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1-8页)和答题卡两部分,试卷上不答题,请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观: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道家主张利义双弃,法家主张一断以法。这些不同的“义利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B. 不同流派在社会巨变中的利益诉求不同 C. 平民教育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D.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国家分裂掌握政权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诸子百家的义利观不同,每家的义利观都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利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答案为B项;A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平民教育刚刚出现,不可能起到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作用,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A. 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B. 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C. 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D. 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春秋笔法”本身包含了对人物和事件的评判,对于违反礼乐规定的行为均持否定态度,说明表达了对礼乐秩序的倡导,故选C项;“春秋笔法” 是注重以儒家思想为标准评价人物或事件,而不仅仅是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故排除A项;对社会变革的赞赏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周代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所以对中央集权的诉求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 3.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 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 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 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答案】A 【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人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4.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民间向学风气兴起 D. 国家政局更为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翼认为汉初多布衣将相,而至东汉时期朝廷诸将多有儒者气象,这是由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处于独尊地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因此使“诸将皆有儒者气象”,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改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产生的变化主要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与民间向学风气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变化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直接关系,而不是因为国家政局更为稳定,故D选项错误。 5.关于夏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央记》认为“益(再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取之。”据此可知 A. 历史事实扑朔迷离,令人不可捉摸 B. 《史记》为史学名家所著,更加科学可信 C. 历史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受作者个人倾向的影响 D.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主观认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启的继位”这一客观史实在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和历史解释,即历史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受作者个人倾向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历史学是基于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没有体现历史事实扑朔迷离,令人不可捉摸,故A选项错误;《史记》和《战国策》中对启的继位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关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没有强调《史记》和《战国策》的哪一更科学可信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和历史解释,历史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受作者个人倾向的影响,没有强调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主观认识,故D选项错误。 6.“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 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 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中的慈、孝、仁、敬等词语可以分析出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故B正确;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不是材料中宣扬思想的主要目的,A错误;强调理为万物之本是理学家宣传的思想,C错误;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错误。 7.下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勤,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做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 A. 具有写意画的特征 B. 开风俗画创作先河 C. 受到理学思潮影响 D. 体现世俗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思想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要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探求其中的“理”,这与材料中“以物观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追求细节的真实性”相符,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为工笔花鸟画,不是借形寓意的写意花鸟画;B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与世俗化无关;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该作品开创了古代花鸟画的先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 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B. 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 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通俗教育读本都是理学思想世俗化的体现,通过理学思想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的生活理念,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朝,与材料强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是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而是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排除D。 9.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导致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D.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故选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西学传入中国是当时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但并非经济因素,故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项为政治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0.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特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而元曲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当时宋词不属于市民文化,我们现在认为宋词也是市民文化),受到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 11.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对文中提到的“力量和影响”最佳的阐释是 A.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使封建骑士和城堡不堪一击 C.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 D. 曾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反映的是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仅仅是造纸术的作用,排除;B选项 仅仅是火药的作用,排除;C选项仅仅是指南针的作用,排除。 12.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3.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 A. 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B. 文化渗透办学目的 C. 经世致用办学特色 D. 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格致书院的学习内容“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旁及时事洋务”可知,格致书院突出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分析得知,格致书院的办学主旨体现的是“西用”而非“中体”,故A项错误;格致书院的办学是“以西学为主”“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与文化渗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说明格致书院重在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 14.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 “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 “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答案】B 【解析】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说明这三个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都根据时代的不同需要对进化论思想加以应用,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故此题应选B项。 15.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材料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的批判 B. 新文化运动时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C. 20世纪初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 D. 向西方学习中资产阶级的困惑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但不能说明这是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的批判,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故B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故C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向西方学习中资产阶级的困惑,故D错误。故选C。 16.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第7卷第1号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材料表明胡适 A. 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和目的 B. 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 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的目的在于:要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再造新的文明。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视传统,却意在创新,力图转变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初衷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此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再造文明”,这一运动并没有违背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和目的,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有关五四运动的精神,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整理国故”运动,没有体现其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D选项错误。 17.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学习西方文明 D. 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救亡图存,因此它作为核心动力推动着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最终目的是为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但推动“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救亡图存,学习西方是救亡图存的具体方式,故C选项错误;推动社会转型是这些运动的影响,而不是核心动力,故D选项错误; 18.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而提出的是 A.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B.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C.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D.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全面建设社会,提出了教育要培养有觉悟有思想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这是适应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时期的要求而制定的,故B 选项正确;“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这一时期中国还没有完成相关改造,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A选项错误;“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这是文革时期的教育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曲折表现,故C选项错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来的教育方针,不是中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指导思想,故D选项错误。 19.《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重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旨在 A. 正确评价“大跃进”运动的功过 B. 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C. 打破个人崇拜以促进思想解放 D. 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左”倾思想依然存在,这篇评论主要讲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旨在要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时期“左”倾错误泛滥,是“左”倾冒进的产物,材料内容与“大跃进”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讲话针对当时中国大众盲目崇拜而言,为了打破这种个人崇拜,解放思想而做的讲话,与重新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毛泽东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无法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故D选项错误。 2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以下对这则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邓小平南方谈话破除个人崇拜 B. 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C. 中国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向市场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趋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故D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经济建设的问题,与破除个人崇拜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向市场的历程,没有强调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始终没有抛弃公有制,故C选项错误。 21.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材料中“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提示语判断,新航路开辟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促进了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故应该选择D项。 22.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里所论述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 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D.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是突出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故选C;材料的主旨并非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殖民侵略,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信息,排除D。 23.分析下图,对该图主题概况最准确的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 B.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C. 工业文明兴起及向世界传播的过程 D. 经济组织形式由手中工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说明了全球化开始,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总体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故B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完成,与20世纪中期之后的史实不符,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准备条件,不是对材料的全面反映,C项错误。D项只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的信息,不能整体反映材料,故错误。 24.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强调经济建设,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只符合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故D选项错误。 25.有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 胡佛政府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 胡佛政府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C. 胡佛政府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D. 胡佛政府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被普遍奉行,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并没有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美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在经济危机刚发生时期并没有发生改变,材料也体现不出来,故B项错误;材料中列举了胡佛的经济干预措施,胡佛的干预经济政策失败了,为后面罗斯福干预经济提供了经验教训,故C项正确;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26.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 A. 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 B. 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C. 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D. 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 【答案】B 【解析】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及公司所采取的措施体现出的是重视市场调节的内容,这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描述相悖;C选项错误,这种只是局部的调整,不代表采取了自由放任政策;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工资收入的内容。 27.读表,表中的数据变化折射出下表—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与对外流动负债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年) 黄金储备 对外流动负债 黄金储备∕对外流动负债 1945 245.6 79 310.8% 1960 178 210.3 84.6% 1968 121 331 36.6% 1971 102.1 678 15.1% A.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瓦解的过程 B. 美国由最大债权国变为最大债务国的过程 C. 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D. 美元逐步丧失其在国际货币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文字信息“1945—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与对外流动负债”及表格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的表述是对题干图表的曲解和误读,其表述具有片面性,不正确,排除BD;C项表述题干图表信息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进一步分析、判断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28.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 A. 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B. 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 C. 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 D. 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大西洋公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的条约,材料中强调缔约国的经济合作,当时美国是超级大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然而西欧二战后经济实力大大削弱,更多依赖美国,所以有利于美国从经济上控制欧洲。苏联在经济上无法抗衡美国,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不是美国的条款的主要目的。马歇尔计划是对欧洲的援助计划,此时没有取消。美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是有其经济实力决定的。故选A。 29. 下图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表”。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B. 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C. 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D.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图中圈出时段是20世纪60年代,1969年,日本经济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故D项正确;A项是英国撒切尔上台后的经济发展战略,排除;5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故B项错误;C项发生在90年代初,故C项错误。 30.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 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 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故选A。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瓦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美苏两国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的关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并不密切,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此后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罗斯福新政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 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C. 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D. 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解。由题干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地调整,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的“混合经济”,这些在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在所能容纳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的自我调整,体现了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在不断调整,但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经济的发展,并非是摇摆不定的,故A项错误;材料内的主要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地调整,“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并非题干反映的本质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缓解“滞胀”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了适当干预与市场自由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府干预并非是“计划”,故D项错误。 32. 1988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这表明 A. 经互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B. 整个欧洲经济形成一体化 C. 国际经济组织间联系加强 D. 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结束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说法错误,经互会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组织;B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两极格局结束是在1991年。 二、非选择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 【答案】(1)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 (2)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原因: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两极格局的形成。 (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独立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可以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由材料一中的“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可以得出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交通革命);由“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得出资本输出和殖民扩张。 (2)特征: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由“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可以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由“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签署”、“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可以得出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去思考原因。具体来说,历史上,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现实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两极格局的形成。 (3)解决:可以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得到答案,由材料三中“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可以得出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材料三中的“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再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认识: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可以从各国自己选择发展模式的角度也可以从总体上来看各个模式。具体来说,总体来看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 不同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从各国自身对模式的选择来看,各国要根据国情、独立自主选择发展模式。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受到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乃至我们文化自信渐渐渍散,国人产生文化自卑心理,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思想的守旧、文化的过时。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在学习西方制度文明的路径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反传统的思潮,并被一部分知识分子所接受。文化不自信、文化自卑的论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二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断寻找植根于中国国情与优秀文化的道路。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自信一点一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 ——摘编自袁宏禹《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近代救亡图存的运动促进中国“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赞同该观点。 阐述: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而中国仍然封建专制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国人产生文化自卑心理;面对不断加重的民族危机,不同阶层为救亡图存而进行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如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正确认识对中国文明,促进国人“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自信一点一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总之,近代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国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阐述了中国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推动因素,答题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赞成的角度,也可以选择不赞同的角度,如作者认为近代救亡图存的运动促进中国“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赞同该观点的角度,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见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进的基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儒学演变的原因。 【答案】(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明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 (2)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其他学说的冲击;一些思想家的努力。 【解析】 (1)根据材料“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可知,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根据材料“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可知,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根据材料“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可知,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进的基上孕育、发展起来”可知,宋明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 (2 )根据材料“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受汉武帝的支持,改造儒学,推动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因此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是推动儒学演变的重要因素;根据材料“唐代出见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冲击及对佛道的吸收推动儒学的演变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程朱等思想家的努力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