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 I卷(15小题,共45分)‎ ‎1.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A. 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 B. 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 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 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设官分职中,从上层到基层关乎辅佐、朝廷政务、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林业劳动等方面的官职尽皆具备,这说明商朝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因此A选项正确;商朝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商朝王权的宗教色彩,C选项错误;早期官制仍较为原始,官职分工不够明确,D选项错误。故选A。‎ ‎2.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直到宋神宗元封年间的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 A. 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 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 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使职差遣指的是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实质上是对臣下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B;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和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都只是表面现象,却非实质,并不是君主这么做的主要意图,排除AD;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且材料所说的官职也与监察体制无关,排除C。‎ ‎3.“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选官制度变化的主要着眼点是 A. 人才标准 B. 选官方式 C. 官员素养 D. 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可知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从选拔标准的制定到选拔方式均由中央决定,体现了官吏选拔权力集中于中央,D 项正确,AB排除;题干未反映官员素养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 ‎4.《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 史官个人才学不同 B. 史著编撰意图各异 C. 史料运用方式有别 D. 史著编撰体例多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武宗作为皇帝,在《明实录》和《明史》中记载截然相反,《明实录》作为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他是一位“勤于国事”的明君,而清朝时期编修的《明史》则称其为“骄奢淫逸”的昏君,两者差异在于史书编著时受史家所处时代、立场、出发点等方面的制约,即史著编撰意图各异,B项正确;史官个人才学的不同并非是《明实录》和《明史》有关明武宗记载差异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材料所述两者记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史著编撰意图各异,而不是史料运用方式的不同,C项错误;史著编撰体例仅为形式而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5.柏拉图在谈及雅典民主制度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柏拉图 A. 批判公民因信仰出卖灵魂 B. 主张精英分子管理国家 C. 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 D. 抨击雅典法律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柏拉图描述了雅典民主制的弊端“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认为这是一种暴民政治,C正确;柏拉图未提到信仰问题,排除A;题干中柏拉图只是批判了雅典民主制,并未提出自己新的主张,排除B;柏拉图抨击的是雅典民主制,排除D。‎ ‎6.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影响2020年春季美国总统选举一大议题。沃伦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抨击政府的抗疫行动不力,而身为总统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则抨击沃伦行为是“政治闹剧”。材料中两大政党互相攻击 A. 源于其政治利益的争夺 B. 损害了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 C. 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 D. 导致美国政府管理效能低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大政党互相攻击其实质是美国推行两党制的一个体现,源于不同党派间政治利益的争夺,故A项正确;两大政党互相攻击只是出于各自党派的利益,并不会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两大政党互相攻击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加剧政治危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管理效能问题,排除D项。‎ ‎7.当政府同国民议会发生冲突时,总统在同总理及议会两院议长磋商后,可以宣布解散国民议会,重新进行选举。总统在解散议会之前虽然要征求总理和议长的意见,但不受他们意见的约束,解散议会的命令也无需任何人副署,因此总统有行使该项权力的完全自由。据材料,法国 A. 中央政府权力不断强化 B. 总统权力凌驾于立法机关之上 C. 责任内阁制度形同虚设 D. 民主政府与国民议会矛盾重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总统可以解散议会,却不受到任何的约束,反映出总统权力凌驾于立法机关之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法国政体的动作程序,不能反映出政府与议会的矛盾,排除D项。‎ ‎8.1871年4月,巴黎公社通过法令,指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薪金每年为6000法郎”。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法国熟练工人的工资。这一法令 A. 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B. 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 C. 保障了公职人员的纯洁性 D. 降低了国家运行与管理的成本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规定了公社机关职工最高年薪,其数量相当于当时法国熟练工人的工资,这体现了公社将公职人员作为人民公仆的意图,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B正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指的是公职人员产生方式是选举,而非薪金限制,排除A;C表述绝对,排除;巴黎公社不属于国家政权,排除D。‎ ‎9.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 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 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 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之所以不派遣中国人担任驻美使节,原因是礼仪问题,故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依然有华夷观念,A正确;特使是临时设置,不属于制度性规定,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应当是设置总理衙门,排除B;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彻底瓦解,排除C;清政府委任蒲安臣为特使,实际上是在履行条约内容,排除D。‎ ‎10.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 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 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 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依据材料“照旧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排除C项;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其反封建反侵略的一面,排除D项。‎ ‎11.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革命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B项是正确的。中共建立的时间是1921年建立的。1927年-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B项的曲线符合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态势,故选B项。。‎ ‎12.法国哲学家、政治学家雷蒙·阿兰曾说:“欧洲现状是不正宗或荒谬的,但是它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人人都知道分界线在哪里,没人太害怕会有不测后果。”这里的“现状”指的是 A. 法国大革命打破封建君主一统欧洲局面 B. 十月革命冲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一战后对德国制裁使欧洲隐藏巨大危机 D. 冷战时期欧洲分裂成为两大阵营 ‎【答案】D ‎【解析】据“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人人都知道分界线在哪里,没人太害怕会有不测后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欧洲应该处于阵营分明的敌对状态,但又不会出现不可承受的严重后果,所以应该是冷战时期,故选D;ABC项都与“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没人太害怕会有不测后果”不符,排除。故选D。‎ ‎13.1947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制订的《关于美国授助西欧的政策》指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美国上述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 维护世界霸主地位 B. 促使欧洲经济协调 C. 体现美苏两国争霸 D.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可知美国马歇尔计划目的旨在恢复欧洲经济,防止为苏联共产主义渗透提供可乘之机,故具有显的反苏反共色彩,D项正确;遏制苏联使美国称霸全球是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促使欧洲经济协调是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美苏在欧洲复兴问题上的争霸斗争,排除C项。故选D。‎ ‎14.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1949年,新中国成立 ‎ 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 B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 依法治国正式确立 ‎ C ‎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 D ‎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不是新中国成立,A项不符合题意;“依法治国”方略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不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B项错误;“文革”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未遭到“彻底”破坏 ,C项不符合题意。‎ ‎15.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   ‎ 时间 ‎ 表现 ‎ ‎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 ‎ 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 ‎ ‎1982年 ‎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 ‎ ‎20世纪90 ‎ 年代 ‎ 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 ‎ A. 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 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 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 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B ‎【解析】1980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强调完善宪法,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1982年宪法突出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现象反映出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B项正确;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D项错误。‎ II卷(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6题,20分;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1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20世纪以来,甘肃成批出土简牍10余次,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的内容以秦汉行政文书为主,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内容包括边塞军事机构对兵器、廪食、俸钱等物资的流水账目及会计报告和关于各种人员的名单。通过簿籍,可以管窥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也有关于日常管理值班的。甘肃简牍中还包含大量的律令,涉及军事、治安、边疆、土地、吏治、养老、赋役等多方面。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文书透露出执法重要环节的各种信息,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 ‎ ‎——黄兆宏《“经国之枢机”——甘肃简牍与秦汉时期行政体系研究》 ‎ 材料二 晚清时期,清朝长期实行的谕旨奏折制度悄然发生变化,新型谕旨奏折逐渐形成自身的寄发程式与管理制度。通过电寄寄发的谕旨称“电旨”,上行文书出现电奏,电奏由臣工拟定,交电报局寄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送军机处进呈。历次钦奉电旨、电奏、电信,按月分缮清折咨呈军机处、总理衙门查核。1906年10月,皖北遭遇严重水灾,安徽巡抚恩铭向清廷电奏此情,并请求“拨发藩库银十万两,以资赈抚”,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 ‎ ‎——夏维奇《晚清电旨电奏发展述论》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甘肃简牍所反映秦汉政治的基本特点,说明甘肃简牍的史料价值。 ‎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行政公文出现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答案】(1)特点:实行文书行政制度(以文书实施行政管理);形成系统的官僚管理制度;法治完备。价值:真实记载了秦汉行政系统、经济管理系统、邮驿系统、法制系统的运作细节;展示了秦汉时期行政体系构建与日常管理的基本形态;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了解更为丰富生动的秦汉社会现象。‎ ‎(2)变化:出现新型文书种类(电旨、电奏、电信);寄发程式与行政公文管理机构变化(总理衙门、军机处);公文传递方式的多元化,形成总署代奏原则和汇奏核复原则。原因:内部统治的需要;西方外来的侵略;军国要务和赈灾等急务的需要;近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影响:提高了行政决策和理事效率;有利于安抚人心,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1‎ ‎)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简牍的内容以秦汉行政文书为主,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可知,实行文书行政制度(或以文书实施行政管理);根据“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也有关于日常管理值班的”可知,其已形成系统的官僚管理制度;根据“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文书透露出执法重要环节的各种信息,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可知,法治完备。价值:根据材料中“可以管窥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包括边塞军事机构对兵器、廪食、俸钱等物资的流水账目及会计报告”,“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等信息可知,甘肃简牍真实记载了秦汉行政系统、经济管理系统、邮驿系统、法制系统的运作细节;综合甘肃简牍的丰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还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了解更为丰富生动的秦汉社会现象。‎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通过电寄寄发的谕旨称‘电旨’,上行文书出现电奏,电奏由臣工拟定,交电报局”可知,出现电旨等新型文书种类;根据“新型谕旨奏折逐渐形成自身的寄发程式与管理制度……寄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送军机处进呈”可知,寄发程式与行政公文管理机构变化,公文传递方式日趋多元化;根据“历次钦奉电旨、电奏、电信,按月分缮清折咨呈军机处、总理衙门查核”可以得出,形成了总署代奏原则和汇奏核复原则。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电旨”,“电报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皖北遭遇严重水灾……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通讯技术发展、西方侵略、军国要务和赈灾急务需要和内部统治需要等促使晚清行政公文发生了新变化。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行政公文的发展,提高了行政决策和理事效率;有利于安抚人心,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 注:‎ ‎1,实征(税)包括正税及其他附加税;‎ ‎2,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 ‎ ‎——摘编自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评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商品关税税率均大幅度下降,其中进口关税下降幅度更大。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竭力向世界各地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条约中协定关税、降低关税税率等规定导致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便利了英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一些(劳动力和市场)条件。‎ 近代中国关税主权,在帝国主义武力威胁下开始丧失,资本主义各国不平等条约强制清政府协定税则,这种片面的协定关税税则,是近代中国低关税局面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通过对比“1843年前后(中国进出口货物)新旧税率比较”表格,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关税税率均大幅下降,再联系材料中注解2关于《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的相关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核心是展示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明确材料中心观点以后,根据所学内容,对比材料中“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的变化情况,解释说明新旧税率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最后在评述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明确近代中国关税低的主要也是直接原因,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整个解题过程注意遵循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楚。‎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溶共”政策,对共产党干部拉拢腐蚀,根据地出现了腐败现象。为此,根据地通过《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章以及整风运动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教育。……还在政权建设中积极践行“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主张,并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各级政权,发挥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作用。各级政府还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等相关法规,惩治腐化变质、规范权力运行。根据地还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并通过“干部考绩”和“行政督察”的探索,以“发扬民主政治,提高行政效率”。上述措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 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特点:高度重视;强调教育党员廉洁自律;惩治和防范相统一;民主建设和民主监督相结合;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将反腐倡廉与干部经济待遇、政治成长相结合。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反对腐败的决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保证了根据地政府的纯洁;激发了民心士气,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强的力量基础;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积累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经验;为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廉洁高效政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历史借鉴。‎ ‎【解析】‎ 特点:根据材料中“根据地通过《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章以及整风运动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教育”可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注意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根据“在政权建设中积极践行‘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可知,将惩罚和防范相统一;‎ ‎ 从“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各级政权,发挥党外民主人士监督作用”可知,将民主建设和民主监督相结合;根据“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等相关法规,惩治腐化变质、规范权力运行”可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根据“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并通过‘干部考绩’和‘行政督察’的探索,以‘发扬民主政治,提高行政效率’”等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反腐倡廉与干部的经济待遇、政治成长、相结合。意义:根据“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溶共’政策”,“上述措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历史意义在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反对腐败的决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保证了根据地政府的纯洁;激发了民心士气,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强的力量基础;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积累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经验;为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廉洁高效政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历史借鉴。‎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轨迹 ‎20世妃50年代 欧洲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 ‎20世纪60年代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 ‎1969年,联邦德国勃朗特政府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 ‎——摘编自《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全面。)‎ ‎【答案】示例一:二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西欧国家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积极反苏反共;60年代,西欧联合趋势不断加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退出北约、联邦德国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70年代开始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支持第三世界等举措,也是西欧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 示例一: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独立外交的愿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美苏争霸的格局下,西欧国家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70年代,美国自身实力相对衰落,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也推动了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变,逐渐走向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解析】‎ 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和50年代之后的外交可以发现,二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依据所学可知,发生这种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论题,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即可。例如二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西欧国家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积极反苏反共;60年代,西欧联合趋势不断加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退出北约、联邦德国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70年代开始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支持第三世界等举措,也是西欧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