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一调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一调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一调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是马克思个人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B. 实践证明《共产党宣言》是空想社会主义 C. 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 D.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答案】D ‎【解析】《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选D。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A表述错误,故排除A。《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表述错误,故排除B。在宣言中他们公开宣布: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主义,故C表述错误,排除C。‎ ‎2.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是 A.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B. 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 C. 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 D. 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但是材料“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认为这一时期暴力革命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了,这主要和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完善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A选项排除。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属性的限制,是不可能主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恩格斯放弃暴力革命的原则,D选项排除。‎ ‎3.圣西门、傅立叶等思想家和实践家们曾提出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组织,他们的主张 A. 根本上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B. 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同思想的发展 C. 基于工业革命形势下的贫富分化而提出 D. 实践了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理性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端日益暴露,圣西门等人为克服这些弊端,才产生了种种改造社会的理想与实践,C选项符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思想条件,A选项排除。空想社会主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无关,B选项排除。空想社会主义与启蒙思想无关,D选项排除。‎ ‎4.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其论据不包括 A. 公社委员由直接选举产生 B.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C. 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D. 公社委员会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公社委员会由知识分子组成,不能说明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政权,D项符合题意;工人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罢免公职人员和所有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工资等,都体现了巴黎公社的“创新”和“工人当家作主”,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5.史家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由此可见,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巴黎工人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 B. 经济水平没有达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 巴黎公社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D. 无产阶级的人数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小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法国发展不够充分,材料中“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正说明了这一点,故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故A、C和D错误。‎ ‎6.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主要是因为 A. 它是在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 B. 它是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工人自发的起义 C. 它是工人阶级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动的起义 D. 它是在法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爆发的起义 ‎【答案】D ‎【解析】巴黎公社爆发于法国工业革命刚刚完成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因此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故答案为D项。巴黎公社运动不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在此之前已有大规模工人起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排除A项;巴黎公社运动是否有先进理论指导,这并不是“早产儿”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工人阶级有准备,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比巴黎公社的力量大,所以巴黎公社运动失败,排除C项。‎ ‎7.(美)迈克尔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写到“列宁很快就看到一种‘二元权威’正试图统治俄国。临时政府控制着军队和外交政策。但是在最重要的城市彼得格勒,由工人、士兵、水手和革命者组成的委员会(工兵代表苏维埃)管理着一切。”面对“二元权威”的政治局面,列宁 A. 发动二月革命 B. 发表《四月提纲》‎ C. 举行彼得格勒起义 D. 下令攻占冬宫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二元权威”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为此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当前民主革命任务是像社会主义革命过度,B正确;A是两个政权并存之前; C和D是1917年11月。‎ ‎8.‎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清晨,当俄国人民醒过来,惊讶地在街头读到这样一则布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经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这则布告的内容出自 A. 《四月提纲》‎ B 《告俄国公民书》‎ C. 《和平法令》‎ D. 《土地法令》‎ ‎【答案】B ‎【解析】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经转归苏维埃的是《告俄国公民书》,另外《告俄国公民书》发表的时间是在‎1917年10月25日进行做题,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四月提纲》是‎1917年4月17日发表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法令》是苏维埃俄国政府于‎1917年11月8日发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土地法令》于‎1917年11月9日发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记清楚《四月提纲》、《告俄国公民书》等发表的具体时间,然后以时间为突破口进行逐个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9.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认为:“俄国革命对20世纪随后年月中的重大事件及全球冲突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各项表述中,与帕尔默这一观点一致的是 A. 俄国通过这场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 B. 俄国革命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C. 俄国革命胜利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出现 ‎ D. 俄国革命实现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可知“俄国革命”是指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所以本题选B。A项是二月革命的影响。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10.二月革命是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短短的8天之内瓦解了统治俄国几个世纪的沙皇政权。促成这一“奇迹”的因素主要是 A. 列宁的英明领导 B. “一战”激化了各类矛盾 C. 四月提纲的提出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1917年4月才回到国内,他没有直接领导二月革命,故排除A;“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类社会矛盾,俄国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场革命不可避免,所以二月革命很快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选B;四月提纲的提出是在二月革命后,故排除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是在推翻沙皇统治后,故排除D。‎ ‎11.“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 北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对外政策和指导思想,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答案为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了实行“冷战”的信号,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北约组织的建立是冷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加剧了“冷战”的程度,排除D项。‎ ‎12.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柏林墙”的修筑 B. 越南的“特种”战争 C. 古巴导弹危机 D. “华约”与“北约”的对抗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赫鲁晓夫”“肯尼迪”“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联系所学内容可知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让步,把部署在古巴的导弹运回苏联,故答案为C。“柏林墙”的修筑是防止民主德国人流向联邦德国,与材料“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不符,A错误。越南的“特种”战争是美国和越南打的,B错误。材料是美苏争霸,不是“华约”与“北约”的对抗,D错误。‎ ‎13.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 美苏两极对峙 B. 两极格局瓦解 C. 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图片涉及的重大事件都是美苏两极对峙的结果,故选A正确;柏林墙和三八线说明当时两极格局尚未瓦解,选项B排除;C、D与图片事件主题不符,排除。‎ ‎14.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卢萨卡宣言》指出:“(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并成为经常的危险.”这段材料表明不结盟国家反对 A. 殖民主义 B. 霸权主义 C. 恐怖主义 D. 极端主义 ‎【答案】B ‎【解析】“(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的信息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极力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正确;殖民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都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A、C和D。‎ ‎15.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 A. 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 B. 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 C. 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 D.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 ‎【答案】C ‎【解析】欧共体发展到欧盟是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欧洲联盟是经济政治实体。欧洲联盟的正式成立是在1993年,故选C项。A、B是欧盟成立之前;D项是欧盟成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16.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外交政策所呈现出的趋势是 A. 控制→竞争→扶植 B. 控制→扶植→竞争、合作 C. 竞争→控制→扶植 D. 扶植→竞争→控制、合作 ‎【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单独占领,在中国问题上扶蒋反共失败后开始扶植日本,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美日关系逐渐走向既竞争又合作。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美国对日本外交政策所呈现出的趋势顺序都不对,因此排除ACD三项。‎ ‎17.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双方相互仇恨的种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两国却走向了合作。这说明 A. 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B. 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 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都会达成谅解 D. 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法德两国在近代历史上彼此战争不断,但双方都不是赢家,所以战后两国走向了合作,以追求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后法德两国在国家利益的指引下由对抗转向合作,并未体现两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1987年,日本竹下内阁成立后,宣称“我们必须发挥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日本不要辜负世界的期望”,这反映出日本的主要意图是 A. 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 B. 谋求实现政治大国目标 C. 积极参与国际政治事务 D. 要在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我们必须发挥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日本经济地位仍然低于美国,并未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C、D选项都是日本谋求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具体表现,因此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具体表现是 A. 实行一边倒 B. 推行不结盟 C. 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答案】B ‎【解析】“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反映了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B正确;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不符合“20世纪80年代”,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排除D。‎ ‎20.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A.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 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 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 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欧共体亲疏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演变,未提及发展中国家,B选项排除;材料中英国退出欧盟而非欧洲分化,D选项排除。‎ ‎2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古代农业注意因地制宜 C.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C ‎【解析】中国古典文献中强调气候、施肥、节气和季节等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说法,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强调经验、技术,重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即讲究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节气安排生产、注意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等,都只是对材料部分内容的说明,没有深入分析其核心特质,ABD三项错误。‎ ‎22.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A.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5人”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规模;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错误。材料中有耕无织,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故B错误。支出高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概括全部材料,故C错误。‎ ‎2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减弱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农民是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又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的基本模式,故这一趋势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B项符合题意。这一趋势是加强了地主所有制经济,而不是冲击,排除A;由材料可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有所松动,提高了农民的人身自由,排除C;农民从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中取得的收益可以投入到农业经营活动中,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提高,排除D。‎ ‎2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纺织业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牛耕,“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限制,“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了唐代越窑青瓷的精美, 按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③①,D项正确;其它三种组合都不是正确排序,ABC三项错误。‎ ‎2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 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私营手工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生产,生产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工艺技术水平最高;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因此选C。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不会来自家庭手工业,排除A。民营手工业即私营手工业,产品主要面向社会民众,一般不是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排除BD。‎ ‎26.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当时 A. 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 B. 国家实行商品专卖政策 C.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舟节”、“车节” 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由“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可知是长途贩运,故可知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专卖的信息,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B。材料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没有涉及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排除D。‎ ‎27.“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商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D ‎【解析】材料“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出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可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开始,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故D项正确;唐代之前,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严格分开,故ABC项排除。‎ ‎28.《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成因为 A.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明清时期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 C. 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 D. 政府重农抑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 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说明当时中国以农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落后,形成该局面主要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使然,故本题选择D。‎ ‎29.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 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 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D. 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而题干中主要阐述了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BC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选A。‎ ‎30.“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表明外商在中国的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也代表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基本态度,故选B。政府是限制外公商人来华,禁止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材料并没有提及清政府这么做的目的,排除C;外商在中国的活动被严格限制,这不符合外商的利益,排除D。‎ ‎31.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中国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B. 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 C.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政策损害了经济发展 D. 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和压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36-1945年”可以知道,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题干“中国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可以知道,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的衰退现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因为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使得中国经济衰退,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在1929-1933年,而且中国受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和压榨不是主要原因,故CD两项错误。‎ ‎32.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大门的武器是 A. 坚船利炮 B. 洋纱洋布 C. 自由平等观念 D. 欧洲风俗习惯 ‎【答案】B ‎【解析】特别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武器”,可以理解为途径和工具。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欧洲风俗习惯应该是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武器”,排除CD。“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主要侧重的应该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A。从题中“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商品逐渐输入中国,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国的棉纺织业,家庭手工业破产,妇女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故答案选B。‎ ‎3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A.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 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瓦解了自然经济,对中国经济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A正确;B、C项是对阶级(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与材料无关,B、C错误;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是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评价,与材料不符,D错误。‎ ‎34.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7年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中国)到8月底,通货比5月底膨胀了64%……1947年的头5个月一直维持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从年初始,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这一现象对民族工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B. 改变了民族工业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布局 C. 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 D. 民族工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通货膨胀了64%……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布局的改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在材料亦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近代一直没有实现,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5.下表是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情况统计表。解读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 军阀混战影响民族工业 C. 火柴厂投资增长迅速致使火柴进口减少 D. 一战后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挤民族工业 ‎【答案】C ‎【解析】有表格数据看出,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不断增多,使火柴进口减少,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减轻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军阀混战不属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除D。‎ ‎36.2014年1月浙江宁波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民光影城被省商务厅授予“浙江老字号”铜牌。1931年宁波商人李济民投建该影城,20世纪50年代收归国有,虽因各种原因多次更名,但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它已成为宁波的文化坐标。这座影城 A. 20世纪40年代是发展鼎盛时期 B. 诞生于30年代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时期 C. 是宁波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 D. 大跃进时期因放映最过低而被收归国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依据材料“1931年宁波商人李济民投建该影城”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促进了此时期民族工商业的较快发展,这座影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20世纪40年代,中国先后经历了日本的侵略和国共内战,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低潮;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该影城是宁波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D选项错误,在20世纪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这座影城被收归国有,并非是在“大跃进”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7.据统计,在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内地,纱厂很少。这集中反映了当时 A. 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B. 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C. 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十分强大 ‎ D. 自然经济并未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故B项排除。当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可能强大,故C项错误。当时自然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故D项错误。‎ ‎38."……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阙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通过这段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应首先取决于 A. 民族独立 B. 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C. 坚持实业救国 D. 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民族的独立,“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正说明这一观点,A正确;民族工业发展前提并不是发展农村经济,B错误;实业救国是方式,C错误;D中结束专制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 ‎39.下面关于洋务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发生于两次工业革命之间,有利于采用新技术 B. 既推动了、又延误了中国近代化 C. 被列强旨在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战争中断 D. 是清政府的自救和改革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时期列强的侵华特征以资本输出为主,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40.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同时注意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B项被排除;C、D两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 二、非选择题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人口已达5000万一6000万,明末崇祯三年达1. 9亿。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红薯、南瓜、玉米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到国内。城市快速发展,南京人口已达一百万以上,中国远详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休就是中国。‎ 一一摘由自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 材科二 ‎ 明清的统治者及封建制度却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系列不符合近代文明进程的政策如朝贡外交都不利于中国的社会、国人的思雄以及科技的发展,进而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使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没落。下图为英国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花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侍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著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啤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丰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夏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挥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应对西方入侵的史实及影响。‎ ‎【答案】(1)(14分)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认识:英国为拓展中国市场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流和碰撞;英国看清了清朝的脆弱与愚昧,为后来侵华奠定了基础;中国失去了一次走向现代化的机遇。 ‎ ‎(2)史实: ‎ 经济: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如洋务运动)。‎ 政治:出现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改革,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如戊戌变法)。 ‎ 思想文化:学习西方从以自然科学为主到以社会科学为主,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 影响:在西方的冲击下,部分知识分子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效仿西方文明,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红薯、南瓜、玉米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到国内”并结合中国的社会状况、西方新航路开辟等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结合英国派使来华的目的、两国社会发展程度和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对材料二的认识。 ‎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鸦片战争后中国应对西方入侵的史实。根据史实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即在西方的冲击下,部分知识分子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效仿西方文明,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