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西省横峰中学等五校新高一竞赛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横峰中学等五校新高一竞赛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江西省横峰中学等五校新高一竞赛班联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组题人:‎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次序为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的姓名排列次序则是相反。中国人姓名的排序突出体现了 A. 君主专制色彩浓厚 B.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C. 家族宗法意识突出 D.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次序为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的姓名排列次序则是相反”意思是: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里强调的是家族观念,是宗法制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阐释的中国姓氏的特点,与专制王权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表述过于笼统,排除;D项,传统观念的范围很广,不仅仅包括宗法制观念还有其他许多内容,如男尊女卑等,排除。‎ ‎【点睛】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中国的宗法制与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财富、封地)继承法”。‎ ‎2.汉光武帝时期取士注重四个方面:一为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为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为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为刚毅多略,明足以决。材料反映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 A. 注重门第 B. 多元选拔 C. 公平竞争 D. 德才兼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可知,汉朝对选拔官员从四个方面的标准,体现了德才兼顾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注重门第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而不是汉朝选官制度的标准,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四个方面分析选官的标准,这体现了德才兼顾的特点,而不是多元选拔,故B选项错误;题干内容仅仅是选官标准,并没有体现公平竞争的过程,故C选项错误。‎ ‎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朝廷昭示:“国家开赏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反映出宋朝的科举制度 A. 取消了对应试者身份职业的限制 B.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D. 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断更新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材料反映了宋朝宋太宗时期国家在科举制的政策上对工商业子弟及其他人员中的“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放宽限制,可见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明宋朝科举制相关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宋朝科举制的规定只是针对部分工商业者子弟所作的调整,故A、C项错误;此时科举制仍采取考试的选拔方式,故D项错误。‎ ‎4.下列选项不属于西周政治制度的是 A. 分封制度 B. 宗法制度 C. 郡县制度 D. 礼乐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全面推行于秦朝时期,而不是西周时期,并且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西周时期,故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故A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是宗法制,故B选项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西周的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外还有礼乐制度,故D选项是西周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5.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收敛性”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A.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 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 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 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裁决 ‎【答案】B ‎【解析】‎ A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B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符合题意,故B正确;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内阁并没有被军机处取代,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故D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收敛性”的含义一是对内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军机处是突出表现;一是对外逐渐走向闭关自守,明清的海禁、闭关自守、广州十三行的设立说明了这一点。‎ ‎6.《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从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政权 A. 开始全面学习西方 B.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 关注农民阶级利益 D. 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另外“全面”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对农民阶级利益的关注,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太平天国的领袖是排斥西方列强的,排除。‎ ‎【点睛】《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7.1907年开始筹备成立的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了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革命时机趋于成熟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 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这部分人大部分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随着清末政治社会矛盾加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完全孤立,中国的革命时机趋于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表述片面,当时不仅仅有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改良主义思潮,排除。‎ ‎【点睛】武昌起义成功的必然性因素:‎ a.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发动武装起义,使清朝封建统治动摇,并造就了新军革命党人的自主精神。‎ b.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预备立宪”的破产,使清政府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窘境,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8.下列不属于第二次革命发明创造的是 A. 汽车 B. 电话 C. 电报 D. 蒸汽机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车是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而不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D选项不属于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D选项正确;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了内燃机,出现了汽车,故A 选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通讯工具方面出现了电话和电报,故B和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不符合题意。‎ ‎9.英国君主制是目前西欧各国中最古老的君主制,尽管其已失去过去的政治辉煌,但至今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英国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体现了 A. 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 B. 国王不可动摇的统治权 C. 君主制推动着社会进步 D. 对传统制度的根本维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这表明在英国民主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君主制一直被保留,体现了英国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A正确;英国的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虚位,没有实权,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保留君主制,未体现君主制推动着社会进步,C错误;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不是对传统制度的根本维持,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0.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取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即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下列原则或制度属于政府权力“纵向”分割的是 A. 邦联制 B. 人民主权原则 C. 联邦制 D. 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联邦宪法采取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即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横向分割指的是三权分立,纵向分割指实行联邦制,故C正确,AD错误;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与人民主权原则无关,排除B。‎ ‎11.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其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建交小高潮的关键因素是 A. 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B.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 C. 中苏关系的解冻 D. 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年代,这时期获得突破性进展表现为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的建交三个方面,因此这时期中国出现建交小高潮的关键因素是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故D选项正确;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关,故A选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其他国家改善关系及建交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分不开,但这不是这时期出现建交小高潮的关键因素,故B选项错误;中苏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没有解冻,故C选项与史实不符。‎ ‎12.有学者指出:“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中我们近年来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他们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核心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严重践踏了我国的关税自主权和司法主权,当时清朝统治者轻看这一点说明他们没有主权意识,故答案为D项;如果为了防范西方的经济侵略,那更应当重视商品的税收问题,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要意图,如果是抚夷,那对五口通商也不该痛心,故排除;当时还没有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排除C项。‎ ‎13.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 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无法领导中国走向进步,故C正确;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分析,不能说明“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排除;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错误。‎ ‎14.下表是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部分),这说明英国 时间 文件 成果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A. 国王权力不断增强 B. 议会权力不断扩大 C. 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D. 革命后开创了议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可知,材料体现的英国宪法性文件限制国王的权利的同时加强议会的权利,可得出议会权利不断扩大,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国王权利受限制,而不是不断增强,故A选项错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于1721年时期,故C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于1689年的《权利法案》,材料没有体现1689年后开创的议会制度,故D选项错误。‎ ‎15.“……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游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国民大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南昌起义 D. 北伐战争 ‎【答案】B ‎【解析】‎ 据“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可知这是五四运动,故B项正确;ACD项不是学生运动,排除。‎ 点睛:材料“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说的是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工人罢工。‎ ‎16.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最集中体现这一点的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大企业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活动中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先有理论,然后再到实践。所以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7.清朝的对外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主要不同点在于 A. 开放的地点不同 B. 开放的内容与程度不同 C. 开放的方式不同 D. 开放的背景、目的不同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对外开放是被迫的,西方列强为了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互惠互利,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18.一学者称赞美国的体制时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该学者称赞的是 A. 三权分立 B. 中央集权制 C. 联邦制 D. 两党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体现的是美国联邦制下,中央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同时地方政府也保留了一定的权力。美国联邦制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各州之间的关系,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要服从联邦政府,中央拥有很大的统领权。故答案为C项。A项,美国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中“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表明,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听命于中央,排除;D项,两党制是美国的政党制度,与题干中是信息不符,排除。‎ ‎【点睛】联邦制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a.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它们在国家中具有很高的、独立的地位。从性质和功能上说,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全国政府目标的手臂,联邦制国家各构成单位政府却并非如此。‎ b.联邦制作为多中心、自治、非集权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有着巨大包容性的政治体。自其诞生以后,人们不仅用它来将分散的政治体结合成统一的国家,还用它来在统一的国家中实现不同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的人民和平相处。‎ c.联邦制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个强大统—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劣势:‎ 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与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分享权力,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资产阶级则利用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相互推卸责任。‎ ‎19.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美国政治体制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排除;B项,依据所学,法国总统有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内阁对参议院负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然后由首相组织内阁,首相和内阁都对议会负责,排除。‎ ‎【点睛】美国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 ‎20.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 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 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D. 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此时废中书省,权分六部,废除行省,权分三司,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的机构调整,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继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325年之后的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答案为A。BCD项从时间和材料中“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来看,不符合要求,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2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源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故A错误。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侵略中国是必然的,费正清的观点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B正确。 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角度,但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毕竟是侵略战争,《南京条约》也属于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正确分析,故D项错误。‎ ‎23.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禁烟在当时损害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①④‎ 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材料中“仪态庄严”等信息可知,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②③正确,故选A项。‎ 考点:虎门销烟 点评: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销毁了缴获的鸦片100多万斤,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反映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其爱国精神也得到英国的认可。与此相关的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等,需要掌握。‎ ‎24.“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 《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 《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是“1843年3月3日”可判断出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应为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故B选项正确;《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时期,故A选项与材料不符;《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故C选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D选项错误。‎ ‎25.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形式上的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①③④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正确,故选B;②错误,排除ACD。‎ ‎26.《南京条约》签订后,有英国资本家认为:“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上述材料表明 ‎①英国纺织品在中国供不应求 ‎②该资本家不完全了解中国国情 ‎③该资本家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④英国工厂急需更新设备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可知该资本家一方面认识到中国市场潜力很大,但同时又不了解中国国情,认识不到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顽强抵制力,②③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英国纺织品在中国供不应求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①错误。英国工厂急需更新设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选项错误,排除。‎ ‎27.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B. 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C. 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D. 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商品与中国市场并不完全适应,这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大量滞销,这引起了列强的不满,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过少的缘故,因此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选C,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随着工业革命的陆续完成,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强烈愿望。英、法、美等国根据已经取得的在中国的特权,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无理要求,就是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武装侵略,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8.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 背景相同 B. 目的和性质相同 C. 方式相同 D.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给出了一个结论,首先排除D,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第二次是英法两国发动。分析其它选项,都是其原因,相互比较,B项所给比较项显然更深刻,即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性质都是侵略战争。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两次战争的继承性。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29.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 英国军队 B. 法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题干中提到“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为,故C选项正确;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所为,而不只是英军,故A选项错误;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联合发起,故B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故D选项错误。‎ ‎30.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31.“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句诗应写于下列哪次战争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材料“台湾岛已割日本”中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明确“台湾岛已割日本”是哪个条约的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是哪次战争的签订,从而得出答案。‎ ‎32.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 A.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 C. 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答案】B ‎【解析】‎ ‎《马关条约》内容相较《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明确提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因此这里的“要求”应指“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B正确。“以华治华”政策主要是指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CD不是列强的主要诉求,故排除。‎ ‎33.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钓鱼台早在1373年即由杨栽所发现,并远在15世纪初,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而此后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早在明代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依据 B. 在近代以前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成为中日双方的共识 C. 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在明代就有了争议 D. 材料中的文献可作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之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就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等信息可以看出明朝中国就发现了钓鱼岛并且日本也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所有权,可知C说法错误,符合题干的要求。ABD三项均符合题意,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钓鱼岛问题 ‎34.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哪些战争破坏了北京的文物古迹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甲午中日战争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史实。依据所学可知,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列强没有攻入北京,故①项不符合题意,错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掠并火烧圆明园,故②项符合题意,正确;1900年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侵略者大肆抢掠,故③项符合题意,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中日军也没有攻入北京,故④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项为②③,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产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迫切希望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选项正确;《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的,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性质,与材料中“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不符,公车上书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想以改良的方法救亡图存,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B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产生于1989年6月至9月,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C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即1911年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材料二 ‎ ‎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秦朝、元朝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面有何重大举措?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 ‎——摘编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征。‎ 材料四 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摘自英国一法律人士的评论 ‎(4)材料四反映英国实行哪一种政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是如何“选任政府”的?‎ ‎【答案】(1)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法律至上;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君主立宪制;通过议会产生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材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指的是中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有政治方面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政治方面的近代化;经济方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方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从政治、经济、思想层面分析回答。‎ 第(2‎ ‎)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的是秦朝建立并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元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行省制度开创了沿用至今的省份制度;同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小问,根据材料“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可知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主权在民的特点,“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体现了法律之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点等方面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第(4)小问第一问,根据材料“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可知,英国国王没有实权,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制度;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没有实权,内阁首脑称首相,政府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