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分封同殷商时有很大不同,周代的分封以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的武力为后盾,在原有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可见,西周分封制 A.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了王族政治特权 C. 凸显了君主集权趋势 D. 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通过大肆分封同姓子弟,并且以武力的方式将同姓诸侯国同其他邦国相互混合,这有利于强化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举措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对王族特权并无涉及;C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材料不能体现君主集权的趋势;D选项错误,周代分封制的推行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该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在讨论中国历史的某个朝代时,有学者认为当时皇权专制盛行,社会停滞思想僵化,可说是一个黑暗时代。但有些学者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类似今日资本主义的情况,出版事业发达,学术流通快速。下列选项中,能够佐证该朝代的史实是 A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B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C 通政司、内阁、都察院、锦衣卫 D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类似今日资本主义的情况,出版事业发达,学术流通快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多种颜色的彩色印刷品。而明朝时期政治上中央设通政司、内阁,都察院,并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对官民的监督,故C正确;A是元朝时期,A错误;B是唐朝时期,B错误;D是宋朝时期,D错误。 3.《醒世恒言》中说“卢珃田产众多,除了家人,雇工也有整百,每岁十二月中,预发来年工资,到了是日,众长工一起领银。”长工与雇主有主仆之分,但又不是奴婢。这反映明朝 A. 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土地的经营方式非常落后 C. 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 大地主土地制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长工与雇主有主仆之分,但又不是奴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工和雇主有主仆之分,但雇工不是奴婢,反映出雇工对雇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値”为特点,并且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发生在手工业领域,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土地的经营方式,无法得出土地的经营方式落后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不同土地制的比例,无法体现大地主土地制占主导地位,故D选项错误。 4.下表为汉代各农耕区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农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A. 南方地区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B. 西北地区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C 【解析】 由表格内容可知看出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最高,领先于南方农耕区和西北农垦区,说明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领先,故选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田庄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西北农垦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排除B项;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水平有影响,但“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古代中国某一学派思想家说:“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尔果非也邪?”该思想学派是 A. 墨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尔果非也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事物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这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错误;儒家主张德治和教化, B错误;法家思想主张法治,C错误。 【点睛】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且转化是无条件的。 6.五四前后,社会思潮关注的焦点从“文化改造”转向“社会改造”,在伦理、文学、家庭、妇女的讨论之外,劳工、阶级、社会组织等逐渐成为知识群体关注的热点。这一变化 A. 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 推动了救亡道路探索的新发展 C. 体现文学革命社会影响的扩大 D. 直接促成工人运动的首次高涨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知识群体将关注的热点转向“社会改造”,不少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社会改造”的思潮,这推动了救亡道路探索的新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知识群体关注劳工、阶级、社会组织等热点,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社会改造学说中的一种,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该表述不符合五四前后的时代特征;C选项错误,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其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1922-193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并非由这一变化直接促成。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1938年10月,中共《新华日报》社论指出:保卫武汉的战斗,固然愈久愈好,但决不能在长期保卫武汉的条件尚未具备的今天,作孤注一掷的侥幸的尝试。这不仅对于保卫武汉并无大的帮助,而且对于继续长期抗战是有害的。该社论表明 A. 武汉会战打破日本速战速决战略 B. 国民党抗战策略需要做适当调整 C. 国民党由积极抗战走向消极抗战 D. 武汉会战推动抗战走向相持阶段 【答案】B 【解析】 根据社论中的分析,保卫武汉是长期的斗争,当时不具备长期保卫武汉的条件,不能为了保卫武汉一城不计后果,孤注一掷,而是要调整策略,做好长期抗战最终达到保卫武汉的目的,B项符合题意;打破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的是淞沪会战,材料中肯定的是国民党抗战的进步性,但没有明确武汉会战与整个抗战进程的关系,ACD三项错误。 8.1872—1890年,洋纱在华销售价格几乎每年都在下跌,最低时下跌1/3以上;洋布在华销售跌价的程度比洋纱更甚,但洋布进口增加不如洋纱迅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家庭纺织业基本实现了商品化 B. 机器纺织业得到很大程度发展 C. 土布比洋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D. 传统手工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2—1890年”期间,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洋纱价格不断下跌,进口迅猛增加,势必会对传统手工纺纱业造成沉重打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洋纱大量进口,以其物美价廉冲击中国的纺纱业,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基本解体和“家庭纺织业”实现了商品市场化,当时存在外国的资本输出、个体家庭生产等多种织布方式,洋纱进口不能说明是中国的机器纺织业得到“很大程度发展”,也不是“土布”、“洋布”的竞争和后者“更具有市场竞争力”,ABC三项错误。 9.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 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 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 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答案】D 【解析】 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可知,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洋商和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所以提出“设局急造轮船……而护商”,因此,左宗棠在此强调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应以民用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虽然提到南北方货物价格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不符合题意。 10.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南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A. 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 B. 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论 C. 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 D. 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郑观应提出在对外交往之时应独立自主,应该遵守国际公法,这实际上突破了传统上中国的夷夏之防观念,反映出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郑观应只是接受了国际外交观念,没有涉及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郑观应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是中国外交观念近代化的开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宋代文化特征》认为:“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据此可知,这种文学形式 A. 采用楚国方言,表现手法夸张 B. 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 C. 句式工整对仗,讲究平仄押韵 D. 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宋代”、“娱乐艺术”、“弥补了诗的不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词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更能表达个人情感,又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楚辞的特征,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文学形式具有娱乐艺术性,较少拘谨,并非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C选项是唐诗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于2007年7月1日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3枚。如图是其中的第一枚“欢庆”,邮票画面采纳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作为设计元素。你认为这枚邮票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 香港已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区 B. 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C.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D. 借鉴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C 【解析】 根据“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正式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的结果,故C正确;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成为特别行政区,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台湾问题,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联系所学香港回归的史实分析解答。 13.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进行了修改,1980年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等四部法律文件。截止1988年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表明我国 A. 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B. 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全部完成 C.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D. 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进行了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等四部法律文件”、“截止1988年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等信息可知,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既注重立法,也注重修订法律,这表明我国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全部完成”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C选项中“完整法律体系”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材料中法制建设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并非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戴高乐与毛泽东两人彼此敬重,也曾想实现会晤,终因各自强烈的自尊而成遗憾。就此,有人士认为:“所有国家都有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倾向,所有民族都有本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这意味着在外交领域 A. 领导人的自尊要优于国家利益 B. 民族间相互尊重尤为重要 C. 民族间彼此猜疑无益和平 D. 国家利益高于国家自尊 【答案】B 【解析】 材料“所有国家都有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倾向,所有民族都有本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中的做法突出的是本民族利益,这在外交上是不利于打开局面、广交朋友的。因此,这意味着在外交领域,民族间相互尊重尤为重要,故B正确;外交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故A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民族间彼此猜疑,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说法错误。 15.“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以支持内地工业;适当降低国防建设比重,增加经济建设费用。”这些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论十大关系》 D.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论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和经验,全面而透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纲领,区别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粉碎了反动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荒谬理论,A选项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B选项排除;《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D选项排除。 16.下列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③“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是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的;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③“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的,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故其顺序为③①②④,C正确;A、B、D错误。 17.1835年,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发行第一份中文报刊,宣传英国君主立宪制度。1874年第一份由国人主办的中文报刊《汇报》发行,使用西方机器印刷。1896年《时务报》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曾发表《变法通议》一文。1905—1911年革命报刊纷纷出现,如《民呼日报》。据此可知 A. 西方报刊垄断了中国报业市场 B. 报刊业发展与近代文明联系密切 C. 报刊发行影响民众的社会生活 D. 民主科学思潮推动了报刊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宣传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变法通议》”、“革命报刊”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报刊宣传了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与近代文明联系密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汇报》、《时务报》和《民呼日报》等都是中国人创办的报纸,不能体现西方报刊对中国报业市场的垄断,该表述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报刊传播西方政治文明,并未体现对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D选项错误,民主和科学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指 ①领导阶级 ②革命性质 ③革命前途 ④革命任务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①正确;据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也不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指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故③正确;据所学可知“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因为革命任务没变,所以,革命性质也没有变,④错误;故选B;A、C、D错误。 19.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指出:“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 A. 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B. 最大限度地限制资本主义 C. 注重建立公私合营企业 D. 主张中国应实行混合经济 【答案】D 【解析】 材料“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体现的是孙中山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可知体现的是孙中山主张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实行国有经济,因此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是主张实行混合经济,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孙中山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的思想,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这是符合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私合营的经济发展模式,C选项排除。 20.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 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B. 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C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错误。 21.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A. 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B. 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C. 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 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52年的院系调整除了在学科方面建立综合大学和专门学校外,还特别注重在空间上的布局,实行“全国一盘棋”,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的院系调整是为了服务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不是社会主义改造;C选项错误,院系调整只涉及到高等教育,并未涉及整个国民教育体系;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这一调整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在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年)之后,雅典公民人数锐减,土地转让、买卖、出租、抵押等情况日渐增多,第三、第四等级公民的生活日益恶化,许多人终日为工作、糊口而奔波忙碌。这一现象可以论证 A. 雅典民主制衰落的原因 B. 直接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C. 小城邦不利于抵御威胁 D. 城邦公民意识已经消亡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雅典与斯巴达争霸战争后,公民人数锐减,许多人为生计奔波,无暇城邦公务和民主权利,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遭到破坏,这一现象可以论证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原因,A项正确;材料分析的不是直接民主忽视参政者素质,或仅适合人少事简的古代城邦,也不是在分析城邦小、人力物力弱小等不敌各种威胁,而公民忙于生计不能论证公民意识“已经消亡”,BCD三项说法错误。 23.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自然法是各种法规的指导原则 ②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 ③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④自然法必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法规的指导原则,①正确;通过材料的“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特点,②、③正确;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④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B、C、D错误。 24.如图是一幅有关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从画中可以看到,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这反映出,德国 A. 工业实力领先世界 B. 时间观念意识淡薄 C.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 民主体制不够健全 【答案】D 【解析】 材料“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体现的是在德国君主立宪制下,帝国宰相对议会的控制,说明德国的民主体制不健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德国工业实力领先世界的结论,A选项排除;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十分强烈,且B选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材料未涉及德国的尚武精神,C选项排除。 25.马克思在1872年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所以现在这个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的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他将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修正,这体现出马克思 A. 具有自我批判和革新的精神 B. 主张从历史事件出发研究问题 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以序言的形式对《共产党宣言》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材料所引序言对所写内容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否定,体现了自我批评和不断革新的精神,故A项正确;B项没有完整理解题意,且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未强调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关注,排除C;材料强调马克思对理论的不断修补完善,并未提及历史实践活动,选项D排除。 26.苏联解体后,关于十月革命期间攻打东宫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要厘清这段历史的真相,下列资料较为可信的是( ) ①前苏联的档案 ②电影《列宁在十月》 ③亲历者的日记 ④冬宫博物馆的导游词。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前苏联的档案、亲历者的日记属于一手资料,具有可信性,①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电影《列宁在十月》,冬宫博物馆的导游词属于二手资料,②④缺乏可信性,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27.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某中学开展了名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能够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 ①艾克斯雨天穿着塑料雨衣 ②爱丽丝与鲁尼谈话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梅西从法国乘坐火车去德国 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塑料,①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电话,谈话不用面对面地进行,②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D;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③,故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联系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分析解答。 28.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21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 葡萄牙人垄断了美洲白银航线 【答案】B 【解析】 根据“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可见,白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故B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9.如图是反映雅典两位思想家主张的漫画,它能够说明 A. 在雅典言论和信仰自由 B. 两人都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C. 雅典人文主义从此诞生 D. 两人对人的认识截然不同 【答案】B 【解析】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两人都重视人地位和作用,故B正确;A不是漫画反映的实质,排除;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雅典人文主义诞生,但不符合漫画的主旨,C排除;两人都重视人地位和作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D错误。 30.下表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表可知 A.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推动欧洲文化进步 B. 妇女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 C. 印刷术传入促进欧洲文化的突飞猛进 D. 启蒙运动使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的风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有阅读能力的人、法国妇女的识字率和藏书量都有显著的上升,这主要和启蒙运动对教育文化的推动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是文化进步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且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是在17世纪后半叶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后,排除;仅从妇女识字率的提高是无法推出妇女地位提高的结论的,属于历史孤证主义,B选项排除;印刷术传入欧洲是在13世纪,C选项排除。 31.“经典物理学几乎在各个分支学科里都建立起了严密的数学形式,使得物理学家们可以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进入20世纪。但是正当人们准备庆贺经典物理学大厦落成的时候,一系列新的实验发现向这幅刚刚形成的世界图景接二连三地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形容这一现象最贴切的诗句是 A. “稻花香里说丰年” B. “柳暗花明又一村” C. “山雨欲来风满楼” D. “从今稳步上天霞”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背景,即牛顿经典力学面临着挑战,“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符合题意,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背景,“稻花香里说丰年”指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不符合题意,排除B;“从今稳步上天霞”指从现在起形势越来越好,不符合题意,排除D。 32.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逐渐发展,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错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科学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法拉第的发现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C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3.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命。这一理论 A. 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 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 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 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是对西方传经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不相同的理论,故A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所以选A。 34.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当时苏联处于 A. 斯大林时期 B. 赫鲁晓夫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等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C正确;据材料“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信息与斯大林模式中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不符,A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与材料“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信息不符,B错误;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时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没有推进新体制,与材料不符,D错误。 【点睛】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戈尔巴乔夫时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35.1953年8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由于苏联掌握氢弹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战争已不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方法,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氢弹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B. 客观上有利于避免战争发生 C. 苏联氢弹让美苏竞赛形成均势 D. 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 【答案】B 【解析】 材料可知,掌握氢弹说明了战争不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反而加强了和解的可能,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苏竞争均势和欧洲走向联合,故CD项排除。所以选B。 36.严伯钧的《西方艺术课》中描述一种独特的美术风格:“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视觉上会给人造成强烈不安的感觉。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下列哪幅绘画作品能体现上述风格 A. B. C. D. 【答案】A 【解析】 从“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阐述的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答案为A项;《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作品,《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作品,排除B、C、D项。 37.1936年,梅纳德·凯恩斯撰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立即在大危机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下列不属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是 A. 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通过高福利来缩小贫富差距 C. 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 D. 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凯恩斯主张放弃自由的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高福利来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公共开支,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38.如图所示的是某同学在学习中搜集的史料。这些史料最能说明 A.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B.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C. 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D. 战争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中国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并非强调战争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9.《大国崛起》解说词提到:“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XX组织,由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便横空出世了。”材料中的XX组织的名称和性质分别是 A. 欧洲共同体组织、经济军事联盟组织 B. 北美自由贸易区、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C. 欧洲联盟组织、经济和政治联盟组织 D. 上海合作组织、政治和军事联盟组织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以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和德国是欧洲联盟组织的创始国,它的性质是经济和政治联盟组织,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欧共体是经济组织,不是军事联盟组织;B选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与法德无关;D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其核心是结伴而不结盟,与法德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0.某一时期,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为145亿卢布。据此推断,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A. 1917—1918 B. 1922—1925 C. 1935—1937 D. 1954—1960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来看,此时苏联允许私人经济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推动的。故答案为B项。A项1917-1918此时俄国受战争影响,经济发展受不利影响,排除;C项1935-1937年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D项1954-1960处于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并未打破斯大林模式,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3)文中所说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的是什么? 【答案】(1)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如何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 (2)不适合。说明:中国处于专制时代,封建思想顽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不具有实行这种设计的社会基础。 (3)指的是美国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 【解析】 (1)政治设计: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如何控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从而有效控制“控制者”。 (2)不适合。说明: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回答,即:17、18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清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时代,封建思想顽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3)根据“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得出美国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答案】(1)价值:促进海外贸易,推动双边技术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产生航海论著,培养国人的海洋意识;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等。 (2)不同:诞生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无附加条件;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解析】 (1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可得出“海上丝路”在魏晋时期将佛教带入中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根据“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得出在宋代时期使海外贸易发展到顶峰,明朝时期出现的一系列航海著作则体现出因为航海国人视野的逐渐开阔,加强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根据“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可得出在明朝后期,开始注重海防。 (2)根据“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可得出诞生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根据“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得出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根据““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得出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无附加条件;根据““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得出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不同:就学术内涵而言,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而进行的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作用? 【答案】(1)①“君权神授”理论;②“三纲五常”思想;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④“春秋大一统”理论。 (2)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③理学的僵化;④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 (3)作用:①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②推动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近代民主革命)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③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 (1)根据材料“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即可。如“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和“春秋大一统”等相关内容。 (2)表现:根据材料“改变君权过重……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可总结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根据材料“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 可总结出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根据材料“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可知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 根据材料 “‘工商皆本’的观念”可知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原因: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组织答案。 (3)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进行解答,主要从推动救亡图存、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社会转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