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作业

训练6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 一、选择题 ‎1.(2017·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解析 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内地高,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故选A项。此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尚未出现高涨局面,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促进了留日潮流的出现,但这一政策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2019·天津高考)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1903年”“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可以看出在清末的时候已经有中国人接触到社会主义理论了,但因为革命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当时的中心任务,因此并未进行深入研究,说明先进的理论要付诸实践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吴玉章在1903年曾经接触过社会主义理论,无法看出当时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成熟,A项错误;材料“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当时并不是青年的追求目标,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革命理论的相关内容,C项错误。‎ ‎3.(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因此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A项错误;“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未说明运动主体是学生,也未体现运动性质,排除B、D两项。‎ ‎4.(2019·东北三校二模)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可知,作者主要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不合理,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制定了与预期不符的措施,没有体现革命派内部存在分歧,排除B项;从材料“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可知,《临时约法》要限制行政权,排除C项;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符合《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规定责任内阁制的做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2019·安徽合肥三模)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标志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 C.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广泛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民国初期党派林立,我们可以看出这应该是在清朝统治瓦解以后,清朝统治时期是禁止党派成立的,故选A项。政党政治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排除C项;材料中的这些政党并不一定都是民主政党,反映不出当时革命的基础广泛,排除D项。‎ ‎6.(2019·安徽A10联盟4月模拟)漫画(如图)《力主迁都》发表于1912年9月,描绘了孙中山先生一人奋力牵引整座北京城的情景。该漫画反映了(  )‎ A.革命派仍坚持武力斗争 B.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 C.政治形势对袁世凯有利 D.限制袁氏称帝的社会诉求 答案 C 解析 漫画体现不出革命派坚持武装斗争,排除A项;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与材料中孙中山先生一人奋力牵引意思不相符,排除B项;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孙中山力主迁都南京,漫画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坚持和迁都的困难,说明当时的政治形势对袁世凯有利,故C项正确;袁世凯称帝是在1915年,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2017·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艾罗补脑汁”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之进步”等,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8.(2019·河北衡水中学二模)有学者评论:“共和之局,既成于北洋武人,虽种因却是党人,然革命党在事实上不能立时居政治中心地位,而袁、段、冯、王诸巨头,又系前清达官,亦新亦旧之人,与当时新旧过渡时代尊官卑民之群众心理相吻合。故北洋为世所重,民党为俗所轻。”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革命派迫于无奈而让位于北洋集团 B.国人并不具备实行民主共和的素质 C.辛亥革命没有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 D.北洋集团起到稳定时局的历史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袁、段、冯、王诸巨头,又系前清达官,亦新亦旧之人,与当时……群众心理相吻合”可知,北洋集团立于政治中心,是清朝与新时局的纽带,有利于稳定时局,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革命党的力量弱小,不足以主导历史发展的方向,且材料旨在强调北洋集团掌权的合理性,A项错误;材料主旨并未强调国人的民主共和素质,排除B项;材料与辛亥革命是否铲除封建制度根基无关,排除C项。‎ ‎9.(2019·山西晋中5月调研)1913年国内外煤、面粉在中国市场比例如下表。据此可知(  )‎ A.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中国重工业发展开始超越轻工业 C.一些行业可见帝国主义侵略特征 D.民族工业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答案 C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速度,排除A项;中国重工业发展开始超越轻工业与史实违背,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外商在中国所产煤和面粉在中国市场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体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C项正确;经济结构变化需要观察国民经济各种成分的比例关系,材料没有完整展现这一内容,排除D项。‎ ‎10.(2019·广东二模)下表反映了1913-1918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可推知,当时(  )‎ 时间 公吨 银两 每吨银两 ‎1913年 ‎125303‎ ‎9575886‎ ‎76.42‎ ‎1914年 ‎121087‎ ‎9279659‎ ‎76.64‎ ‎1915年 ‎82818‎ ‎8601684‎ ‎103.86‎ ‎1916年 ‎94372‎ ‎14011269‎ ‎148.47‎ ‎1917年 ‎80276‎ ‎12566977‎ ‎156.55‎ ‎1918年 ‎92519‎ ‎18130957‎ ‎195.97‎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 ‎《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 A.中国对金属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B.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控制 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加剧 D.一战给中国机械工业造成了瓶颈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进口的金属原料每吨银两发生较大变化,从1914年76.64两到1915年103.86两,以后每年递增,到1918年高达195.97两,是1914年的将近3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到1918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金属原料是战争的必需品,一战造成金属原料需求大增,价格迅速增长,从而导致中国的机械制造成本大幅上升,其发展受阻,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金属进口减少,而非需求下滑,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 ‎11.(2019·安徽六安一中模拟)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 张謇一生创办了大生纱厂等20多个企业、复旦公学等370多所学校,还修建了原料基地、港口、电厂、公路、船运公司、博物馆、剧场种种设施,其家乡南通也因此成为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的这些做法(  )‎ A.属于恶劣投资环境之中的无奈举措 B.诠释了企业家实业救国的宏伟理念 C.显示了民族资本家造福桑梓的情怀 D.是近代中国人建立垄断集团的尝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张謇”作为民族实业家“创办了大生纱厂等20多个企业、复旦公学等370多所学校,还修建了原料基地、港口、电厂、公路、船运公司、博物馆、剧场种种设施”,甚至其行为影响到“家乡南通”的“建筑理念”表明,张謇的这些做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家乡的发展变化作出了宝贵贡献,诠释了企业家实业救国的宏伟理念,故选B项。材料反映张謇的做法是主动的,不是“无奈举措”,排除A项;材料中张謇做法不但“造福桑梓”而且影响全国,该项表述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近代实业家张謇所创办的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垄断集团,排除D项。‎ ‎12.(2019·百师联盟冲刺二)陈独秀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写道:“孔子先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他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在此,陈独秀所要阐述的主旨是(  )‎ A.指出社会改良应结合救亡图存 B.强调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C.提倡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D.主张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成果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上是把孔教与西化、与现代生活完全对立起来看待的,孔教不适合现代社会是他立论的依据,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3.(2019·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A项错误;C项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也不符合陈独秀的阶级属性,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可能反对西方民主,排除C项;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材料时间1916年不符,D项错误。‎ ‎14.(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二联)五四运动爆发时,孙中山马上作出反应,对运动给予极大声援和支持,具体表现有:发挥上海《民国日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竭力营救被捕的爱国师生和工人;推动和指导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展开;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变化 C.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 D.表明了彻底的反帝决心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基本上脱离了人民群众,而材料说孙中山对于五四运动的支持,可知他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材料中只说了孙中山是支持五四运动的,并不能说明他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孙中山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D项过于绝对,排除。‎ ‎15.(2019·全国卷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反映了当时各界团体的爱国热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且“趋于一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群众运动和爱国热情,并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 ‎16.(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有人反对……有人主张……”说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17.(2019·新疆二模)1912年,全国各地农村成立了71家垦殖公司,资金635万元;1922年,仅江苏、浙江等八省统计,垦殖公司就扩增到100家,资金达到1245万元。材料表明(  )‎ A.农业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B.农村生活方式发生质变 C.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被消灭 D.主要是政治动荡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从1912-1922年,全国垦殖公司数量激增,资金总额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垦公司采用机械化生产,产品面向市场,这表明当时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A项符合题意。民国初期的农村仍然是保守、落后、愚昧的状态,排除B项;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被消灭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排除C项;材料未显示当时政局情况,且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带动,排除D项。‎ ‎18.(2019·山东青岛二模)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这一主张(  )‎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 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 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 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可知,论者在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因此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主张受到了唯物史观的影响,A项错误;作者只是认识到民主与科学的局限,并不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B项错误;这一主张强调的是引进道德来挽救道德恶劣、世风日下的问题,并非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C项错误。‎ ‎19.(2018·全国卷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法、美革命实践“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即“组织之方法”。结合所学可知,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孙中山强调的便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不会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排除A、B两项;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组织方法,而非斗争目标,故排除D项。‎ ‎20.(2019·山西二模)孙中山倡导“均贫富”,其办法是“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把全国大矿业、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都由国家经营”,还要物产归公、人民共享。这反映出孙中山(  )‎ A.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 B.主张实行自由平等 C.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D.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均贫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把全国大矿业、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都由国家经营”“物产归公、人民共享”可知,孙中山的这些主张试图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材料没有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侧重于经济领域,没有体现自由平等的问题,故B项错误;孙中山没有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故D项错误。‎ ‎21.(2019·天津高考)‎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出这场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A项错误;仅从《纽约时报》的一则报导不能判断辛亥革命获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反封建性质,但没有体现出其反帝,D项错误。‎ ‎22.(2019·山东潍坊二模)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不仅有统一部署和安排,而且要求报告具体开展情况。其中的一些纪念活动,不少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的,且强调宣传时需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忽视革命领导权的右倾倾向 B.重视纪念活动的组织性策略性 C.赢得了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 D.已成长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不仅有统一部署和安排,而且要求报告具体开展情况”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纪念活动组织性、策略性,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革命领导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其中的一些纪念活动,不少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的,且强调宣传时需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注重群众力量,并非已经赢得群众支持,排除C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排除D项。‎ ‎23.(2019·重庆三诊)民国时期的研究表明,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B.具有移民化社会特征 C.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D.中西交融的城市特色 答案 B 解析 ‎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上海话的语系结构表明上海人口来源的多元性,说明上海具有移民化社会特征,故选B项。从上海话的构成成分上无法推知近代上海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社会习俗新旧并存,排除A、C两项;上海话的组成来源广泛并不能说明近代上海的城市特色是中西交融,排除D项。‎ ‎24.(2019·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下表是杨度(1875-1931年)的历史活动概括。‎ 维新运动时期 接受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君主立宪 清末到民初 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发表《君宪救国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22年 杨度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9年 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 对表格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 A.杨度活动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B.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政治发展方向 C.杨度的政治立场呈现出摇摆不定 D.历史人物个人行为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杨度的主要历史活动都受时代大背景影响,表明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政治发展方向,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人的政治方向,而非杨度活动反映社会趋势,排除A项;杨度的政治立场与当时环境有关,不能由材料判定其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排除C项;历史人物个人行为受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能体现出其不确定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2019·陕西西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科道官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谢茉莉《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 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三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腐化等行为。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邹思源、崔丽莹 ‎《论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答案 (1)变化:清朝时,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民国前期,监察机关独立,对国民大会负责。清朝时,监察范围广泛;民国前期,党、政、监察分离。‎ ‎(2)社会背景:受到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特点:受到苏联的影响;广泛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意义:防范贪腐行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根据材料一“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可知,清朝时,监察范围广泛。根据材料二“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可知,民国前期,监察机关独立,对国民大会负责;根据材料二“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可知,民国前期,党、政、监察分离。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受到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国政府颁布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 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可知,受到苏联的影响;根据材料三“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三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可知,广泛发动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根据材料三“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古代监察体制可知,一定程度防范贪腐行为,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广泛发动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监察规范从政行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6.(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得出民族主义的内涵是反对君主专制、构建民族国家,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挖掘法国大革命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从思想、政治角度回答出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人们认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及材料二中“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概括;第二小问,根据二者反对的对象概括,“原因”要结合中法两国各自的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分析。‎ ‎27.(2019·山西太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月18日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明确提出“山东是中国的领土,战败国德国应将其山东的一切权利直接交还中国”‎ ‎2月28日 南北和平五次会议召开,和谈陷于僵局 ‎3月31日 陈毅、李富春等26人赴法勤工俭学 续表 时间 事件 ‎4月6日 ‎《每周评论》刊载《共产党宣言》的部分文章 ‎5月2日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5月4日 北京大学学生向天安门广场集中时,和警方发生冲突,从而爆发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 ‎6月3-7日 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发生罢工、罢市、罢课,声援五四运动 ‎7月6日 张作霖借日军力量称霸东三省 ‎8月 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 ‎9月 李大钊在本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完整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9月25日 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开学 ‎11月12日 日本人制造“台江事件”,北京政府外交部向日本驻华公使发出抗议照会 本年 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女性流行一种短衣长裤的着衣时尚,服装逐渐西化 ‎——据吴晓波《跌荡一百年》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解读上表中的主要历史现象。(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历史现象,解读须全面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历史现象:1919年,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发生罢工、罢市、罢课,声援五四运动。‎ 解读:1919年,上海、天津等地的罢工、罢市运动表明五四运动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等因素,巴黎和会的外交受挫激化了国人与北洋政府之间的矛盾。这一现象反映了民族主义的觉醒,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历史现象是多方合力的结果,说明1919年的中国,各种新兴力量不断壮大,积极参与社会改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准备了条件。‎ ‎(提示:从教育、文化交流、社会习俗、日本侵华等角度作答亦可)‎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先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如:1919年,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发生罢工、罢市、罢课,声援五四运动。再根据表格信息进行解读,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1919年上海、天津等地的罢工、罢市运动表明五四运动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发生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和新式教育的发展等因素,为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四运动的积极意义是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觉醒,加强了民族凝聚力,说明1919年的中国各种新兴力量不断壮大,积极参与社会改造,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