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检测试题(解析版)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B.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C.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D.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答案】B ‎【解析】‎ 孟子话语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B项的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幼小,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幼小。与孟子的思想一致,故选B;A项的意思是先生所拥有的教育人的方法,不过就是用来树立天下人的人伦道德;C项的意思是人有好恶感情,所以奖赏和刑罚可以使用,所以禁令可以立,而治道完备了;D项的意思是牺牲个人来满足社会,不对;只有个人和社会都不受损,都不牺牲,才是“天下大治”;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A.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 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 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 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答案】A ‎【解析】‎ 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 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A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B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A。‎ ‎3.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王安石来!’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宅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在历史上没有取得积极作用 B. 宋话本属口述历史的范畴,能全面反映变法的实际,可大胆采信 C. 宋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不可采信 D. 宋话本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中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故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宋话本属于文学创作,但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只是不能全信,相关记载需要考证,排除BC项。‎ ‎4.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 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B. 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C. 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 D. 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 ‎【答案】A ‎【解析】‎ 在清朝前期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同时也为了防范外国的侵略,材料说明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故选A;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B错误,排除;康熙时期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占据东南沿海的南明反清势力,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遂海禁政策的执行效果,排除D。‎ ‎5.‎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朝廷终于同意从1872年到1875年间,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分四批,共计一百二十人。但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原因是幼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留学计划的破产从实质上说明了 A. 传统观念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 B. 留学教育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 C. 顽固守旧派势力抵制留学教育 D. 教育制度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 ‎【答案】A ‎【解析】‎ 清政府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为由,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实质上反映了传统观念制约中国向西方学习,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A;B夸大其词,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顽固守旧派势力,排除C;外出留学向西方学习,无法体现半殖民地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据此可知,清帝退位 A. 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 B. 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 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清帝退位标志封建帝制的结束,A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在清帝退位前,B错误;清帝退位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筹码,清帝是否退位都不影响袁世凯去窃取革命果实,D错误。‎ ‎7.下表是1920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 部门 总产值合计(万元)‎ 新式产业 传统产业 总产值 占合计 总产值 占合计 ‎(万元)‎ ‎(%)‎ ‎(万元)‎ ‎(%)‎ 农业 ‎1049494‎ ‎—‎ ‎—‎ ‎1049494‎ ‎100‎ 制造业 ‎514346‎ ‎88287‎ ‎17.16‎ ‎426059‎ ‎82.84‎ 矿冶业 ‎29050‎ ‎10566‎ ‎36.37‎ ‎18484‎ ‎63.63‎ 运输业 ‎58303‎ ‎28377‎ ‎48.67‎ ‎29926‎ ‎51.33‎ 总计 ‎1651193‎ ‎127230‎ ‎770‎ ‎1523963‎ ‎92.30‎ A. 新式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B. 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 C.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 D. 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新式产业有所发展,但所占整体比重仍然很低,故B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反映新式产业的采用机器生产的比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表明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明确指出:“一个历史时期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新的任务就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这说明 A. 红军长征实现了胜利会师 B. 民族矛盾促使中共拥蒋抗日 C. 中共仍实施民主革命纲领 D. 土地革命是中共的核心任务 ‎【答案】C ‎【解析】‎ 根据“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可知,中共仍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选C;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实现胜利会师,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拥蒋抗日”,排除B;根据“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可知,土地革命与反帝都是中共的核心任务,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做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 美国阻挠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发挥作用 B. 西方实现了扭转万隆会议议题的企图 C. 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建立了不结盟运动 D. 中国借助此会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在1954年底以后召开,并且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会,所以这次会议应该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D;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会,与日内瓦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ABC。故选D。‎ ‎10.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 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D. 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答案】D ‎【解析】‎ ‎“‘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指的是开办乡镇企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D;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一五”无关,排除A;计划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没有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体制改革,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故选D。‎ ‎11.‎ 改革开放后,股份制企业发展出现两个高潮时期,1989—1991年,股份制由“热”变“冷”,1991年,党和政府肯定了股份制并强调试点,中国又掀起了股份制发展高潮。这些变化 A. 体现了乡镇企业兴衰的社会现象 B. 改变了当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C. 反映了现代企业改革的探索历程 D. 推动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 股份制由“热”变“冷”,到1991年掀起高潮,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探索,故答案为C项;股份制改革针对的是国有企业,并非针对乡镇企业,排除A项;股份制改革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 ‎12.古希腊喜剧《马蜂》描述雅典平民参加陪审法庭的动机:“我得用这么一点津贴为一家三口买面包,买柴,买肉……要是执政官今天不开庭,我们拿什么去买午饭吃?”材料表明 A. 民主政治加剧雅典贫富分化 B. 发放津贴推动民主良性发展 C. 普通民众降低参政的责任感 D. 陪审法庭丧失原有司法职能 ‎【答案】C ‎【解析】‎ 根据“要是执政官今天不开庭,我们拿什么去买午饭吃”可知此时雅典平民参与政治的目的是获得津贴,说明普通民众参政的责任感降低,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贫富分化的内容,排除A;“良性发展”的说法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B;D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13.读下列《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图》‎ 该项统计可以看出 A. 宗教改革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B. 牛顿力学对宗教观念的作用 C. 工业革命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D. 进化论瓦解宗教观念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初始兴趣取向降低,对科学的初始兴趣取向升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的变化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有关,故选B;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不影响宗教信仰,排除A;根据图示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进化论尚未提出,排除CD。故选B。‎ ‎14.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 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 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 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模式开始寻求突破,其执政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联的GDP平均增长率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故选A。赫鲁晓夫实行的依然是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排除B;降低生产积极性的说法显然不符合苏联1953年到1958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排除C;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的是勃列日涅夫,排除D。‎ ‎15.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北大西洋公约》上签字后哀叹:“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因为美国对其它大西洋共同体国家占有巨大的力量优势”。这说明北约 A. 便于美国控制西欧 B. 激化美欧之间矛盾 C. 损害英国国家利益 D. 没能有效遏制苏联 ‎【答案】A ‎【解析】‎ 根据“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因为美国对其它大西洋共同体国家占有巨大的力量优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组建北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故选A;此时欧洲是弱势的一方,因此北约并没有激化美欧矛盾,排除B;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英国国家利益的损害和对苏联的遏制,排除CD。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图1、图2、图3分别是两汉、北魏、明代都城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1、图2,分析西周到隋唐时期一直定都在长安至洛阳一带的原因。‎ ‎(2)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和意义。‎ ‎(3)据图1、图2、图3,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王朝都城迁移的趋势。‎ ‎【答案】(1)原因:这里是中华民族 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原因:为有效抗击蒙古人的南袭;进一步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北京是朱棣的封地和根据地。意义:增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力量;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3)趋势: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京;从南宋到清朝,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 ‎【解析】‎ ‎(1)原因:从文明起源来看,长安到洛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来看,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西周到隋唐时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从政治和战略位置来看,西周到隋唐,主要的政权活动区域在长安和洛阳一带,因此这里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面临的主要敌人是北元,因此迁都北京能有效抗击蒙古人的南袭;从政治控制范围来看,都城北迁可以进一步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从朱棣个人因素来看,其受封地在北京,因此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迁都北京增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北京将政治中心北移,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政治中心北移带动大量人口北迁,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3)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结合时间分布来看,从南宋到清朝,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 ‎17.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有着不同的见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 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对这种看法不能同意。五四时代的人,一面对中国旧文化没有深刻的自我认识,他们不能欣赏孔孟、老庄!这些却真正是中国旧文化的菁英。一面也可以说他们对于自我有所觉醒,对于世界有所发现,但他们的觉醒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类已有的觉醒,他们的发现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世界已获得的发现,在世界史意义上都是旧的而不是新的。它不能与西洋文艺复兴有同样的意义。‎ ‎——摘编自冯大麟《“五四运动与东方文艺复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胡适与冯大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答案】(1)态度:胡适:反对传统文化,利用西方学说研究文化遗产。冯大麟:肯定传统文化,提倡深刻认识传统文化。‎ ‎(2)‎ 论点方面 ‎(任答一点即可)‎ 论据、论证方面 备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有诸多相似:如①都批判传统思想;②都肯定人的价值;③都借助于文化遗产;④都促进了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有诸多不同:如①文艺复兴借助了古典文化,新文化运动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②文艺复兴促进了人类的觉醒和对世界的发现,在世界史上具有新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只是继承原有的觉醒和发现,没有任何新意。‎ ‎【解析】‎ ‎(1)态度:胡适:根据“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得出反对传统文化,利用西方学说研究文化遗产。冯大麟:根据“对中国旧文化没有深刻的自我认识,他们不能欣赏孔孟、老庄!这些却真正是中国旧文化的菁英”得出肯定传统文化,提倡深刻认识传统文化。‎ ‎(2)示例1:根据“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得出论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论证:可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有诸多相似分析说明,根据“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得出都批判传统思想;根据“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得出都肯定人的价值;根据“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得出都借助于文化遗产;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促进了思想解放。‎ 示例2:根据“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对这种看法不能同意”得出论点: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论证:可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有诸多不同分析说明,根据“他们不能欣赏孔孟、老庄!这些却真正是中国旧文化的菁英”得出文艺复兴借助了古典文化,新文化运动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根据“在世界史意义上都是旧的而不是新的”,结合所学,可从文艺复兴促进了人类的觉醒和对世界的发现,新文化运动只是继承原有的觉醒和发现,没有任何新意说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欲强国必须强民,欲强民必须强体”、“惟其以尚武之精神”,加强军队将士身体锻炼。1902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遵循“仿洋改制”,“德、智、体”三育并重,主张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体育,将体育普及于全体国民、服务于全体国民,积极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加强女子体有从而实现中国“人种”的改良。‎ ‎——摘编自《康有为体育思想考析》‎ 材料二 苏区到处都在进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运动……陕甘宁边区通过实行三三制、精兵简政、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进行根据地建设……延安军民自力更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制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把适当的生产运动体育化,把大众习作的东两体育化。1942年李富春在《新华日报》上指出:每个人都要有能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要经常的进行……120师“战斗队”、抗大总校、“八办”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 ‎——摘编自《延安体育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的体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性质并说明盛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仿照以上问题,补充设计一个思考题。‎ ‎【答案】(1)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影响下,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的体育思想涉及军事、学校、社会体育等领域,糅中西文化为一体,反映了时代特征,将体育作为改良政治的重要手段推动了戊戌变法,冲击了旧有的教育制度,促进了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推动了妇女解放。‎ ‎(2)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原因:苏区体育的奠基;陕甘宁边区建设;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延安精神的影响。‎ ‎(3)示例一: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体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示例二:根据材料示一二,概括近代体育发展的特点。‎ ‎【解析】‎ ‎(1)对康有为体育主张的评价,根据材料中的“仿洋改制”可以看出受到西学的影响,从“将体育普及于全体国民、服务于全体国民”可以看出将体育作为改良政治的重要手段,从“积极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可以看出推动了妇女解放。然后根据分析材料得出的信息并联系所学,从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盛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苏区到处都在进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运动”“延安军民自力更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制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苏区体育的奠基、陕甘宁边区建设、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延安精神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3)材料一二反映的都是近代体育,因此可以确定“近代体育发展的深远影响”“概括近代体育发展的特点”等问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序号 影响世界的100本书(节选)‎ ‎1‎ 钦定罗马私法教科书—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 ‎2‎ 批判君权神授,创立国家起源新说—洛克的《政府论》‎ ‎3‎ 三权分立说从此始—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4‎ 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5‎ 北美殖民地革命的思想武器—潘恩的《常识》‎ ‎6‎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7‎ 问鼎海域的指南—马汉的《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 ‎8‎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著作—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9‎ ‎【世界一大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10‎ 影响西方世界历史进程的不朽名著—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1‎ 近代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薄伽丘的《十日谈》‎ ‎12‎ 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3‎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4‎ 人类智慧的杰作—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节选自邓蜀生《影响世界的100本书》(2004年出版)‎ 请从以上书单中选取一本或一类书籍,拟定一个论题,写一个简短的书评。(要求:书评须包括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影响;所拟论题不能照抄材料。)‎ ‎【答案】‎ 论题明确 没有拟定标题给;所拟标题不包含观点给;所拟标题包含观点给;所拟标题包含观点,且观点明确,不违背史实给。‎ 背景准确 明确作品产生时代。‎ 阐述时代特征与作品诞生之间的联系。‎ 叙述内容 对作品内容简要概述。‎ 分析影响 能围绕主题展开分析;从至少两个方面或层次分析影响(包含对世界的影响)。‎ 示例1:论题:社会主义运动的指明灯——《共产党宣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工人运动兴起。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些思想家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但最终失败。在此背景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解放全人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理论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示例2:论题: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欧洲思想解放。‎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不断冲击封建神学,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6世纪,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 阐述了“日心说”理论,否定了天主教宣传的“地心说”;17世纪,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阐述了牛顿三大定律,搭建了经典力学体系。这些科学成就,掀起一场科学革命,部分科技成就转化成为了生产力;科学革命反迷信的思想还影响了启蒙思想家,推动理性主义的传播和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示例3:论题:启蒙运动相关书籍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思想对人的禁锢引发人们不满,在法国首先发生了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社会契约学说,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理念,弘扬了理性精神,描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理想形态。这类书籍的诞生与宣传,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此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书籍向全世界传播,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是推动人类思想近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解析】‎ 依据材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来看,《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指明灯,指导了无产阶级运动;依据材料“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人类智慧的杰作—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近代科学的发展可知,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欧洲思想解放;依据材料“三权分立说从此始—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来看,并结合启蒙运动可知,启蒙运动相关书籍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思想对人的禁锢引发人们不满,在法国首先发生了启蒙运动。可从以上观点中任选一条,但不局限于以上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从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来对所选书籍进行评价。例如:论题:社会主义运动的指明灯—《共产党宣言》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工人运动兴起。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些思想家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但最终失败。在此背景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解放全人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理论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