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 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D. 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是分封制;C选项中“避免”一词表述绝对。分封制下宗族内部冲突仍然存在;D选项中“巨大”一词表述片面。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 A. 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B. 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C. 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答案】B 【解析】根据“被征服”、“封地土著”、“突破纯粹的血缘”等信息可知,分封制是有着典型的地缘政治的特征,B正确;“典型的血缘政治”与题干“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不符,排除A;西周没有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仅是“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没有涉及到体制变革的本质,不能说是官僚体制创新,排除D。 3.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导致秦朝灭亡;又有学者提出,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性质,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到反抗以致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 A.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出现了多种观点,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研究视角的不同,比如秦朝灭亡于暴政是从阶级史观得出结论,而秦朝抑制多元文化导致灭亡属于文化史观,故C正确;史学研究不会因为后来的研究观点会比传统的观点可信,A错误;显然秦朝的灭亡有多重解释,B错误;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D错误。 4.汉文帝时期,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这些措施 A. 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 B. 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C. 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 D. 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惠商”政策使得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文帝的“惠商”政策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延续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统治者还是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汉文帝时期商业的繁荣,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D项排除。 5.唐朝时期的翰林学士最初是供君主消遣的文学之士,后发展为起草内制、参谋顾问,继而参与机密。同时这些文学之士又以拒绝制诏、谏诤等多种方式对君主的“无道”“有违祖制”的行为进行劝阻、牵制。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的设置 A. 积极维护封建皇权制度 B. 加强了政府的监察机制 C. 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D. 促进了政府的效能建设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参谋顾问,继而参与机密”以及对于昏君之道的劝阻显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制度,A正确;唐代翰林学士并不是监察机构,B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翰林学士的建议并不是主要作用,C错误;翰林学士的建议并不能保证政府的效能建设,D错误。 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 A. 加强中书省权力 B. 协调三省关系 C. 强化对三省监督 D. 增加文官人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中书门下两省的“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说明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唐统治者设政事堂是要协调三省关系,故B选项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和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而设置政事堂,并没有体现强化对三省监督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唐朝统治者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三省关系,提高行政效率,无法得出增加文官人数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7.明清时期《商贾指南》《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士商类要》等一系列商业书籍出现,“弃农从贾”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表明 ①商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 ②商人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③社会对商业的认可与重视 ④政府奖励工商政策的成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不,明清时期从商的人越来越多,反映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对商人商业的认可度也在提升,明清商帮的出现使商人的势力及影响力增强。故①②③正确。明清政府仍旧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④错误。故答案选择A。 8.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由此可知,北宋庙会 A. 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 B. 成为了新的商业中心 C. 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 D. 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答案】C 【解析】“都城 ( 东京 ) 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表明有时空限制,排除A;材料不能看出北宋庙会成为了当时新的商业中心,也不能反映出改变了当时传统商业模式,排除B、D;根据材料“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可以看出当时的相国寺庙会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故选C。 9.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 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 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 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说明元朝时期西域之人在中原做官,适应了中原的生活甚至不愿意回到西域。从中原人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可以看出中原汉族到西域去赏玩,这就表现出元朝汉族与少数民族来往频繁,民族融合逐渐加强,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只体现了双方的交往,没有体现出双方在生活和文化上的融合,故排除。C选项不是材料所要传达的主要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故排除。 10.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 A. 战乱 B. 天灾 C. 节度使权力过大 D. 少数民族入侵 【答案】A 【解析】古代人口三次南迁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期以及宋代靖康之乱时期,三次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几乎均是由战乱造成,A正确;天灾不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B错误;节度使权力过大和少数民族入侵不是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C和D项错误。 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将各地人才分为九等,由中正官进行评定,该制度是 A. 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文官制 【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对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材料中“分为九等,由中正官进行评定”可以判断为九品中正制度,A正确;察举制注重的是品德,B错误;科举制注重的是才能,排除C;文官制度不符合材料的选官制度主旨,D错误。 1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下,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政事堂 【答案】C 【解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分别是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C正确;A是负责草拟政令,排除;门下省负责审核,B错误;政事堂是宰相办公的场所,D错误。 13.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是 A. 两税法 B. 租调制 C. 一条鞭法 D. 摊丁入亩 【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B正确;两税法是唐朝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A错误;一条鞭法是明朝时期实行赋税制度,C错误;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D错误。 14.东晋书法家,后世称为书圣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怀素 D. 王羲之 【答案】D 【解析】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成为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D正确;A和B都是唐朝的楷书家,排除;怀素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草书家,C错误。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农书 B. 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C. 火药在唐初用于军事领域 D. 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答案】C 【解析】火药被用于军事是唐朝末年,C错误,符合题意;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农书,A正确,不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唐朝的画家吴道子被称为画圣,D正确,不符合题意。 16.唐朝对外交流海上路上交通都经过的地区是 A. 伊朗 B. 日本 C. 印度 D. 朝鲜 【答案】C 【解析】唐朝的的陆上丝绸之路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海上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C正确;丝绸之路不达到伊朗,A错误;陆上丝绸之路不到达日本和朝鲜,B和D错误。 17.宋朝,州一级的监察官员称为 A. 刺史 B. 通判 C. 知州 D. 御史大夫 【答案】B 【解析】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B正确;刺史是汉代的监察机构,A错误;知州是负责地方行政的机构,C错误;御史大夫是秦朝负责监察的机构,D错误。 18.南宋绍兴合议后,对金称臣,缴纳钱物称为 A. 岁币 B. 岁赐 C. 岁贡 D. 岁钱 【答案】C 【解析】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钱物等成为岁贡,C正确;岁币是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中规定的钱物名称,A错误;,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B错误;岁钱不符合事实,D错误。 19.元朝时期,管理吐蕃地区的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是 A. 理藩院 B. 宣政院 C. 政事堂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元朝时期管理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是宣政院,B正确;A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A错误;政事堂是唐朝宰相办公的场所,C错误;军机处是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D错误。 20.理学带有 主义倾向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客观唯心主义是把人以外的某种客观精神为本原,比如天意、命运、道、程朱理学的理等,B正确;主观唯心主义是以内心作为本源,A错误;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世界本源是客观存在,C错误;朴素唯物主义也是用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D错误。 二、主观题 21.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诸多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1)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即“杯酒释兵权”。(2)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3)北宋政府派遣文臣做地方官。(4)派专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5)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解析】 依据所学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从军权的集中,地方兵权的解除,地方财政的收取以及加强京城守卫等方面思考回答。 2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推行,有哪些影响,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回答。 【答案】积极影响:解除了藩镇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导致冗官现象,财政开支过大。军队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 【解析】 依据所学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的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积极的从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加强中央集权回答。消极的从官员众多导致财政开支过大以及军队战斗力下降等思考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