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强化3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知能强化练(三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华师附中月考)“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该国取得的成就是( ) A.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巩固了受到严重冲击的工农联盟 C.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B [由材料中的信息“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可知这是指新经济政策,要求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故B项正确;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指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的也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2.(2019·黑龙江哈尔滨九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该学者提到的这一政策( )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B.使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确立 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B [题干未提及民族矛盾尖锐的史实,且民族矛盾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推知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的应该是十月革命后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故C项错误;题干中“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推知当时共产主义原则超越了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故D项错误。] 3.(2019·四川绵阳模拟)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D [苏俄从1921年开始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苏俄(联)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B项错误;苏俄(联)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故C项错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说明苏俄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故D项正确。] 4.(2019·千校联盟联考)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 ) 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 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D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2年,故A项错误;为适应苏联工业化战略要求,到1937年苏联普遍建立农业集体化,且挫伤了农业积极性,故B项错误;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严重损害了农业积极性,故C项错误;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是其内容之一,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故D项正确。] 5.(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26年上任的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 ) 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 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 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 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 C [据材料“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可知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非利用市场价值规律,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采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非材料中用行政手段,说明新经济政策在逐步废除,故B项错误;据材料“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可知利用行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故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在1927年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故D项错误。] 6.(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D [据材料“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结合西方经济危机可知不是经济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可知西方对苏联的情况是了解的,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西方发生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加剧危机受到怀疑,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苏联推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思想和个人自由,因此西方人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故D项正确。] 7.(2019·河北衡水金卷)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字号 主题 史料1 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2 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3 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4 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D.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A [“史料1”到“史料4”可以看出从俄国的传统到十月革命最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说明这种模式形成的必然性,故A项正确;“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与“苏维埃代表会议”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最后的截止时间为“1921年”,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关联,故D项错误。] 8.(2019·山东威海模拟) 如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 A.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B.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重工业贡献比重大 D.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B [根据柱状图可知1928年苏联的农业发展比工业好,故A项错误;根据柱状图可知,从1928年到1986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所占比例大,而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或停滞不前,可知苏联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故B项正确;柱状图反映苏联工农业结构比例不协调最终影响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重工业贡献比重大,故C项错误;从1928年到1986年苏联经济发展有所增长,而不是逐渐趋于停滞,故D项错误。] 9.(2019·河北衡水联考)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这一措施( ) 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 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 C [“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10.(2019·山东淄博联考)1965年,苏联陆续出台了调整农业政策的法令,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制定后5年不变。这些做法( ) A.扭转了苏联农业落后局面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改变了旧体制框架的弊端 D.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该法令出于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没有扭转苏联农业落后局面,故A项错误;这些做法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故D项错误。] 11.(2019·陕西榆林模拟)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 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C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1964年结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材料反映的是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丧失了民众支持,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能全面体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对苏联极权体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衰落,可知在80年代苏联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故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改正,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12.(2019·山东日照月考)1991年,前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C [根据材料得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A项错误;物价问题从来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91年,前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可知,这一时期经济改革出现较为激进的行为,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 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 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2)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阐述对社会主义运动有何贡献? 解析 (1)据材料二“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以及所学知识点——斯大林模式、国民政府在抗战的统制经济、罗斯福新政,得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第一小问区别,据材料二“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和所学知识点——南方谈话,得出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第二小问贡献,首先我们要抓住限定词“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南方谈话,得出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答案 (1)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贡献: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14.(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解析 材料观点是经济的盛衰主要是“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可以选择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与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不会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也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与苏联的经济危机的关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过分的强调通过对农业的剥削完成资本积累,进而酿成民生问题和社会危机。 答案 (示例一)观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阐述: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工业革命后不久,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9世纪2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 “黄金时期”,但其固有的矛盾终于导致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结论:总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亡。 (示例二)观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然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 阐述: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鲜明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僵化的体制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无视经济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 结论: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弊端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 (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