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必修)试题(解析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必修)试题(解析版)(1)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必修)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 B. 兄终弟及 C. 大宗与小宗对立 D. 神权与王权结合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文字内容说明了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是立嫡不立庶,即只有嫡子(正妻所生子女)才有继承权利,而庶子(正妻之外的其他妃子所生子女)则无继承权,即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B项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补充形式,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两项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 ‎2.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可知在胡三省看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官员,审理大案,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相关执掌奏章的信息,A项错误;统领百官的是丞相,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在御史大夫有草拟诏书的职责,D项错误。‎ ‎3.学者研究发现,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A项主要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军功授爵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西汉推行的以人的品德为主要根据的制度,曹魏时已被九品中正制取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魏晋时期在选官制度中推行以门第和出身为主要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D项是隋朝以后推行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故选C。‎ ‎4.“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 B. 汉朝郡国并行制 ‎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宰相的人数增加”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宰相不仅仅有一位。A选项三公九卿制中只有一位丞相;B选项郡国并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问题,与中央内部权力无关;C选项符合题意,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D选项行省制也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 ‎5.“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A. 宋朝 B. 隋唐 C. 秦朝 D. 明清 ‎【答案】A ‎【解析】材料引文的意思为:中书(门下)掌民(行政权),枢密院掌兵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权,各部门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管辖。而宋朝正是通过这些机构设置来分散相权,故A正确。;隋唐时期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间互相牵制以分权,故B错误。秦朝的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此时并没有设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故C错误;明朝通过设置内阁、清朝通过军机处,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并没有材料中所出现的以中书、枢密院和三司进行分权的措施,故D错误。‎ ‎6.“(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材料所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内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C正确;ABD不符合“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排除。‎ ‎7.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时,中央设三公,还没有中书和六部,故A项错误;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中的“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不符,故B项错误;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材料中“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说明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C项正确;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8.“长江的险要重地和满洲防军驻地镇江也被攻占。运河因此被封锁,帝国被切成两半,曾经做过明朝的都城和统治象征的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镇江也被攻占……南京也暴露于英军的面前”可知,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攻打南京,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场不是在南方,故CD错误。‎ ‎9.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某条约订立时,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揽子解决争端的“万年和约”,道光帝视之为“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由“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说明当时清政府第一次修订条约,不懂有修约之说,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个条约都不是第一个条约。‎ ‎10.《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 英军割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C.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D. 太平军进行北伐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是太平天国北伐,故D正确;英军割占香港岛是1842年《南京条约》,故A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错误;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故C错误。‎ ‎11.中国近代某文件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这一现象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临时约法》颁布后 ‎【答案】C ‎【解析】允许北京到炮台驻兵出自《辛丑条约》,C正确;其他条约不符合题意。‎ ‎12.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是指 A. 太平天国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指的是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的太平天国运动,故A正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不符合“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故BCD错误。‎ ‎13.汪康年在《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中道:“中国之言治者曰:以君治民而已。”这一现象结束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正确;A项是维护封建统治;B项没有废除君主专制;D项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废除。‎ ‎14.1914年,袁世凯宣布废除国务院,在总统府设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帅部,取消国务总理,改设国务卿并向总统负责。袁世凯这一调整事实上违背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哪一原则 A. 责任内阁 B. 三权分立 C. 自由平等 D. 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签署才能生效,即实行责任内阁制。袁世凯宣布废除国务院,取消国务总理,改设国务卿并向总统负责,因此,这一调整事实上违背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原则,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三权分立、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原则,故BCD错误。‎ ‎15.福建学界曾致电北京政府:“青岛问题关系重大,凡我国民决不承认日本主张,均应誓死力争,以为外交后盾,曹陆章卖国证据确凿,请协电政府予重诛。”这一电文反映的事件 A.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五四运动中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正确;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B项错误;C项是国民大革命的意义,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项错误。故选A。‎ ‎16.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的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答案】A ‎【解析】依据“上海的法租界”“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A正确;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是国民党一大,故B错误;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故C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是八七会议,故D错误。‎ ‎17.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对应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 C. 土地革命战争:打土豪、分田地 D. 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一致对外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中“革命军人民的军队”、“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其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农民和军队参加,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而不是国民革命军,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全民族抗战,材料和图片无法体现抗战信息,故D项错误。‎ ‎18.美国学者德里克认为,1927年统一战线内部因党际与党内的分野而爆发了革命策略冲突。这一冲突先表现为 A. 北伐战争 B. 四·一二政变 C. 七·一五政变 D. 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国民大革命后期,国民党背叛革命,开始屠杀共产党。首先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故B项正确;A项统一战线的表现;C项不是首先;D项是中共发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首次起义。‎ ‎19.中国国民党曾报告某一事件为“暴动”。它是一次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的暴动,是中共走上布尔什维克武装夺取政权的案例。这件事是指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土地革命 D. 红军长征 ‎【答案】A ‎【解析】根据“它是一次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的暴动,是中共走上布尔什维克武装夺取政权的案例”,结合所学,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故A项正确; 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都不是“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暴动”,排除B、C和D项。‎ ‎20.革命歌曲《前方打火线》歌词是:“战士们,高举鲜红的旗帜,奋勇向前进,会合那全国红军,要实行总的反攻,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该歌曲应传唱于 A. 南昌起义期间 B. 井冈山斗争初期 C. 长征行军途中 D. 挺进大别山时期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会合那全国红军,要实行总的反攻,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体现了红军长征的意图,激励红军战士奋勇前进,故C正确;南昌起义期间党打的旗号是国民革命军,不是红军,故A错误;井冈山斗争初期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不符合“会合那全国红军,要实行总的反攻,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故B错误;挺进大别山时期的军队是人民解放军,故D错误。‎ ‎21.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一一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B. 长征的胜利结束 C.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体现的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由此可知,“分水岭”是指遵义会议的召开,故D正确;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时期,毛泽东还未掌握中央的领导权,故AC错误;长征胜利结束时,毛泽东已经掌握中央的领导权,故B错误。‎ ‎22.“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40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10万人的死伤,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该会战是 A. 淞沪会战 B. 武汉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徐州会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造成日军近10万人的死伤,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结合所学,1938年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故选B;ACD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重要会战,均排除。‎ ‎23.原国民政府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到: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是 A 太原会战 B. 淞沪会战 C. 百团大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二十九年指的是1940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 指的是中共在敌后掀起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遏制了妥协投降的暗流,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即“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由此可知,“这一仗”是百团大战,故C正确;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战役,故ABD错误。‎ ‎24.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原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陆续接到指令“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谈结合、以打促合”,如需必打,则以步枪、刺刀和手榴弹,展开近战和肉搏、不得炮击……此战是在夺取 A. 锦州 B. 北平 C. 徐州 D. 南京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可知战争时间在1948年12月,参加者为东北野战军;战争特点是隔而不围、以打促和、不能炮击。据此可以判断出战役应该是平津战役,所以B项正确;解放锦州的时间在1948年10月,与题意不符。故A 项错误。解放徐州属于淮海战役的一部分,参加淮海战役的主要为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并无东北野战军,故C项错误;夺取南京的战役是渡江战役,时间在1949年4月20日,与题中时间不符,所以D项错误。‎ ‎25.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 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D. 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答案】C ‎【解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与材料“1949年4月”不符,故A错误;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与材料“1949年4月”不符,故B错误。根据材料“1949年4月”、“金陵”,可知该事件是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故C正确;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故D错误。‎ ‎26.《中国大趋势》载:“(新)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独特”的民主指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故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材料“政党”无关,故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的机构,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基层村民选举制度,故D错误。‎ ‎27.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讲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召开于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58年 D. 1966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可以判断出该会议是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B选项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28.按照大陆公安部出入管理局的统计,1987年11月至1988年4月,办理台胞证登陆者中,旅游经商人数占31.4%,而4月之后的半年里,比例已上升至60%以上。材料中相关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B. 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C. 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D. 九二共识的积极推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两岸关系的进展。由材料内容“旅游经商人数占31.4%,……比例已上升至60%以上”可知赴台人数上升,两岸交流密切,说明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未能实现直接三通,和平统一方针在1979年大陆《告台湾同胞书》中就已经提出,九二共识形成与1992年,故选C。‎ ‎29.下图是某国际组织元首理事会召开的场景。该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C.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彰显大国担当 D. 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宗旨和图片可知该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周边几个国家间的区域合作组织 ,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联合国,故A错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故B错误;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C错误。‎ ‎30. “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英国不再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革的手段。”这一切,始于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 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分析,“英国不在发生革命”“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是在“光荣革命”之后,故选A;B C D都晚于“光荣革命”,与“始于”不符。‎ ‎3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步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这段材料 A.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 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答案】C ‎【解析】由“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推动的结果,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特定为无产阶级;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32.马克思在其一部书稿中这样写到某事件:“首都的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叛卖,己经懂得,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该事件是指 A. 法国大革命 B. 巴黎公社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向德军投降,1871年法国首都巴黎的无产阶级发动了巴黎公社起义,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民主选举出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处理公社事务,故B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共同发起的,革命后无产者没有掌握政权,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此时马克思已经逝世,故CD项均错误。‎ ‎33.1917年3月3日,列宁在一封信中写到:“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却掌握了政权(临时政府)!”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攻占冬宫 B. 发表《四月提纲》‎ C. 七月流血事件 D. 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917年3月3日”“ 临时政府”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二月革命,故D项正确;攻占冬宫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故A项错误;《四月提纲》是在二月革命后的1917年4月,故B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是在二月革命后的1917年7月,故C项错误。‎ ‎34.1947年,美国总统宣布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原则,他说“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要求国会拔出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这位美国总统是 A. 罗斯福 B. 马歇尔 C. 杜鲁门 D. 尼克松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要求国会拔出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指的是杜鲁门主义。因此,这位美国总统是杜鲁门,故C正确;此时,罗斯福已经逝世,故A错误;马歇尔不是总统,故B错误;尼克松就任总统是在1968年,故D错误。‎ ‎35.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是 A. 马歇尔计划 B. 杜鲁门主义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欧洲共同体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C;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不是军事性,故可排除A;杜鲁门主义主要针对的是苏联,故可排除B;欧洲共同体是欧洲在经济领域里进行合作而建立的,不是“侧重政治军事领域”,故可排除D。‎ ‎36.2016年6月,英国“脱欧”沉重打击了面临欧元、难民、恐怖袭击等诸多危机的欧盟,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危机。欧洲一体化开始于 A.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 C.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于1951年,开启了欧洲一体化,故选C;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于1957 年,排除AB;D建立于1967年,排除。‎ ‎37.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党的领导人彼得•谢列斯特在1962年1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处在战争的边缘。总而言之,我们制造了这种无法收拾的军事紧张局势,然后又想从中脱身。”日记中谈及的是 A. 华约组织建立 B. 古巴导弹危机 C. 越南战争爆发 D. 朝鲜战争爆发 ‎【答案】B ‎【解析】华约组织建立于1955年5月,而题干是主人公于1962年的日记,记录的应该是当时发生的事情,故A错误。题干表示事件发生在1962年,“处在战争的边缘”“军事紧张局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但美苏双方主观上都不愿意发生战争,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故B正确。 越南战争发生时间为1955年-1975年,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故C错误 。朝鲜战争起止时间是1950年到1953年,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故D错误。‎ ‎38.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 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与合作 B.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 C. 战后世界各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体现是美日欧三足鼎立;“乔的笑”指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上升;俄罗斯国旗指的是苏联解体。由此可知,三幅图体现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故D正确;中国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故A错误;美日欧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各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9.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顾维钩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什么“正义要求”?对此,列强的态度如何?这引发了中国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所体现的外交思想。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积极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影响近现代中国两次外交活动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结局:列强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任答1点,影响:五四运动爆发。‎ ‎(2)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成果:有利于印度支那地区和平。‎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追求: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独立 因素:国家独立、综合国办、国际地位。‎ ‎【解析】‎ ‎(1)第一小问的要求,根据材料一“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可以知道,要求是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第二小问的结局,结合所学可以可知,结局是列强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第三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第一小问的思想,根据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可以得出思想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日内瓦会议的影响概括即可。‎ ‎(3)本题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独立等方面回答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有何共同追求。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格局等方面回答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不同结局主要因素有哪些。‎ ‎40.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大事,其历程和特点值得各国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独立自主的胜利推翻了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美国人民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确立美国的民主制度。结果在相当长时间内未能建立起有一定权力的并对各州有约束力的中央政府。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的原则。‎ ‎——摘编自张友伦《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 材料二 1933年5月,罗斯福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农业调整法》!936年1月,最高法院裁决该法案违宪。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1937年2月,罗斯福提出进行司法改革,他建议最高法院法官由原来的9名增加到15名,使最高法院由保守派控制转变为“新政派”控制。他的建议遭到法院和国会一些议员的强烈反对而未获得通过。‎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 ‎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87年美国确立的民主制度原则和国家结构形式分别是什么?并简析其确立的背景。‎ ‎(2)材料二中最高法院判决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和反对总统提名法官体现了美国司法具有什么特点?罗斯福提出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直接意图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中央权力的分权与制衡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则:分权与制衡;‎ 国家结构:联邦制。‎ 背景:美国独立;但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特点:具有独立性。‎ 直接意图:扩大总统行政权。‎ ‎(3)影响:积极;维护资产阶级利豁;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防止独裁;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消极: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的原则”,可知美国确立的民主制度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可以看出美国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实行了国家独立,但是刚刚独立的美国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的关税,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无力应对来自外来的军事威胁等。‎ ‎(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最高法院判决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和反对总统提名法官,根据所学可知,体现了美国司法权和行政权、立法权分立,即体现了美国司法具有独立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使最高法院由保守派控制转变为‘新政派’控制”,可知罗斯福的直接意图是想扩大总统的行政权。‎ ‎(3)根据材料三“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而归纳出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少”可以看出其消极影响是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