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 ‎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B.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 C.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可知,战国时期与西周相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瓦解,“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故选C。材料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中用“渐渐摆脱”来形容宗法制的逐渐瓦解,而选项用“受到严重挑战”,没有能准确理解题意,故排除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2.《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 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 天下和合的天下观 C. 世界意识逐渐明晰 D. 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等信息判断,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体现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B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世界意识,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夷观念,D错误。‎ ‎3.《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1934年,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2019年)四千年),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这表明 A. 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 B. 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 C. 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 D.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书记载西域与内地交往始于汉武帝,但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说明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典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的结论,B选项排除。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是相互印证的关系,D选项排除。‎ ‎4.关于道教有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 B.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 C.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D.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C项正确。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5.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这一制度旨在 A.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保护地方文化传承 C. 维护传统伦理孝道 D.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可知体现的是封建政府对人身的束缚,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A选项排除。材料与地方文化传承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传统伦理孝道无关,C选项排除。‎ ‎6.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许多高官子弟主动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科举考试日益受到重视,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故C项错误,B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 ‎8.有学者指出,古代城市修建的外在空间形态受王权至上的权威严格限制,然而这种权威却难以制衡人性的内在力量,人们往往不自知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攫取无限的终极价值关怀。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城市手工业发展 B. 坊市界限的突破 C.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草市夜市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城市的外在空间受限,但人性的内在力量会逐渐突破这一限制,从而获得无限的价值关怀。具体所指是城市的空间与商业价值的成长问题,故B项符合,坊市界限的突破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这是人们追求利益所带来的变化。城市手工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草市夜市的出现,都没有涉及到城市空间的发展与突破问题,故都排除。‎ 点睛:宋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及交易场所“市”的管理较为严格,坊市制度较为严格,宋代开始“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具有较完备的餐饮服务设施。这些都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9.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A. 制约了农业发展 B. 生产方式多样化 C. 区域化分工明显 D. 以棉纺织业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呈现出区域分工发展的趋势,C正确;据所学可知,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的,而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的发展,故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而不是生产方式,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市镇经济区域分工发展的趋势,D错误。‎ ‎10.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表明明朝中枢权力运行较为讲究有序,故A项正确;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设立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的重要措施,故C项错误;明太祖已经废除丞相,故D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内阁的设立的史实分析解答。‎ ‎11.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A. 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D.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朝初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即使贸易顺差,说明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有优势,受他国的欢迎,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海关关税税率,A错误;题干看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B错误;中国对外出口货物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 ‎12.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 著作 作者 时间 记载内容 历史结论 ‎《农政全书》‎ 徐光启 明代 在中国最早称呼其为“玉米”‎ 玉米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明代 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 ‎《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黄邦和 现代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 对上表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 B. 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 C. 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 D. 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是玉米来华时间的分析,史料涉及科技类的《农政全书》,文学类的《金瓶梅》,有古代记录,亦有现代论述,可知历史结论需要多个史料多方面进行实证,孤证不立,故B正确。史料来源广,但要考虑史料的真伪性,未必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故A排除;表格没有涉及“甄别史料真伪”的信息,只是提供不同史料的记载,故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历史解释”,只是提供不同的史料记载,故D排除。‎ ‎13.下图所示现象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 A. 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这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B项;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排除D项。‎ ‎14.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该学者 A. 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B. 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C. 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D. 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并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也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未涉及资本主义道路是否适合中国的问题,故A错误;该学者从革命条件和革命任务等角度论证了辛亥革命不具备资产阶级性质,故B正确;材料观点并未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故D错误。故选B。‎ ‎15.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 A. 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 B. 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 D. 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材料中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印尼国籍,目的就是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D正确;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可知,这是两国政府的约定,不会导致与印尼关系的恶化,A错误;据所学可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B错误;据材料“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信息可知,不能增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C错误。‎ ‎16.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项目 总计 工业 水利林业 运输邮电 贸易银行物资仓储 文化教育卫生 城市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 ‎4.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A. 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 B. 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C.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 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58.2%,可见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故选A。表格涉及的是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没有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数据,故排除B。表格涉及的是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信息,故排除C。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不符合史实,排除D。‎ ‎【点睛】了解“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2)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 ‎;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17.古代雅典经常举办戏剧公演,舞台对所有城邦公民开放。在戏剧公演前,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等到比赛结束,由他们评出3位获奖者。古代雅典戏剧公演 A. 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利 B. 照搬了公民大会议事程序 C. 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 D. 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 ‎【答案】D ‎【解析】‎ 古代雅典戏剧公演与扩大城邦公民的权利无关,故A错误;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投票表决,“戏剧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并不能体现公民大会的议事程序,故B错误;雅典戏剧公演不可能避免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错误;“戏剧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反映了雅典政治制度中抽签选举的做法,这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戏剧模仿抽签选举的做法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罗马法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不符,这就足以使买受人获得提起相关诉讼的诉因。该规定 A. 注重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B.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 适应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需要 D. 表明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理解。‎ ‎【详解】该法律规定强调出卖人应该对买受人保持诚信,让买受人享有知情权,因此该规定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买卖双方之间的诚信,与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罗马对外扩张,且该规定并非出于适应对外扩张而制定,故C项错误;该规定并未强调僵硬的法律形式,故D项错误。‎ ‎19.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以强力干预手段来应对日益发展的劳资冲突。但迫于各方压力,1824一1825年间,《反结社法》被废除。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 宪章运动的开展 B. 议会改革的完成 C. 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自由主义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宪章运动开始于1836年,排除A;英国议会改革是1832年,排除B;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C;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思想得到传播,《反结社法》被废除与自由主义的传播有关,故选D。‎ ‎【详解】‎ ‎ ‎ ‎20.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到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这则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 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 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 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 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圣经》翻译成德文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说明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故C正确;马丁•路德的译书与德意志国家的统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马丁•路德的译书属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表现之一,故B错误;宗教改革也不是德意志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的原因,故D错误。故选C。‎ ‎21.1929年1月,苏联政府先后在一些大中城市对居民实行食物和生活用品的配给制,后扩大到全体城市居民。到1935年1月,苏联开始取消面粉、面包的配给制,并在1936年取消了所有商品的配给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A. 计划体制被逐步打破 B. 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 人民的建设热情高涨 D. 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29年1月,苏联政府先后在一些大中城市对居民实行食物和生活用品的配给制,后扩大到全体城市居民。到1935年1月,……并在1936年取消了所有商品的配给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物质供应得到保障,故取消了原来的食物配给制,B正确;据所学可知,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食物和生活用品的配给制从开始到取消过程,与人民的建设热情无关,C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发生改变,D错误。‎ ‎22.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管理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B. 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 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 D. 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苏俄尚未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宣告自由放任的失败,而材料中的时间还未发生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知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应对战争采用了干预经济的措施,这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故D项正确。‎ ‎23.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时期的军事同盟,北约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正式结束。它还代表了传统军事同盟的一项急剧改变,因为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还规定了在训练、战略规划和武器生产方面的紧密协作,从而规定了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上述材料客观上表明北约 A. 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 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实质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 D. 提高了西欧国家军队战斗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B正确,材料提及各成员国多方面的合作与资源整合,符合一体化的相关内容;A错在材料未提及苏联及华约,选项做了过度延伸;材料强调“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的信息,C错在选项表意并非材料重点,故排除C。同样,D错在选项表意并非材料重点。‎ ‎24.有文学家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像哲学家、历史学家那样把社会现象作为观察、认识和分析的对象,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和支配力量——金钱。可见,其文学创作 A. 注重审视和批判社会现实 B. 反映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C. 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D. 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关键词“文学创作”“高度”“对象”“内在联系和支配力量——金钱 ”等可知,“他”的文学创作则重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努力挖掘其中隐含的深刻意义亦即社会发展规律,也体现出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文学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故A项正确。强烈的爱国精神不符合材料中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B项错误;C项为浪漫主义文学特点;D项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也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材料一 秦汉时期巡省、宦游、游学等功利型旅游成为主流,以最高统治者为首的王公贵族、富商大贾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明朝中期,兴起“旅游热”。浙江的“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妇女也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旅游队伍。审美娱乐型旅游成为主流并趋于大众化。旅店、饭馆大量出现,“驴马槽房、戏子寓所、密户曲房”无不从中受益。文人们纷纷走出书斋,走进大自然,涌现出徐霞客等旅行家,创作出富有“导游手册”之称的《徐霞客游记》等作品。‎ ‎——摘编自任唤麟、何小芊《旅游概念界定与中国古代旅游发展论略》等 材料二 19世纪20至30年代英国城镇人口以每十年约30%的速度增长。1844年,英国储蓄银行存款总数将近2700万镑。……人们强烈希望摆脱工业城镇恶劣、污秽、肮脏的环境,逃离滚滚的煤烟,向往乡村、田园、海滨和沙滩。许多优良的天然港湾、沙滩及文化遗产等都对人们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摘编自傅广生《现代旅游业在英国的诞生》‎ 材料三 2000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6.98亿,比1950年增加26.6倍;收入达到4760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225.7倍。国际游客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各种观念、思潮在全球传播开来。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简便化、快捷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家间互办“旅游年”加强了互动交流,为合作机制搭建了平台。许多面临衰退和消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复活、振兴和光大。‎ ‎——摘编自刘天曌《国际旅游:另一种眼光审视全球化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明代旅游活动的变化,并说明明代“旅游热”兴起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旅游业在英国诞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国际旅游的意义。‎ ‎【答案】(1)变化:由功利型向审美娱乐型转变;由社会中上层群体向中下层群体扩展。‎ 作用:拓展了人们的旅游意识,促进了旅游的大众化;推动了饮食、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冲击了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为后世留下文化遗产。‎ ‎(2)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英国旅游资源丰富;工业革命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 ‎(3)有利于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进全球化进程;有利于国家间的互动交流,夯实外交根基;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认同。‎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巡省、宦游、游学等功利型旅游成为主流……明朝中期……妇女也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旅游队伍。审美娱乐型旅游成为主流并趋于大众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旅游类型、旅游群体等方面概括秦汉到明代旅游活动的变化。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旅游意识、旅游大众化、饮食娱乐等行业、传统观念、文化遗产等方面说明明代“旅游热”兴起的积极作用。‎ ‎(2)背景,根据材料二“英国城镇人口以每十年约30%的速度增长……银行存款总数将近2700万镑。……人们强烈希望摆脱工业城镇恶劣、污秽、肮脏的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财富、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旅游资源、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简述现代旅游业在英国诞生的背景。‎ ‎(3)意义,根据材料三“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各种观念、思潮在全球传播开来……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复活、振兴和光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进程、国家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多元文化交流等方面说明发展国际旅游的意义。‎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建立之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2012年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1-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籍统计(截取)‎ 序号 国籍 物理 化学 生理或医学 经济 文学 合计 ‎1‎ 美国 ‎94‎ ‎70‎ ‎95‎ ‎54‎ ‎9‎ ‎322‎ ‎2‎ 英国 ‎24‎ ‎25‎ ‎30‎ ‎7‎ ‎11‎ ‎97‎ ‎3‎ 德国 ‎22‎ ‎28‎ ‎17‎ ‎1‎ ‎8‎ ‎76‎ ‎4‎ 法国 ‎13‎ ‎8‎ ‎10‎ ‎2‎ ‎15‎ ‎48‎ ‎5‎ 瑞典 ‎4‎ ‎5‎ ‎8‎ ‎2‎ ‎8‎ ‎27‎ ‎6‎ 俄罗斯 ‎9‎ ‎1‎ ‎2‎ ‎2‎ ‎5‎ ‎19‎ ‎7‎ 瑞士 ‎3‎ ‎6‎ ‎6‎ ‎2‎ ‎17‎ ‎8‎ 日本 ‎13‎ ‎6‎ ‎3‎ ‎2‎ ‎24‎ ‎9‎ 荷兰 ‎8‎ ‎3‎ ‎2‎ ‎1‎ ‎14‎ ‎10‎ 意大利 ‎3‎ ‎1‎ ‎3‎ ‎1‎ ‎6‎ ‎14‎ ‎······‎ ‎······‎ ‎42‎ 中国 ‎1‎ ‎1‎ ‎2‎ ‎43‎ 印度 ‎1‎ ‎1‎ ‎44‎ 巴基斯坦 ‎1‎ ‎1‎ 合计 ‎204‎ ‎178‎ ‎205‎ ‎72‎ ‎113‎ ‎772‎ ‎——(以获奖时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以出生地所在国为准)‎ 请根据上述表格中信息,从中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1‎ 从领域来看,诺贝尔奖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其获奖人数也相对较多。‎ 说明:历史传统。诺贝尔奖由欧洲人设立,而欧洲自古希腊时期便开始孕育理性精神,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理性精神更是成为西欧的主流思想之一,促进了西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理论能够越来越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伴随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各国经济竞争的加剧,也为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战争需求的推动。自然科学对于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冷战,提高国防军事力量,成为推动自然科学另一重要动力。‎ 观点2‎ 从获奖者国籍来看,诺贝尔奖的多数由发达国家获得;说明: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开始近代化进程,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和基础。‎ 政治上,发达国家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且近代以来国内环境相对稳定,较少受到殖民统治、战争等冲击,这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上,海外殖民扩张及工商业的成长不断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与此同时它们也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 思想上,英法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解析】‎ ‎【详解】(1)从材料“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建立之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可知诺贝尔奖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原因可以从思想解放运动方面,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自然科学;可以从历史传统方面,诺贝尔奖由欧洲人设立;从战争的需求方面,自然科学对于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等展开叙述。‎ ‎(2)从表格发现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诺贝尔奖占多数,科技优势明显等方面可以归纳观点。原因可以从政治上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工商业的成长不断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思想上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等方面展开。‎ 三、选做题(要求:27、28、29三道题,任选一道,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图所选题目序号,错选或不选均按27题批阅。)‎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曹魏后期,屯田制逐渐被破坏。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 针对这种情况,西晋武帝宣布罢州郡兵以归农,实行占田制。根据规定,普通百姓的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此外,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的,纳半数。占田制还规定了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其中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西晋的占田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占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占田制的影响。‎ ‎【答案】(1)背景:屯田制逐渐被破坏;士族门阀侵占田地,隐匿户口,争夺国家的经济资源;西晋统一全国。‎ ‎(2)积极影响: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有利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役负担,提高劳动积极性,保证人民生产生活;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士族门阀的经济特权。 ‎ 消极影响:承认士族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占田制不是官府授田,实际执行不严格。 ‎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曹魏后期,屯田制逐渐被破坏。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屯田制逐渐被破坏、士族门阀侵占田地、争夺国家的经济资源、西晋统一全国等方面分析实施占田制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普通百姓的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规定了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实施占田制的影响。‎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面对举国征兵的形势,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招兵宣传随之而来。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穿上军装,政府先后动员2000万人应征入伍,其中不乏明星大腕。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要求迅速提高生产能力。美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劳工动员,工人们被海报描绘成后方的士兵。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战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自美国参战后,战略物资成为限制购买的物品,“不浪费任何东西”成了战争海报的主题之一,战争情报办公室还发起了一系列以海报为主的宣传运动。美国政府战时增加战争费用的重要方法是发行国家公债,“二战”的巨大军费中,50%是靠民间公债解决。此外,美国国家战争基金还向15个国家的30多个机构提供捐款。因男子被征入伍,1000多万美国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业生产,因而有不少海报突出妇女参加生产的作用。‎ ‎——摘编自徐焰主编《画说二战中的宣传战》‎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美国战时宣传的主题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战时宣传的意义。‎ ‎【答案】(1)内容:动员民众参军;增产节约;募集资金;鼓励妇女参加生产。‎ ‎(2)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保证兵源;推动战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充实战略物资;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招兵宣传随之而来”得出动员民众参军;根据“要求迅速提高生产能力”“不浪费任何东西”得出增产节约;根据“美国政府战时增加战争费用的重要方法是发行国家公债”得出募集资金;根据“不少海报突出妇女参加生产的作用”得出鼓励妇女参加生产。‎ ‎(2)意义:可从增强民族凝聚力、保证兵源、推动战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等方面分析解答。‎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4岁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1800多种,新增药物3700多种,医方1万多个,配有插图1000多幅。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常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1)医学世家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失利;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2)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世典范。‎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可知医学世家的传承;根据材料“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可知科举考试的失利;根据材料“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可知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根据材料“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可知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根据所学可知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2)根据材料“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可知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世典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