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招远一中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招远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试题 名称 高一第二学期4月份月考 年级/级部 高一 学科 历史 适用层次 全级 拟题人 徐韶芹 审核人 徐韶芹 使用日期 19、03 学生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除草、施肥、种植时节和耕种方式的改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传统文化的状况,故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2.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原始自然崇拜 【答案】B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战国时期国家尚未实行统一,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全国的土地分属于君主、官僚、大小地主和自耕农”。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土地公有制 C. 土地私有制 D. 土地国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全国的土地分属于君主、官僚、大小地主和自耕农”可以知道土地在君主、官僚、大小地主和自耕农手里,也就是土地私有制,C为正确答案。井田制是奴隶社会时候实行的,不能代表古代社会主要的土地制度,排除A。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B错误。奴隶社会时实行的土地制度为土地国有制,不能代表封建社会土地制度,D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基本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封建社会主要实行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4.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A.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B. 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C. 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和联系所学知识知道,宋代“市”不再规定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明官府对商业控制有所放松,重农抑商政策受到一定的冲击。故答案为B。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出现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中“宋代”时间不符,排除A。在南北朝是出现农村民间集市“草市”,与题目“宋代”时间不符,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宋代”不符,排除D。 【点睛】“市”在汉代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六朝:草市形成,设置“草市蔚”进行管理;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朝:“市”突破时空限制,草市的服务功能完善。 5.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 盐铁官营制度 B. “海禁”政策 C. 商帮的出现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政治权力型经济”,顾名思义,应该是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的经济类型,是政府机构干预的结果。A.B.D三项属于政府行为,C项是商品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所以答案选C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6.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使用和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A. 外国贡品 B. 民间私营手工业品 C. 官营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因此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官营手工业,故选C。古代的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外国进口的又比较少,因此不可能是官府收藏的主要来源,A错误。古代民间私用手工业规模往往比较小,无法满足官府的需求,明朝以后才取得很大的发展,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自己消费,D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汉武帝以后,煮盐、治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地位。 特点: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使用上等原料;征调优秀工匠;最高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局限: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推广;工艺传承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7.“(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到市场 B.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包括欧洲风格的器皿是因为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说明当时中国制瓷业注重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8.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 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C.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D.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说明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故A正确;材料时间范围是1400年到1800年间是,不是整个古代中国,故B错误;清朝后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故C错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A。 9.19世纪70年代,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 A.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尊定了基础 B. 使中国经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C. 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D. 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间接考查了学生对洋务运动作用的理解。依据材料可知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使外国经济势力受到损失,从而抵制了其经济扩张,故选D。A属于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但与题干无关;BC与史实不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0.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 新式交通工具并未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 D. 人们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C 【解析】 没有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之前,出行也体现出等级观念,“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体现出火车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众对于火车的赞同,A错误;新式交通工具方便人的出行,C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交通工具的改进,D错误。 11.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 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在海外殖民扩张过程中的作用;肯定资本家,并没有否定航海家;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是对的,但没有说出本质;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是不对的,出资的是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殖民扩张的理解 点评:关于殖民扩张,还可以考查其阶段:赤裸裸的武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三个阶段,分别是在: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初)阶段后。 12.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 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 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 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 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全球史观也称为整体性史观,即从世界整体的发展进步看待某一历史事件的进步作用,所以从此史观出发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故答案选D。AB两项是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点睛:本题是对多种史观的考查: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13.1851年,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在展览会的入口处,摆放了一块重达24吨的大煤块,其主要目的是 A. 宣布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 B. 展示新能源的发明和利用 C. 突出蒸汽时代的能源特色 D. 表明英国的煤储量世界第一 【答案】C 【解析】 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A、D两项的说法本身就不正确;B项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煤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得到利用,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能源,被称为“黑色黄金”,故C项正确。 14.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纺织机械不同 B. 生产方式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时代”的依据是蒸汽机的推广,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电气时代”的依据是以电为动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综上可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主要依据是动力问题,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15. 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03年收入最多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 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 D. 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表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最富裕的家庭占有社会财富的比重日益增加。这说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即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故C项正确。 16.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谓(自来水)饮之有毒,相诫不用”。这表明近代上海 A. 战乱频仍民生多艰 B. 城市设施完善 C. 工业文明曾遇阻力 D. 善于学习西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乱频繁在材料中并无相关信息涉及。故A项错误。电灯、自来水等刚刚出现,显然城市设施还未完善。故B项错误。上海市民对电灯、自来水等有疑虑心态,这说明近代工业文明在上海曾遇阻力,得不出“善于学习西方”的结论。故C项正确,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下图是民国时期金蝶饭店的广告。该广告反映的社会景象说明 A. 尊孔排外之风抵制西化 B. 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 西方饮食文化成为主流 D. 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答案】D 【解析】 “恭祝圣诞”,反映的是庆祝西方的节日圣诞节,体现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迁,故D正确;A与材料相悖; “普遍接受”“成为主流”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BC。 18.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企业则依附于洋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清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民族企业的发展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且先天不足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金有依赖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的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企业则依附于洋人”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主要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所决定的,故选C。材料中显示企业有的依赖政府支持,有的依附于洋人,因此A和D选项都是片面性,排除A、D。材料中看不出清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排除B。 【点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未能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作用:①从经济角度看,民族资本主义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②の从政治上看,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③思想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19.目前俄罗斯教科书修订专家组一致认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经历的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这一评价 A. 积极肯定了斯大林模式 B. 认为苏联20世纪30年代已实现现代化 C. 满足了俄罗斯政治需求 D. 意在说明苏联现代化道路具有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经历的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体现了斯大林模式是国情的选择,并不是肯定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20世纪30年代已实现现代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俄罗斯教科书修订专家组的一致观点与俄罗斯政治需求无关,故C项错误。故答案选D。 20.钱乘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此处“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 A. 国家加强经济干预 B.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 加速发展“新经济”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纷纷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选项正确;二战后,福利国家规模逐渐扩大,故B选项错误;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与“修补资本主义”无关,故C选项错误;发展“新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不是二战后,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1.“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浪潮”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 减少行政干预经济 B. 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C. 增加政府公共开支 D. 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分析题干所给时间提示,这一政治浪潮开始发挥作用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联系此时西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改变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做法,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因此A、B、D正确,故选A。因为19世纪60、70年代“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所以减少开支。C项不包括。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22.自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亿英镑,1951年至1986年,英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计赤字达1209亿英镑。这表明福利政策 A. 严重制约了社会消费 B. 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 C.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D. 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福利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说明国家财政支出严重超过收入,因此福利政策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故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社会福利政策是从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会刺激社会消费;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抑制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选项错误,“福利国家”政策不利于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 哈佛商学院教授卡特原本两袖清风,后来成为西部最大的零售公司总经理,持有该公司100万美元的股票,成为最大的股东之一。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 B.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C. 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 D. 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B为无关项,材料叙述的内容是二战后资本分散化的现象,所以与“经营者革命”的内容无关。“人民资本主义”并没有使资本家丧失企业的决定权,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的大股东手中,所以C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知识经济出现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不是二战后。综上,本题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知识经济 24.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辐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一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一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 有利于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B.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材料中着重讲述的是关税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降低关税是为了有大量的原料进入国家,而提高关税是为了防止外国的商品大量流入,关税的升降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情况的一种变化,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不利于贸易自由化;C选项没有抓住本道题目的关键。D选项只是材料的表层含义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与自由主义 2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 A.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 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 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 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归因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有很多弊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均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A项表述准确,属于自身的原因,符合史实和题意。B项属于外部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侧重点摇摆不定”本身具有片面性。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概况及原因 【名师点睛】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第一,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二,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第三,这种模式导致苏联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从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 26.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了农民辛苦耕种中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水旱灾害、横征暴敛等,这些很容易导致农民破产。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赋税,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卖子孙,卖房子,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农民最终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小农经济的特点为脆弱性,故正确答案为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和连续性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A、B、C选项。 27.山西太原王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王家大院的建造者和主人王氏,是明清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建造了这一豪宅。该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 留下了晋商文化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 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可知晋商将积蓄用于扩房建屋,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积累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因此,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利于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D项正确。 留下晋商文化属于积极影响,不符合题目要求。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商参与的是商品流通环节,属于卖方,而非为商品提供市场,也并未使手工业缺乏市场,故B项错误。晋商未将财富转化为资本,并未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其主要的消极影响是不利于自身的扩大再生产。故C项错误。 28.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象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 调节农业生产 C.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 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是大量工人失业,企业倒闭,人们生活贫困,无力购买商品,这也产品的相对过剩,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为工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是必要的,为此采取了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故C项正确,D项排除;A项是金融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是农业方面的措施,排除。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答案】(1)商品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打破坊市的界限;工商业市镇兴起。 原因:政治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2)新发展:商人数量增加,商人资本雄厚,商帮活跃;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市场扩大。 影响:促进了农耕经济繁荣,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 (3)内容:加强市场管理立法;实行“海禁”。 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和商品经济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 )特点:从材料“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可以得出商品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打破坊市的界限;从材料“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得出工商业市镇兴起。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方面来回答,容易得出政治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2)新发展:从材料“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表明商人数量增加,“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表明商人增雄厚,商帮活跃;“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表明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市场扩大。影响:联系所学知识总结出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繁荣。 (3)从材料“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得出加强市场管理立法;从“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得出实行“海禁”。 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很容易总结出这些商业措施的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和商品经济经济的发展。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是罗斯福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根源是什么?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有何特点?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2)材料二中的“经济政策”指的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危害。 材料三 苏俄(联)政府从政策初期的被动容忍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逐渐转变为主动地适当地利用和发展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1921年12月政府作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1921年—1922年,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年3月成立17个公私合营企业。直到192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多达257个,到了年底,资本主义企业占了全国总数的88.5%。 ——李冠乾《苏联史研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联)政府对资本主义态度的变化及意义。 (4)从上述材料中苏联和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特点: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2)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危害: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态度:由被动容忍到主动利用和发展。意义: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国营企业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搞活国家经济;为真正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4)经济政策的调整一定要适合国情;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解析】 【详解】(1)从材料可知“毛病”发生在30年代,联系所学可知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得出“毛病”根源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特点:联系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为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2)从材料“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危害:国内外敌人被打退后仍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态度:从材料“苏俄(联)政府从政策初期的被动容忍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逐渐转变为主动地适当地利用和发展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得出由被动容忍到主动利用和发展。 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意义需要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搞活经济,为真正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等方面考虑。 (4)国家政策的调整属于半开放性题目,可以从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方面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