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 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事件导致下列哪一诸侯国名存实亡 A. 宋国 B. 楚国 C. 晋国 D. 鲁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出现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联系所学三家分晋的史实分析解答。 2.“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墨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材料“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强调的是民贵君轻,A选项排除。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C选项排除。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D选项排除。 3.公元前213年,秦朝修筑一条从临洮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 A. 陈胜、吴广起义军 B. 匈奴 C. 犬戎 D. 越族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侵扰,修筑一条从临洮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故B正确;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 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推行郡县制,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推行的效果,排除B;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错误。 5.汉武帝元光二年后,连年派兵进攻匈奴,先后设立“河西四郡”。下列选项中属于这“四郡”的是 A. 于阗 B. 武威 C. 鄯善 D. 疏勒 【答案】B 【解析】 【详解】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故B正确;ACD属于西域的小国,不符合题意,排除。 6.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A.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更名号为“皇帝”,赋予皇帝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项正确;秦王这一做法是在统一六国后实施的,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没有保证秦国统治的长久和限制丞相的权力,故BC项错误。 7.读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 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 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 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故D正确;A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不能全面反映图片信息,排除;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此时江南地区相对中原地区,比较落后,C错误。 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的延续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 士族 B. 宦官 C. 朋党 D. 藩镇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门第较高的士族,故A正确;九品中正制不是依靠宦官、朋党力量,排除BC;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不符合题意,排除D。 9.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A. 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B. 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推行县制,B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孝文帝改革无关”,联系所学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解答。 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选,民族融合,故C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于原始社会,A错误;唐朝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错误;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D错误。 11.北宋建立后,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派文臣做知州 B. 保留节度使的军政大权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太祖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解除了节度使的军政大权,把军权收归中央,B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属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12.宋代某一机构“掌一路财赋之入,按岁额钱物斛斗之多寡,而察其稽违。”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A. 盐铁司 B. 转运司 C. 户部 D. 度支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代设立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故B正确;盐铁、度支、户部为北宋三司,三司掌管全国的财政,这是北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掌一路财赋之入”,联系所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13.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南宋时,辽政权早就被金政权所灭亡,所以C项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故选C;北宋初期,北宋与辽、西夏并立,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125年金灭辽,北宋与金、西夏并立,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南宋与金、西夏并立,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4.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 A. 扩大行省管辖范围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维护民族团结 【答案】C 【解析】 元朝不仅是建立行省制,还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划,这是有效遏制地方势力割据的措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B选项错误,这样做起不到这样的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的问题。 15.随着蒙古入侵及元朝的建立,一批穆斯林异军突起,被任命为中央高官,在国家经济中发挥了有影响的作用。这些穆斯林时称 A. 女真人 B. 回回人 C. 畏兀儿人 D. 党项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穆斯林为伊斯兰教信徒专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元朝时称穆斯林是回回人,回回是回族的前身,故B正确;女真人、党项人不适于穆斯林,排除AD;元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融合,形成回族,畏兀儿人在元朝已经称回回人了,排除C。 16.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A. 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B. 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 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 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答案】A 【解析】 元朝时期设立行省管理地方,中书省负责“腹里”管辖,主要包括的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大都附近,故A项正确;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主要是岭北行省管辖,故B项错误;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主要是辽阳行省管辖,故C项错误;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主要是江浙行省管辖,故D项错误。 点睛: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征 (1)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2)特点:①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②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17.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 辽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 金 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 宋 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由上表可推知,当时 A.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 B. 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 C. 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 D. 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辽金宋的首都的地理分布,可以得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选A;材料表明辽金宋的国都不断南移,说明南方经济优势不断显现,排除B;材料没有显示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的信息,排除C;材料表明政治中心逐步向南部迁移,排除D。 18.台湾歌星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曾风靡海峡两岸。歌中所赞美的《青花瓷》成就始于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朝出现青花瓷,故D正确;唐朝出现唐三彩,北宋出现五大名窑,排除AB;南宋没有出现青花瓷,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青花瓷”,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制瓷也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19.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 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D. 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唐宋时期财政收入中实物收入在下降,钱币收入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实物收入下降、钱币收入上升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根据图示可知,唐宋时期,钱币的收入总量有一定上升,故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故排除C项。 20.朱熹的理学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方面。这说明朱熹 A. 建构了理学体系 B. 开创了道学学派 C. 学说受到官方尊崇 D. 热衷于儒学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朱熹的理学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方面”可知,朱熹的学说从思辨到实践,构成了完整体系,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官方尊崇”,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朱熹热衷于儒学教育,排除D。 21.《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最早的《蒙古秘史》版本所用文字是 A. 契丹大字 B. 契丹小字 C. 畏兀体蒙古文 D. 八思巴字 【答案】C 【解析】 【详解】《蒙古秘史》是用畏兀儿体古蒙古语写成的,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制度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 明太祖加强皇权 B. 明朝的君相关系 C. 明成祖加强皇权 D. 明朝的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中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度,明太祖和明成祖设特务机构,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明朝的君主专制。故答案为D项。AC项,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成祖时才正式确立,而废除宰相制度、设立特务机构则始于明太祖时期。此两项都不完善,排除;B项,设立特务机构与君相关系无关,建立内阁制度则意味着不存在丞相,该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 23.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A. 历史悠久 B. 和平交往 C. 航海创举 D. 技术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中可以分析出,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C项正确;三枚邮票中没有体现出历史悠久、和平交往和技术先进,故ABD项排除。 24.“总督山东沿海抗倭,所辖海疆肃靖。调入浙江,创鸳鸯阵,转战于沿海各地。平定浙江境内倭患,又挥师南下,两度援闽,并入广东境内剿倭,肃清东南沿海倭患。”取得上述战绩的将领最有可能是 A. 岳飞 B. 郑成功 C. 文天祥 D. 戚继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肃清东南沿海倭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日本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故D正确;岳飞抗金,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与“倭患”无关,排除AB;文天祥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倭患”无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肃清东南沿海倭患”,联系所学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分析解答。 25.“在赫图阿拉城北门东南的一处较高土台上,建有汗王殿。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此地正在举行登基庆典,建立大金国。”此时,坐在汗王宝座上的是 A. 完颜阿骨打 B. 皇太极 C. 努尔哈赤 D. 康熙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称为“后金”,故C正确;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皇太极建立清朝,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616年”“建立大金国”,联系所学清朝发展的历史分析解答。 26.康熙帝统治时期,虽然被称为“康熙盛世”,但中国社会是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下列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旭日东升 B 落日余晖 C. 乌云密布 D. 雨过天晴 【答案】B 【解析】 “康熙盛世”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最后辉煌,但这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日渐崛起并转向近代的西方世界,故B项的观点与题意符合。其它几项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27.下列事件中,属于清政府打击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统一的是 A. 雅克萨之战 B.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C. 戚继光抗倭 D.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打击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新疆管辖,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后来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故D正确;雅克萨之战是反击沙俄侵略的战役,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是抗击日本的侵扰,ABC不属于分裂势力,排除。 28.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包括 A. 水稻 B. 甘薯 C. 小麦 D. 粟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中期,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传入我国,故B正确;水稻、粟原产于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D;我国在新航路开辟前已经种植小麦,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9.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中英战争 B. 鸦片战争 C. 通商战争 D. 夷匪犯境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 【考点定位】近代列强侵华战争•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史学常识与方法•历史认识•立场与标准的多元化。 30.《虎门条约》规定,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 中国外交主权遭到破坏 C. 英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 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 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这是对中国的司法主权的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司法主权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关税的问题,与外交也无关,更不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排除ABC三项。 31.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了议和条约草案,其中规定:开长沙府、重庆府、苏州府、杭州府等为商埠。后来在《马关条约》中没有确认的商埠是 A. 苏州府 B. 长沙府 C. 重庆府 D. 杭州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通过《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长沙不是《马关条约》中确认开放的商埠,B符合题意,故选B;ACD是《马关条约》开放的商埠,不符合题意,排除。 32.“当时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举行集会,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签名的举人有1.3万多人。5月到都察院呈递。”上述事件是 A. 公车上书 B. “明定国是” C. 戊戌政变 D. “东南互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当时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举行集会,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故A正确;“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揭开帷幕,与“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举行集会”无关,排除B;戊戌政变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不符合题意,排除C;“东南互保”指1900年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不符合题意,排除D。 33.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鸿章”“自强”“求富”“江南制造总局”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系洋务运动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以“求富”为目的,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洋务运动,故本题答案为A;材料中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信息,故BCD错误。 34.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B. 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完全丧失 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因素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解读看,理解正确的是D选项,故本题答案为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社会的对半分开,A错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下国家主权并不是完全丧失,B错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意义,C错误。 35.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反对专制,提倡“致良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开始向西方学习,而开始向西方学习指的是鸦片战争后的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B 正确;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不符合材料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信息,A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晚于心思细萌发,C错误;提倡“致良知”属于王阳明的思想,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占领云南,至此,除福建厦门、金门等地还在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次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属于福建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大破噶尔丹军,收复了蒙古高原,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确立。雍正六年(1782年),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统率驻藏官兵,督导地方行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攻灭大小和卓木,天山南路也告平定,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是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开拉哩河西至沙必乃达巴汉(原苏联西萨彦岭西北)的边界走向。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途径。 材料二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包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在上海订立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二、如前所述,俄国攫取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极其广大的领土,共一百万平方公里有余。 三、除鸦片战争已开放的五口外,沿海又开放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琼州这七口,并在长江沿线开放镇江、南京、九江、汉口四口。在新疆,对俄也加开了喀什噶尔一口。 四、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行。 八、鸦片烟成为合法的进口商品。 九、条约中准许华工出国到英、法属地或其他外洋地方作工的规定,当时外国侵略者已经在东南沿海掠卖华工,大批贩运出洋,这种暴虐行为从此得到了“合法”的保障。 十、外国派遣公使以征服者的姿态进驻中国的京城。 ——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根据材料归纳“一连串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3)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案】(1)途径:武力推翻明朝,奠定基本疆域;消除割据政权,设立行政机构;平定分裂势力;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巩固边疆统治;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2)沙俄占领中国北方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增开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至内地;开通内河航行权;鸦片贸易合法化;掠卖华工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3)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解析】 【详解】(1)途径:根据“清军占领云南,至此,除福建厦门、金门等地还在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得出武力推翻明朝,奠定基本疆域;根据“清朝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属于福建省”得出消除割据政权,设立行政机构;根据“康熙帝亲征,大破噶尔丹军,收复了蒙古高原,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得出平定分裂势力;根据“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得出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巩固边疆统治;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反击外来侵略(沙俄、倭寇),维护国家主权。 (2)根据“俄国攫取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极其广大的领土,共一百万平方公里有余”得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据“沿海又开放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琼州这七口,……在新疆,对俄也加开了喀什噶尔一口”得出增开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至内地;根据“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得出开通内河航行权;根据“鸦片烟成为合法的进口商品”得出鸦片贸易合法化;根据“准许华工出国到英、法属地或其他外洋地方作工”得出掠卖华工合法化;根据“外国派遣公使以征服者的姿态进驻中国的京城”得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3)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