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课题二十八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学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1.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2)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3)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有经济计划,但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4)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领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6)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地创新和调整,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课题二十八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活动、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 2.概况 (1)爆发: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2)表现: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民大量破产,失业人数剧增。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影响深远。 3.影响 (1)经济: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政治: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3)国际: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注] 主要依据市场来调节经济运行,政府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联] “范围广”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客观上也扩大了其影响范围。 [拓] 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走向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为转嫁经济危机,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经济。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社会动荡不已。 (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业:颁布《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秩序,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恢复工农业生产:颁布《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促进农业复苏和工业复兴。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推行“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 (4)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了劳资矛盾。 3.特点: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4.影响 (1)渡过危机:新政对美国渡过经济大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3)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特点: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调整: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发展: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作用: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 4.美国出现“新经济” (1)背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环境。 (2)含义: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4)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补] 胡佛政府的应对 前期:大幅度提高关税,大打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后期: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签署紧急救济和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投资。 [拓] 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改革,只能暂时缓解经济危机,新政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拓] 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其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注] “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 [辩] 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拓] ①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②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③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运作模式;④促进了就业人口的转化。 重难点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史料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①。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9 212 826.56元,作为借款②。”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③ 。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 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④。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⑤。 ——摘编自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探究] 从史料中找出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在中国市场的体现。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 ② 美国与中国政府签订借款合同 ③ 美国的借款利息很高 ④ 美国再次向中国政府贷款 ⑤ 日本武装占领中国土地,控制中国部分市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要回答的问题是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在中国市场的体现,应结合从①②③⑤所获取的信息概括分析,注意美国和日本两国所采取的不同侵略方式。 [提示] 美国与中国政府签订合约;日本采取军事占领,控制中国部分市场等。这些手段不仅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而且加快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系统认知] 辩证认识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机制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信号。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启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经济大危机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强化了家庭意识,使美国向着福利国家迈进。 (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平民大量失业,造成人们的消费、购买能力下降,但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诸如美国电影业、广播业、图书报刊等文化产业的发展。“米老鼠”“唐老鸭”等非成年人角色备受欢迎,恰恰是经济危机下人们逃避现实、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 [解读] 从趋势图看,曲线呈上升趋势;从数据看,失业人数大幅下降。反映了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 [系统认知] 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1)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 (2)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发达国家出现新的问题。首先是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其次是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降低,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再次是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都不堪承受,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缓慢,经济效益下降。最后是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间阶层日渐削弱等问题。 重难点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读图明史——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解读] (1)1950~1973年的逐年上升趋势与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关,扩大政府开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2)1973年以后,英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开始调整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开支也有所削减。这一时期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读图明史——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读]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1)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 (2)社会政策:推行福利制度。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 (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增长模式: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实现了连续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的出现。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5)企业运营: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6)新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混合经济”。 [随堂巩固训练] 1.(2018·全国卷Ⅲ)据下表可知,当时美国( )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读懂]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深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1930~1931年与1929~1930年相比,工人周工资下降越来越多,这说明经济状况更加恶劣,经济危机不断加深(好转/加深)。 [做对] 选 2.(2017·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读懂] 面对美国联邦政府运转效率下降,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的问题,尼克松主张“还权于州和地方”,扩大地方和州政府经济发展方面的自主性,推动联邦政府的经济改革,意在减轻联邦政府的负担,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消除国家干预(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做对] 选 3.(2015·全国卷Ⅰ)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读懂] 法律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说明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即《社会保险法》的通过,而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也属于这一法案的内容。 [做对] 选 4.(2014·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读懂] 观看电影不仅人数众多且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是材料的表层信息。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危害,使普通民众处于恐惧之中是材料的背景,对幻想型影片的追捧体现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做对] 选 5.(2013·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读懂] 经济危机发生时,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虽然采用自由放任政策,但迫于压力还是采取了一些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比如“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这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做对] 选 1.(2018·聊城三模)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 ) 点拨:在何特定时代背景下,为什么要和苏联合作? 解析:选C 据材料“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可知是20世纪3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据材料“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可推知苏联推行工业化所需设备有利于缓解西方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 2.美国学者洛克滕堡在《罗斯福与新政》一书中称:“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不再能像私人俱乐部那样活动,必须受国家监督。”这标志着( ) A.垄断资本无法继续控制美国政治 B.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已终结 C.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D.罗斯福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点拨:抓主题,看变化:私人活动→国家监督。 解析:选C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故B项错误;题干中“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不再能像私人俱乐部那样活动,必须受国家监督”,这是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典型特点,故C项正确;题干未反映罗斯福新政的成果,故D项错误。 3.(2018·泰安一模)观察下表“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税率的变化,有助于( ) 年份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1929 38% 43% 19% 1933 22% 25% 53% 1935 21% 23% 56% 解析:选B 材料中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减轻了贫民负担,也体现不出社会保障的完善,故A项错误;企业所得税的降低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复兴工业,故B项正确;消费税大幅提高不可能会刺激消费,扩大市场,故C项错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大幅降低,只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 4.1982年,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高边疆”战略 ,认为人类活动正有力地转向另一个新的领域——宇宙公海,那些在空间领域里取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将赢得这一战略“高地”的决定性优势。该战略意图在于( ) 解析:选A 材料中里根政府倡导拓展“宇宙公海”,并提出“那些在空间领域里取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将赢得这一战略‘高地’的决定性优势”说明当时美国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从而确立起全球霸主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球的扩张,并不仅仅是遏制苏联,故B项错误;美国摆脱经济“滞胀”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减少国家干预,与“高边疆”战略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其具体的战略,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5.下图是一幅《欧盟福利》的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解析:选D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欧洲早在1945~1975年就进入了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接着出现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说明欧盟福利国家在不断走下坡路,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D项正确;“黄金时代”是1945~1975年,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A项不符合题意;福利国家有加重财政负担的消极作用,也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B、C两项说法不全面,排除。 [课时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保定一模)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 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风险 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 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 解析: 选B 材料叙述了美国消费社会的降临使社会经济虚假繁荣,不涉及经济政策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可知美国社会高消费、低储蓄,会直接引发供求矛盾激化的风险,故B项正确;“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不属于宗教观念,故C项错误;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是题干所述的经济现象,故D项错误。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 A.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解析:选D 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其中北美、西欧以及日本都属于政治经济独立自主的国家,而中国、印度、西亚和拉美都属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可知政治经济的独立性并不是影响经济危机程度的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是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北美、西欧以及日本,还是不完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故B项错误;应对措施与影响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各国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危机的程度,故D项正确。 3.(2019·内江模拟)1932年7月,英联邦国家缔结互惠关税协定:英国保证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受优惠待遇,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其旨在( ) A.维护英联邦的集体利益 B.维护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C.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冲击 D.打破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解析:选C “互惠关税协定”集中体现了维护英国的利益,不是所有殖民地的利益,故A项错误;“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这是反自由主义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这种做法能有效防止经济危机中其它国家向英国转嫁矛盾,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的这种做法与世界经济的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佛山二模)美国绝大多数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是:“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据此推测,罗斯福新政( ) A.实现了美国的重新繁荣 B.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 C.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D.破坏了美国政体结构的稳定 解析:选B 罗斯福新政使被经济危机破坏的美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故A、C两项错误;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故B项正确,D项错误。 5.(2019·清华大学附中月考)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取得成功的偶然性 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 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D.基于实际的灵活性 解析:选D 通过题干中论述罗斯福新政“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说明其取得成功是因为基于实际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 6.经济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浪费性支出”提供有力依据的是( ) A.兴办公共工程 B.开展蓝鹰运动 C.实行通货紧缩 D.政府整顿银行 解析:选A 罗斯福兴办公共工程,扩大了政府支出,增加了财政赤字,所以被伯顿·福尔索姆认为是“浪费性支出”,故A项正确;蓝鹰运动是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不属于“浪费性支出”,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实行通货膨胀,美元贬值,故C项错误;政府整顿银行不属于“浪费性支出”,故D项错误。 7.为了整顿工业,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要求各大资本家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企业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以及销量范围做出了规定。该措施表明罗斯福政府( ) A.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B.用扩大生产方式刺激消费 C.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D.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 解析:选C “完全”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罗斯福是通过减少和限制生产刺激经济,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政府对企业生产关系进行调节,结合所学可知新政前自由放任政策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是私有制,计划经济的前提是公有制,故D项错误。 8.(2019·深圳一模)1935年5月27日被罗斯福等人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到了年底,报纸将“最高法院下达判决,怒怼新政”选为1935年的年度新闻。这反映了( )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受到挑战 B.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C.新政危害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罗斯福新政之路艰难曲折 解析:选D 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有权否决总统的立法,故A项错误;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故B项错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材料也无法体现对民主制度的危害,故C项错误;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可知罗斯福新政受制于国内政治制度,新政之路艰难曲折,故D项正确。 9.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 ) 福利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 1951年 20.74 145.08 1982年 685.10 3 166.98 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 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解析:选C 材料中未涉及“货币扩张”,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故B项错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福利支出的增加客观上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困难,故D项错误。 10.1980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 ) A.减轻政府负担 B.改善公民住房 C.缩减社会福利 D.加强政府干预 解析:选A 由于70年代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80年代起英国开始减少政府干预,减轻政府负担,故A项正确;改革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公民住房,故B项错误;缩减社会福利是表现,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少政府干预,故D项错误。 11.(2019·吕梁测试)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这一政策( ) A.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 B. 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 D.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滞胀”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为应对危机,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缩减国有企业数量,减少福利开支,故C项正确;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财政负担过重,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加强干预经济,与材料内容相反,故B项错误;削减福利开支不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12.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现象:创纪录的长期繁荣、高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材料旨在说明( ) A.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 B.凯恩斯经济思想作用凸显 C.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保障 D.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解析:选D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形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为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摘编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3~1939年)》 材料三 (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炉边谈话”)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大洲以及各大洋——它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英国人民和他们的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的战争。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 ——摘编自《罗斯福选集》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8分) (2)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8分) (3)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对美国外交的调整作简要评价。(9分) 解析:第(1)问,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来分析。第(2)问,结合法西斯侵略扩张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来分析。第(3)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过程来分析。 答案:(1)政策:“中立”政策。原因:民众要求中立,孤立主义盛行;政府专注于克服危机而无暇东顾。 (2)变化:放弃中立,援助英国,反对纳粹。目的:维护美国自身的安全。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使全世界遭到法西斯更严重的侵略威胁。美国调整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中美两国在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对抗,加之“左”倾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寥寥无几。 答案: 论题: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 阐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重视经济建设;二战时期,中美同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密切;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手段以及取得的成效,引起国人的重视,提高了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研究的热情。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中美两国在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对抗,加之“左”倾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寥寥无几。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使之出现“高潮期”。 总之,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与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