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靖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靖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C.身份等级固定不变 D. 伦理文化前后相继 2.战国后期的《魏户律》禁止无子嗣之家收养其他家的孩子,禁止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家。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宗法制度 B.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 D.树立法家思想权威 3.汉十年“七月癸卯,太上皇崩……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两年后,高帝逝世。即位后的惠帝下达诏书,“令郡、诸侯王立高庙”。这些做法意在( ) A.打击豪强地主 B.实行“推恩令” C.强化政权认同 D.推行“无为而治” 4.汉初实行征兵制,但兵员由地方训练,中央的南军和北军由郡国轮流征调而来,汉武帝扩大了中央常备军的编制,还从边郡和少数民族中募兵,先后建立了“期门军”“羽林军”等,汉武帝这一措施( ) A.使得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B.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D.全面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 5.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7次,只设进士一科,后16次仅登科进士1135人,而且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基数相差极端悬殊,但名额却一样。据此可推知,元代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 ) A.戏曲艺术的发展 B.民族凝聚力增强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元朝统治的强化 6.《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史官个人才学不同 B.史著编撰意图各异 C.史料运用方式有别 D.史著编撰体例多样 7.洪武十年,明太祖在中央设通政使司。通政司意为“政令通畅”,掌握内外一切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明初设立通政使司旨在( ) A.分割地方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弥补丞相职能 D.加强行政管控 8.19世纪80年代,江南士绅积极参与洋务。李金镛将湖北煤铁总局由官办改民办的尝试失败,而经元善、谢家福在上海主持的官督商办企业机器织布局和电报局则取得成功。这反映出( ) A.地方势力主导着近代化进程 B.“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扩大 C.国人积极探索国家富强之路 D.“中体西用”思想得以运用 9.“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材料所述战争( )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0.三国“干涉还辽”,让李鸿章构思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计划。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在莫斯科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后来他对来访的黄遵宪不无得意地说:“20年无事,总可得也!”这反映了( ) A.李鸿章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智慧 B.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认识不足 C.已经形成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形势 D.政府达到利用俄国制衡日本的目的 11.1919年5月28日,《申报》刊登一则关 于“学生罢课之后”的新闻:一、每逢单日印刷白话传单,随地分发;二、组织露天演说团,唤醒同胞发挥爱国精神。这说明当时( ) A.新文化运动注重启发群众觉悟 B.学生运动开始与工人阶级结合 C.中国共产党影响力在扩大 D.大众媒体推动了观念革新 12.1924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生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中心 ②民生主义的目的是“养民” ③民生主义的实现方式唯有平均地权 ④民生主义已等同于社会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而华北和东北则十分消沉,广东地区一度活跃的状态也发生扭转。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主要矛盾的变化 B.革命形势的发展 C.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三民主义的影响 14.1937年8月14日,《申报>在《上海大炮声又响了矣》的时评中指出:“从卢案发生以来,我们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本旨,与彼周旋。岂知,我们退一寸,他们便进一尺,遂使我们到退无退路的地步。”据此可知,这一时评( ) A.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 B.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认为日本侵华始于“卢案” 15.边区政权建设受到各阶层关注。抗战期间,沦陷区绅士邹鲁山等参议员冒险参加苏北盐阜区第一届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逃亡地主纷纷返回边区,其中许多后来还参加了政权工作。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革命即将走向胜利 B.三民主义在边区全面实施 C.中东部沦陷区人口的内迁 D.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16.民国三十年,国立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招生考试中,“中外地理”试题中有这样的题目:“四川为中国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此举的出发点是( ) 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升中国民众抗战信心 C.宣传国民党的抗战主张 D.推动早日开展战略反攻 17.《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在评价新中国初期的某项外交方针政策时,称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是“外交上的精彩华章” 。下列关于该方针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因朝鲜战争结束和国内建设需要提出 B.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阐述这一构想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推动我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的到来 18.新中国初期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协议中写道:“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 A.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新型的区域合作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19.罗马法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二十五亚士(罗马的一种货币单位)的罚金”,既不论树木的种类质量,也不问它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出罗马法( ) A.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B.部分条款缺乏灵活性 C.以保护私产为核心 D.以私法裁决为主体 20.柏拉图说“如果公民大会上讨论的是兴建一个工程或建造一条船,他们只听专家的意见……;但如果讨论的是国家事务,任何人包括木匠、铁匠等也能表达意见,没有人会因为他没有专业知识而反对他”。公民大会体现了( ) A.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公民意志的充分性 D.民主制度的健全性 21.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 A.宪政制度的完善 B.征税程序严格化 C.否定了议会至上 D.税收立法民主化 22.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中,既有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又确立了共和派反对的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宪法还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说明( ) A.第三共和国宪法违背时代潮流 B.法国民主共和制度徒有其表 C.人民在共和制建立中作用有限 D.妥协是推进法国民主的途径 23.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 ) A.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24.美国在《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中,不但增加了难民的接纳数量,还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等“隋况特殊”的人提供额外指标;这一做法反映出( ) A.冷战形势加剧 B.北约阵营进一步扩大 C.东欧经济衰退 D.马歇尔计划得到执行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其中25、26题为必做题;27、28、29题为选做题,考生从中选取一道题目做答,如有多答题的,以所做答的第一题进行评分) 【必做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新中国初期,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 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 材料二二战后, 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推陈出新,美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发挥乘数效应来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1962年,颁布《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题。进入七十年代,美国遭遇新的经济萧条期,企业面临国际竞争者的挑战,制造业萎缩,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里根政府在反思福利扩张产生福利陷阱的同时,在1982年,通过《职业培训法》,加大对劳动者培训,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 ——摘编 自李晶《美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的战略学界常常将当前的“特朗普冲击”与48年前的“尼克松冲击”相比拟。尼克松上台后在亚洲实施“战略收缩”,减少地区介入,要求盟国分担责任,同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缓和政策,改善对华关系。1971年7月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将在“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华,而事前对日本秘而不宣。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和黄金挂钩。日元汇率从1971年的1美元兑310多日元升至1973年的1美元兑280日元左右,升值约12%,使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急剧缩水。两次“尼克松冲击”构成的“震惊世界的政策调整之举”,在外交、经济领域对日本造成巨大冲击。 而“特朗普冲击”是在日本陷入国势衰退期的不利背景下出现的。在平成时代开启的1989年,日本的GDP占世界的15%,而30年后的今天已降至6%。“特朗普冲击”是在冷战结束近30年、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既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之量级自然是“尼克松冲击”所无法比拟的。日本的经济触角早已深入昔日东方阵营之中,与有关国家包括中国的经济联系、相互依存远非48年前所能比。 ——摘编自杨伯江《从尼克松到特朗普:国际战略视角下两场“冲击”的历史比较与日本因应路径分析》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关于美国对日冲击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选做题】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陈宝箴 1895年至1898年担任湖南巡抚期间,经由其子陈三立之襄助,所推动之湘省改革功勋最著。晚清改革派人士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熊希龄、江标、徐仁铸、皮锡瑞、唐才常等,因义宁父子之大义感召,一时间齐集湖南。董吏治,辟利源,变士习,创办《湘学报》和《湘报》,开办时务学堂,成立南学会,设立保卫局和课吏馆,又拟选派一批留学生赴日,“其士绅负才有志意者,复慷慨奋发,迭起相应和,风气几大变”。但湖南既是改革势力最能发挥的地方,亦是保守势力抵制最顽强的地方。王先谦、叶德辉为代表之反.对变革前行之势力,同样极波澜壮阔之盛。故1898年之戊戌变法以湖南为先行典范,同年八月慈禧政变也以湖南所受打击最为沉重。 ——摘编自刘梦溪《陈宝箴和湖南新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湖南新政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湖南新政。(9 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主要通过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两种方式来索取战争赔偿。但大量无偿涌入的德国赔偿物资实际上冲击了战胜国的市场,而现金赔偿又会带来了德国货币贬值的问题。可见这两种索赔方式都存在着很大弊端。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对德索赔问题了,并对该问题达成了两点共识: 一是美国纳税人绝不能再替德国支付战争赔偿;二是避免再次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索取德国赔偿的困境。为此,从1944年8月开始,在美国多个政府部门、驻欧洲机构、利益集团的共同参与、推动下,逐渐制订、实施了一项特殊的索赔计划: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这项计划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苑爽《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智力索赔”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对德索赔问题上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德索赔计划的影响。(6分)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战犯的思想改造工作,战犯管理所采取了多种办法,组织杜聿明等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自己看书,相互辩论;还组织他们到各大城市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安排他们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工人农民的生活。这些改造措施,对杜聿明等战犯政治思想上的脱胎换骨起到了很大作用。1959年10月,首批33名战犯被特赦,杜聿明等11人由总理办公室负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成为新中国的公民、重新做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1960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蒙哥马利,请杜聿明作陪。这位元帅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陈毅元帅,笑笑说:“都送给他了。”蒙哥马利又问:“一个也不剩?”杜聿明说:“就剩我一个。”这时,周总理在一旁插话说:“你也进入了社会主义。”蒙哥马利元帅从杜聿明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他不能不由衷地感到佩服。1971年夏,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回国探亲,这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为中美文化交流以及新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王存福《特赦国民党战犯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聿明等战犯“脱胎换骨”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政府特赦杜聿明等战犯的意义。(8分) 参考答案 1-5.DACBA 6-10.BDCDB 11-15.AABAD 16-20.BBABC 21-24.ADBA 25.(25分) (1)特征: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6分) 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7分) (2)措施:重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6分) 评价: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但产业结构转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6分) 26.【答案】论题:日本深受尼克松冲击的影响。 论述:尼克松冲击之际。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劣势,美国经济处于滞胀阶段,布雷顿森林瓦解;日本经过二战后的迅速发展,经济跃居世界第二。这时尼克松冲击对日本影响是多个方面;积极影响在于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收缩为日本在亚太地区提供了机遇;消极方面,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的美元外汇大量缩水,影响经济发展;尼克松访华,不告知日本,影响日本对华美系调整。 总之,尼克松冲击对日本的影响是利弊兼存,日本因为国家处于上升时期能够较好应对。 【解析】本题考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的大国关系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心素养。本题以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为切入,考查二战后美日关系的发展,首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确定一个自己最容易把握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尼克松冲击,也可以是特朗普冲击,可以是综合两次冲击;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美日两国的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论证,要言之有物,符合逻辑;最后点拨提升,回扣主题。 27.(15分) (1)①方式不同:一战采用了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的方式,二战采用了获得隐形无形资产的方式。(3分,必须从一战、二战两个方面回答,只答出其中一方面不得分) ② 理念不同:一战比较苛刻,最大限度的削弱战败国,二战较为隐蔽,兼顾惩罚与重建。(3分,必须从一战、二战两个方面回答,只答出其中一方面不得分) ③结果不同:一战的索赔方式逐渐走向了困境,二战的方式比较成功。(3分,必须从一战、二战两个方面回答,只答出其中一方面不得分) (2)①促进了战后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开创了新的战争索赔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索赔方式的弊端;③有利于打破科技垄断,推动科技的传播、扩散,从而促进全世界科技、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6分) 28.(15分) (1)①人民政府重视对战犯的思想改造;②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外交活动的开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杜聿明等人内心的触动;③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感召;④杜聿明等人的个人因素。(7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6分,四点7分) (2)①有助于孤立、动摇、瓦解境内外的反动分子,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②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③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④提升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外交工作开展和中外文化交流。(8分) 29.(15分) (1)内容:整顿吏治;发展工业;开设学校,派遣留学生;移风易俗。(6分) (2)推动了湖南地区经济发展;锻炼和培养了大量维新人才;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提供经验;使得湖南成为民主革命重要据点;在保守派抵制下最终失败。(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