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从战国以前的墓葬中所发现的铁器实物分布图,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从中得到的正确判断是 A. 当时新疆的农耕文明非常发达 B. 当时我国的总能铁技术存在三大中心 C. 当时西北与中原地区商贸往来频繁 D. 是研究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铁器实物分布图反映了不同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从分布图来看,当时主要的铁器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今天新疆地区,而且黄河流域明显数量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由此可知,这一分布图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D正确;相比于黄河流域而言,新疆地区铁器实物分布数量较少,因此不能认为其农业“非常发达”,排除A;这些铁器是自然陨铁,而非人工铸造,而且是墓葬出土文物,因此无法判断这些地点是铸铁中心,只能说明这些区域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排除B;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之前,两地联系并不频繁,排除C。‎ ‎2.《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即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这种耕种方法反映出 A. 古代人民土地耕作的智慧 B. 古代人民缺乏应对旱涝的经验 C. 古代中央政府积极指导农业生产 D. 当时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普遍应用 ‎【答案】A ‎【解析】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的耕种方法是古代人民在长期耕作中总结的经验方法,能有效的保墒增产,体现了中国人民土地耕作的智慧,A正确;这一耕作方法正是对旱涝的有效应对,排除B;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的耕作方法并未体现出政府的主导性,排除C;《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著作,当时铁犁牛耕尚未普及,排除D。‎ ‎3.战国末期秦昭王命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而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A. 芍陂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大运河 ‎【答案】B ‎【解析】根据“秦国”“岷江”“川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四川地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B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A;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排除C;大运河是隋朝修建,排除D。‎ ‎4.西汉《汜胜之书》提出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土壤耕作总原则,包括了适宜的农时季节标准;相应的耕作措施标准;施肥标准确保及时收割等。这说明西汉 A. 精耕细作技术在全国普遍推厂 B. 政府制定了规范的耕作标准原则 C. 农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 D. 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答案】C ‎【解析】《汜胜之书》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耕作措施、施肥标准确保及时收割等,表明西汉农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是否推广精耕细作技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信息,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小农经济,排除D。‎ ‎5.中国古代文字中“租”“税”从“禾”,“庸”字同“佣”,指承担劳动的人,“调”则指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捐”则可以自由献纳。这些不能用来佐证 A. 中国劳动人民承担沉重的赋役 B. 赋税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 C. 农业税为国家最重要税收来源 D. 古代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租”“税”“庸”“调”“捐”等都是都是国家征收赋税的体现,但没有体现抑制商业的信息,故D项符合题意;“租”“税”“庸”“调”“捐”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赋税征收,因此农业税是国家最重要税收来源,也体现了农民所承担的赋税繁重,而国家也正是通过这些手段加强管理。故ABC项不符合题意。‎ ‎6.古代太湖流域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很早就有“桑麻蔽野”、“农桑兴大利”,“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丝之丰歉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之类描述。这说明 A. 古代商品经济南北发展均衡 B. 个体经营与小农经济相互排斥 C. 江南地区自然资源遭过度开发 D. 江南地区有较好的商品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太湖流域蚕桑生产相对发达,甚至超过农业,出现了“丝之丰歉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现象,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丝织业发展,具备较好的商品经济基础,D正确;题干未对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对比,排除A;B中的相互排斥与题干中“农桑兴大利”不符,排除;题干未体现当时江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程度,排除C。‎ ‎7.《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虛,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湊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材料反映了 A. 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 B. 对民生艰难充满担忧 C. 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 D. 中国古代经济主流政策 ‎【答案】D ‎【解析】《盐铁论》的记载认为如果没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使是交通发达的地区,商业也难以发展,这一论断强调了耕织的重要性,符合古代经济主流政策,D正确;从这一论断的态度来看,更强调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不鼓励商业,排除A;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题干论断认为农业是基础,商业和农业在地位上并不等同,因此不是农商并重,排除C。‎ ‎8.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的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江南烟户业田多,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说明当时 A. 工商业者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 B. 市民阶层人口的增加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D. 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 ‎【答案】B ‎【解析】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增加,根据“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可知,城市、市镇人口占比较大,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市民阶层数量在增加,B正确;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人口是社会主要阶层,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雇佣关系之类现象,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结论,排除C;题干未对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对比,排除D。‎ ‎9.如表是关于1844—1847年五个通商口岸贸易的货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当时 A. 上海的贸易区位优势得到凸显 B. 广州传统外贸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C. 西方资本主义并未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象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从五个通商口岸的货值统计表来看,广州的货值在下降,而上海的货值在上升,说明随着五口通商的开启,广州的贸易区位优势在下降,而上海的贸易优势在上升,A正确;广州的货值依然是五口中最高的,说明其依然是外贸中心,B排除;货值总额在上升,说明中国市场一定程度上被打开,排除C;题干中的货值未注明是进口还是出口,因此无法得出贸易逆差和顺差情况,排除D。‎ ‎10.1877年6月,李鸿章在天津机器东局到直隶总督衙署之间搭设了一条电报线路。这条电报线路长约16里,是有记录可査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可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为怪事一桩,《申报》更是批评为“奇技淫巧”。由于通信速度极快,效果神奇,成为全国各地争先效仿的榜样。从中可以得出 A. 中国电报事业走在世界前列 B. 洋务企业在中国具有垄断性 C.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 D. 官督商办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他在天津机器东局到直隶总督衙署之间搭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推动了中国通讯业的近代化,故选C;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架设前,西方国家早已出现电报,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洋务企业在中国具有的垄断,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官督商办”的信息,排除D。‎ ‎11.据统计,1937—1938年,民族工业有121家从上海迁移到武汉:1938.7—1938.10月,有304家从武汉迁移到宜昌;1938.12—1940.7月,有48家从宜昌迁移到四川重庆等地。由此可以得出 A. 使敌后战场直接得到了经济支持 ‎ B. 美国支援了抗战时期中国的西部建设 C. 中国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由此发生改变 ‎ D. 抗战全面爆发影响了国内经济发展格局 ‎【答案】D ‎【解析】民族工业的迁移路线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宜昌, 从宜昌到重庆,从迁移时间来看,与抗战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基本吻合,说明抗战的全面爆发影响力国内经济发展格局,D正确;题干涉及的地区是正面战场覆盖范围,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民族企业,是原先存在的,而非新建企业,排除B;C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2.通过如表,对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正确的解读是 A.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绝对优势 B. 优先发展重工业指导方针的确立 C. 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D. 重工业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答案】B ‎【解析】1953年至1957年,我国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农轻重比重中,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7年正值一五计划,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B正确;至1957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低于工业占比,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的经济体制情况,排除C;一五计划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意味着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难以满足建设需要,排除D。‎ ‎13.1958年11月,毛泽东指出:“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反映了 A. 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 “大跃进”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暴露 C. 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不能同时存在 D. 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改造不彻底现象 ‎【答案】A ‎【解析】1958年正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毛泽东针对部分人对商品生产的错误认识,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根据“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可知,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商品经济,排除C;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商品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不彻底,排除D。‎ ‎14.从1966年到1980年,铁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展,相继建成贵昆线(贵阳到昆明)成昆线(成都到昆明)襄渝线(湖北襄樊到重庆)太焦线(太原到河南焦作)等铁路干线。这些成就能够显示出 A. 改革开放政策为铁路建设事业注入了活力 B. “文化大革命”的成就值得肯定 C. 中国的铁路网络建设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 D. 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建设上体现了制度优势 ‎【答案】D ‎【解析】1966年到1980年,铁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排艰可难,体现了制度优势,D正确;改革开放时间1978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A;“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灾难,铁路建设不是这一运动本身的成就,排除B;题干只列举了部分铁路线路,无法判断当时全国铁路网络是否建成,排除C。‎ ‎15.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军工企业凭借其雄厚的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采取利用军品资源生产民品、将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引进技术发展新产业等方式大举进军民品领域。这种举措 A. 体现对外开放政策已经深入到内地 B.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已实现 C. 利于带动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 D. 说明军工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企业获得自主权,重庆军工业走上军民结合的创新发展阶段,科技能力在民用产品研发上作出突出贡献,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材料反映的诗是将重庆军工企业将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无法体现军工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改变,排除D。‎ ‎16.16、17世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到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种变化揭示了 A. 新航路开辟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B. 价格革命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C. 近代文明在欧亚各地得到传播 D. 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形成 ‎【答案】A ‎【解析】不同大洲之间的物种、物品相互交流,这些物品、物种直接关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之所以出现,源于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成为一个整体,A正确;价格革命发生在欧洲,指的是物价上涨,与题干中所述现象和地区不符,排除B;题干中所列的物品如玉米、马铃薯等不属于近代文明,排除C;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出了国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有机整体,题干现象显然未达到这一程度,排除D。‎ ‎17.下表为英国人口分布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1750年到1871 年英国人口分布 单位:万人 A. 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城市中 B.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C. 奴隶贸易造成英国人口激增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1750年至1871年,英国总人口在增加,但是城市人口增速更快,增加数量更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765年开始工业革命之后,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加之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城市化进程加速,B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部分工业城市的兴起,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最初的发生地不一定都在城市,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也是工业革命的发生地,排除A;奴隶贸易中的奴隶主要是贩卖至美洲,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英国人口的变化,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无关,排除D。‎ ‎18.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隆普顿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由此可以得出 A. 工业革命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 B. 大机器生产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 工业革命属于英国本土的发明创造 D. 工业革命的发生领域局限于纺织行业 ‎【答案】A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者多是工匠,而不是科学家,说明工业革命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故选A;工业革命促进大机器生产出现,B因果颠倒,排除;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也是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C;工业革命的发生领域不仅局限于纺织行业,在交通领域有火车机车、汽船等,排除D。‎ ‎19.马克思指出:“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该材料 A. 讨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 B. 批判了大工厂制度下的生产弊端 C. 蕴含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D. 说明了手工工场和大工厂不能并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利用工具,现代工厂制度下,机器成为主体,工人成为附属品,蕴含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故选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剩余价值问题,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批判”,排除B;材料反映手工工场到大工厂的发展,并非说明“手工工场和大工厂不能并存”,排除D。‎ ‎20.1914年,亨利福特及其伙伴将新的生产技术运用到汽车上。这种技术不仅有助于在装配过程中通过生产设备使零部件连续流动,而且便于对制造技能进行分工,把复杂技术简化、程序化。组装1辆汽车由原定置式的750分钟缩短为93分钟,工厂单班生产能力达1212辆。该技术 ‎①指的是流水线生产技术 ②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 ‎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④助于提高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装配过程中通过生产设备使零部件连续流动”可知,这种生产技术采取了流水线生产方式。根据材料“组装1辆汽车由原定置式的750分钟缩短为93分钟,工厂单班生产能力达1212辆”可知,这种流水线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流水线在美国逐渐推广,有助于提高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概括不全,排除。‎ ‎21.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这一观点 A. 主张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B. 全盘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C. 脱离当时的国情研究历史问题 D. 认为新经济政策被取代具有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根据“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说明新经济政策没有完成“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取代的必然结果,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不能够为尽快建立苏俄工业化社会的基础,并非脱离当时的国情,排除C。‎ ‎22.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1933年1月,美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合作 A.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以延续 B. 出于解决经济危机对两国冲击的需要 C. 出于应对复杂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需要 D. 反映了美苏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消除分歧 ‎【答案】C ‎【解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经济危机,部分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美苏两国走向合作,C正确;二战后两国开始冷战,走向对抗,排除A;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冲击,排除B;两国意识形态分歧并未消除,排除D。‎ ‎23.下面不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特点的 A.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 B. 欧洲国家之间加强合作 C.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D. 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 ‎【答案】C ‎【解析】北美自贸区成立于20世纪九十年代,C符合题意;亚洲四小龙指的是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其经济的崛起是从1960年代末开始的,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国家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走向联合,在1967年建立欧共体,合作进一步加强,B不符合题意,排除;1964年成立七十七国集团,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保罗沃尔克指出,无论理论怎样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初,重新调整(在我看来是大规模地重新调整)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间汇率关系的需要日益明显,而那个时候,美元与日元之间的汇率关系首当其冲。这种论断得出的依据是 A. 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劣势地位 B. 越南战争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组织领导力上升 D. 美国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D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欧共体、日本等经济的冲击,美国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间的固定汇率难以维持,故选D;AB和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间汇率关系的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信息,排除C。‎ 二、非选择题 ‎2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カ、富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人们利用水力进行春难、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在许多磨茶作坊、磨面作坊、纺织作坊、冶炼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甚至有人提出在汴河上设置一百盘水磨、用于手工业生产的计划。‎ 材料三 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从这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神仙题材都有,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创作的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指什么,分析形成哑铃状”分布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手工业领域有何突出特点,并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民窑青花瓷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1)三种基本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原因: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支持,规模大,技术高超;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占比较大;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2)特点:自动化程度较高;自觉利用自然力,尤其是水力使用范围广泛;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水力机械。影响:提高了手工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助推宋代科技发明。‎ ‎(3)发展:题材内容广泛;确立了世界陶瓷之都的地位;吸收西洋文化,在艺术形象上中西结合。‎ ‎【解析】(1)三种基本形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支持,其生产规模大,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技术高超,而且生产不计成本,所以其在明中叶以前居于主导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自然经济,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补充,其在整个手工业体系中占比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加上家庭手工业在自给自足的特征,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カ、富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可知,自动化程度较高;根据材料“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可知,宋代充分利用自然力,尤其是水力使用范围广泛;根据材料“宋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可知,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水力机械。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用自然力有助于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用自然力,节省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政府重视机械与自动化,助推宋代科技发明。‎ ‎(3)发展:根据材料“从这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可知,题材内容广泛,成就卓著;根据材料“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可知,确立了世界陶瓷之都的地位;根据材料“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可知,吸收西洋文化,在艺术形象上中西结合。‎ ‎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是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如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产微力薄,家无担石,或户倾业废,孤寡老弱,鹄面鸠形,朝不谋夕者”定为极贫,将“田虽被灾,盖藏未尽,或有微业可营,尚非急不及待者”定为次贫。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形式。除此以外,还鼓励民间互助。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乾隆以后,清朝国力大不如前,但是对于农贷的免除依然进行着。嘉庆末年国家已经进入多事之秋,时局动荡,举步维艰。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对苗疆农民的借贷予以加恩免除。‎ 材料二 美国林登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是美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反贫困范例。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主要包括食品券计划、营养计划、住房援助计划等。国会于1964年8月通过了“食品券法案"”,拨款3.75亿美元作为1965至1967年三年实行这一计划的经费,那些符合条件享有食品券的人每月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券。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也开始向妇女和婴儿提供科学的饮食套餐,营养咨询、健康服务等计划,以此来提高人们的满意度。60年代随着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发展的完成,美国中产阶级以上阶层都居住在郊区,城市中心区成了穷人聚居之地。城市中心区的环境人口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和政治机制崩溃。约翰逊政府启动了“模范城市”计划,将住房援助和城市重建有机地结合起来。除此之外,约翰逊政府还推行了教育救助、医疗援助;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对落后地区再开发等行之有效的政策。‎ ‎——摘编自王文艺《中美贫困救助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ロ,占当时农村总人ロ的30.7%。仅在1978至198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村贫困发生率则下降了50%。2003年,中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1亿人,全国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14元人民币,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中,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2.1%。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贫困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林登约翰逊时期的贫困救助措施。‎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开放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 ‎【答案】(1)进行综合考量,分类定级;以政府救助为主,注意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法律、经济等多种救助方式并存;临时性和系统性救助措施相结合。‎ ‎(2)完善了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了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的压力,缓和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美国日益严重的财政负担;没有触及到美国根本制度的变革,因此贫困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真正解决。‎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改革开发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网络,成为未来中国减贫的重要手段。‎ ‎【解析】(1)根据“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得出进行综合考量,分类定级;根据“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得出以政府救助为主,注意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根据“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形式。除此以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得出法律、经济等多种救助方式并存;根据“清朝国力大不如前,但是对于农贷的免除依然进行着”得出临时性和系统性救助措施相结合。‎ ‎(2)根据“将住房援助和城市重建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完善了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根据“推行了教育救助……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得出促进了教育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缓解贫困的压力,缓和社会矛盾,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不可能根本解决贫困问题能等分析总结。‎ ‎(3)根据“仅在1978至198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村贫困发生率则下降了50%”,结合所学得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根据“中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1亿人,全国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14元人民币”得出改革开发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根据所学,还可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分析回答。‎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1840年中国大约有4亿人ロ,广大农民中的很大一部分,不仅自产棉花自纺自织和自用,而且还向市场出售相当数量的商品布。本来,中国的纺织品市场无需进口外国的棉纱和棉布。况且“洋布”也不及“土布”结实耐穿。但是,由于来自英国的棉布,不仅外观均匀美观,而且售价也比“土布”低廉得多。于是,中国的棉布市场开始出现“洋布”驱逐¨“土布”的现象。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制棉布已因“价当土布三分之一”和“布幅阔于土布数倍”等产品优势横行于中国棉布市场。1871年,英国驻华领事在报告中曾提到:“中国农民开始发现这种外国棉布比自己的便宜,在某种程度上,低廉的售价抵补了不耐穿的缺点。”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外国的棉纺织品已占据近代中国进ロ商品总领的三分之ー而1885年以后,更是经常占据第一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外国的棉纺织品中拥有许多“比较优势”比如,在人均劳动生产率方面,据严中平研究,“如以18291831年英国棉纺织工人棉布生产率每小时为指数100计算,1859—1861年提高到708;1880—1882年提高到948,土布成本自成丰年间到光绪初年的20多年中降低了84%。同治十ー年(1872年)后的14年中,棉纱价格下降了1/3以上”。‎ 这些商品的进口符合当时中国海关的关于エ业品的进口规定,即外国棉纺织品是在缴纳《南京条约》中订下的5%的进口税率后合法入境的。‎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不得摘抄材料。)‎ ‎【答案】示例:观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论证:1840年以前,中国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具备自给自足的特征。1840年之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国门,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外国的棉纺织品是工业产品,相比于中国传统土布,其质优价廉,到19世纪70年代,其已经占据近代中国进口商品的三分之一,此后长居第一。随着外国棉纺织品在中国的大量倾销,中国传统手工业,尤其是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织分离,纺织分离,自然经济逐渐瓦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自然经济的瓦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出现了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带动了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中国近代社会不断变迁。‎ ‎【解析】示例:观点:根据题干描述的现象,即外国棉纺织业对中国传统纺织业的冲击,可以得出观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论证:根据材料所列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首先说明在列强经济入侵之前,中国自然经济下具备的基本特征,如1840年以前,中国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具备自给自足的特征。然后根据材料中所列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入侵的历程,阐述外国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的瓦解。如1840年之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国门,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外国的棉纺织品是工业产品,相比于中国传统土布,其质优价廉,到19世纪70年代,其已经占据近代中国进口商品的三分之一,此后长居第一。随着外国棉纺织品在中国的大量倾销,中国传统手工业,尤其是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织分离,纺织分离,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自然经济的瓦解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即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自然经济的瓦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出现了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带动了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中国近代社会不断变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