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2专题6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2专题6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商业活动 ‎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 ‎(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明清时期商人的营商致富动机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二、“市”的发展 ‎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 ‎(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 ‎(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三、商业城市 ‎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1)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2)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 ‎(1)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2)工商名镇: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教材拓展]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 ‎(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一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二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梦粱录》‎ 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 ‎[解读]‎ ‎(1)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2)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3)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 试答:                                    ‎ ‎                                   ‎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试答:                                    ‎ ‎                                   ‎ ‎【提示】 (1)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新现象:商帮出现。‎ 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 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些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徽商精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把经营过程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商号之间的联系称为“相与”,这种“相与”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大盛魁商号与天亨玉商号是“相与”,平时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当天亨玉的东家将要破产时,便登门求大盛魁拉一把。作为“相与”,大盛魁慷慨借银数万两,帮助天亨玉改字号为天亨永后继续经营。后来,当大盛魁也面临困境时,天亨永也回报以鼎力支持。‎ 闻名全国的渠家“旺财主”渠源浈是乔家的女婿,太谷“三多堂”曹克训娶的是乔景俨的二女儿乔湘,榆次“常家庄园”常赞春娶的是乔景俨的大女儿乔映漪,乔俊山的妻子则是当过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乔家通过婚姻与其他家族组建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他们在政治上相互依存,在经济上相互支持,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摘编自路康《晋商的群体精神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兴起的“十大商帮”中,徽商以独特的“左儒右贾”风格区别于其他商帮。“躬虽服贾,有儒者风”是徽商鲜明的特色。徽商主张“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为利,仁心多质”,颂扬“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重”。所以人们又称徽商为“儒商”。‎ ‎——摘编自艾敏、赵国艮《论徽商精神 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商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徽商与晋商的共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我们做人行事的启示。‎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可得出讲求诚信;根据材料一中“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可得出生意上团结互助;根据材料一中“乔俊山的妻子则是当过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外甥女”可得出善于利用政治等社会关系;根据材料一中“乔家通过婚姻与其他家族组建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可得出通过姻亲关系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第(2)问的第一小问“共性”,根据材料一中“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材料二中“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为利,仁心多质”‎ 可知他们都注重道德和个人的诚信;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一、二可知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为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答案] (1)原因:讲诚信义利;团结互助;善于利用政治等社会关系;发展姻亲关系,壮大实力。‎ ‎(2)共性:诚实守信。‎ 启示:做人行事讲信誉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 徽商精神的内涵 徽商精神指古代徽州商人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且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思想意识、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目前,对于徽商精神有多种概括,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的认为是“徽骆驼”精神,有的认为是“绩溪牛”精神,但不论作何种比喻,就徽商精神的本质内涵,主要有:‎ ‎1.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2.眼光向外、经营在外的开放精神。‎ ‎3.以德治商、讲求信誉的诚信精神。‎ ‎4.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5.同舟共济、相互扶植的和谐精神。‎ ‎6.崇文重教、乐善好施的感恩精神。‎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贵阳模拟)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提出“务完物,无息币”的观点。材料主要是指(  )‎ 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C.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B [材料未涉及商业投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务完物,无息币”指的是加速商品和货币的周转流通,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商品贱买贵卖,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经营行业的调整,故D项错误。]‎ ‎2.宋朝时期,‎ 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 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 C [A项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错误;B项反映的是当时商品交易行为,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故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市”打破时间限制,故正确;D项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景象,故错误。]‎ ‎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3)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4)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影响 ‎(1)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重农抑商 孟子对于农商一体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二、“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3.影响 ‎(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其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 ‎2.表现: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代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3.特征:雇佣关系的存在,地区性、不平衡性突出。‎ ‎4.缓慢原因 ‎(1)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工商业。‎ ‎(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解读]‎ ‎(1)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2)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思考]‎ ‎(1)根据史料一,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试答:                                    ‎ ‎                                   ‎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试答:                                    ‎ ‎                                   ‎ ‎【提示】 (1)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明廷敌对势力的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明朝;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 重农抑商的表现 ‎1.重农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抑制土地兼并,鼓励农民垦荒,稳定小农经济。‎ ‎(3)在赋税问题上,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4)兴修水利设施,推广农业技术,改进天文历法等。‎ ‎2.抑商 ‎(1)强化户籍管理,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限制人口流动。‎ ‎(2)国家立法,征收重税。‎ ‎(3)实行国家垄断经营,与民争利,如盐铁官营。‎ ‎(4)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不得衣丝乘车,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等。‎ ‎►探究二 明清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史料一 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研究》‎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史料二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解读]‎ ‎(1)史料一信息“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说明政府设关卡,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沿海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社会动荡。‎ ‎(2)史料二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 ‎[思考]‎ ‎(1)史料一论述了明清时期政府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 试答:                                    ‎ ‎                                   ‎ ‎(2)史料二描述了明清商帮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概况。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 试答:                                    ‎ ‎                                   ‎ ‎【提示】 (1)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设关卡,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2)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缓慢发展的原因 ‎3.历史地位 ‎(1)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为,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解析] 本题属于观点提炼阐释类试题。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或多个观点。如本题史料主要阐释了人类社会相互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性;然后,根据所选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观点: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 说明: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对此最好的印证。‎ ‎(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导致经济领域内的控制加强。‎ ‎(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4)思想意识: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对外来文化的猜忌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担忧。‎ ‎2.评价 ‎(1)积极影响: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 A.劳动力极其缺乏    B.社会等级森严 C.徭役比较繁重 D.厉行抑商政策 D [本题考查秦代抑商政策。根据“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可知,秦代实行了严格的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秦代劳动力缺乏和社会等级森严,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中说到了服徭役,但体现不出“繁重”,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2.(2019·衡水调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C [材料的意思是皇帝的功劳,在于勤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视农业生产,减少不重要的事务,这样平民就能够变得富裕,普天之下的百姓,就能集中心志(不去作乱)。它意在强调,由于重农,平民致富,才能集中心志,不去作乱,有利于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 ‎3.(2019·哈尔滨模拟)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纴。”这表明(  )‎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冲击传统经济结构 B.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工业化契机 C.政府力图减少丝织品出口以满足民间需要 D.重农抑商思想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闭关锁国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乾隆皇帝认为,丝货价格上升,是由于出洋过多,所以对出洋丝织品进行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丝织品的对外贸易问题,并不等同于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 ‎4.(2018·宣城二模)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D [根据材料“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商人阶层和大商帮都追求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对“海禁”政策,‎ 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成了倭寇,这说明了“海禁”政策其实是加剧了倭患,故D项正确。]‎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全国卷Ⅰ ‎2018·明代对外贸易 ‎2017·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等级秩序的冲击 ‎—‎ 全国卷Ⅱ ‎2019·明清商业的发展 ‎2015·明朝迁都促进贸易发展 ‎—‎ 全国卷Ⅲ ‎—‎ ‎—‎ ‎1.从考查趋向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是高考高频考点,往往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品种类、商业区域专业化等方面考查,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对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影响尤为重要,要注重从社会史观角度认识商业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城市格局变化的影响。“抑商”注意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明清经济政策对社会进步发展的影响,从全球史观角度理解明清时期东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2.从社会热点看,古代商业的发展应特别关注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借鉴: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关系的角度认识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预测角度看,备考时应注重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明清时期与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注意从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明立意:从饮食器具发展的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构成冲击。‎ 理思路:本题为史论推理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解答该题时,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变迁的背后因素和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极易错选成D项。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故排除。‎ 练点:明朝的朝贡贸易 ‎1.(2018·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B [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长颈鹿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 (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明立意: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角度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 理思路:以明清时期商人资本的变化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加,这是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清代中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A、B两项错误;早在明代白银就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D项错误。‎ 练点:明代的跨区域贸易 ‎2.(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实现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摩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 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生产工具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缺乏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耕作技术进步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是有限的,只是依靠精细的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2.(2019·南通模拟)下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生产情况。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时期 画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 初唐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C [从表格中的“牛耕法”“耕犁”两部分可以看出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显示盛唐耕犁曲直并用,曲辕犁尚未普及,故排除A项;表格中的牛耕图仅反映部分地区的农耕状况,不能说明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晚唐牛耕图不能反映出铁犁牛耕推广缓慢,故排除D项。]‎ ‎3.(2019·贵阳一模)徽商“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材料反映了(  )‎ A.海外贸易的规模和贸易值提高 B.货币流通方式的成熟 C.商帮崛起加快了商品经济发展 D.工商业城镇的专业化 C [从材料中“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等信息可以看出,商帮规模大,甚至操控了全国金融,这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和货币流通方式的相关内容,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出现了工商业城镇,并未说明其是否专业化,故D项错误。]‎ ‎4.(2019·邢台模拟)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 B.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 C.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 D.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B [根据材料可知,在海禁政策下,仍然有贸易往来,主要以走私为主,故A项错误;由于政府海禁,导致沿海居民只能走私成为海盗,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海禁与海盗的关系,并没有强调海禁的目的,故C项错误;海禁政策阻碍了正常的中外贸易往来,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这一内容,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