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共8页,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 ‎2、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面。‎ ‎3、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详解】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既正妻的长子拥有继承权,故A项正确。BCD排除。‎ ‎【点睛】通过宗法制西周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2.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到来,王丽的妈妈在家中摆起了香案,供奉家人的祖先。这一风俗源于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王位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供奉家人的祖先”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故C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B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供奉家人的祖先”明确这一制度的特征;然后结合知识找出正确答案。‎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周分封之时是将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所以答案选C,铁犁和耕牛在西周是尚未出现,不会成为分封的内容,A B D三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评:材料考查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应注意其影响:一方面分封制实现了两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扩大了两周的统治疆域,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合理合法壮大为割据势力埋下了隐患。‎ ‎4.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 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D.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在分封制的影响之下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B正确,排除ACD。‎ ‎5.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 A. 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 B.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秦王扫六合”说的则是秦国统一各诸侯国,建立秦朝。西周时期,为了控制地方,采用的是分封制,但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项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各朝代都有的情况,不是秦朝独有的,排除。C论述的是耕作方式的演变,与材料无关。D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夏朝,排除。‎ ‎6.《三字经》里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维系西周长久统治的重要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答案为A。井田制指土地国有制度,从商朝开始,在周朝达到成熟,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在秦朝全国推行,时间不符,排除C。行省在元朝出现,与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分封制的特点就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7.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 ‎8.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9.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字是伯庸)”而到秦朝后,只有天子才能自称为“朕”。这一变化源于秦朝建立的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题干中的变化源于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故选A;三公九卿制与只有天子才能自称为“朕”没有关系,排除B;分封制、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与“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无关,排除CD。‎ ‎10.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的意思是,分封制导致了周的灭亡。而秦朝的灭亡并不是推行郡县制,在于暴政,故A正确;周的灭亡主要是的分封制的弊端造成的,而不是宗法制,排除B、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秦朝暴政,导致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C错误。‎ ‎11.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整个官僚系统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C、D项。‎ ‎1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1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 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 ‎14.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信息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是本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 B. 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 军机处设立者为雍正帝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官员一般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其主要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对任何军国事务都没有决策的权力,故BC正确,A错误,符合设问要求。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熟悉军机处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16. 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朱元璋毁灭“那个庞然大物”是 A. 内阁制度 B. 宰相制度 C. 勋贵集团 D. 皇室集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逆罪诛丞相胡惟庸,借此案而废中书省,而且硬性规定为永制。胡惟庸曾任宰相,而“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以加强皇权,故选B。内阁制度成立于明成祖,排除A;C不符合所学,排除。朱元璋不可能毁灭自己家族势力,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代的制度·丞相制度 ‎17.梭伦这一法令,“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这一法令”是指 A. 改革选举制 B. 废除债务奴隶制 C. 建立陪审法庭 D. 实行财产等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梭伦改革”、“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等,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知识点,不难判断出,这项措施即“解负令”。解负令有利于使债务奴隶等逐渐恢复为雅典“公民”,从而壮大公民集体,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索伦改革 ‎18.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这样一则史料:501名希腊市民对思想家苏格拉底进行审判。他被指控的罪名有两条:一是亵渎神灵,二是诱导青年。桀骜不驯的苏格拉底在公众面前据理力争,毫不妥协,以致“失欢于众,获罪于邦”(德波顿语)。表决结果是281票同意,220票反对,苏格拉底被处以极刑。这501个市民中,有鞋匠、裁缝、不识字的游民和一些莫名其妙而激愤的人。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B.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C. 由盛而衰的雅典民主政治 D.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判处苏格拉底极刑的市民中有各色人等,最终苏格拉底“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这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了暴民政治,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探讨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选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而非黄金时期,选项B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是从梭伦、克里斯提尼到伯里克利,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选项D。‎ ‎【点睛】解答关键是理解苏格拉底被处于极刑的原因和参与表决的群体特征,由此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非理性一面。‎ ‎19. “……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 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 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D. 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强制性,这显然与民主的权利相矛盾,实际上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正确。材料“一旦在集 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直接反映了雅典要求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而非侧面反映,D项错误;公民没有履行参政义务,不一定是因为高频政治活动,A项错误;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在材料中更无从体现,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 ‎20.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奴隶参与了立法 B. 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分析出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本题选C。A项错误,因为《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公民法,奴隶不可能参与立法;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保留了一部分习惯法;D项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21.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说明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内容进行了革新,故B项正确;“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 万民法继续公民法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思想,更多地是吸收了其他各民族和地中海地区的一些法律规范,故A项错误; “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从适用范围、内容侧重点、存在时期等方面都不相同,所以公民法不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 ‎22.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遇到以下的案子时,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③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古罗马时期奴隶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买卖,主人可以决定奴隶的命运;①③的做法都是合法的。故答案为C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②的做法是错误的,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23.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A. 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 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 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 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执政党内阁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请辞职,或者要求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结合选项内容可知选B项;执政党政府否决谴责动议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权进行裁决,故排除C项;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政府,并没有违宪一说,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D项。‎ ‎24.“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 普选权推行弊端众多 C.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故选D ‎。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的颁布,英国的最高权力归属于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普选权是选举权的延伸,就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况,都有参政选举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英国并未推行普选权,排除B;议会是民主政治的立法机构,尽管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不能将其等同于专制独裁,排除C。‎ ‎25.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 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B. 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C. 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D. 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知,制宪者考虑到废除奴隶制度会破坏联邦制的基础,选择妥协,所以1787宪法符合美国国家整体利益,故D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并没有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只是为了维护联邦制,选择妥协,A错误;1787年宪法在废除奴隶制方面选择妥协,但后续通过修正法案不断修订,一直沿用至今,B错误;根据“美国的制宪者们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可知1787年宪法不是代表蓄奴州的利益,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1787年宪法分析解答。‎ ‎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两院议员除犯叛国罪、重罪以及扰乱治安罪外,在出席各院会议及往返各院途中,有不受逮捕之特权。”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 A. 保护立法权力免于外界干预 B. 控制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犯罪行为 C. 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 D. 推行针对议员的政治特权优待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国会负责立法权。材料中对于议员的专门保护,主要目的是防止立法权受到外界的干涉,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措施不会控制议员的犯罪行为,B选项排除。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推行针对议员的政治特权优待政策不是主要目的,D选项排除 ‎27. 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小布什诉戈尔案”轰动政坛,源于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和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几十张选票的有效性上产生争议。最终,美国最高法院以7票对2票决定重新点算选票的过程违宪。该材料 A. 反映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相互制约 B. 展现最高法院掌控国家行政权 C. 证实总统胜出无需选民志愿 D. 体现国家权力机关权力分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美国最高法院以7票对2票决定重新点算选票的过程违宪”可以看出美国权力机构的分权,故本题选D项。A项立法权材料中没体现;B项说法错误,最高法院行驶的是司法权;C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议制·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 ‎【名师点睛】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A.中央与地方;B.南方与北方;C.大州与小州。‎ ‎28.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 “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至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D项正确。A属于选举;B中议会立法体现民主性;C说法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9.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B. 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C. 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D. 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普鲁士领导下德国实现了统一,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接受了“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而非美国式宪政,可见德国的政治形态是由其国情决定的,选项D正确;德国的政治改革是西方代议制在欧洲大陆扩展的重要内容,符合世界潮流,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德国政治形态由普鲁士主导,而非国家统一和政治转型的关系,而且德国的统一和社会转型都是在1871年完成,几乎是同步进行,选项B错误;德国未选择美国的宪政模式,不能说明美国宪政落后,选项C排除。‎ ‎【点睛】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选择由该国国情决定。‎ ‎30.1875年,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法国为共和政体。宪法规定总统 A. 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 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 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D. 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法国为共和政体。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所以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名师点睛】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项目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法国共和制 ‎ 国家元首 ‎ 国王 ‎ 总统 ‎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 世袭 ‎ 议会选举 ‎ 国家元首的任期 ‎ 终身制 ‎ 任期制 ‎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 有 ‎ 有 ‎ 政府首脑 ‎ 首相 ‎ 总统 ‎ 政府产生方式 ‎ 皇帝任命 ‎ 议会产生 ‎ 政府与议会关系 ‎ 政府不对议会负责 ‎ 对议会负责 ‎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 皇帝 ‎ 议会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那三项政治制度?‎ ‎(2)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作用?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 ‎(3)图四中的机构设于哪一朝代?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答案】(1)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2)三省六部制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3)清代,提高了清王朝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一皇帝、丞相、郡县等信息可知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2‎ ‎)根据图二门下、尚书及六部信息可知为三省六部制,二问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三问根据图三可知丞相被废除,体现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根据图四可知为清代军机处,结合所学从军机处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4)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进行回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多数城市已经成为贵族共和国,然而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激起平民反抗,不久而衰。自希腊人发展于海上、建设新殖民地、商业发达以后,新富人崛起,他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推翻这些旧氏族而成为掌握大权的新人物。以此兴起的富人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被称为“少数政治”。‎ ‎——摘编自【英】韦尔斯著、梁思成译《世界史纲》‎ 材料二 虽然亚里士多德说忒修斯倾向于民治政府,但正式开启民主之路的还是梭伦。公元前594年梭伦的改革,首先是要解决最迫切的贫富差距,尤其是负债的平民变成奴隶的问题,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梭伦首先颁布了“解负令”,废黜一切债务,解放一切因为债务而成为奴隶的人们,且规定以后不允许再因为经济债务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但梭伦做的比这还多,他考虑到长远的政治架构,并重新按照财富的等级规定了政治上的权力:所有公民包括最低日佣等级都获得了选举权,但只有比较富裕的三个等级——五百斗级、骑士级和双牛级,有担任官职的被选举权,最高的官职只能从最高的等级中选举。梭伦还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设立了民众法庭,认为行政官员判决不公的人有权向民众法庭上诉,每个公民也可以就公共事务向民众法庭提出控告。这些都是未来民主得以发展的基础要素。‎ ‎——摘编自何怀宏《在卓越中演进民主——对古代雅典民主的一种价值论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1)变化:由贵族专制走向奴隶主民主政治。原因:贵族专制遭到平民不满与反抗;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增强。‎ ‎(2)主要措施: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意义: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了雅典政治的范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由贵族专制变为奴隶主民主政治。 ‎ ‎ 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前提条件、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根本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重要原因、对外殖民扩张和抵御外敌入侵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现实需要。‎ ‎(2)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为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利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陪审法庭、颁布“解负令”。 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提示: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例)‎ ‎【答案】观点: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证: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都体现了妥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期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革命过程曲折反复。而后期则以妥协的方式探索适合英国国情的转型道路。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这体现了一定的妥协。由于请回来的国王缺乏妥协精神,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有了后来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 举议会改革的例子亦可例二: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和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最终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体现了各方的妥协例三:法国1875宪法的制定法国共和之路过程曲折,充满暴力。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承认共和,这是君主派的妥协,而赋予总统以大权,这又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正是双方的妥协才使得宪法得以签定,共和体制确立下来。(任举两个国家例子,‎ ‎【解析】‎ 首先解读材料提取观点,依据材料“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可以得出观点是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后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对观点进行阐述。阐述时,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等角度进行说明。‎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