上,二问可结合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关于总统产生、权力进行归纳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之一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之二 材料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材料三 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2)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文献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可是,有人却说它失败了,为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答案】(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材料一反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二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三反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夺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联系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2)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材料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联系所学可知,有人说它失败了的原因是,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夺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联系所学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8.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外交政策? (2)材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影响。 (4)综合上述内容,就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政策。 (2)变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立,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 (3)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新中国的一边倒政策。确立这一政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政策等方面来回答。 (2)材料二反映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联系所学可知,这一事件表明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立,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挑战、美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破产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等方面来回答。 (3)从材料中的“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可知,新时期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等方面来回答。 (4)就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认识,可以联系所学从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等方面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