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四第11讲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作业
限时规范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一号第五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 A.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 B.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C.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 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英国的政治传统。据材料“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可知,这些做法有利于维护市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市民阶层,没有涉及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限制国王权力的任何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安徽淮南联考)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此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 ) 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的宗教信仰自由 B.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 D.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材料“ 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此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说明英国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对王位继承权的限制,体现了对王位继承制的完善,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排除英国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排除D项。 3.(2018·齐鲁名校调研)马克思写道:“为了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曾不得不在英国两次赶走斯图亚特王朝。”可是英国社会却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这是因为( )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B.英吉利民族具有激进性 C.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 D.英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解析:选C。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统而不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英吉利民族具有的是渐进性和中庸性而非激进性,故B项错误;英王在英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英国最终保留国王,才会有“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的名言,故C项正确;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而非三权分立制,故D项错误。 4.1834年英国首相墨尔本在向国王威廉四世报告政府工作时指出:不可使外界了解内阁中的意见分歧,否则不利于贯彻实行政府的政策。又如他在内阁讨论进口谷物税时讲道:“我们要怎么讲呢?是使谷物贵些?便宜些?还是稳定谷物价格?我都不在意,但最好我们都要统一口径。”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首相应对国王负责 B.对外奉行自由贸易 C.责任内阁开始确立 D.内阁成员集体负责 解析:选D。本题考查英国内阁制度。1721年后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确立,首相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故A项错误;材料中首相要求内阁成员讨论谷物法时保持一致,没有提到英国奉行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故B项错误;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即开始确立,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首相要求内阁成员讨论谷物法时内部保持一致,说明内阁成员集体负责,故D项正确。 5.(2018·河南安阳一模)恩格斯指出:“在英国,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甚至1832年的胜利,也还是让土地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A.具有妥协性和保守性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保留了英王行政大权 D.未使资产阶级获得成果 解析:选A。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根据材料“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土地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可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未实现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完全决裂,而是双方一种相互的妥协与退让,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相关论述,故B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没有对英王行政大权的相关论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资产阶级只是从来没有掌握“全权”而并非毫无所得,故D项错误。 6.(2018·山东滨州期中)1832年英国工业家弗赖尔说:“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这说明( ) A.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全球扩张受挫 B.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D.民主政治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解析:选D。本题考查英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材料反映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议会权力,并不是英国在全球经济的扩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层面的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当时英国面临危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工业资产阶级代表要求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力,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故D项正确。 7.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 ) A.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 B.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使全体国民都享有了选举权 D.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解析:选D。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仍保留了国王,故A项错误;在君主立宪制下,贵族仍拥有政治权力,故B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设立并未使全体国民获得选举权,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中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故D项正确。 8.(2018·北京海淀期末)1839年维多利亚女王问保守党领袖皮尔是否愿意出任首相,由于此时保守党在议会下院不占多数席位,皮尔拒绝上任;1841年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皮尔接受女王任命,出任首相组阁。这反映出英国( ) A.政党领袖由议会选举 B.内阁需得到议会信任 C.首相职权受制于国王 D.议会选举受国王左右 解析:选B。政党领袖由政党推举而非议会选举,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故B项正确;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故C项错误;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故D项错误。 9.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几个等级的人不知不觉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个低等级都有无休无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级……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时尚必定具有不受控制的影响力,时髦的奢侈一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此社会现象( ) A.有利于打破原有等级秩序的限制 B.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进程加快 C.加速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步伐 D.阻碍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解析:选A。“在英国,几个等级的人不知不觉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个低等级都有无休无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级”表明原有的等级秩序逐渐被打破,故A项正确。 10.(2018·河南郑州一模)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中选举。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阁权力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对下议院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制约内阁,一旦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要么宣布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根据材料得出不信任案作为议会制衡内阁的手段,其实际作用有限,故C项正确。 11.(2018·福建莆田一模)1911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规定每一届议会期限从过去的7年缩短为5年。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议员权力逐渐弱化 B.议会与选民间距离缩小 C.议会制度开始形成 D.政党之间斗争日趋缓和 解析:选B。英国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从材料信息看,英国议会改革后,每一届议会期限从过去的7年缩短为5年,这一规定有利于选民更快地选出代表自己权利的议员,反映了议会与选民间距离缩小,故选B项。材料中的规定并未使议员权力逐渐弱化,故A项错误;英国议会制度早在13世纪时已经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党斗争,故D项错误。 12.(2018·广西防城港模拟)191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影子内阁”的建立( ) A.阻碍了内阁的团结与和睦 B.提高了议会的权力与地位 C.加强了政党的合作与交流 D.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解析:选D。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不是内阁政府,所以A项错误;“影子内阁”常常向内阁发难,跟议会权力和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反映执政党和反对党关系,故C项错误;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有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联邦议会由各邦委派的共58名代表组成,掌握着较大权力。帝国议会由全国普选产生,但权力有限,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首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首相同时即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完善的历程。(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限制王权的《大宪章》”“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在议会”、上院与下院分权制衡等方面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改革、文官制度改革等方面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完善的历程。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 从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主导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等方面分析。第(3)问,由材料二“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首相”可知,德国是二元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答案:(1)具体含义:“王在议会”,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历程: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前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 (2)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 (3)不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德国是二元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 14.(2018·抚顺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议会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综合比较中英两国政治改革,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要求:所指不同之处要明确;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解析:材料展示清末政治改革和19世纪中后期英国民主政治改革,可从改革目的、改革成果及改革的各项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示例一为例,清末改革不论是主动改革还是被动改革都体现出新兴阶级的政治需求,可从主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客观(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等方面来分析原因;而英国改革是在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故其主要内容围绕着扩大民主范围的问题,可从经济(工业革命)、阶级(工人阶级)以及思想(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 答案: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 分析原因:从多角度分析合理充分。 示例一:内容: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示例二:结果:中国政治改革结果失败,英国议会改革结果成功。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 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