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纲明示]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 真题典例 典例1  (2019·全国卷Ⅰ)[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 ‎ 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 (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解析 第(1)问,解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根据内容把材料划分层次(分值为8分,提示考生采分点有4个,故可分4层);二是概括提炼每层的主要内容,即可得到答案要点。由材料“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可得出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由材料“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可得出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由材料“他主持了……‎ 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得出将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由“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可得出丰富了质量管理理论,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第(2)问,由材料“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投身到工业化建设中”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热爱、报效祖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由材料“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可得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典例2  (2019·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 (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得出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得出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他的散体大赋……时人赞曰……”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典例3  (2019·全国卷Ⅲ)[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 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答案 (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等信息,可以概括出郭子仪的历史功绩。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所至之处,必得士心”“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等信息,从郭子仪的个人品质、智谋和当时的形势等方面分析。‎ 考情分析 ‎1.全国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5年考题统计 ‎2.本部分的命题特点 ‎(1)无教材知识依托。本选修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考历史人物都非教材和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即选取教材外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为考查的内容。解答时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材料与必修内容相结合是解答本选修内容的依据和平台。‎ ‎(2)材料出处很重要。从材料出处来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大都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3)内容相对集中。从设问方式来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 ‎(4)以唯物史观为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要以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作为标准,进行历史的评价,要注意防止片面化、绝对化。‎ ‎3.本部分的备考建议 ‎(1)尽量扩展阅读量。‎ ‎(2)注意掌握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3)多练习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知识结构 备考提示 ‎1.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思路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作用或意义。‎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或意义,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或意义,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或意义。‎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在政治上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或意义,在经济上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或意义,在思想上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或意义,在外交上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或意义。‎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或意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或意义,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或意义。‎ ‎(5)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其作用或意义主要分析其活动的影响,一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2.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及注意的问题 ‎(1)原则 ‎①客观性: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②时代性: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时代、阶级属性)下,进行具体分析。‎ ‎③发展性:把重点放在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上,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④全面性:一分为二,既充分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也要恰当评价其时代与阶级局限性。‎ ‎⑤史论性: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史论一致。‎ ‎(2)注意的问题 ‎①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作出不同的评价。对历史人物评价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②确定评价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道德评判不能改变伟人的历史地位,而要看其活动或举措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③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但同时要遵循大节原则,不能因为失误就否认历史贡献。‎ ‎④克服英雄史观。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历史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不能夸大,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 通史作业 ‎1.(2019·湖北荆州三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与儒家在战国时期一起号称“世之显学”。墨子指责王公贵族“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认为“制为节用之法”“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墨子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提出“仁则兼矣”“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非攻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兼并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墨家提出“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历史背景。‎ 答案 (1)墨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贵族腐朽的生活;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任答三点)‎ ‎(2)墨家学说否定传统的命定论,强调人的力量,主张有所作为,具有积极意义;墨家提出非攻学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和平、过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具有严密的组织,且经常到各国进行政治活动,墨家学说的影响越来越大,故成为各阶层所追捧的显学等。(任答三点)‎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可知,墨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贵族腐朽的生活;根据材料“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以得出,墨子主张“兼爱”‎ ‎,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见其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子主张“制为节用之法”“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可见其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根据材料亦可以得出墨子主张非攻。第(2)问,根据材料“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可知,墨家学说否定传统的命定论,强调人的力量,主张有所作为,具有积极意义;墨子主张非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和平、过安定生活的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具有严密的组织,且经常到各国进行政治活动,墨家学说的影响越来越大,故成为各阶层所追捧的显学等。‎ ‎2.(2019·甘青宁5月联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据《后汉书·宣秉传》云:“光武(刘秀)特诏御史中丞(原隶属御史大夫)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两人,掌法律条文解释;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其时,“(鲍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刘秀复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这样,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监察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光武帝(刘秀)的监察举措。‎ 答案 (1)特点:继承发展前朝制度;监察机构职权增大;监察体制完备。‎ ‎(2)评价:积极方面:加强了对官僚贵戚的监督,规范了各级机构的执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国力的增强。‎ 历史局限:以服务专制君权为根本目的,易导致监察官员的腐败;刺史权势膨胀,逐渐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特诏御史中丞(原隶属御史大夫)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无所不纠……复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继承前朝制度、职权增大、体制完备等方面概括光武帝(刘秀)监察举措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这样,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监督官僚贵戚、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性;从服务专制君权、监察官员腐败、刺史权势膨胀等方面评价其局限性。‎ ‎3.(2019·江西南昌三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在叙述其从医的原因时指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从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 (1)敬仰先代的医学家;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现实中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 ‎(2)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奉为医学经典。‎ 解析 第(1)问,根据“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得出敬仰先代的医学家;根据“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得出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根据“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得出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根据“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得出现实中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第(2)问,根据“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得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根据“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得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结合所学可知,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奉为医学经典。‎ ‎4.(2019·河北衡水中学四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耳,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 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副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贷”。……万历十八年(1590年),王世贞辞官回乡。‎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世贞的为官品质。‎ 答案 (1)在大名改革婚丧风俗,力求简约,并争取减轻百姓负担;在郧阳惩治贪腐、改革军政、发展经济,促使郧阳成为地方重镇;支持张居正改革但反对其骄横跋扈等。‎ ‎(2)提倡节俭,追求简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 解析 第(1)问,根据“定婚丧礼,力求简约”“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可知,王世贞在大名府改革婚丧风俗,力求简约,并减轻了当地的百姓负担;根据“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可知,王世贞在郧阳惩治贪腐、改革军政、发展经济,促使郧阳成为地方重镇;根据“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可知,王世贞支持张居正改革但反对其骄横跋扈等。第(2)问,根据王世贞在大名府的改革可知他提倡节俭,追求简约;根据他在大名和郧阳的举措可知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据他对待张居正的态度可知他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 ‎5.(2019·黑龙江哈三中三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87年夏季,曾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完成了书稿《日本国志》。《日本国志》共40卷约50万字,从各个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这本书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所实行的各项制度做了特别介绍,详细记述了明治维新的过程,反复强调维新的重要举措是宣传民权学说。他要求召开国会,认为“庶人议政,倡国会为共和”是日本转向强盛的关键之处。日本的经验使他相信“万国强由变法通”,明确希望中国也学习日本实行变法。‎ 写完此书,黄遵宪便想迅速出版。首先他想将此书呈送主管涉外的总理衙门出版,由官方出版影响最大,最有可能影响国家政策。他先后请李鸿章、张之洞二位重臣推荐。虽然李、张二人对总理衙门推赞此书,但仍未获刊印,一直被束之高阁。直到1895年秋冬,《马关条约》墨迹未干,《日本国志》才由广州一家民间书局刊印,顿时风行天下,洛阳纸贵。曾有人不明情况,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出版,国人了解日本,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摘编自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国志》出版坎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答案 (1)清政府依然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清政府坚持专制,反对变革;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相对较小。‎ ‎(2)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表明黄遵宪已从洋务派转变为早期维新派,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进入新阶段;但是因清政府坚持封建统治,该书长期无法出版,使其作用无法显现;甲午战争后该书对维新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析 第(1)问,从材料描述可知,黄遵宪在甲午战前已经在力推《日本国志》,主张学习日本实行变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未能由官方出版,说明清政府依然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坚持专制,反对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相对较小。第(2)问,根据材料中“重要举措是宣传民权学说。他要求召开国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表明黄遵宪已从洋务派转变为早期维新派,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进入新阶段;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日本国志》出版的坎坷历程可知,当时清政府坚持封建统治,该书长期无法出版,使其作用无法显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发了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使维新运动由思想宣传上升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日本图志》的出版对维新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6.(2019·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 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答案 (1)思想: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尊重人才;侧重发展国防科技。‎ 背景:西方国家对华外交封锁;中苏交恶;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2)贡献:开创了一条立足国情的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道路;推动了新中国尖端武器的研发;推动了国家军事现代化。‎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力更生为主’”,可从立足国情、自力更生、尊重人才、发展国防等方面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封锁、中苏交恶、经济曲折等方面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防科技事业、尖端武器研发、军事现代化等方面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