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市青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 秋安徽省六安市青山中学高二(上)月考试历史卷(10 月份) 一、单选题 1.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 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C. 有利于小农经济在秦国 确立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商鞅 变法,抛却传统礼数,两年行使后使得秦朝旧有民风衰败。所以秦朝的人一个人家如果是富 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给他娶个媳妇儿)。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 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样做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 收入,有利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 ,所以 C 正确。ABD 题干没有体 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2.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 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C.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 以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 化,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众平 等接受学校教育,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 C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 的 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联系所学西汉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的知识分析解答。 3.中国古代的族规、家法繁多,有些族规头一条就规定“圣谕当遵”,有的则强调要“急完 粮”,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一经闻四祠, 笞责三十。甚,革胙除派。至大反常,处死,不必禀呈,致累官长。”这段材料说明当时 A. 宗法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全面实施 B. 封建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已经失控 C. 宗族成为专制统治得力的基层组织 D. 基于契约关系的公民社会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 国古代的族规、家法等宗族内的规范调整的是本族内成员的行为,其内容合乎封建伦理纲常, 强调社会教化的作用,是弥补“国法”控制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宗族是维护专制统 治的得力基层组织,故 C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因此“宗 法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全面实施”表述不准确,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宗族观念上,嫡 长子继承制等没有严格实施,排除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地方的统治不 断加强,而不是对地方的统治已经失控,并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宗族规范的调整作用 是基于宗族成员对本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是通过血缘关系连接的宗族 社会,而不是“基于契约关系的公民社会”,“契约关系”与“公民社会”的说法由法国思想 家卢梭于 18 世纪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4.《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 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 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A. 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 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 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 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可知,老秀才没有阻拦女儿以死随夫,是因为这样做符合封建道德,可以“青 史留名”;后来“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反映了真实的人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旨在揭露当时封建礼教摧残人性,表达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批判, 故 C 项正确。题干中无法看出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而是体现当时人们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之大,故 A 项错误。作者对老秀才之女的做法是否定态度,老秀才并没有为名节逼死女儿, 故 B、D 项错误。 5.“(古代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主张的是通过思想和智慧,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界,认识人 自身和人类社会。”这些哲学家中的杰出代表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薄伽丘 C. 伏尔泰 D. 康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智者学派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内容“早期的哲学家们”等的限制条件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 选项中只有普罗泰格拉是古希腊哲学,故 A 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薄伽丘是文艺复 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不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法 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而不是古希腊学者,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德是启 蒙运动代表人物,而不是古希腊学者,故 D 选项错误。 6.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 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归纳、概括,并作 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点——文艺复兴 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宣扬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提倡人性,其根本上还是属于反封建。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这几 个字,没能准确揭示出这场运动的实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其余 ABD 三项均是对题干材 料的误读与曲解,均不正确。 考点:西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7.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 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A. 指南针 B. 印刷术 C. 造纸术 D. 火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欧洲新航路的 开辟提供了条件,故 A 项符合设问要求。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 了思想的解放,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BC。火药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D。 8.中世纪欧洲,制作一部《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导致文化信息的传播受到极大限 制。12 世纪后,中国某项技术传到欧洲,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这项技术是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对外传播,旨在考查识记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材 料“中世纪欧洲,制作一部《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可知,欧洲原来的书写材料是 羊皮,改变这种状况的只能是造纸术,故 B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中世纪欧 洲,制作一部《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导致文化信息的传播受到极大限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是中国造纸术的传播,而不是印刷术,故 A 选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的传播推动了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因此火药的传播与 材料内容无关,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的传播直接推动了西方国家的新 航路开辟,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D 不符合材料之意,排除。 9.郭沫若曾惊叹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 世之钟、王、颜、柳也。”这种文字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 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殷商时期的文字特点,即甲骨文,故 A 正确。B 属于纂书, 故 B 排除。C 属于楷书,故 C 排除。D 属于草书,故 D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甲骨文 10.1919 年 11 月 9 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文章有如下标题:“天之光歪斜”“科学家急切 等待着日食观测的结果”“恒星不是在它们似乎应该所在的或被计算出来的位置上,但不必 担心”。这些文章介绍的科学理论应该是 A. 经典力学 B. 狭义相对论 C. 广义相对论 D. 量子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空 间的结构取決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从而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 思想。材料中恒星的现实具体位置受多种因素制约,可能不会出现在预定轨道,这就验证了 广义相对论,故答案为 C。经典力学发表、电磁感应现象、量子理论与材料反映的理论原理不 符,排除 ABD。 11.《物种起源》的发表在欧洲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分歧,宗教势力强烈反对,叫嚣要“打倒 进化论”,而支持者却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 ①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 ②挑战了封建学创世说 ③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④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①项明显错误;②项正确,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挑战了神创世界的学说;③ 项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确指出了生物演变的历程,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上;④项 错误,宗教改革是在 16 世纪进行的,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在 19 世纪中期提出来的。故 B 正 确。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的影响 【名师点睛】列宁对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的论述: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 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样,马克 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 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 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 科学的基础之上。 【详解】 12.1840 年,中国 GDP 是世界的 33%,人口约为 4.1 亿,占世界人口总量 34.2%。而创造了 5% 世界 GDP 的英国,人口只有 2000 多万,是世界人口的 2%。英国人均 GDP 是当时中国人均 GDP 的 2.5 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 A. 抵挡不住欧洲文明的冲击 B. 封建专制制度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C. 社会生产停滞和政局动荡不安 D. 财富来源仍是广土众民和小农经济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经济状况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期的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 时,中国却仍处于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之下,国家财富仍来自小农经济下的土地收入,从而 造成中英两国人均 GDP 的明显差距,D 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中英人均 GDP 的比较,中国 当时人均 GDP 低是源于落后的小农经济,封建国家财富主要来源于农业赋税收入,抵挡不住 欧洲文明的冲击与题干设问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设问的是中英人均 GDP 相差悬殊的原因, 中国当时人均 GDP 低是源于落后的小农经济,材料也未曾反映贫富差距,故 B 项错误;社会 生产停滞和政局动荡不安不是 GDP 相差悬殊的关键因素,故 C 项错误。 13.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于 20 世纪初英国的工人运动中,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思潮。该 思潮一度曾于 1919 年至 1922 年在我国传播并引起一定影响。这一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者最有 可能是 A. 李大钊 B. 黄兴 C. 梁启超 D. 张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 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可知,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 故 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属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排除 A 项;黄兴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而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排除 B 项;张謇主张“实业 救国”,属于资产阶级实业派,也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排除 D 项。 14.“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 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 年)材料评 述的是 A.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B. 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C.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 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旧的思想观念不可能运用于近 代新制度、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革命成功将近十 年”以及建立了新制度判断材料评述的是辛亥革命,依据材料文字“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 知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束缚,A 项符合题意,正确,BCD 三项均排除。故选 A。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 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A. 有教无类 B. 诲人不倦 C. 仁者爱人 D.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 ’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主张 人不分高低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选项 A 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 想;而选项 B 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选项 C 是孔子“仁”的思想;选 项 D 项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16.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 果。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衡越;山水 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 映了 A. 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 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 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 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 的 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用山、桥、小舟之间的联系代表体细胞与小分子、基因之间的联 系,这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A 项正确;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来自 于创新思维,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精神素养的问题,故 C 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没有表明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 科学的力量,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艺术传播的媒介,故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7.1993 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 1992》一文中指出:“1989 年北京风波后, 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 1992 年烟消云散了。”“怀 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 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材料“1992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故 B 项正确;A 项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故 C 项错误;D 项是 1995 年提出的,故排除。 点睛:材料“1992 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18.随着 2017 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考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回顾高考路 是研究高考改革的重要素材之一,如图便是其中的某一曲线图材料.从该图中可以得出的正确 结论是 A. 高考改革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B.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必将提升高考录取率 C. 高考制度 恢复促进了高考的改革 D. 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加快了高考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时期高考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图 表中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后高考录取率较低及 1999 年以后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的信息可知 高校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故 A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 战略提出于 1995 年,由图表中 1995—2009 年间高考录取率的变化可知 B 项的表述错误;根 据材料“随着 2017 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可知,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的时间“2017 年”,而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 1977 年,因此高考制度的恢复和高考的改革没有直接联系,并且不能反 映材料主旨内容,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开始于 1977 年, 而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的时间“2017 年”,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也不是材料内容所反 映的主要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19.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 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 民权主义 B. 民粹主义 C. 民族主义 D. 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思想。依据材料“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 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重视缓解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的问题,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 中的民生主义的内容,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民权主义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 料内容不符;B 选项错误,民粹主义并不是孙中山的主张;C 选项错误,民族主义是推翻清政 府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0.1930 年 1 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 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 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毫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据此可得出 A. 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 的 B.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决定着民主革命的方式 C. 农民斗争是迎来民主革命高潮的主要因素 D.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法宝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等关 键词可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A 项正确。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排除 B。C 项农民斗争是 迎来民主革命高潮的主要因素,与题干“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不符,排 除。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1.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 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两,包括经 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处理姓“资”姓“社”问题和 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邓小平南方视察主要是考查改革开放的成果 B. 邓小平南方视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突破口 C. 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D. 1992 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一部分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国际: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如何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成为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 经济。进一步突破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邓小平南方视察是为中国改革 开放找到了突破口,故 B 项错误;1992 年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故 D 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 济。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 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 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2.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 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依据题干所给 材料判断。材料论述了其创作风格主要是:描摹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 展现自我,浪漫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 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故 A 项正确。现实主义主要关注社会问题,典型 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故 B 项错误。古典主 义主要是崇尚古风、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要求克制个人欲望和崇尚自然,故 C 项错误。理 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而非文学 创作流派,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考查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23.下列画作中,属于 19 世纪浪漫主义绘画艺术代表作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 19 世纪以来世界美术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 能力。结合所学知识,①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美术;②是 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美术;③是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 葵》,属于印象画派;④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美术;综上所述, ②符合题干要求,故 B 选项正确;排除 A、C、D 选项。 24.下面是 1980-1989 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变化示意图(单位:亿美元)。 据此可以推知 A. 冷战仍然在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B.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 C. 科技革命促进了全球贸易新发展 D. 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发展。图表中的数据反映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 迅速增长,说明经济全球化下资本的运转加快,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科技革 命的信息,且对外投资不是全球贸易的新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发展中国家, 故 D 项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 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社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和各种资本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 行的过程. 二、材料解析题 25.对科学与人文的思考成为人类理性关注的重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两个伟大主题。……文 艺复兴的艺术充分反映了自然世界中的数学比例和关系,加强了科学家对数学方法的实际效 用的信念。……人文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关切是纠正基督教和阿拉伯注疏者对古典文献的错误 注释,他们需要在同一论著的不同版本之间做出甄别,而甄别的理性根据常常是通过对自然 的细致观察来获得的。 ——郝苑《从“人的发现”到“世界的发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中“世界的发现”的主要表现。据此,指出“世界的发现” 的影响。 材料二 系统论述三大定律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其革命性的科学意义和 深远的社会反响推动和影响了整个欧洲特别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牛顿的成就证明,通 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甚至能推翻一些建基于绝对信仰上的宗教观 念,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律之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 知识的领悟并不以信仰为前提,相反,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知识的正确道路。 ——郑晓松《牛顿力学革命之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牛顿的成就推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获得革命性的进展。科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显示了 巨大的力量和作用。(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浑然不知极尽浮华背后隐藏 的巨大的发展危机:由于缺乏人文的关怀,人类的发展就缺少一种长远的眼光,这样必然会 影响到一些关系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种影响……将 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李道志《科学素养建设:科学与人文相融共生》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0 世纪自然科学获得 革命性进展。材料三认为 现代社会发展出现了什么危机? (4)结合以上材料,如何正确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的 【答案】(1)表现:用数学方法反映自然;注重观察实验 影响:为近代科学兴起奠定基础;促进西欧社会思想解放;冲击宗教神学世界观。 (2)冲击了宗教神学说教;使人类认识到理性 价值。 (3)例: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危机:人类片面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但缺失了人文关怀,影响了整个人类发展 (4)关系:科学与人文相互促进、和融共生。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充分反映了自然世界中的数学比例和关系,加强了科学家对数学 方法的实际效用的信念”“甄别的理性根据常常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来获得的”可知当 时主张用数学模式认识自然,对自然进行实验观察。其影响结合科学的产生、对宗教神学的 冲击、思想的解放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二中“推翻一些建基于绝对信仰上的宗教观念”“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 知识的正确道路。”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3)一小问结合时间 20 世纪依据相关史实 回答。从“由于缺乏人文的关怀,人类的发展就 缺少一种长远的眼光,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关系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可看出所指的 危机。 (4)结合科学产生发展对人文主义的影响进行分析,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发展的角度进行阐 述即可。 2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严复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 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叶隽《严复、蔡元培在北大精神初构中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余言皆视乎一己之志愿如何,吾此身愿为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加尼波的 乎?则政治、军事不可不学也…… ——宋教仁日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体用一致”的内涵,其思想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宋教仁的“志愿”是什么?他希望通过这种“志愿”建立哪种类型的“政 治”?这种“政治”与材料一所倡导的“政治”相比在实现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1)内涵:既应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质:批判洋 的 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不改革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弊端;积极在中国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思想。倡导改良中国传统政治。 (2)志愿: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类 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不同:材料一主张用政治改良的方式达到目的;材料二主张用暴 力革命的方式来实现。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内涵,根据材料“体用者, 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 马为用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体用一致”中“体”指的是政治制度,“用” 指的是先进技术,因此材料中“体用一致”指既应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 政治制度;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主张“中体西用”,即以中国的纲常伦理、 政治制度为核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因此这时期提出“体用一致”实际上就是对洋务运 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批判,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度,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获取信息的能力。“志愿”,由材料二 中“吾此身愿为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加尼波的乎?则政治、军事不可不学也……”可 得出,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类型, 依据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同,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分析可知:材料 一中“政治”指君主立宪制,通过改良实现;材料二中“政治”指民主共和制,通过革命或 暴力实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 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 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 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 1593 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 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 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 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96 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该书是法国耶 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 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 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 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 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 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 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637 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 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 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 职。1689 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 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 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 年,清军入关。 1729 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 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 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 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主题:16—19 世纪,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或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 强)。 论证: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入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而 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通过书信介绍,或者宫廷供职、担任译员等方式,促进了中外 文化的交流;而在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40 年代的工业革命后,英国积极寻找国际市场, 最终在 1840 年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综上所述,16—18 世纪,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 16 世纪至 19 世纪中期中外历史大事对比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对 16—19 世纪中外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紧扣材料中的大事记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某个恰当 的主题,比如: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等。然后围绕主题运用 史料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述逻辑清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