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七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七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作业

第七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  限时:35分钟 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 ‎1.(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1843—1860年,全国出口的茶叶,1843年为132 958担,1853年为788 127担,1860年达到910 638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B.日益卷入国际市场 C.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D.茶叶产量急剧增加 答案 B 1843年到1860年,全国的茶叶出口量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农产品日趋商品化是材料中现象的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C项;茶叶产量急剧增加的结论无从得出,故排除D项。‎ ‎2.(2019新疆乌鲁木齐诊断)下表为1840年前与1894年国产粮食商品量、值估计,这从侧面反映出(  )‎ 国产粮食商品量 国产粮食商品值 亿斤 占产量(%)‎ 万两 ‎1840年前 ‎233.0‎ ‎10.0‎ ‎15 533.3‎ ‎1894年 ‎372.5‎ ‎15.8‎ ‎37 250.0‎ A.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答案 C 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A项排除。B项可以直接从表中数据得出,与题目要求“侧面反映”不符,B项排除。国产粮食商品量所占产量比重增加,商品值增加,从侧面反映出粮食生产不仅仅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而是越来越多地用于商品交易,这从侧面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C项正确。题中时间为1840年前至1894年。在整个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故D项中“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表述错误。‎ ‎3.(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1853年,清政府下旨允许各地“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允许各省征收贸易税——厘金,厘金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厘金税率由各省决定,洋货免纳厘金,1931年被南京国民政府废除。厘金制度(  )‎ A.冲击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 B.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D.因兴办洋务的需要而设立 答案 A 厘金制度的产生,使得地方的财权得到扩大,进而对晚清中央集权的财政体系造成了极大冲击,A项正确;厘金最初是为镇压太平军而设立的,因此B、D两项错误;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4.(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清政府中央威信的下降 B.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C.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D.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答案 A 材料叙述的是面对列强入侵,地方官员不服从皇帝宣战诏书,借口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央集权的效能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北洋军阀割据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避免北方战事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乱民”“邪术”“列国”等关键信息可知,这发生于义和团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5.(2019四川雅安三诊)1862年,清朝决定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黄龙旗的使用基本上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这表明清政府(  )‎ A.坚持了天朝上国观念 B.采用了中体西用思想 C.具备了初步的国家理念 D.实现了外交观念的转变 答案 C 材料不是强调天朝上国的观念,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B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在外交场合中也有规定的旗帜,体现了清政府具备了初步的国家理念,C正确。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排除。‎ ‎6.(2019四川成都三诊)中国商办企业最早出现于1865年前后,集中在外贸服务工业、出口加工工业、进口替代工业等行业领域,分布地域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  )‎ A.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高 B.成为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组成部分 C.在民族工业中占据主导 D.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 B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当时生产技术水平并不是普遍较高,A排除。从材料中看不出商办企业在民族工业中占主导地位,C排除。材料中的商办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D排除。本题选B。‎ ‎7.(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模拟)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认为只要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就会因失去财源而亡国,且英军只擅长海战不会陆战,预料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种认识根源于(  )‎ A.对英贸易的优势 B.八旗军队的强悍 C.闭关自守的国策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C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了解世界形势,C项正确。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认为只要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就会因失去财源而亡国”体现了清政府自大的观念,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八旗军队已经懒散成风,战斗力极低,B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国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此认识无关,D项错误。‎ ‎8.(2019山东济南期末)1862年京师同文馆初创时,只设有英文馆,学生十人。后又增设法文、俄文、天文、算学等专业。馆内课程既有三千多条的礼仪,也有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逻辑,同时“基督文明”亦在校内被广泛宣扬。由此可知京师同文馆(  )‎ A.打破经史之学垄断教育的传统 B.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 C.旨在培养具有大国意识的人才 D.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产物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京师同文馆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有西学,也有中国传统文化,说明京师同文馆打破了经史之学垄断教育的传统,故选A项。京师同文馆并没有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排除B项;京师同文馆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而非外交近代化的产物,排除D项。‎ ‎9.(2019东北三省四市一模)“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  )‎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故选D项。“中体西用”有利于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排除A项;“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一种思想观念,不能直接起到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C项。‎ ‎10.(2019四川宜宾三诊)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 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地评价 答案 C 材料中针对洋务运动的两种观点,前一种是站在革命史观角度解释,认为洋务运动纯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没有改变中国的想法,而后者则是站在近代化史观角度看待洋务运动,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两者研究视角不同,选项C正确。‎ ‎11.(2019陕西榆林模拟)有学者说,19世纪晚期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是一次“跛足式的发展”。这一说法针对的是(  )‎ A.国家主导的排外性 B.“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C.民间私营力量的薄弱 D.官督商办的缺陷 答案 B 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跛足式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论的是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器物技术,缺少对政治体制的相应变革,故B项正确。国家主导的排外性、民间私营力量的薄弱和官督商办的缺陷是洋务运动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是材料中学者的观点,故A、C、D三项排除。‎ ‎12.(2019山西晋城二模)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1889年他在乡试试卷《日月星辰系焉》一文中明确指出“天无不动之物”观点,批驳了“天不变”之经义。这一观点(  )‎ A.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B.总结了变法失败的教训 C.体现了向近代转变的特征 D.提出了科举变革的要求 答案 C 依据材料可知,陈虬反对固守残缺,止步不前,这体现了向近代转变的特征,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首先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排除。B选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此时尚未发生,排除。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变革科举的要求,排除。‎ ‎13.(2019河北唐山一模)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认识的不同(  )‎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 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分歧很大,结合唯物史观可知,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成败,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并未表明人们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观点持有人所处的时代,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4.(2019陕西西安八校联考)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答案 D 根据“‘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可知,“买办”既服务于洋行,又创办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体现出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排除;根据“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可知,买办资本属于近代民族资本,B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买办”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并不能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排除C。‎ ‎15.(2019天津南开中学月考)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 ‎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根据材料“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可知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土物出境倍易于前”可知近代交通冲击了自然经济,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列强侵略的信息,故③错误。根据材料“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可知近代交通带动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④正确。所以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6.(2018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  材料二 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咸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12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13分)‎ 答案 (1)前者主要是由国内分裂、战乱、民族压迫引起的,后者主要是外国入侵造成的;(4分)前者是内政、民族问题,后者是国际、中外冲突;(4分)前者加快了民族融合,后者激化了民族矛盾。(4分)‎ ‎(2)变化:由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2分)转向中外边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外列强的研究。(3分)原因:①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②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③‎ 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也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敌研究;④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也是边疆研究高潮出现的原因。(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