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初考试高三年级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2.在征服“百越”时,嬴政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这条运河 A.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B.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C.在唐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 - 9 -‎ 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4.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 A.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 C.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 ‎5.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6.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A.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7.《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8.敦煌文献中唐天宝之前户籍上没有自买田的记载,而天宝六年(747年)以后,户籍中买田的记载明显增多。这说明当时 A.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D.西北农业生产力衰退 ‎9.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 - 9 -‎ 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10.北宋时期,白银跻身于流通领域,从而形成了铜钱、铁钱、楮币和银两并行的过渡性货币体系。汴京、临安城内出现了“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即不同货币的兑换处。这反映了 A.商业规模的扩大交易频繁                     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 C.白银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D.城市发展打破了空间限制 ‎11.表1 ‎ 内容 ‎ 文献 ‎ 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 ‎《左传·文公五年》 ‎ 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 ‎《管子·霸形》 ‎ 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 表1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                     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 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                     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 ‎12.“王天下” 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13.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这说明该时期 A.空疏无具的风气盛行                             B.科举制发展亟需标准化教材 C.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 ‎14.徐光启曾说自己“受知先生(焦兹)为深”,故“文要有益于世”“能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据此可知徐光启 A.是明朝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                 B.倡导正确对待西方科技 C.深受焦兹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D.成为古代科技集大成者 - 9 -‎ ‎15.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                     B.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C.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                     D.铭文较卜辞史料价值更高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C.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17.《共产党》月刊创刊于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共出6期,在全国秘密发行。在创刊号的《短言》中,陈独秀明确提出“跟着俄国共产党”,“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该月刊在当时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是 A.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冶主张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第一次以书面形式传播了社会主义     D.对建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8.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此后,像贺龙这样的革命军人和大批农民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1927)的18.7%激增至六大(1928)的77.6%。这一情况说明 A.党的阶级基础发生转变                         B.土地革命取得重大成效 C.中央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D.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19.鸦片战争后,民生药房注册的“苏东坡乘驴”金灵丹热销华中地区,市场上出现了“黄不彦乘驴”等仿冒的金灵丹。为此,民生药房根据《商标法》迫使仿冒者停止侵权,并在注册的商标、商品的包装、商号的种类等方面精益求精,以防假冒。这反映了 A.医药业仿冒造假现象严重                     B.中医制药业界竞争日益激烈 C.工商业者商标意识的加强                     D.工商经营管理方式的近代化 ‎20.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妇女无法享受学校教育。185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夫人在上海创立神文女塾。次年,美国传教士琼司女士在虹口创办文纪女塾。其后,上海女子学校纷纷创办。这说明 A.男女平等观念在中国迅速传播和普及 - 9 -‎ B.通商口岸的开放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 C.鸦片战争使中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D.对外交流已促使中国放弃了华夷之辨 ‎21.1918年严复慨叹:“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天地,泽被寰区。”这说明严复主张 A.学习西方进化论变革制度                     B.利用本土文化救亡图存 C.融合中西方文化维新变法                     D.与时俱进适应主流文化 ‎22.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23.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在雄溪乡燎原社进行农业生产产量责任制的试验,由此在中国首创“统一经营、三包到队、定额到丘、责任到户”的责任制,后简称为“包产到户”。1957年夏季,温州地区各县有1000个农业合作社实行了这种办法,但随后受到批判。这种方式 A.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开始变革         B.违背了经济规律,是“倒退的做法”‎ C.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D.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4.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政府为国有企业改革颁行大量文件,结果却成效不大,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60.6%下降到1999年的不足10%;而省政府从未专门下发过文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却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说明了 A.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                         B.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 C.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D.政府行为起决定作用 ‎25.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3所大学设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2006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近700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这反映出 A.教育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法学专业成为最热门专业 C.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D.教育与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 9 -‎ 第Ⅱ卷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26题25分,27题25分,共50分。‎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特质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管他们常常听不懂彼此所操的方言。基于同一原因这种文字也是中国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能阅读汉文,但却不会说一个汉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的影响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中超过4亿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以上。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是关键。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扫盲运动从5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10年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得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 ‎——摘编自《新中国扫盲运动》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16分)‎ ‎2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 9 -‎ 民国时期上海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曾给上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究其缘由与上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租界当局按照西方应对传染病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界政府效仿租界的做法,开始构建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社团也倾注心力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活动,补充了政府行为能力的不足,促使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初现,反映了上海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与民众公共意识的提高。 ‎ ‎——摘编自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北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在省级建立了省防疫委员会、卫生防疫站和卫生防疫队等;在市级建立了市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交通检疫所等;在县级建立了县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实验卫生院等。湖北政府企图通过建立快速有效的疫区处理制度、建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免疫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防疫宣传工作、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和防止疫病流行等措施来改变人民疫病丛生的问题。 ‎ ‎——摘编自曾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防疫政策与措施》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采取的防疫措施并简析其重要意义。(13分)‎ ‎ ‎ - 9 -‎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初考试高三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D C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C C A D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50分)‎ ‎26.(1)作用:沟通传达信息;维护国家的统一;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承载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传播中华文化。(每点2分,回答3点得6分,回答4点即可得9分)‎ ‎(2)特点: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运动;时间长,成显著效。(6分)‎ 意义:扫盲运动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一场大众文化知识教育,开启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了人口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盲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中国基本扫除文盲的战略目标,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0分)‎ - 9 -‎ ‎32.(1)原因:地理因素的影响;移民众多和人口稠密;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政府管理职能和防疫机制的缺失;公共卫生和防治意识的不足。(每点2分,任意回答四点即可,共8分)‎ 特点:借鉴西方传染病防治经验;政府与民间参与相结合。(4分)‎ ‎(2)措施建立完整的防疫体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防疫宣传工作。(每点2分,任意回答三点即可,共6分)‎ 意义:加强了民众卫生观念;提高了民众防疫意识;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每点2分,回答两点得4分,任意回答三点得7分)‎ - 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