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二部分第六单元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二部分第六单元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 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 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 D.英国棉纺织产品的质量低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B项属于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同时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2019·内蒙古月考)1868年,厦门进口洋纱的数量较“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1871年,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末俗趋利,以充土纱”。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 B.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洋纱在中国市场畅销 D.民族纺纱业的发展艰难 答案 C 解析 “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等信息说明洋纱在中国通商口岸市场畅销,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由于外商产品倾销导致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故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民族纺纱业发展艰难材料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3.(2018·广东安平模拟)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剿灭义和团运动,以平内乱 B.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C.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可知曾国藩学习西方的长处是为了求自强之道,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出要剿灭太平天国,故排除A项;只是学习西方的所长,并没有提出进行军事改革,故排除B项;安庆内军械所属于军事工业,非民用工业,不是为了求富,故排除D项。‎ ‎4.(2019·山东夏津月考)1872年,李鸿章招官员朱其昂办理轮船招商局。因招商集股困难,半年后进行改组,由买办商人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会同办理,使得招商局的招股情况迅速改观。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洋务企业完全由官办的格局被打破 B.资本主义企业在官员的诱导下创建 C.海防建设的重点转向扶持民用工业 D.军事工业资金困难的局面得以转变 答案 A 解析 “由买办商人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会同办理,使得招商局的招股情况迅速改观”,说明洋务企业出现了官督商办的新模式,即洋务企业完全由官办的格局被打破。故选A项。轮船招商局仍然是洋务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洋务运动中的海防建设一直是官办企业,排除C项;随着民用工业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但仍然没有改变资金困难的局面,排除D项。‎ ‎5.(2018·云南昆明一中模拟)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利于(  )‎ 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 ‎ 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 ‎ 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给企业减负,增强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国内关卡的税收,而不是海关关税,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的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6.(2019·江西吉安月考)‎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民用企业的兴办(  )‎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增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答案 B 解析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说明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A项中“独立富强”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增强”说法错误,排除;D项中“取代”说法绝对,排除。‎ ‎7.(2019·湖北黄冈质检)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表可以推知(  )‎ 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是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 表格内容没有反应与洋务运动的联系,故A项错误;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895年后,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都使用机器生产,由此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刺激的产物,故D项正确。‎ ‎8.(2019·浙江十校联盟联考)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A.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体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折射中国民族工业的特殊性 D.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状况取决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中国民族工业的局限性,“实业救国”思想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故D项排除。‎ ‎9.(2018·陕西华阴期末)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  )‎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B.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C.《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科举上榜者的名单通过电报迅速传到上海,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申报》虽然有发榜科举名单,但不能说明它就是为政府服务的,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申报》的教化功能,故排除D项。‎ ‎10.(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 A.引起清政府对边防问题的足够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 C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该书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故C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与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9·湖北仙桃月考)在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中,王韬认为:“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以上言论所反映的主张是(  )‎ A.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技术 B.以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 C.以西学取代传统儒家思想 D.以传统文化为主西方技术为辅 答案 D 解析 材料假设孔子如果生于近代,其对西方的机器之制,也会借鉴,但“道则备自当躬”,即在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前提下,以西方技术为辅,D项正确。A项“反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误读材料,错误;C项“取代”不符合材料“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信息,排除。‎ ‎12.(2018·中原名校质检)“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 A.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C.洋务派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D.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这表明洋务运动中,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讽刺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变革,是反对只学技术的变革,C项错误;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材料并没有体现,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 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答案 (1)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如近代民族工业、洋务企业、外商企业也可)‎ 意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2)特点: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投资者。‎ 影响: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丰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之一。‎ ‎(3)趋向: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 解析 ‎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经济成分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减小,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出其表现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如近代民族工业、外商企业也可)逐步产生。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所讲到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双重性”主要是指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从新、旧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买办是……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买办,有50人”等信息可概括出买办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可概括出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依据“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可概括出丰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对象之一。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我国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现象,这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从而得出其发展趋向为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 ‎14.(2019·甘肃静宁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互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典、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之人。各国在沪均设立翻译官二人,遇中外大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保无偏袒情弊。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李鸿章 材料二 同文馆、水师学堂等,……然至今数十年,未尝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间,以效用于天下,天下所共闻。……故其所成就,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翻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彼其所求之者,固如是而已。……故今日欲储人才,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进,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 ‎——1896年梁启超《学校佘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语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新式学堂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有何主张?‎ 答案 (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人交往日益增多;通习外语,才能更好地了解外国;避免中外交往中蒙受损失;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原因:新式学堂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和语言、西语。‎ 主张: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学习政治文明,为改革培养人才。‎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可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人交往日益增多,通习外语,才能更好地了解外国;由材料“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可见基于洋务运动过程中要避免中外交往中蒙受损失。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同文馆、水师学堂……翻译……通事”可见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语言。第二小问,由材料“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进,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总结概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