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3讲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教案)
第13讲 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纲要求]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一 美苏争锋 一、历史背景 1.雅尔塔体制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 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表现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 (1)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 (1)美国: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2)苏联: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4.军事上 (1)美国: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1)1950-1953年,美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3)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积极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图说历史] 丘吉尔“铁幕演说” [构图解史]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图示历史]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 [名师指津] 两极格局的消极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主题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苏“冷战”对峙 史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 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 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史料二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史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史料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对立,说明美苏冷战的根源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下的国家利益 2.史料二中两则史料来源于美、苏两国,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3.史料三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引导从辩证唯物史观去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美苏“冷战”中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1.结合史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试答: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2.有人说,“冷战”不等于战争。对此说法如何理解? 试答:“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根据上述史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试答: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1.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 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考点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人的欧洲” (1)背景 ①经济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现实需要: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2)过程 ①经济一体化: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②政治一体化: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③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2.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①经济上: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科教:重视教育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表现 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④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3)影响: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试图摆脱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束缚,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3.东方巨龙的腾飞 (1)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①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②1966年之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③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中国的外交成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亚、非、拉美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争,希望保持和平中立。 (2)标志: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别了,雅尔塔” (1)东欧剧变: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东欧剧变、新政权向西方靠拢。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2)苏联解体 ①原因:根源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原因)。 ②过程: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苏联完全解体。 ③影响: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2)西欧: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并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日本:凭借经济实力加快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力图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5)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进一步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世界存在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等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图说历史] 促进多极化的因素 [图证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从漫画一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既“勾肩搭背”,矮个子又背后用枪,说明其关系是既有合作又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漫画二表明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逐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图解历史]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因素 [图说历史] “柏林墙” ◎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成为冷战的重要标志。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柏林墙被拆除,德国实现统一。 [漫画解史] 美国的霸权主义 主题一 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典范——欧洲走向联合 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史料二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经济观察网《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1.史料一表明欧洲的联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表达出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心渴望。 2.史料二主要说明欧洲联合与合作的程度在逐步加深。从成员国数量增加和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合作,说明了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欧盟成立”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欧元的应用说明了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试答:欧洲统一的历史渊源;法国与德国的和解;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美苏争霸的威胁。 2.结合史料二,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有何显著特点。 试答: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水平最高。 3.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联合带来的影响? 试答: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2.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主题二 全球政治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史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史料一揭示了美国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原因,解读史料注意根据省略号分层,从不同角度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从“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印证了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决定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2.史料二揭示了国际力量的发展对两极格局的冲击,解读史料关键是对结尾关键句“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信息的理解,说明了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 1.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试答: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极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表现。 试答: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背景下的美国与西欧的关系特征。 试答:二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控制西欧。举例: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建立北约组织,参加国包括英法等西欧国家。 多视角认识多极化趋势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答题术语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中国国力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都冲击了两极格局 (2)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考纲 卷别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全国卷Ⅰ 2017·美苏冷战对峙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6·马歇尔计划 —— 2017·多极化趋势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国卷Ⅱ 2016·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 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全国卷Ⅲ —— —— —— 本讲内容在新课标全国卷高考中近几年的命题率较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及加强的趋势及影响等方面;考查的方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和方法能力的迁移考查,创设历史情境综合考查,突出政治与经济联系的综合考查。复习备考时,仍要重视“冷战”特点及影响,同时要重视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综合认识 考向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冷战的影响 1.(2017·高考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根据漫画中携导弹的西方国家首脑的惊愕与怀疑的目光以及“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 等信息可知,此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说明西方阵营遏制苏联失败,从而引起了西方国家首脑惊慌失措的局面,故选D项。“斯大林格勒”的名称出现于1925年,漫画应该在1925年之后,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2年,A项错误;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完成,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B项错误,由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三五”计划(1938-1942年)被迫中断,故C项错误。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冷战”的表现及影响 2.(2016·高考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选D。依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选D项。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与材料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不符,故A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与材料“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不符,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考向三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3.(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Ⅰ)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选A。解答注意关键信息是“直接原因” 。 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灾难连连,要重建欧洲只能走联合统一道路。法、德、意等六国与英国相比,遭受战争的伤害更大,这是它们率先联合的直接原因,故选A项。 1.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解析:选B。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根据材料中“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可知马歇尔计划有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 2.“‘冷战’政策在实践中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核战争恫吓,加强宣传攻势,破坏正常经济关系,干涉他国内政等。”据此,下列与“冷战”无关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古巴导弹危机出现 解析:选A。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5年正式建立,冷战的开始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所以与冷战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与冷战有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冷战有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杜鲁门要求“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在至1948年6月30日截止的期间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解释说“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这反映了( ) A.援助希、土仅是美国的具体的政策声明 B.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C.苏美争霸进入白热化状态 D.冷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解析:选B。援助希、土是美国发动对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的借口,而不仅仅是美国具体的政策声明,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故B项正确;苏美争霸出现在20世纪50年末,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刚刚开始,故D项错误。 4.1967年7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己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致成为使美国感到相当不舒服的竞争对手。”材料反映了 ( )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B.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并不太平 C.欧洲进一步加强政治联合 D.法国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解析:选A。1967年前后,根据《罗马条约》的相关规定,欧共体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的迅速进展对战后的两极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仅是经济领域的竞争,对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情况并没有进行涉及,故B项错误;欧洲政治联合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时间上明显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题干讲的仅是法国在经济领域对美国的冲击而并未谈及法国谋求政治大国的意图,故D项错误。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 ) 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 B.对美国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 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 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 解析:选D。材料集中表述的是英国三环外交思想,西欧联合的关键是法德的和解,故A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不得不追随美国,故B项错误;在英国的三环外交中,没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可以看出英国对自己大国地位的迷恋,故D项正确。 2.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亿美元。该计划( ) 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 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 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解析:选B。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故A项错误;美国实施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援助,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B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在六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3.如图是二战后苏联某刊物登载的一幅《山姆大叔的和平之路》的漫画。此漫画( ) A.反映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 B.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C.说明了美苏同盟关系已破裂 D.欲意为与美国争霸制造舆论 解析:选B。漫画是苏联对美国推行军事霸权主义政策的讽刺,与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无关,故A 项错误;漫画以“山姆大叔”手持军事武器推行所谓的和平之路,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漫画不能反映美苏同盟关系的变化,故C项错误;漫画是苏联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讽刺,不是寓意与美国争霸,故D项错误。 4.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 ) A.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 B.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C.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D.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6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这与其不断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关,如材料中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看出肯尼迪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故B项错误;美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上已经是绝对的首屈一指,无可超越,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对美国来说构不成挑战,也就无所谓去破坏,故D项错误。 5.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 ) A.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缓和 B.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C.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 D.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解析:选B。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中在亚洲进行热战的表现,因此并不能体现冷战局势的缓和,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参战被严守秘密,主要是避免战争扩大化,使世界局势进一步恶化,故B项正确;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对立关系,不可能有共同的利益,故C项错误;朝鲜问题并未解决,故D项错误。 6.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报告( )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 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 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 解析:选C。由题中的时间1962年可知,正是美苏争霸的时期,故A项错误;虽然题中提到了核武器,但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故B项错误;从题中“理智地对待国家间的不和”可知主要是对美国示好,看不到针锋相对的斗争,故C项正确;题中的“报告” 主要在说明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涉及国内的建设,故D项错误。 7.针对国际上有人将“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人民日报》2015年3月18日发表文章指出,把“一带一路”类比于马歇尔计划,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新马歇尔计划”,不仅不科学、有违事实,而且会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认同及实施效果带来消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 A.具有军事结盟的真实意图 B.以援助达到控制别国的目的 C.对外经济援助具有虚假性 D.以稳定西欧盟友国家为目标 解析:选B。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产物,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在政治、军事上控制欧洲受援国家,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客观上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提出以控制欧洲为意图,故D项错误。 8.如下图所示局面的出现( ) A.标志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B.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 C.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D.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解析:选D。根据图片形状及图中提到的“1953年形成的军事停火线”可知该图是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军事停火线,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的“热战”表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扶持下,朝鲜南北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故B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的标志是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故C项错误;根据图中“1953年形成的军事停火线”可知这一时期朝鲜战争结束,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形成对峙局面,故D项正确。 9.下图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大国实力的变化 C.社会制度的矛盾 D.意识形态的分歧 解析:选A。两图反映了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造成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有大国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最为强大,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与题目中的“主要原因”相符,故A正确;大国实力的变化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社会制度的矛盾也为原因之一同样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意识形态即社会制度同样也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0.“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 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选D。世界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两者走向合作,但不能成为二者合作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种发展趋势,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是成为对手的主要原因,不能成为双方合作的理由,故C项错误;美苏间合作也好对立也罢,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作的政策调整,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 11.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决定向海外派兵的PKO决议后,先后派遣自卫队参加了在柬埔寨、卢旺达和莫桑比克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这说明日本( ) A.极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追随美国进行外交活动 C.为谋求政治大国创造条件 D.军备力量已经空前强化 解析: 选C。日本派遣自卫队参加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根本目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故A项错误;追随美国进行外交活动与材料“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日本参加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的目的,故C项正确;日本派遣自卫队参加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与其军备力量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一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国际新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 C.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 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 解析:选C。目前国际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还未形成国际政治新格局,故A项错误;“‘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不能代表国际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材料“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反映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故C项正确;“金砖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D项与此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空、海军之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空、海军驻防、演习或过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摘自《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二 近几年美国一直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重返亚太……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彭光谦认为,美国正在加紧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布局,意在遏制任何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对手,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15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得出美国控制日本;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日本与美国国情以及当时世界格局来回答。(2)第一小问主要原因,分别从美国与中国角度分析,据材料二“美国正在加紧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布局,意在遏制任何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对手,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得出美国坚持冷战思维,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第二小问基本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短期内“一超多强”局面仍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多极化趋势将持续深入发展。 答案:(1)特征:美国控制日本(或日本依附于美国)。 原因:二战日本战败;美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美国进行冷战的需要。 (2)主要原因:美国坚持冷战思维;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基本趋势:短期内“一超多强”局面仍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多极化趋势将持续深入发展。 14.(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现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今天);“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 ——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的分期》1994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选择一分期标准或依据,然后根据下面的分法,看看有没有相吻合的,如果有就按照这样的标准与分法进行阐述说明,如果没有就提出一新的标准。 答案:示例一:选择“两分法”: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两个时期。 阐述: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展开。50年代后期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1972年,中国与美国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改变了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两大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1973-90年代初,70年代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及不结盟运动力量的提升、欧共体与日本的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世界格局已经不再按照美苏预期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把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两个时期。 示例二: 提出新的分期法: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说明:1945年-50年代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局部性的军事对抗较为激烈,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60-70年代为三个世界鼎立和多极化格局的初步出现,如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力量开始冲击两极格局。 80-90年代初为美苏两极格局逐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时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加快、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都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原有的格局。因此,把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