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邯郸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曰:“唐(尧)虞(舜)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那么“夏后殷周继”的王位传承 A. 依据选举确定 B. 限于血缘家族 C. 是历史的倒退 D. 均指定长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夏后殷周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后,商周“继”同样采用了世袭制,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商周“继”的史实,排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的继承方式并不一都是指定“长子”,排除D项。 2.下表为西周贵族使用乐器及观赏乐舞规模的相关规定。这种规定主要是强调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二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 西周乐器发达 B. 等级制度森严 C. 皇权至高无上 D. 贫富差距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对不同身份的贵族使用不同的乐器和乐舞规模的明确规定,反映了西周时期等级制度的森严,故B项正确;使用乐器的相关规定,不能体现材料叙述的主旨是西周时期乐器的发达,排除A项;皇权至高无上是秦朝之后出现的,排除C项;不同身份的贵族使用不同的乐器和乐舞规模有明确规定,不能说明当时的贫富差距明显,排除D项。 3.秦统一以后,秦始皇先后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主要 A. 有利于秦朝赋税增加 B. 巩固了秦王朝的长期统治 C. 巩固了当时的分封制 D. 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采取的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经济与文化的统一,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D项正确。赋税收入与统一文化无关,排除A项;秦朝是个短命的王朝,B项错误;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C项错误。 4.秦始皇在平定嫪毐(被封长信侯)反叛后,对权臣更加猜忌,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臣子就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危害国家。与解决此类问题相关的是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规定皇位世袭,不可转让 C 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规定皇权至上,不可逾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臣子有了封地之后,臣子就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危害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取代,故A项正确;实行君主专制,建立中央官制和规定皇权至上等措施,都与消除地方割据无关,BCD三项是错误的。 5.《汉书》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这说明推恩令 A. 彻底消除了王国反抗 B. 削弱了地方王国势力 C. 以武力消灭王国势力 D. 地方各郡县普遍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颁布的“推恩令”,逐渐削弱了王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推恩令”并没有彻底消除了王国反抗,A项说法绝对。“推恩令”并非使用“武力”,排除C项。地方各“郡县”普遍推行推恩令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6.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齟齬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 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 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以改变“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齟齬扯皮之事”,“由是鲜有败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扩大封建君主的权力和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B两项。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是明朝废除宰相的做法,C项错误。 7.《宋史李沆传》中有关于李沆焚诏的记载。有人说:“今道皇威大如天,先人有知恐心寒。但见李沆焚手诏,便知分权非空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宋朝皇帝的权力曾受制约 B. 古代君主专制所言非实 C. 宋代权臣当道,皇权旁落 D. 古代中国曾实行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但见李沆焚手诏,便知分权非空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皇帝的权力曾受制约,故A项正确。古代君主专制是不断强化的,B项说法错误。宋朝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分立的“三权”,中国古代的事权分化本质上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故排除D项。 8.元代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中书省在自己的辖区内有一定的自主权,可及时处理一些棘手的事,减少了中书省的麻烦。这表明行中书省的设置 A.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C. 导致中央集权日益削弱 D. 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区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行中书省在自己的辖区内有一定的自主权,可及时处理一些棘手的事,减少了中书省的麻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了行省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律,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其推动多民族国家统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错误;材料叙述与“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区域”无关,排除D项。 9.明成祖时,内阁的职能是“参预机务”,而到崇祯帝时则强调其“职在调合”。此变化主要说明 A. 内阁失去了法定地位 B. 中枢体制得到了完善 C. 内阁职权缺乏稳定性 D. 君主权力受到了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参预机务”到“职在调合”,说明内阁职权并未得到制度保障,皇帝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内阁的职能,内阁的职权缺乏稳定性,C项符合题意;内阁自成立以来一直不是法定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分析的是内阁职能不是“中枢体制”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内阁职权的不稳定性,并未体现君主权力削弱,排除D项。 10.清朝初期,“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然军机处设立,“议政之权遂微”。“议政之权遂微”反映出 A. 中央官制的完善 B. 政府机构的简化 C. 国家政权的更替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清初“军国重务”“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设立”,“议政之权遂微”,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并未体现中央官制的完善,排除A项;清朝设立军机处,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不能说明政府机构得到了“简化”,排除B项;清朝设立军机处,不是国家政权的更替,C项错误。 11.据统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军队大约有10万人;而英军最初派出海陆军大约7000多人,后来最高达2万人。但在战役中,中国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这种结局主要说明 A. 清政府夜郎自大 B. 清政府战和不定 C. 经济实力的差距 D. 封建专制的腐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拥有兵力优势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主要说明了工业革命使英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中西方经济实力存在巨大差距,C项正确。清政府夜郎自大、战和不定以及清政府封建专制的腐朽,都不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2.在天京城诸匠营和百工衙曾只为满足太平天国的需要而生产,产品直接分配给各单位,不经过市场进行交换,生产者除吃穿之外别无报酬。这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B.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 C. “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原则 D.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京城诸匠营和百工衙”的生产、分配方式和取消市场的作法,体现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入绝对平均主义的产品分配方案,即“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B项符合题意;“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是土地分配的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是人人平等的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反映的是理想社会的目标,D项不符合题意。 13.清政府“设行省,改郡县”,使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第一次真正接近内地的模式。清政府设新疆行省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C. 促进新疆地区行政管理近代化 D. 平等对待新疆少数民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行省,改郡县”,实行接近内地的模式是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故B项正确;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是“设行省,改郡县”主要目的,排除A项;行政管理近代化的说法不符合题目“目的”的要求,排除C项;“平等对待”新疆少数民族的说法不是中国封建政府“设行省,改郡县”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14.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如果主动出击,而且也懂得怎样寻找敌人并迫使其接受会战的话,就不会陷入这种不利局面”。材料意在说明,在黄海海战中 A. 北洋水师战术失当 B. 日本海军强于中国 C. 北洋水师损失惨重 D. 中国海军英勇抗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如果主动出击”,“懂得怎样寻找敌人并迫使其接受会战”,“就不会陷入这种不利局面”等信息,可知材料这么说是认为北洋水师黄海战役中失败,是战术上被动、保守等导致的,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日本海军比中国强的信息,不是在强调失败的结果,也没有肯定中国海军英勇抗战等相关信息,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5.日方资料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派往台湾的兵力有两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支队,但不到半年,日军在作战中就死亡了4800多人,伤病人员有2.7万多人,总计伤亡3.2万多人。这比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多将近一倍。这说明 A. 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取得了胜利 B. 日本最终没能割占台湾 C. 台湾军民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D. 清政府支持台湾人民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日本在征服台湾“比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多将近一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台湾军民给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使日本在占领台湾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C项符合题意。材料对比的是日军战争伤亡,不是在说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结果, A项错误;日本最终占领了台湾,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相关清政府支持台湾人民斗争的信息,D项错误。 16.“由于帝国主义军舰在大沽口外示威,以及洋兵在天津租界登陆挑衅;六月十四日,义和团将城内教学焚毁……义和团趋势进入军械所,拿取洋枪弹药。从此,天津的部分拳民,开始使用新式枪械,保卫天津。”,这一描述表现了义和团的 A. 反封建意识 B. 盲目排外行为 C. 反帝爱国精神 D. 积极参政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依据材料“洋兵在天津租界登陆挑衅”、“天津部分拳民,开始使用新式枪械,保卫天津”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益的反帝爱国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反封建意识;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在面临列强入侵时部分拳民使用新式枪械保卫天津,并未体现出盲目排外行为;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义和团军事上的反帝爱国斗争,并未体现参政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下面是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图,由此可推断 A.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革命重心向北转移 C.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D. 革命党人实力强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显示,中国武昌起义后,全国众多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廷宣布独立,结合所学可知这意味着清王朝统治的土崩瓦解,A项符合题意;图片中南方独立的地方明显多于北方,B项错误;宣布独立的省份不少有投机的成份在其中,有革命形势的发展,也存在潜在的危机,C项说法片面;宣布独立的不少是立宪派和旧官僚,革命党人实力并不强大,D项不符合题意。 18.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有一点是胜于包括英法在内的欧洲各国的。这一点是 A. 铲除了封建帝制,实践了民主共和 B. 开辟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D. 使资产阶级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比较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度,法国大革命后仍长期有君主制的存在,辛亥革命“胜于包括英法在内的欧洲各国”的地方是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A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没有实现,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没有真正实行,未能稳定革命成果,实行民主法治,不及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法治成果大,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对于西方的政治理念并不理解,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表述是夸张的说法,D项错误。 19.史学家黎澍指出:“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五四运动 A.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 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C.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 指的是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D项正确;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社会,更没有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20. 1922年,孙中山公开承认:“俄国革命六年,其成绩即如此伟大;吾国革命十二年,成绩无甚可述”,“故十年来党务不能尽量发展,观之俄国,吾人殊有愧色!”。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无甚可述”的症结是 A. 没能争取到有力的外援 B. 革命时间太长而无效率 C. 没有正确分析俄国革命 D. 国民党内部缺乏组织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22年”,孙中山认为“十年来党务不能尽量发展,观之俄国,吾人殊有愧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俄国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相比较,孙中山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存在“党务不能尽量发展”即国民党内部缺乏组织性的问题,应进行改组,加强核心领导力,D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党务而不是外交上的孤立、革命时间长而低效的问题,AB两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对俄国革命的分析正确,且题目要分析中国革命的症结,不是俄国革命问题,C项错误。 21.解决农民问题不仅是共产党人进行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国民党人也曾经和共产党一道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城市开设农民干部培训班,而且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一状况应出现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在广州、武汉等城市开设农民干部培训班,而且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状况出现在国民革命时期,A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处于“内战”时期,不存在“国民党人也曾经和共产党一道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BD两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广州武汉等地长期为日本占领,没有在“在广州、武汉等城市开设农民干部培训班”,公然开展的农民运动的条件,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2.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1927~1937年),中国还存在着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类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其来源却很“洋气”。这类政权应属于 A. 北洋军阀政权 B. 工农红色政权 C. 南京汪伪政权 D. 抗日民主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27~1937年),中国存在着的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因为中国的苏维埃政权的名称和一些做法借鉴了苏联,B项符合题意。北洋军阀政权在国民革命时期已经被推翻,南京汪伪政权建立于1940年,抗日民主政权不符合来源“洋气”的说法,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3.贝特兰在《华北前线》中说道:“中国的民族战争,它的最先的那些子弹,并不在满洲,或上海或华北前线,却在1936年12月12日铺满了雪的华清宫的外面发射了。不了解沈阳、西安和卢沟桥之间的偶然的关系,就会不了解远东社会里的真实动向。”作者意在说明 A. 西安事变打响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B. 卢沟桥等地的失陷直接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 C. 西安事变与沈阳、卢沟桥事变没有必然联系 D. 西安事变发生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民族战争,它的最先的那些子弹……在1936年12月12日铺满了雪的华清宫的外面发射”等信息,说明作者强调了民族矛盾的加深,促使西安事变后逐渐形成了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全民族抗战,D项符合题意;西安事变主要是要“逼蒋抗日”,不是武装抗日的开端,A项不符合史实;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B项逻辑错误;西安事变同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一样是在日本侵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中国人民要求抗战的表现,C项错误。 24.观察下面形势图,如图反映的是 A. 长江以北获得解放 B. 北平的和平解放 C.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D. 国民政府的覆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图片中“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相关的军事活动是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C项正确。长江以北解放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北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的胜利,国民政府的覆灭指的是渡江作战和解放南京,AB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合,是错误的。 25.“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便领导全国人民,以最快的速度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统一全中国,有系统地和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国防的建设工作。”制订上述任务的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一届人民政协 C. 一届全国人大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国防的建设工作”等任务的是第一届政协会议B项正确; 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时,国家基本统一,新中国政权已经得到巩固,而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则是团结一切力量,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6.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A. 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 和谐了民族关系 C. 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 发展了民族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通过《共同纲领》、“1954宪法”、“历次《宪法》”的明确和坚持,及“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信息,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和谐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法制化建设和发展了民族经济等,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BCD三项错误。 27.(美)科尔顿指出,“毛泽东担心革命的纯洁性会受到损害,于是……数以百万计的十多岁的学生和其他年轻人……批判资产阶级道路,抨击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粗暴地折磨和凌辱党政官员以及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领导人”。材料中众多学生和年轻人的活动指 A.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D. 庆祝粉碎“四人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毛泽东为“革命的纯洁性”不被破坏,利用学生和青年人“批判资产阶级道路”的活动指的是“文化大革命”C项符合题意。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主要是团结各民主力量筹备建立新中国,A项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项错误;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是文革结束的标志,当时毛泽东已经逝世,D项错误。 28.寒冬过后冰雪消融,民主党派委员们迎来了参政、议政的春天,重新担起历史与人民赋予的责任。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在于 A.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D. 新领导集体的“拨乱反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民主党派的委员们迎来了参政、议政的春天,重新担起历史与人民赋予的责任”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新领导集体的“拨乱反正”等,均与民主党派“重新”参政、议政没有直接关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9.如表反映的是我国1978~2008年制定和修改的法律的情况。表中数据变化说明我国 1978—1982年 1983—1992年 1993—2002年 8年 制定的法律(件) 22 70 98 32 修改的法律(件) 0 1 32 37 A. 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落后 B. 以往制定的法律不合时宜 C. 法律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 D. 法律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78~2002年我国制定的法律在不断增加,2003年后新增法律减少,而修改的法律却在不断增加,这说明改革开放后因形势的发展,我国的法律得到不断制定、修改和完善,C项正确;材料中我国制定和修法律的数量在增加,A项错误;材料中法律与时俱进不能说明以往的法律不合时宜,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法律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D项排除。 30.201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会参访团时说:“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此观点主要强调 A. “一国两制”政策 B. “一个中国”原则 C. “和平统一”方针 D. 国共平等协商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体现的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两种制度”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和平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会”并非国民党,排除D。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义上这整个的帝国是“王土”,整个帝国里的人都是“王臣”,但事实上周王所直接统属的只是王畿之地。……王畿之外,周室先后至少封立了130个以上(确数不可考)的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是出兵助王征伐,及救济畿内的灾患等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而王室开国初年的武威过去以后,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也成了具文,尽不尽义务听凭诸侯的喜欢罢了。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作为地方政府的郡县单位,它只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几乎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命令。郡守也好,县令也罢,都只是朝廷派遣的命官,在辖区内只能依法依规行使行政管理权,如负责督促人民从事生产活动,收取皇粮国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等。按柳宗元的说法,官吏犯了罪可以罢免,有才干可以奖赏。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撤了他 ——摘编自宋亚平《郡县制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关系》 (1)材料一反映周代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制度下周代的政治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制度:分封制。 特点: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很大;隐藏着分裂割据的倾向。 (2)影响:官吏的产生方式由世袭制转为由皇帝任命;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方直接受命于中央,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王室先后至少封立了130个以上的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周代的分封制。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是出兵助王征伐”,“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可知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很大;“王室开国初年的武威过去后,诸侯对于王室的义务也成了具文,尽不尽听凭诸侯的喜欢罢了”则说明随着周王室力量的下降,诸侯的“离心力”倾向加强,分裂割据的可能性增加。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命令”,“辖区内职能依法依规行使行政管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的实施使官吏的产生方式由世袭制转为由皇帝任命,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方直接受命于中央,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法律体系的构建来看,据统计,1949年9月~1954年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性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虽无全面的详细统计数字,但从浙江、上海、内蒙古三地的立法情况也可见一斑。 ——摘编自杨火林《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 材料二 1950年代初期以后,行政诉讼法制彻底地停顿和取消。行政诉讼法制的重生首先在涉外单行行政法中获得突破。1980年9月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等率先规定,外国组织或外国公民对中国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或者对纳税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此后,不断有法律、法规,甚至规章对行政相对人做出类似的诉权规定,行政诉讼案件范围不断扩展。 ——摘编自《中国行政诉讼法制百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析行政诉讼法制彻底停顿和重生的原因。 【答案】(1)旧有的法制体系不健全;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发展的需要。 (2)停顿:三大改造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对外政策采取一边倒。重生:对外开放的范围扩大;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性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法律体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原因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需要,旧有法制不健全,党和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 (2)停顿: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1950年代初期”可知行政诉讼法制彻底停顿原因是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当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等。重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政诉讼法重生主要是因对外开放的范围扩大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需要等。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年再次科举落第之后,洪秀全完全崩溃了,精神陷入错乱,大病一场。他在病中朦胧地看见自己升到了天堂,看见天父上帝和他的兄长耶稣。天父上帝身穿黑色龙袍,长长的金须,更增添了他的威严。他指定洪秀全去铲除魔鬼,继承皇位。 材料二 孙中山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被列宁称赞为对唤醒人民、争取自由和建立彻底民主的制度作出了许多贡献,“终于推翻了中世纪的旧制度和维护这个制度的政府,在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命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续增高,其将来书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铲除魔鬼”的含义,并分析洪秀全这一认识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列宁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述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答案】(1)“铲除魔鬼”的含义是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原因有:阶级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自然灾害,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民主共和政府很快夭折,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因此列宁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全面。 (3)五四运动作为文化运动价值很大,五四运动推进了思想解放,认识到民众思想解放的意义,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对国民党革命思想的转变有很大价值。 【解析】 【详解】(1)含义:根据材料一“1837年再次科举落第之后,洪秀全完全崩溃了,精神陷入错乱,大病一场”,结合所学可知,“铲除魔鬼”的含义是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和洪秀全的思想产生背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列强的侵略,阶级矛盾激化,再加之自然灾害和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洪秀全形成了这一认识。 (2)分析:根据材料二中“被列宁称赞为对唤醒人民、争取自由和建立彻底民主的制度作出了许多贡献”等信息,结合所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民主共和政府很快夭折,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因此列宁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全面。 (3)评价:根据材料三中“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可知,孙中山认识到民众思想解放的意义,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对国民党革命思想的转变有很大价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