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7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在历代的发展 (1)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盛。 (5)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1.(2016·浙江选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 [“城中东西市”反映了“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A项解读正确,“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反映了商人交结长安权贵,B项解读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富与王者勍(强)”反映了“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C项解读合理,材料体现不出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答案为D项。] 2.(2016·浙江学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A [由材料信息“市航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诗句反映了唐代草市中有夜市,A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体现。] 城市中的“市”与“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2017·嘉兴期末)唐代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这说明唐朝( )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民间集市作用已经凸显 C.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D.地方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B [题干中“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说明当时的民间集市已经形成且作用明显,故B项正确。] 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A [抓住关键词“东汉”即可。物流通畅的草市、工官监管的夜市基本上是唐宋之后。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出现。] 2.《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两年。”这表明唐朝时期(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严格维护坊市制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唐朝时期,坊、市分开,市的开启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违者要被判刑。] 3.宋代城市的规模、功能与城市生活形态,有延续前代而发展,也有因应新情势而变革。宋代明显不同于唐代的新发展的是( ) A.城市商业繁华,商帮势力兴起 B.官府维持夜禁,但准许延长营业时间 C.茶馆酒楼林立,说书、演戏等娱乐盛行 D.士大夫与庶民生活方式差异日趋扩大 C [商帮兴起是在明清,A项错误;宋代已经取消了夜禁,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士大夫与庶民的生活方式日趋缩小,排除D项;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4.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 A.早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是“赶集”。A、D两项分别是早市和夜市,一般没有日期限定,B项不符合材料,三项均排除。C项“草市”是乡村定期集市,符合材料,是正确选项。] 5.“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代 C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依据“坊的制度”“用墙把坊围起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坊市界限被打破,故选C项。] 考点2|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含义: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此后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如安定人心,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等。 (3)表现: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商人入市籍者不得为官。 (4)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内容: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明王朝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严加禁阻。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1.(2016·浙江学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 [材料体现了明代江南地区部分农民弃农从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符合题意。] 2.(2015·浙江学考)中国历代王朝大都执行“重本弃末”“强本弱末”的经济政策。这里的“末”是指( ) A.农业和手工业 B.商业和手工业 C.农业和商业 D.手工业和畜牧业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认为只有务实农业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这里的“末”指的是商业和手工业,故选B项。] 3.(2016·浙江选考)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D [“海禁”政策始于明朝,A项不正确,材料体现不出B、C两项的内容,答案选D项。]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 时期 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的明清时期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保护小农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落后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落后 C.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 D.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是比较先进的,古代中国的交通也很发达,明清时期才实行海禁政策,故A、B、C三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受到束缚,故D项正确。] 1.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故①④不正确;三幅图中,宫城都位于城市中心,体现了皇权独尊、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故②正确;与汉唐相比,北宋都城中出现了夜市、晓市,故③正确。] 2.(2015·温州选考)以下关于宋代的“市”表述正确的是( ) ①“草市”开始出现 ②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③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商帮和会馆大规模出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草市”开始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故①错;商帮和会馆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故④错;宋代的“市”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同时也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故②③正确。] 3.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市”的四周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有专职官员管理 D.“市”门必须按时开关 B [汉代的“市”在时间、空间和官员等几个方面加强监管,“市”四周建有围墙,“市”门必须按时开关,“市”有专职官员管理均符合,故A、C、D三项正确;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在汉代,“市”门内部店铺林立可以解释,但外部不会有店铺林立的现象。] 4.清初,朝廷规定沿海居民内迁,禁止出海经商。这反映了清政府实施( ) A.“海禁”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政策 D.奖励农耕政策 A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故选A项。B、C、D三项都与题干材料无关。] 5.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派官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D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清朝闭关锁国的目的是严控对外联系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