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热点三 关键人物和重要遗产切入【课件】(69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热点三 关键人物和重要遗产切入【课件】(69张)

热点三 关键人物和重要遗产切入 ※ 孔子 : 中国文化的符号 主题分析 孔子 , 在当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 后世将其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但在不同的时代 , 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具有典型的时代性 : 康有为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先师 ; 新文化运动时 , 又出现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今天 , 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 成为中国文化的 符号。 关联考点 必修 3 1. 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b)   2. 孔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c)   3. 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b)   4.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b)   5.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d) 选修 4 1. 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c)   2.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c) 知识整合 一、春秋时期的孔子 1. 孔子的贡献 (1) 开创儒家思想 , 提出“仁”和“礼”的学说。 (2) 政治上 , 提出“德治” ,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 社会。 (3) 教育上 , 开创私学 , 主张“有教无类” ,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上 , 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 《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 春秋 》 。 2. 孔子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 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 (2) 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 所以封建社会的历代君主几乎都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 (3) 以仁、礼、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 并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之中。 (4)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5)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二、孔子在近代 1. 维新变法时期的孔子 : 康有为在 《 孔子改制考 》 中宣称孔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 , 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 新文件运动时期的孔子 : 新文化运动中以民主和科学作为两面旗帜 , 反对封建专制 , 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 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 ;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倒孔行为 , 它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单从孔子与新文化运动来说 , 新文化运动站在否定角度上 , 不但否定了孔子 , 也批判了儒家思想。 模拟演练 1. 下图中的路线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给该图拟一个标题 , 最合适的是 (    ) A. 嬴政灭六国 B. 秦始皇修直道 C. 孔子周游列国 D. 康熙帝平定“三藩” 解析 : C   秦灭六国 , 指的是灭韩、赵、魏、楚、燕、齐 , 与图示不一致 , 故 A 项错误。秦始皇修直道是从九原到甘泉 , 与图示不一致 , 故 B 项错误。孔子周游列国 , 先后到过卫、陈、蔡等国 , 与图示一致 , 故 C 项正确。康熙帝平定的三藩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 与图示不一致 , 故 D 项错误。 2.“ 我们反对孔教 , 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 , 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 , 适合现代潮流 , 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 , 抵抗现代潮流 , 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旨在 (    ) A. 否定孔教传统的是非和价值标准 B. 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C. 强调孔子个人学说不合现代生活 D. 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 解析 : D   A 项与材料中 “ 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 ” 不符 , 故错误 ; 肯定孔教与材料中 “ 我们反对孔教 ” 不符 , 故 B 项错误 ;C 项与材料中 “ 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 ” 不符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 “ 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 , 适合现代潮流 ” 表明要与时俱进 , 重估价值 , 故 D 项正确。 3.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周公从夏、商灭亡之中总结的历史教训是 “ 天命靡常 , 惟德是辅 ” 。孔子讲 : “ 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文哉 ! 吾从周。 ” 孔子使许多道德规范成为政治信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 孔子回答说 :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他希望建立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的政治体制 , 强调大臣要 “ 事君以忠 ” 。他又说 : “ 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 感叹 “ 苛政猛于虎也 ” 。孔子主张应先德后刑 , 反对 “ 不教而杀 ” 。 —— 丁德科 《 一统思想论稿 》 材料二   “ 孔子与诗书 ” 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话题。关于这一话题 , 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 历代都有对孔子 “ 退修诗书 ” 的想象。明代中后期以后 , 有关孔子 “ 退修诗书 ” 的图像不断增多 , 画面差异较大 , 例如下面的两幅图 ( 圈中人物为孔子 ) 。②孔子四十岁以后 “ 退修诗书 ” , 晚年又 “ 以诗书礼乐教 , 弟子盖三千焉 ” ,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 “ 他希望建立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的政治体制 ”“ 为政以德 ”“ 主张应先德后刑 ” 得出用 “ 礼 ” 来维护社会秩序;拥护以天子为核心的中央王权;为政以德,先德后刑。第二小问,礼乐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制度,春秋孔子所在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试图通过恢复礼,来实现社会的改造,得出周代具有重视德治的传统,而孔子遵从周礼;孔子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回应。 答案 : (1) 思想 : 用 “ 礼 ” 来维护社会秩序 ; 拥护以天子为核心的中央王权 ; 为政以德 , 先德后刑。 ( 任意答出 2 点即可 ) 因素 : 周代具有重视德治的传统 , 而孔子遵从周礼 ; 孔子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回应。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指出孔子的德治思想 , 并分析孔子能够提出德治思想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 (2) 问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选择了① , 第一小问 , 彩绘画与印刷画 , 最大的不同是 “ 孔子的地位的不同 ” , 得出图一中孔子人物形象比例与弟子相同 , 弟子形态各异 , 人物生动传神 , 画面工整精致 ; 图二孔子居中而坐 , 形象明显比弟子高大很多 , 画面相对简洁。第二小问 , 据图片等结合所学可知 , 创作者的意图不同 ; 采用的创作手法不同 ; 两者对形象的刻画都属于历史想象等。如果选择了② , 孔子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 一方面是体现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 六经 ” , 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创办私学 , 得出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 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 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 “ 六经 ” 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 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 , 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2) 阅读材料二 , 你更侧重于解读哪一种认识 , 侧重解读① , 请指出图一和图二画面的差异并分析当时对孔子“退修诗书”形象的刻画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侧重解读② , 请简述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答案 : (2) 侧重解读① : 差异 : 图一孔子人物形象比例与弟子相同 , 弟子形态各异 , 人物生动传神 , 画面工整精致 ; 图二孔子居中而坐 , 形象明显比弟子高大很多 , 画面相对简洁。 ( 找出一处差异并对应即可 ) 原因 : 创作者的意图不同 ; 采用的创作手法不同 ; 两者对形象的刻画都属于历史想象等。 ( 答 “ 文人画侧重于表达文人个人的意志 , 较为自由 , 而印刷本要适应雕刻、印刷的需要 , 还要考虑到大众传播 ” 也可 ) 侧重解读② : 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 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 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 “ 六经 ” 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 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 以上两点任意答出一点即可 )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 , 连续不断地发展 下来。 ※ 唐太宗 : 大唐盛世的开创者 主题分析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登上皇位后 , 选贤任能 , 虚怀纳谏 , 励精图治 , 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他对内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 , 政策开明 , 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 对外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 , 使长安城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唐朝三省六部制 (b)   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d) 必修 3 1.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c)   2. “ 诗仙 ” 李白 (b) 选修 4 1. “ 贞观之治 ” 出现的原因 (c)   2. “ 贞观之治 ” 的主要表现 (b)   3. “ 贞观之治 ” 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c) 选修 6 1. 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 (b)   2. 布达拉宫建筑的藏汉合璧风格 (b)   3. 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内涵 (c)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 中央官制 —— 完善三省六部制 (1) 内容 : 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尚书省下设六部。 (2) 特点 ①相权三分 , 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 , 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 , 集思广益。 ④制度约束 , 节制君权。 知识整合 (3) 影响 ①在当时的作用 : 相权一分为三 , 三省合作 , 相互牵制 ,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 提高了行政效率 , 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 ,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历史的作用 : 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 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2. 选官制度 —— 完善科举制 :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 , 提高进士科地位。 二、民族政策 ——“ 朕独爱之如一” 1. 民族政策 : 开明的民族政策 , 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 实行各民族平等。 (1) 东突厥 : “ 战而后和”的策略 , 允许其部分内迁 , 大部分仍居原处 , 在那里设置羁縻府州 , 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 可世袭。 (2) 西突厥 : 攻下西突厥后 , 设置安西都护府。 (3) 西北各族 : 其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 ——“ 天可汗” , 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 吐蕃 : “ 和亲” , 文成公主入藏。 2. 影响 (1)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 , 愿意“世为唐臣” , 促进了民族融合。 (2) 布达拉宫的修建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 三、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1. 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来唐朝访问 , 唐朝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 , 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国际大都会。 2. 对于外来宗教 ,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 , 大量佛教经典传入 , 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 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3. 贞观年间 , 日本的遣唐使、僧侣来中国学习 , 推动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 , 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朝鲜半岛也大量吸收汉文化。 四、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 1.“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 对内 :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 休养生息 , 轻徭薄赋 ; 仁义为本 , 刑罚为末 ; 崇儒尊孔 , 完善科举。 (2) 对外 : 友好开放 , 兼收并蓄。 (3) 民族 : 开明团结 , 友好合作。 2.“ 贞观之治”的表现 : 唐太宗时期 , 出现了政治清明 , 社会稳定 , 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局面 , 史称“贞观之治”。 1.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 , 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以下说法不符合唐太宗对外政策的是 (    ) A. 唐政府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B.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 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 C. 唐太宗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 , 崇尚儒家文化 D. 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 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 模拟演练 解析 : C   材料说的是 “ 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 , 而唐太宗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 , 崇尚儒家文化 , 属于对内政策 , 故 C 项错误 , 符合题意 ;A 、 B 、 D 三项正确 , 不符合题意。 2. 布达拉宫既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也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 (641 年 ), 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 …… 及与公主归国 , 谓所亲曰 : “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 ,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 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 , 以夸示后代。 ” …… 公主恶其人赭面 , 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 , 自亦释毡裘 , 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 , 请入国学以习 《 诗 》《 书 》 。 ——《 旧唐书 · 吐蕃上 》 材料二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 , 群楼重叠 , 殿宇嵯峨 , 气势雄伟 …… 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 , 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形体 , 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 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 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的最杰出的代表 ,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 —— 唐语 《 布达拉宫建筑初探 》 解析: 第 (1) 问第一小问 , 根据材料一 “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 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 , 以夸示后代 ” 可得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 作为唐蕃世代友好的见证 ; 第二小问 , 根据材料一 “ 释毡裘 , 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 , 请入国学以习 《 诗 》《 书 》 ” 可得出传播了中原文化习俗 , 促进了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答案 : (1) 原因 : 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 作为唐蕃世代友好的见证。 影响 : 传播了中原文化习俗 ; 促进了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松赞干布筑城的原因 ,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蕃和亲对西藏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布达拉宫具有的建筑特色。结合所学知识 , 各举两例说明“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和“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的具体表现。 解析 : 第 (2) 问第一小问 , 根据材料二 , 由 “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 , 群楼重叠 , 殿宇嵯峨 , 气势雄伟 ” 可得出因地制宜 , 层次高低错落 , 由 “ 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 , 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形体 , 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 可得出红白色彩鲜明 , 藏汉合璧 ; 第二小问 , 联系所学 , 藏族为碉楼建筑形式 , 黑边方窗 , 而汉族风格为殿顶飞檐翘角 , 殿内木结构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 答案 : (2) 特色 : 因地制宜 , 层次高低错落 ; 红白色彩鲜明 ; 藏汉合璧。 ( 答出其中 2 点即可 ) 表现 : 藏族 : 碉楼建筑形式 ; 黑边方窗。 汉族 : 殿顶飞檐翘角 , 殿内木结构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 ※ 长城 : 巍峨的历史丰碑 主题分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 许多诸侯国开始在北方修筑长城 , 长城体现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无比的创造精神 , 后来成为抵御侵略、保卫和平生活的象征。我们用“万里长城永不倒”来比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存发展 , 数千年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形象。 关联考点 选修 6 1. 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 (b)   2. 长城的建筑风格、结构和规模 (b)   3. 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d)   4. 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和世界文化遗产登录标准 (c)   5.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c) 选修 4 1.( 秦 ) 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b)   2. “ 贞观之治 ” 出现的原因 (c)   3. 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c) 必修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知识整合 一、遗产长城 1. 修筑长城 (1) 秦长城 : 秦统一六国后 , 在战国时期赵、秦、燕北部长城基础上进行延伸 , 西到临洮 , 东至辽东郡 , 长达五千多千米 , 体现了统一王朝的势力。 (2) 汉长城 : 经过汉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 西汉的国力空前强盛 , 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同时 , 多次大修长城 , 从公元前 127 年到公元前 100 年重修长城 , 并向西延伸到盐泽。新修的汉长城 , 超过一万千米 , 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3) 明长城 : 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 , 如蒙古族、女真族等 , 明朝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 , 除河西一段为新筑外 , 大部分是在原长城的基础上修缮、改扩建而成 , 全长六千多千米 , 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2. 长城的风格、结构、规模 (1) 选材和构筑原则 :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险制塞 ; 和当地环境融为一体 , 取得了协调一致的效果。 (2) 建筑风格 : 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3) 防御体系 : 复杂完备。由烽燧、城墙、关城、城障和军用道路等构成 , 具有强大防御功能。 3. 评价 (1) 积极作用 ①有效地保护了内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②中外关系 : 保障了长城内侧的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 ,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边疆开发 : 随着长城修筑 , 历朝驻守重兵 , 移民实边 , 垦荒屯田 , 推动了长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 ④民族关系 : 联结农、牧民族经济、文化的纽带。 (2) 消极作用 : 劳民伤财 , 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 4. 入选 《 世界遗产名录 》 的理由 (1) 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 , 堪称世界奇迹。 (2) 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3)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4)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①建筑艺术成就 : 雄伟壮观 , 气势磅礴 , 布局巧妙 , 结构合理。 ② 装饰艺术成就 : 雕饰精美、精雕细刻、刀法娴熟美观。 ③ 文学艺术成就 : 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5) 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二、不修长城 1. 唐代 : 唐太宗 “朕方为公扫清沙漠 , 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 ——《 资治通鉴 》 “ 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 , 遂得突厥畏威遁走 , 塞垣安静 , 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 ?” ——《 新唐书 · 李勣传 》 2. 清代 : 康熙帝 “昔秦兴土石之工 , 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 , 使之防备朔方 , 较长城更为 坚固。” “可见守国之道 , 惟在修德安民 , 民心悦则邦本得 , 而边境自固 , 所谓众志成城者 是也。” ——《 清圣祖实录 》 3. 不修原因 : 从历史上看修长城也不能完全抵御塞外入侵 ; 修长城劳民伤财 ; 民族政策有效 ( 唐、清 ); 满族的发源地是东北地区 , 故康熙帝不需要防御北 方 ( 清 ) 。 三、精神长城 1.1933 年长城抗战 : 东北军安德馨率全营在山海关抵抗日军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手提大刀与日军肉搏 , 使喜峰口失而复得 ;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 , 收复多伦。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中华民族筑起了“新的长城”。 3. 长城精神 : 长城体现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和无比的创造精神 , 同时也看重它在抵御侵略、反抗外敌、保卫和平生活方面的伟大 意义。 1. 中国古代某朝代的长城“起自盐泽 , 中经敦煌、酒泉、居延塞、光禄塞 , 在大青南麓与原有长城连接 , 然后再向东延伸到辽东。”该长城 (    ) ① 就地取材 , 用险制塞 , 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②全长五千多千米 ,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万里长城 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 ,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④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蒙古、女真民族的南下侵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模拟演练 解析 : B   根据材料 “ 起自盐泽 …… 到辽东 ” 可知指汉长城。②讲的是秦长城 , 不符合题意 ;④ 指的是明长城 , 不符合题意 ,①③ 正确 ,B 项符合题意。 2.3 月 7 日 , 二十九军接防喜峰口阵地。从 9 日夜到 11 日夜 , 二十九军与日军展开血战。 12 日凌晨 ,109 旅旅长赵登禹身先士卒 , 率 500 人大刀队夜袭日军阵地 , 刀光飞舞 , 日军鬼哭狼嚎。该战役发生的背景是 (    ) A. 一 · 二八事变 B. 日军侵占承德 C. 卢沟桥事变 D. 日军进攻武汉 解析 :B   本题考查长城抗战。从 “ 喜峰口阵地 ”“ 二十九军 ” 等信息判断是 1933 年的长城沿线抗战 , 故选择 B 项。一 · 二八事变是进攻上海 , 故 A 项错误 ; 卢沟桥事变发生于 1937 年 7 月 7 日 , 与材料时间 “ 3 月 ” 不符 , 故 C 项错误 ; 武汉会战发生于 1938 年 6 月至 10 月 , 与材料信息不符 , 故 D 项错误。 3. 古语云 : 温故知新。重温历史 , 汲取智慧和力量。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 : “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 , 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 ”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 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 “ 万里长城 ” 。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 , 长城以南 , “ 其人耕稼以食 ” ; 大漠之间 , “ 畜牧畋渔以食 ” 。西汉之时 , 武帝派张骞通西域 , 史谓 “ 凿空 ” 。从公元前 127 年到公元前 100 年 , 历 20 余年 , 沿河西走廊 , 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 , 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 , 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 , 太宗曰 : “ 安用劳民 ” , 一笑置之。 —— 据 《 说中国 》 、 《 历史 》 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 , 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 , 长城的线路 , 几乎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 , 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 冯天瑜 《 中国文化生成史 》 等 (1) 阅读材料一 , 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 , 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 , 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解析 : 第 (1) 问 , 注意回答出预期目的和实际结果 , 牢牢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 材料中重点在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 连成万里长城 , 预期目的在于防范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实际的结果结合所学得出长城带来的影响 , 从长城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外关系、边疆开发、民族关系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 : (1) 预期目的 : 阻止北方游牧民族 ( 匈奴 ) 南下侵扰。 实际结果 : 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 ; 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 , 形成了丝绸之路 ,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2) 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 , 你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 ? 侧重解读① , 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 , 请结合所学 , 以唐朝为例 , 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解析 : 第 (2) 问 , 结合题目所给的两种认识 , 一定要挑选自己更加有把握的侧重解读。选择侧重解读① , 要结合地理知识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来进行回答。选择侧重解读② , 则要分别答出唐朝时期的内政和外交 , 要结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唐太宗李世民的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 (2) 侧重解读① : 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 ; 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侧重解读② : 内政上 , 贞观之治 , 民族团结政策 ; 外交上 , 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 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化遗产 主题分析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 , 儒家文化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甚至建筑等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遗产中 , 如故宫、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和“日升昌”票号等 , 儒家文化都有深刻的体现。 关联考点 必修 3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c) 选修 4 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 (c) 选修 6 1. 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 (c)   2. 北京故宫所体现的宫殿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 (c)   3. 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 (c)   4. “ 日升昌 ” 票号创立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c)   5. 西递、宏村古村落体现的文化内涵 (c) 知识整合 一、儒家文化 1. 思想 : 仁、礼和中庸 ; 核心是仁。 2. 代表人物 : 孔子 ( 春秋 ) 、孟子和荀子 ( 战国 ) 、董仲舒 ( 汉 ) 、朱熹 ( 南宋 ) 、王阳明 ( 明 ) 等。 二、遗产体现 1. 故宫 : 遵循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 , 采取左右对称的三进院落式布局 , 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 , 突出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 前朝后寝 ( 外朝内寝 ), 所有建筑都面向正南方 , 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这些都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2. 平遥古城 : 布局是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 , 左城隍庙 , 右县衙署 ; 左文庙 , 右武庙 , 左道观 , 右寺院 ; 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布局 , 方正端庄 , 中轴对称。反映了“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 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 (1) 古民居的文化内涵 : 体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中国传统礼制观念。 (2)“ 日升昌”票号的文化内涵 : 是平遥古城中商号店铺前店后宅传统文化布局的典型体现 ; 诚信不欺的经营理念 ; 汇通天下开拓进取的精神 ; 作为第一家经营兑汇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 , 具有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3. 皖南古村落 : 我国古代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 ; 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 ; 都深刻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 —— 儒家文化的影响。 1. 古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们多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窑洞 , 是长辈居住的地方 ; 厢房和侧房一般是木结构的砖瓦房 , 供儿孙辈居住。这种布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 (    ) ① 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②长幼有序的宗法观念 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理念 ④儒释道“三教合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 D.①④ 模拟演练 解析 : C   题干材料来源于教材 , 这里的布局是指 “ 正房是长辈居住 , 厢房和侧房是儿孙辈居住 ” , 所以体现的文化内涵是 “ 长幼有序 ” , 故②正确 ; 题干中没有体现 “ 男尊女卑 ” , 故①错误 ;③ 有一定的迷惑性 , 因为题干中有 “ 拱券式砖结构窑洞 ” , 窑洞的出现确实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有关 , 但题干侧重点是民居的结构布局 , 而非形式 , 故③错误 ; 儒释道 “ 三教合一 ” 材料没有体现 ,④ 错误。 2. 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 , 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 , 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古徽州。古徽州地区留下大量反映徽州文化的牌坊和民居。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 ① 强调理学忠孝节义的人伦物理 ②凸显徽州地区宗法理念 ③显现了理学家的价值追求 ④体现徽商“贾而好儒”的理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D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 右图牌坊以及左图 “ 淡泊明志 ” 的对联 , 反映了徽州文化强调理学忠孝节义的人伦物理 , 故①正确 ; 左图 “ 承志堂 ” 的对联 , 凸显徽州地区宗法理念 , 故②正确 ; 左图 “ 淡泊明志 ” 等对联显现了理学家的价值追求 , 故③正确 ; 从左图祠堂 “ 淡泊明志 ” 等对联和右图牌坊可以体现徽商 “ 贾而好儒 ” 的理念 , 故④正确 ,D 项符合题意。 3.( 2017 · 浙江 11 月选考 ,33 ) 学习历史 , 贵在知识发现。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大略的说 , 凸字形的北京 , 北半是内城 , 南半是外城 , 故宫为内城核心 , 也是全城布局重心 …… 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 , 全世界最长 , 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 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 , 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 , 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 ” “ 这个格式的形成 , 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 , 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用。 ” ——《 梁思成全集 》 第五卷 材料二   “ 线性文化遗产 ” 是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新领域 , 北京中轴线无疑是 “ 线性文化遗产 ” 的典型代表。 就 “ 中轴线 ” 而言 , 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 “ 中轴线 ” 表现了 “ 择中 ” 的观念 ,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②值得一提的是 , 通过对颐和园的轴线分析 , 人们发现在与紫禁城尺度大体相同的皇家御苑中也有类似的轴线处理。 —— 据唐晓峰 《 城市历史地理探索 》 等整理 (1) 结合所学 , 指出材料一中“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的含义。综合材料一、二 , 以故宫为例 , 分析说明“中轴线”所凸显的文化价值意义。 解析 : 第 (1) 问 , “ 含义 ” 结合所学可知 , 历代都城的营建都遵循 “ 左祖右社 ”“ 前朝后寝 ” 的礼制修建 , 故宫也遵循了这一传统 , 遵礼制 , 讲尊卑。 “ 文化价值意义 ” 结合所学可知 , 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 , 突显皇权至尊 , 据材料一 “ 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 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 得出皇宫中轴线与整个城市中轴线相重合的设计 , 世所罕见 ; 据材料二 “ 北京中轴线无疑是 ‘ 线性文化遗产 ’ 的典型代表 ” 得出 “ 线性文化遗产 ” 的典范 ; 据材料二中 “ 表现了 ‘ 择中 ’ 的观念 ,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 可得出是古代中国的 “ 精神轴线 ” 。 答案 : (1) 含义 : 传统礼制 ; 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意义 : 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 , 突显皇权至尊 ; 皇宫中轴线与整个城市中轴线相重合的设计规划世所罕见 ;“ 线性文化遗产”的典范 ; 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 解析 : 第 (2) 问 , 如侧重分析① , 则从中庸、和谐的儒家理念分析 ; 侧重分析② , 则结合所学知识阐明颐和园的中轴线布局即可。 答案 : (2) 侧重分析① , 中庸思想。恰到好处 ; 和而不同 ; 完美事物的构成 , 有赖于多种因素 , 特点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 侧重分析② , 颐和园中轴线布局体现在万寿山前山景区 ; 两条垂直轴线统领 ; 东西轴线由千步廊构成 ; 南北轴线是前山的一条中轴线 ; 周围建筑对称分布 , 以佛香阁为中心 , 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2) 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 , 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 ? 侧重分析① , 请结合所学对“择中”观念下的儒家思想核心内涵予以阐释。侧重分析② , 请结合所学就“皇家御苑”颐和园的中轴线布局予以说明。 ( 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不可 ) ※ 昆曲 :“ 近代百戏之祖” 主题分析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 , 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关联考点 必修 2 影视业的发展 (b)   必修 3 1. 元杂剧著名作家关汉卿 (b)   2. 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c) 选修 6 1. 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b)   2. “ 近代百戏之祖 ” (c)   3. 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c)   4. 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c) 知识整合 昆曲的诞生和兴衰过程 1. 诞生 : 南戏使用南曲演唱 , 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 又经当地歌手和乐师的改进 , 到明初 , 被正式称为“昆山腔”。 2. 兴衰 (1) 元末明初 : 顾坚和“昆山腔”。 (2)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 : 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了改革和 创新。 (3) 明朝隆庆末年 : 梁辰鱼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4) 明万历 — 清乾隆 : 蓬勃发展。清初 , 昆曲的名称产生了。 (5) 清乾隆、嘉庆年间 : “ 花部”和“雅部”之争后日趋衰落。 3. 文化价值 (1) 从历史角度 :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 是“国宝”级的“活化石”。创造了脚色制 , 有一个稳定的基本结构 , 形成了演员组合体制。 (2) 从现实角度 : 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 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4. 拯救和保护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措施 : 1957 年 , 成立北方昆曲剧院。 (2) 面临问题 : 人才匮乏 , 资金短缺、剧场不足和昆曲改革的问题。 (3) 解决方法 : 各方面共同努力对昆曲进行拯救和保护 ; 昆曲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新的发展。 5. 后世影响 (1) 与京剧的关系 :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 , 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2)1905 年 , 京剧 《 定军山 》 片段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 嘉庆三年 (1798), 苏州官府设立 《 钦奉谕旨给示 》 碑 , 碑文中有“苏州、扬州向习昆腔 , 近有厌旧喜新 , 皆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 , 转将素习昆腔抛弃 , 流风日下 , 不可不严行禁止”的文字 , 实际上反映了昆曲受到挑战的原因是 (    ) A. 水磨腔的出现 B. 折子戏的兴起 C. 政府压制雅部 D. 来自花部的冲击 模拟演练 解析 : D   水磨腔和折子戏都是昆曲的表现形式 , 不会挑战昆曲的艺术形式 , 故 A 、 B 两项错误 ; 雅部即为昆腔 , 没有受到政府的压制 , 故 C 项错误 ; 民间兴起花部 , 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 , 唱腔清新活泼 , 冲击了昆曲 , 故 D 项正确。 2.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为 :① 展示其作为人类天才杰作的突出价值 ;② 广泛印证有关社群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根源 ; …… ⑤ 可作为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证物 ;⑥ 或由于缺乏守卫与保护的手段 , 或由于环境的高速转变 , 都市化或文化适应原因而濒于式微。 —— 郑培凯 《 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 》 材料二   《 牡丹亭 》 是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是明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它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敢于追求自由爱情、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 “ 梦中之情 , 何必非真 ?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 必因荐枕而成亲 , 待挂冠而为密者 , 皆形骸之论也。 ” 在杜丽娘身上 , 集中体现了作者的 “ 至情 ” 思想 , 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与抗争 , 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歌颂 ,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 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 对汤显祖 《 牡丹亭 》 评论 解析 : 第 (1) 问据材料一 “ 展示其作为人类天才杰作的突出价值 ” 结合昆曲的突出价值 : “ 国宝 ” 级的 “ 活化石 ” 、 “ 近代百戏之祖 ” 即可作答 ; 据材料 “ 或由于缺乏守卫与保护的手段 , 或由于环境的高速转变 , 都市化或文化适应原因而濒于式微 ” 结合所学从昆曲因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唱词艰辛等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 (1) 标准① : 昆曲是“国宝”级的“活化石” ; 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标准⑥ : 昆曲因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唱词艰辛等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 具体困境至少写出三个 ) (1) 阅读材料一 , 结合所学 , 从标准①和标准⑥两个角度说明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 , 概括 《 牡丹亭 》 体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背景 ,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解析 : 第 (2) 问第一小问 , 据材料二 “ 梦中之情 …… 皆形骸之论也 ” 可以得出 《 牡丹亭 》 艺术风格 : 浪漫主义风格 ; 据材料二 “ 在杜丽娘身上 , 集中体现了作者的 ‘ 至情 ’ 思想 , 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与抗争 , 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歌颂 ,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 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 得出精神内涵 : 反对礼教束缚 , 追求爱情 ,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第二小问 ,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即可。 答案 : (2) 艺术风格 : 浪漫主义风格。 精神内涵 : 反对礼教束缚 , 追求爱情 ,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原因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八股取士和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君主专制的强化 , 封建制度的日益衰弱。 ※ 奥斯威辛集中营 :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主题分析 有一类文化遗产与大多数世界文化遗产不同 , 它们反映的不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创造和辉煌的成就 , 而是黑暗的历史和残酷的暴行。将这类遗产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目的是要时刻提醒人们牢记历史 , 从中汲取教训 , 防止类似的罪恶和暴行重演。 关联考点 选修 3 1.1929 ~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b)   2. 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b)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 (b)   4. 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 (b) 选修 6 1. 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罪行 (b)   2. 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的意义 (c)   3. 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作出的努力 (c)   知识整合 一、奥斯威辛集中营建立背景 1.1929 ~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面对经济危机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各种经济战 , 造成国际关系恶化。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 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 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1) 原因 : 经济危机爆发 ;《 凡尔赛和约 》 激起德国民族复仇情绪 ; 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 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2) 经过 : 1932 年 , 纳粹党成为德国国会第一大党 ;1933 年 , 希特勒出任德国政府总理 ,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5 年 , 德国公开撕毁 《 凡尔赛和约 》, 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1936 年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 1939 年 9 月 1 日 , 德国突袭波兰 ,9 月 3 日 , 英、法对德宣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奥斯威辛集中营建立 1. 思想 : 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 2. 发展 : 1940 年春 , 在波兰奥斯威辛开始建造 ;1942 年初 , 德国纳粹制定了彻底消灭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 ; 奥斯威辛集中营从此成为一个有计划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 ;1945 年 1 月 27 日 , 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 3. 罪行 : 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 : 杀害、监禁、掠夺、奴役和实验。 三、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的意义 1. 揭露罪行、哀悼死者、反省历史、警惕未来、拒绝战争、维护和平。 2. 对年轻一代的呼唤 : 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的丑行、唾弃吞并和侵略的野心 , 尊重其他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 四、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作出的努力 1. 德国 : 深刻反省法西斯罪行 ,1970 年 ,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 ;1995 年 , 德国统一后的第一任总理科尔再次在纪念碑前下跪默哀 ; 致力于法德和解 , 推动欧洲联合 ; 利用收入调节政策 , 实现社会公平。 2. 波兰 : 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建为国家博物馆。 3. 联合国 : 被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国际军事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其中“违反人道罪”指战争发生前和战争期间 , 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以下可以作为该罪行证据的史实是 (    ) ① 德国建立奥斯威辛集中营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 ③日本 731 部队进行人体实验 ④德国对英国实施“海狮计划”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模拟演练 解析 : A   德国建立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残害犹太人的基地 , 故①正确 ; 日本突袭珍珠港是发动的侵略战争 , 属于 “ 破坏和平罪 ”“ 战争罪 ” , 不属于 “ 违反人道罪 ” , 故②错误 ; 日本 731 部队进行人体实验是用平民进行活体实验 , 属于 “ 违反人道罪 ” , 故③正确 ; 德国对英国实施 “ 海狮计划 ” , 属于 “ 破坏和平罪 ”“ 战争罪 ” , 故④错误 ,A 项符合题意。 2. 有一类文化遗产是黑暗的历史和残酷的暴行 , 它们具有其特殊的内涵。下列有关此类遗产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殖民者修建的奴隶堡是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 ②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战期间德国建造的规模最大的集中营 ③这类遗产的特殊内涵是指具有警示意义 ④戈雷岛是近代血腥奴隶贸易的直接见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 A   殖民者修建的奴隶堡是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 , 戈雷岛是奴隶贸易的重要枢纽和中转站 , 故①正确 ;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二战期间而非一战期间德国建造的规模最大的集中营 , 故②错误 ; 这类遗产的特殊内涵是指具有警示意义 , 目的是不忘这段灭绝人性、践踏人权的罪恶历史 , 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的惨痛教训 , 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 故③正确 ; 戈雷岛能见证近代殖民主义奴隶贸易的罪恶 , 故④正确 ,A 项符合题意。 谢谢观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