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1.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 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解析: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就是 重庆谈判。而重庆谈判的实质就是国民党为内战做准备,继续专制独 裁;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则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答案:D 2.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下面漫画理解 正确的是( ) A.“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B.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 C.表明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表达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解析:漫画表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 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 “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表达了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所以 选 D项。 答案:D 3.1945年 10月 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谈道,“会谈 的成果是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进步的巩固意志的表现,是中国 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的表现”。该社论是针对( ) 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 C.重庆谈判 D.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和“和平、民主、进步”可知,该社 论针对的是 1945年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故 选 C项。 答案:C 4.1947年 5月 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 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 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 解析:1947年夏,刘伯承和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 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 A项。 答案:A 5.解放战争时期,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战非雄 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 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根据材料中“锦州”“东北”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辽沈战役, 故选 A项。 答案:A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作为和平谈判代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46年那一次, 陈嘉庚先生对我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但是我们还是满 怀诚意地和他谈了,因为人民需要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 假和平骗局。现在我们又和他谈了,但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 今天可以说,无论打也好,和也好,我们有信心有力量使它一定能实 现…… 材料二 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壮大了,由原先的 120万 人发展到 400万人以上,并且蒋介石做了很好的运输大队长,我们的 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是俘虏过来的,后来成为解放军战士。 材料三 这次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 江,这是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 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历史经验证明, 革命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 ——以上材料均引自北平和谈期间周恩来的演讲 (1)陈嘉庚为什么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2)周恩来为什么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 (3)和平协定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是“接受改编和渡江”? (4)北平和谈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 解析:本题以北平和平谈判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史实。 第(1)问要注意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的真实意图。第(2)问实际是分析北平 谈判的背景。第(3)问要从人民解放战争的任务出发。第(4)问是对基本 史实进行概括。 答案:(1)因为当时陈嘉庚看透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 谋。 (2)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人 民力量空前壮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 (3)只有渡江和接受改编,才能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 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4)发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向全国进军,追歼残敌。 基础巩固 1.1945年 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 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 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民主国家 B.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C.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D.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战胜利后,爱好民主的人士期盼国共双方和 平协商,创建新中国,故选 B项。 答案:B 2.1945年 10月,蒋介石密令某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 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该 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接战区之奸匪流 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国共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解析:1945年 10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故 A项错误;1945 年 10月,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发出的“剿匪”密令是针对共产党的, 表明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故 B项正确;国共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 协协议是在 1946年,故 C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是在 1946 年,故 D项错误。 答案:B 3.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年》 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转折”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B.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 C.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 D.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解析:1947年 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成为解放战争的 转折点,故选 D项。 答案:D 4.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 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逼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 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解析:1947年 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 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信息相符,故 C项 正确。 答案:C 5.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 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 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共产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如同一把尖刀插在中原地区。 答案:B 6.1949年 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 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下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 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淮海战役的胜利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判断该事件是淮海战役,故选 D项。其他三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D 7.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 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 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柏坡”“打了三个战役”等信息可知是取得 战略决战中三大战役的胜利,故选 C项。 答案:C 8.史载,毛泽东听闻前线消息后,曾欢欣鼓舞地赋诗:“钟山风 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个令他高兴的消息是( ) A.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B.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 C.辽沈战役取得最终胜利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解析:题干诗句反映的是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故 D项正 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9.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 相关调查: 意向 不可 避免 可获得政 治解决 应该绝 对避免 可获得速 战速胜 无回答 人数 170 110 423 244 20 这说明当时( )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解析:学生对内战是否可以避免、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结果如何 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选 A项。B项不符合史实,C项无法从材料 中得出,D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A 10.“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 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师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 写的应该是(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解析:结合材料中“素帆百万”“说长江”等信息可知为渡江战役。 答案:C 11.“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 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 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国民大革命 B.工农武装割据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解析:“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打土豪,分 田地”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映的是抗日 战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反映的是解放战争。这些都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中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答案:C 1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 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说 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改变了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内意义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推翻了 三座大山的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国际意义是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 量,为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树立了榜样,所以 A、B、C三项 均是正确的说法。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因而 D项说法 是错误的。 答案:D 13.《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 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 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 1937 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 影。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 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 1949 年 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蒋介石和毛泽东分别列为 1937年和 1949年年 度人物和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毛泽东与蒋介石曾在 1945年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的会面,请 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3)请列举 1949 年毛泽东和蒋介石进行军事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 结果。 解析:第(1)问结合 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和 1949年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 1945年重庆谈判的内容 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 1949年国共双方的重大事件进行理解。 答案:(1)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受到 世界的关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 的关注。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 大人民。意义: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人民信任。 (3)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后占领南京,推 翻了国民党统治。 14.2018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60周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 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 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图 1 1839年 图 2 1919年 图 3 1937—1945年 图 4 1949年 (1)请分别指出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图 1、图 2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图 3、图 4提供的信息,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 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 4所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的 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请以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 材,设计一幅浮雕作品(只要求提供作品名称)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以近代不同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为切入点, 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答案:(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2)共同点: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意义:虎门销烟: 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 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斗争对象的变化:由反帝到反国民党反动统治。变化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 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影响: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