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讲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业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陕西百所名校质检)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这一现象(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 解析:选B。本题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人们共同信仰伏羲女娲,这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族群认同观念,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思想专制现象,故排除A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 ‎2.(2019·鄂南高中、黄冈中学等八校联考)《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中的通假字“畔”同“叛”。材料中周初出现与朝廷对立的叛军势力,这表明政治统治尚不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分封制受到冲击和挑战,B项正确。‎ ‎3.(2019·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西周分封制研究综述》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其中之一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与其相符的是(  )‎ A.鲁 B.燕 C.晋 D.宋 解析:选D。材料主旨是周打败其他部族后,为了使其臣服于周而设诸侯国。宋是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地,故D项符合题意。鲁是周公子伯禽的封地,燕是王室召公奭的封地,晋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地,A、B、C三项均排除。‎ ‎4.(2019·济宁模拟)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解析:选A。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5.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 B.血缘色彩浓厚 ‎ C.音乐发展迅速 ‎ D.社会等级森严 解析:选D。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礼乐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 ‎6.(2019·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西周时,楚人虽努力学习中原礼仪,但仍因“不谙中原礼仪”而被斥为蛮夷。战国时期,秦昭王以会盟之名,不顾邦交礼仪扣留楚怀王,并以此向楚国勒索土地。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诸侯国对礼仪的理解存在差异 B.楚人对中原礼仪学习过于教条 C.秦人相比楚人更不懂中原礼仪 D.周礼的执行因地因时存在差异 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楚国遵守礼仪而战国时期的秦国不遵守礼仪,这说明周礼的执行因时因地而存在差异,故D项正确。‎ ‎7.(2019·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记述 出处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庄子》‎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吕氏春秋》‎ 晋初定……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 ‎《史记》‎ 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霣于地,故作桂树焉 ‎《水经注》‎ 据上表可以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介子推助晋文公成就一番霸业 B.晋文公是春秋晋国的开国之君 C.介子推离开晋文公选择了退隐 D.晋文公背弃了介子推割股之义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晋文公归国主政,尚未开始成就霸业时介子推就已经退隐,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记述介子推不肯受赏,晋文公是否背弃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排除D项;四则材料均提及介子推离开晋文公而选择退隐,故C项正确。‎ ‎8.(2019·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国家管理制度化 ‎ B.从人治到法治 C.礼仪与政治分离 ‎ D.为民主政治奠基 解析:选A。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得,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建立官吏的选拔和任命,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9.(2019·福建高三质检)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 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 A.导致秦短命而亡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不利于巩固政权 D.更有利于百姓 解析:选D。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11.(2019·宣城高三调研)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解析:选D。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统一有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12.(2019·南昌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解析:选A。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无)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解析 (1)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据材料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3)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结合所学可得出郡县制和官僚制度。‎ 答案 (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 ‎14(2019·广安、遂宁、内江、眉山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例。以示例二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 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 示例三 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 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思想,压抑了人们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自由度和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