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8课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学案
专题五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思维导图】 第3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一、专题主线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期间先后克服了右倾、“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二、真题再现 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 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 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命题立意】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题思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十年对峙时期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围绕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欧美的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因此无法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通过争论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此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方式上达成了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命题立意】考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解题思路】“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C项错误;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命题立意】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井冈山道路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1928年这一时间信息,并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选择B项。其他三项均对材料理解片面。 【答案】B 4.(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命题立意】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解题思路】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此举抹杀了其他党派对抗战的贡献,而不是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并不能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而是损坏其团结抗日的形象,故B项错误;国民党把“国共合作”作为“谬误名词”,可知其否认国共合作,但并没有涉及抗战的领导权问题,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命题立意】考查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解题思路】依据“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可知,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西方国家与中共接触,并未提及国民党,从“冷战”角度考虑,西方国家也并未放弃支持国民党,故B项错误;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答案】A 三、考纲解读 【考纲分析】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重点考查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以及抗日战争中日军的侵华罪行及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多以表格、图片和史籍材料为载体,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 【核心考点】 考点一 五四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高涨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积极主动改造中国。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推动中国的民族独立。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考点二 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 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 中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考点三 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旗帜下,共同抗战(四大会战、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 所提高。 【课堂演练】 1.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说,五四运动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傅斯年意在强调 A.以社会的培养改造社会 B.五四运动的组织较混乱 C.借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 D.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从“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 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这一点来看,傅斯年更看重真正的社会运动这一点,社会运动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也需要提高人民的觉悟来改造社会,故选A项;题中更侧重“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重点不是强调评价五四运动的组织混乱,排除B项;题中“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未涉及政治力量,排除C项;题中未涉及改造必须循序渐进,排除D项。 答案:A 2.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解析: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故A项错误;由于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两党关系不断调整,故B项正确;1935—1937年没有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故C项错误;新高潮指的是一二九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B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主张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步 C.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已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解析:“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无法体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故A项错误;“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体现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时进行的要求,故B项正确;“工农兵士劳苦民众”不能体现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没有全面抗战路线,故D项错误。 答案:B 四、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2017·江苏高考·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 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解析: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说明“打 倒军阀”正在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中共的主张,不代表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中共机关刊物代表无产阶级的观点,不是知识分子的共识,也不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故C项错误; 答案:A 2.(2017·全国Ⅰ卷·T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 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 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可判断得出,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土地革命时期指的是1927—1937年,故A错误;由材料“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信息说明中国共产党试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指的是1924—1927年,故C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国共合作,故D错误。 答案:B 3.(2015·全国Ⅰ卷·T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 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 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答案】B 【变式提升】 1.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到: “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 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 中共中央 A.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 B.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 C.有一定的“左”倾倾向 D.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 解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纲领,这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据材料“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说明中共认识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性,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有一定的“左”倾倾向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1924年6月,邓泽如、张继等人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了《弹劾共产党案》,声称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确于本党之生存发展有重大妨害”,“不宜党中有党”。8 月,张继等又抛出《护党宣言》,公开反对“反帝反军阀”的政治纲领。这表明 A.国民党右派排挤和攻击共产党的倾向渐露端倪 B.北伐战争受挫导致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C.争夺国民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导致国共关系破裂 D.奋斗目标本质不同使国共缺乏合作的政治基础 解析:《弹劾共产党案》反映国民党右派反对共产党和其纲领,故A项正确;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两党争夺领导权,故C项错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 变式提升3.《泰晤士报》就中国抗战期间的某一战事发表社论,特别赞扬中国军队的英勇, 并称日军举“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 “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这一战事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 解析: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合乎题干中“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故A项正确;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9月—11月,时间折合为八周,故B项错误;枣宜会战发生于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时间折合为六周,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时间折合为16周,领导人为彭德怀,故D项错误。 答案:A 五、课堂检测 1.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 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 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解析: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的反帝反封建纲领的提出,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中共成立的前因和过程,非意义,故B项错误;题干中“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可知中共成立与之前的革命行动紧密相连,故C项正确;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2.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 “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 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A.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B.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解析:据材料“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可知这一规定只是对占有土地的面积进行了限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变更,没有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1932年正值国民党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时间,限制土地的数量,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B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这一思想,故C项错误;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求分得土地,材料是限制土地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3.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 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B.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解析:“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可见对绅士也有权利,故A项错误;“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可以看出联合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故B项正确;“抗战爆发”后,“工农武装割据”就被全民族抗日战争所取代,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做法的直接结果是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D项错误。 答案:B 4.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 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 行动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解析:《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A项错误;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次战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B项错误;国民党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1949年4月,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5.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 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 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故A项错误;这次会议中出席代表及选出的委员中民主人士和其他非党人士占有一定比例,反映了联合政府的倾向,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故B项正确;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大会,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