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度天津一中历史学科一月月考卷 ‎ 2019年10月 考试范围:必修二;考试时间:7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诗经·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 A. 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B. 使用耦犁进行耕种 C. 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 进行集体耕作 ‎【答案】D ‎【解析】‎ 材料“干耦”“计耦耕事”反映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耕作,故D项正确;材料是对当时农业生产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A项错误;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岀精耕细作的特征,故C项错误。‎ ‎2.《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 其中的竖井是为了把暗渠中的水引上来 B. 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井渠”‎ C. 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 D. 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井下相通行水”可见竖井是要打通地下水,排除A;材料中“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得知反映的是“井渠”的产生,故选B ;‎ 由材料“自徵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可知是关中地区,所以反映的是关中地区人民群众的智慧,排除CD。‎ ‎3.宋朝嘉褡年间,官府垄断经营茶叶,“小民趋利犯法,……为弊甚大”,于是朝廷采纳三司建议,颁布通商茶法驰茶禁,“自是唯腊茶禁如旧,余茶肆行天下矣”,据此可知 A. 政府废除茶叶官卖 B. 财政政策调整成效显现 C. 商品经营环境宽松 D. 茶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政府垄断茶叶贸易,导致“小民趋利犯法,……为弊甚大”,随后负责财政官员建议,调整政策,使得“余茶肆行天下矣”,推动和茶叶贸易发展,可见财政政策调整较有成效,选项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唯腊茶禁如旧”,可见政府并未完全放弃茶叶专卖制度,选项A排除;通过茶叶贸易一项难以得出整个商品经营环境是否宽松,选项C排除;材料未提及政府税收数据及各项收入比例,无法得出茶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选项D排除。‎ ‎4.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 A. 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 D. 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北宋赋税结构中非农业税比例逐渐超过农业税,占主导地位,这说明当时赋税多元化,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不再是农业,故C正确;当时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材料不能说明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赋税多元化,不是政府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错误;仅仅凭材料数据不能说明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数据,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非农业税比例逐渐超过农业税占主导地位的信息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赋税多元化改变政府财政来源”的结论。‎ ‎5.下图为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时将汝窑、官窑、钧窑、哥窑等釉彩间隔分布,同时将人们一眼就能关注到的地方留给粉彩、珐琅彩等釉彩,以彰显技艺。该瓷器的制作 A. 代表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B. 适应了民间市场的精致化需求 C.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化 D. 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瓷器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粉彩和珐琅彩出现在清代时期,故A错误;材料中提到是“御窑”产品不投放到市场,故B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瓷器制作无关,排除C;粉彩和珐琅彩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主要瓷器,珐琅彩源自西方,粉彩是对珐琅彩的学习和借鉴,工匠将粉彩和珐琅彩放在最明显的地方展现了当时国家的文化自信,故D正确。‎ ‎【点睛】根据选择题的客观性特点,妙用排除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历史选择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组成,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其余三个选项都为干扰项。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三个干扰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6.如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B 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C. 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 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宋至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持续增长,这是对土地单位面积利用率提高的结果,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密切有关,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自宋代以来农业工具基本没有创新,故A项错误;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朝中后期,无法说明宋元时期粮食亩产量的原因,故排除C项;对荒地大量开垦不一定能提高粮食亩产量,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对粮食亩产量的作用解答即可。‎ ‎7.传统观点认为,铁器的使用是在西周末期,战国时的《禹贡》和战国初至西汉初年成书的《山海经》都记载,禹时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山海经》指出:“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这说明 A. 古代书籍记载的内容基本没有价值 B. 《禹贡》《山海经》的记载有待考证 C. 夏商时铁器已经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D. 战国时期仍然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 ‎【答案】B ‎【解析】‎ 古代书籍记载的内容基本没有价值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禹贡》《山海经》的记载都是后人记载的,有待考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夏商时铁器已经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的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的青铜时代是指夏商周三代,材料反映铁器的使用问题,与青铜时代无关,排除D项。‎ ‎8.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人民推动了南方小麦的种植,而北方人民喜吃面食,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农政全书》为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与题干中时间“南宋”不符,排除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③正确。曲辕犁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江南地区出现,排除④。故选B。‎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见方法之一是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如本题,如果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判断出②④存在史实错误,即可迎刃而解。‎ ‎9.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据此推断 A. 欧洲人的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 B. 西欧具有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力 C. 欧洲的商贸中心已经发生转移 D. 印度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欧洲开辟新航路的动力及原因。‎ B 项,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后,东方的物品要到达西欧,沿途就会面临极高的税收,最后商品卖出的价格也很高,西欧人需要找到另外一条通往东方的路径,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故B 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的是胡椒由印度运送到欧洲后价格暴涨,这并不能得出欧洲人消费水平远高于亚洲的结论,故A项错误。C项,材料并未提及商贸中心转移的相关知识,故C项错误。D项,印度在1757年才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故D项错误。‎ ‎【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基督教会要传播基督教;‎ ‎10.下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状况表,这种状况 ‎①源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②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是对外殖民掠夺所致 ‎④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表股份及资本量的增加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已最初商人组织演变成对外殖民贸易垄断公司,由商业机构蜕变为殖民机构,便于其从事海外贸易,夺取海上航路和垄断权,满足了新航路开辟后市场扩大的需要,发展英国与东方的贸易关系。新航路开辟导致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无关,作为殖民掠夺扩张的工具,英国东印度公司并未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A. 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 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 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铁路和轮船时代”指的是工业革命时代,“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表明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是不现实的;要先进行农业革命,使之大幅度增产,为工业经济提供食物,才能进行工业革命,即农业进步要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故答案为C项。A项,首先注重粮食的生产才有工业的发展,该项说法前后颠倒,排除;B项,在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促使工业革命发生,排除;D项,农业进步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不是交通运输业,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2.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 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 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 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答案】C ‎【解析】‎ 根据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联系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促进英国进口谷物增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只有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没有英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的数据,无法得出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无法体现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是否上升,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无法体现农产品价格下降,排除D。‎ ‎13.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A. 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 B.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C. 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 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垄断性贸易公司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组建:的垄断性贸易公司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垄断公司,二者是不一样的,早期的贸易垄断公司没有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排除B项;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你在屋里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垄断组织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排除D项。‎ ‎14.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B. 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C. 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D.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由盛而衰 ‎【答案】A ‎【解析】‎ 英、法、美、德四大发达国家工业产值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其他国家的工业获得发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答案为A;材料没有涉及对四国工业比重减少原因的探讨,B错误;材料没有对比不同国家经济发展速度,C错误;四国经济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由盛而衰,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15.下图是1375~1825年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图。‎ 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B. 亚洲地区经济停滞不前逐渐走向了没落 C. 从16世纪开始西方消费水平已高于东方 D. 工资上涨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 ‎【答案】D ‎【解析】‎ 表格显示1375-1825年之间的世界主要城市工人工资水平波动趋势,尤其是工业革命期间,工资上涨显然会会引起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D正确;A、B和C不符合表格信息。‎ ‎16.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A. 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 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 垄断组织控制了所有产品的生产与价格 D. 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答案】B ‎【解析】‎ 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材料说明垄断降低了生产的成本,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因此选择B。AD与题意无关,排除。C是现象,排除。‎ ‎17.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这说明 A. 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 B. 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 C. 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 D. 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 ‎【答案】D ‎【解析】‎ 黎元洪和袁世凯并不属于革命党人,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故A错误。 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并不是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成果,且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的结论,故C错误。 结合材料可知辫子在当时已经成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是否剪辫是表明自身革命立场的手段,故而黎元洪和袁世凯即使不情愿也被迫剪辫,即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故D正确。‎ ‎18.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 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D. 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时间和所学知识可推知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后期,左宗棠希望创办福州船政局和洋人分利“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梢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故选B;1866年民族工业还未产生,故排除A;C错在“取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法取消;D与材料内涵不符,故排除。故选B。‎ ‎19.下表反映的是1938年一1941年间,西南地区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材料表明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 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D. “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答案】D ‎【解析】‎ D项,由图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打击。面对此情况,国内“实业救国”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政府的支持下沿海企业纷纷内迁,迎来西南大后方经济的空前发展,故D项正确。A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但图中所反映的是“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故B项错误。C项,图片所显示的是“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未涉及“工业发展格局”,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原因 ‎20.下表是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A.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 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 ‎【答案】D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人口流动加剧,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就开始逐步解体,故排除A;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人口应该流向城镇打工,但是在“1912-1939年到国外从事工商业人数达到396人”与“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不相符,排除B;材料数据只是表明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无法体现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1.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 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 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注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民是年收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22.‎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 李鸿章努力将开平煤矿的产品出口税从原来的每吨一两以上减为一钱,降低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成本,增强了洋务派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减少税务负担与加强管理无关,B项错误;减少开平煤矿的税收压力不等于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也没能保证中国煤矿业的稳健发展,CD两项错误。‎ ‎23.1939年,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这些措施反映了美国 A. 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B. 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C.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 D. 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美国措施是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的,为了使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有其他措施,这些措施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可得出这些措施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没有涉及到国会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涉及的改革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上述的改革是为了走出经济危机,但材料没有涉及到紧缩政府开支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措施,没有涉及到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故D选项错误。‎ ‎24.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召集纽约30个主要银行家和保险公司总经理举行秘密会议,要求银行建立6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要求保险公司在债权人真有困难时不取消抵押品赎回权。据此可知,胡佛 A. 意识到金融领域的破坏最重 B. 强调国家干预以迅速克服危机 C. 采取措施以防止经济危机的扩散 D. 主张调整银行业打击投机活动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要求银行建立6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要求保险公司在债权人真有困难时不取消抵押品赎回权”,表明胡佛对经济采取干预措施,结合所学,1931年10月正是经济危机时期,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经济危机的扩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金融领域的破坏最重”,排除A;材料反映胡佛对经济采取干预措施,但胡佛仍坚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项中“强调国家干预”表述不恰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打击投机活动”,排除D。‎ ‎25.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A. 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B. 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看出,从“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使联邦政府超出了宪法规定的要求,“宣布该法无效”,到“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前后是相矛盾的。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摆脱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不同年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司法解释的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可知,美国司法不受行政干预,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联邦行政权力的扩张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也没有影响到新政实施的效果,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前的危机中,并没有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新政也没有体现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内容,排除。‎ ‎26.‎ ‎“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 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 C. 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 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 ‎【答案】C ‎【解析】‎ 仔细分析材料,“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结合所学判断指的是反对福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造成了损失,“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D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 ‎27.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法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迅速,1975~1990年,就业者增长了330万,其中女性占300万。这主要得益于 A. 福利政策的推动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经济结构的转型 D. 女权运动提高了妇女地位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兴起,引起了就业率的上升,特别是女性,故选C。妇女就业率的上升与福利政策关联不大,因为福利政策针对的是社会各个阶层,不可能仅仅推动妇女就业率的上升,且福利政策的实行事实上带来的是懒人经济,排除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造成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现象,而不是就业率的增加,排除B;女权运动主要在一战后获得了发展,不可能在六十年代后才开始显示影响,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20世纪后半期法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学生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再联系所学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才可做出判断。‎ ‎28.‎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这一举措 A. 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 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 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 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答案】D ‎【解析】‎ 中国原油期货交易所实行“人民币计价”,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率费用,还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D正确;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AC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 ‎29.1975年,工党领导下的英国政府举行全民公投,67.23%的英国民众支持留在“欧共体”;2016年,保守党领导下的英国政府再次举行全民公投,51.89%的英国人支持脱离“欧盟”,自此开启漫长的脱欧之路。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 对待欧洲一体化态度犹豫不决 B. 两党交替执政致使政策不延续 C. 试图建立英欧新型伙伴关系 D. 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答案】D ‎【解析】‎ 从1975年的超过六成赞同“留在‘欧共体’”,到2016年超过一半赞同“脱离‘欧盟’”,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欧洲内部和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1975年英国“留欧”是因为更多英国人认为留在欧共体利大于弊,而2016年选择“脱欧”则是更多人认为“留欧”损害了英国利益,如移民问题、福利政策等等。所以“脱欧”与“留欧”反映的是英国面对国内外形势为保障自身最大权益而作出的不同决定。故答案为D项。A项,两次公投结果相异并不能充分体现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犹豫不决,这仅是两个不同阶段英国人的不同态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两党交替执政,公投是英国全体公民的决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在“留欧”“脱欧”上的纠结,未涉及英国与欧盟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排除。‎ ‎30.下表《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 C.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D. 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 ‎【答案】B ‎【解析】‎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1913-1932年沙俄、苏联工业总产值、钢的产值均很大粮食产量明显增多,联系经济增长的时间处于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表明对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经济复苏。故B正确;苏联社会制度的转型是在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仅从工业总产值、钢、粮食几个方面不能得出苏联经济全面提升的结论,故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孤立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如何?‎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生活。‎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解析】‎ ‎(1‎ ‎)特征: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确立的小农经济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同:由材料一中“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由材料二中“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可以看出河北元氏县仍以本地作物维持生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即仍以自然经济为主。‎ ‎(2)局限:两则材料各有其局限性。材料一中“皆为其所夺”、“机轴之声几欲断矣”,但实际上小农经济解体的过程是渐进而缓慢的,材料二言过其实。可以看出,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有明显夸大之处;材料二只描述了河北元氏县的情况,只反映局部状况,不足以说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迁整体状况。特点: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不同地方自然经济瓦解的速度不同,这显示出经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3)不同:由材料三可知,该电影由美国人拍摄,描述战后破败的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可以看出创作者宣传马歇尔计划,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发表于苏联杂志,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货款,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带有讽刺意味国际格局;电影和漫画站在相互对立的角度看待马歇尔计划。材料特别提到了电影和漫画的来源一一分别来自美国和苏联。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时期,美国施行的马歇尔计划作为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因此,电影与漫画的观点差别即反映了美苏两国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出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 ‎32.货币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招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铁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4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材料二 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和孔祥熙曾密商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 ‎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曾急电孔祥熙要做好金融币制方面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在币制改革令颁布之前,蒋介石作为军事最高领导人,多挺顾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 抗战前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美籍专家杨格,后来在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整理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比较说明材料三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材料四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4)概况材料四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背景:货币制度混乱,私铸钱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影响民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从重立法,私铸钱者死罪;收回地方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背景:美国白银政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银本位制度受冲击后通货紧缩经济萧条;日寇加紧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国内各地货币制度不统一。意义:有利于稳定汇率、恢复经济、安定社会,为未来的抗日战争准备了条件。‎ ‎(3)相同:争夺世界经济霸权。不同:解决经济主导权的方式不同。原因:①经济过二战,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为继;②美国综合实力雄厚③美国利用黄金储备量的绝对优势,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④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4)核心思想: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影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 ‎(1)背景结合材料一“民间私铸…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市场混乱物价飞涨”进行概括;内容根据材料一“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进行概括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二“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其意义根据材料二“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结合所学从经济秩序、社会稳定及适应抗战需要进行分析阐述。‎ ‎(3)一问根据材料三“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可从两者争夺经济霸权分析其相同点,从经济主导权的方式概括其不同点,二问结合所学从战后英国衰落、美国实力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进行回答。‎ ‎(4)一问,根据材料“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可概括出核心思想是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欧洲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力量格局进行分析阐述。‎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计划和市场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演变的主题。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演变发展的历史,就是计划和市场的斗争史和融合史。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危机以来,……二战以来,……伴随70年代严重“滞胀”现象的出现,否定政府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重新兴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又成为了经济学的潮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市场经济理论史就是一部政府和市场关系争论的历史。‎ ‎——秋石《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加以阐述。(要求:建议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1: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恰当地结合起来。政府和市场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两者发挥作用要相互协调。不协调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工业革命后,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英国从1825年开始,几乎每个十年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到1929—1933年,更是爆发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缓解了危机。这体现了计划的作用。二战后,国家干预理论盛行。经济迎来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西方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西方国家实行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让经济得以恢复。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又反思新自由主义,需要增加计划干预。前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对经济管得过死,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正是西方国家和苏联没有恰当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共十四大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充满活力,引领世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中国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较好,经济才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让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示例2: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引发了经济危机。尤其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之所以会爆发经济危机,就是因为市场存在盲目性,导致盲目生产,造成生产过剩所致。为解决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手段,注意克服市场的弊端,有效缓解了危机。我国在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能较好克服市场盲目性,所以经济发展一直很快,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国家在发展经济时,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注意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论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如: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恰当地结合起来。政府和市场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两者发挥作用要相互协调。不协调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工业革命后,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英国从1825年开始,几乎每个十年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到1929-1933年,更是爆发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较好地缓解了危机。二战后,国家干预理论盛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举例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