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1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 ‎1.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崛起已是不争事实,更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是崛起方式。下列关于中国崛起的主题最恰当的说法是 国家 主题 葡萄牙、西班牙 从陆地到海洋 荷兰 从渔夫到车夫 英国 从农业到工业 美国 从邦联到联邦 德国 从分裂到统一 中国 ‎?‎ A. 从改良到革命 B. 从城市到农村 C. 从计划到市场 D. 从农村到城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崛起,故C项正确;A项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故B项排除;从农村到城市不符合中国崛起的特征,故D项排除。‎ ‎【点睛】注意“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间点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答。‎ ‎2.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A. 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 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1981年3月4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出现的,故B项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故C项错误。‎ ‎3.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年份 修改内容 ‎1988年 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实行计划经济”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 对非公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 A. 国家的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 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C. 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上升 D.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表明我国逐渐承认、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这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上升,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允许、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无法体现是“重点支持”;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宪法的修改有利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D选项错误,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31个省区市和49个较大城市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共修改、废止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目前,中国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已经与世贸组织相关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这表明 A. 加入世贸组织后严重威胁中国的经济主权 B. 这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被动选择 C. 中国的经济体制不适合世贸组织相关原则 D. 中国政府积极主动调整适应世贸组织规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大量修改地方性法规等,可知这是中国积极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了威胁和冲击,A项错误;结合所学我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这些顺应世贸组织的行为并不是被迫的,B项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C项不符合史实。‎ ‎5.1987年日本那霸开辟为自贸区、1989年泰国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举措从时间、规模上都与我国层次相同,意味着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 A. 设立大连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B. 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D. 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决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应对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的激烈竞争,我国采取的措施应在1989年之后,1990年我国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D正确;198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 年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等开辟为经济开放区,A、B、C 三项时间不符,排除。‎ ‎6.一部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新中国对外开放史。1949年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时隔30多年,可口可乐再次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可口可乐厦门工厂兴建,1987年大连工厂兴建,1988年海南工厂建成投产,1996年郑州工厂投产。由此可见中国对外开放 ‎①多层次 ‎②有重点 ‎③因地制宜 ‎④点面结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可口可乐在中国建厂情况可知,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特点,选项B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因地制宜的特征,③错误,排除选项A、C、D。‎ ‎7.如图是1918年《时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描绘的是一女子,穿着短旗袍,脚蹬布鞋,着了肉色丝袜,漫画上写“寒天穿丝袜,预备生冻疮。”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①丝袜作为一种时尚,被思想开放女士接纳 ‎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体现出全盘西化的特点 ‎③反映出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④社会风气未完全开放,对新事物有一定抵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描述和漫画展示,结合材料时间1918年以及漫画所配文字“寒天穿丝袜,预备生冻疮”可知,当时丝袜作为一种时尚,被思想开放女士接纳。漫画中女性穿旗袍但脚蹬布鞋,结合漫画配文“应改良而未改良者”可知,社会风气未完全开放,对新事物有一定抵触,①④正确,选项C正确;材料中旗袍和布鞋均不能反映出全盘西化,排除②,选项A、B、D排除。‎ ‎8.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从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到太平天国“留须蓄发”再到民国初年“剪辫易服”以及后来的“保辫会”,该变化过程 A. 体现了西方文化影响 B. 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 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D. 有利于加强民族间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是要奴化汉民。太平天国的“留须蓄发”是汉族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体现,而“剪辫易服”、“保辫会”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的较量,所以题干中的变化实际上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C符合题意;材料“留须蓄发”“保辫会”没有反映西方文化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辫发之争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曲折性,并非推动历史进步,故B不符合题意;辫发之争侧面反映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民族融合,故D不符合题意。‎ ‎9.“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言论 A. 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B.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 C. 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D. 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发短不可以骤长……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反映的是风俗变迁应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出自黄藻在《论发辫原由》,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论及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源,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个人意见,不能说国人形成共识,故D不符合题意。‎ ‎10.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②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 自由放任政策实行 B.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标号②阶段是30年代-1945年,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正确;20世纪20年代胡佛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是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下降的重要原因,故A错误;1945年至1973年,这一历史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经济组织建立,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时间不符合标号②,排除C。‎ ‎11.20世纪90年代,美国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期望的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这直接得益于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混合经济的发展 C. 福利国家建立 D. 新经济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20世纪90年代”“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故D项正确;A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是二战后的经济政策,排除。‎ 点睛:“20世纪90年代”“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是关键信息。‎ ‎12.盖瑞特·加内特早在1933年8月就看到,总统的顾问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应对紧急情况,他们有一个“复杂的意图,既不是恢复经济,也不是像以前那样繁荣,而是一整套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新秩序,在这一体系中,个人追求利润的动机被政府驯服,人类的幸福才是首要目标。”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A. 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B. 摒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 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形势好转 D. 促进了美国民主政治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一整套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新秩序……个人追求利润的动机被政府驯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开创了国家资本主义新模式,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没有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C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3.在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时,列宁说:我们正向着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但是,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的。现在已经有些迹象可以使人看到退却的终点了,可以使人看到我们停止退却的时间已经不太远了。”列宁的论述意在说明 A. 苏俄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B. 苏俄把政治考虑放在首要地位 C. 发展商品经济利于巩固新政权 D. 新经济政策已经完成了其使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论述,特别是认为其是“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是以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为重要目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的退却不能体现其完成了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D项错误。‎ ‎14.列宁说:“我们实行这一政策,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C. 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 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错误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失败了,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失败了,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D错误。‎ ‎15.《列宁全集》记载:“应该尽量少干蠢事,尽快地纠正已经干了的蠢事,尽量冷静地考虑:在什么时候,哪些任务可以用革命方法完成,哪些任务不能用革命方法完成……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与材料中“改良、渐进的方式”相符合的措施是 A.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B.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在什么时候,哪些任务可以用革命方法完成,哪些任务不能用革命方法完成”“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可知,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符合,故A错误。 苏俄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由新经济政策可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故B项正确。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也意味着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中为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6.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 夸大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联”“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此为斯大林模式,“尽管……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可知作者认为,虽然斯大林模式有许多弊端,但它达到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有可取之处,故排除D,C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时的政策,后被斯大林模式所取代,它并未将苏联送上工业化道路,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实现苏联的工业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 ‎17.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 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 C. 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D. 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造成了苏联的重重困难和解体,B项正确;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体制僵化造成的结果,是苏联旧体制弊端的表现,不是导致失误和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AC项错误;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与苏联的解体和失误有关,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错误。‎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质疑的出现表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主流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西方学术肯定的是国家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超越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材料中研究对象受到质疑的原因,国家的主体地位受到质疑,体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家力量和国家意识,与材料对主权国家地位的质疑不符,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国家主体地位的质疑,没有涉及冷战对抗方式的信息,C项错误;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D项错误。‎ ‎19.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 A. 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B. 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C. 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D.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东西方先进文化,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信息可知,全球化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文化开放而非文化保护主义;B选项错误,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的表述过于绝对,明显错误;C选项错误,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亚太经合组织以公开对话为基础,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这被称为“单边自主行动”计划。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 A. 无力推进成员国的发展 B. 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 C. 满足了各成员体的要求 D. 基本上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可知,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以促进经济发展, 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灵活性、开放性而没有强调其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多边性质的论坛组织,会减少但并不会消除贸易保护主义,D错误。‎ ‎21.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A.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 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答案】A ‎【解析】‎ ‎【详解】“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总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这其中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也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东和巴尔干地区的动荡等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严重失衡。故答案为A项。B项,虽然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现象发展,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现象与多极化发展趋势没有多大关联,排除;D项,人口政策只是主观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排除。‎ ‎22.《生活周刊》《谁拯救冰岛》封面解说:国家银行破产,冰岛向国际金融机构求援,申请20亿美元贷款。该金融机构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联合国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对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贷款。材料中冰岛国家银行破产,其应当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选项A正确;世界银行宗旨是提供生产性投资的长期贷款,显然冰岛的状况与此不符,排除B;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不提供贷款,排除C、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的掌握。‎ ‎23.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把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又搬到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搬到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被卷入经济全球化 C.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 D.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迁人中国的广东和福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耐克公司是个跨国公司,耐克公司将生产厂不断的转移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这本质上反映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转移到不同的地方,以获取更高利润,没有体现世界格局的变化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美国耐克公司生产厂的转移,反映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而不是更多的亚非国家被卷入经济全球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无法得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24.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时指出:“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可以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这句话说明 A. 经济全球化能够有力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B. 近年来有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 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动力 D.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国之间要相互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据“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说明经济全球化能够有力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贸易保护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 ‎25.钱乘且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B.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C.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 D.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战后欧洲各国经济措施和欧共体的成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二战后的修补”,联系所学知识:指的是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干预经济;“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可见要建立超国家机构——欧洲煤钢联营,把煤钢战略资源由六国共管,D正确;欧盟成立于1993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旨在调整国际货币关系,维持世界经济稳定;世界银行在成立之初,主要是资助西欧国家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后来转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排除B、C。‎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过去几十年,美国一向自诩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也是最大受益者。然而,现在的美国却变成了“搅局者”“破坏者”,美国一些政客大放厥词,说什么“自由贸易不是全球化”“全球化带给美国千千万万工人的只有贫穷和悲伤”。这些论调无非是想把国内矛盾的锅甩给经济全球化,妄图以牺牲全球利益和他国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019年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行政命令,对价值2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要求美国企业不得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企业所生产的电信设备,矛头直指“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世纪经济的全球化。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 ‎——摘自杰里.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于穿上了一件紧身囚衣。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势必造成失业狂潮,这样中国社会就会不稳定,政府就可能垮台。全球化是美国政治精英的一个重大阴谋,这在美国决策圈实际上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摘自马立诚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却仍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因素:①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②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金融、贸易规则,成为世界最大的受益国;③美国凭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主导了全球化。‎ 根源: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不同国家国家利益的冲突。‎ ‎(2)因素:两极格局瓦解;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理念被绝大多数国家认可;世贸组织的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区域经济集团化等。‎ ‎(3)认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利于吸收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又由于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实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解析】‎ ‎【详解】(1)一问结合所学从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变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及美国自身优势进行分析;二问根据材料一“无非是想把国内矛盾的锅甩给经济全球化,妄图以牺牲全球利益和他国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结合所学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国家利益冲突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二“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结合所学从世界格局变化、推动力量、经济思想及经济组织、科技革命影响、经济全球化及区域集团化趋势进行分析阐述。‎ ‎(3)一问认识根据材料三“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于穿上了一件紧身囚衣”结合所学从机遇与挑战角度、自身优劣分析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在于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27.材料一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 材料二 大包干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材料三 ‎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回答:‎ ‎(1)材料一指出了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新道路”的实施对农村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农村所有制形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1—3,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3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答案】(1)主要原因: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 ‎“新道路”的影响: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国家、集体所有制性质,农民获得的是使用权和经营权。‎ ‎(3)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最大优势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4)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进行概括;二问根据材料一“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可知新道路为农业合作化,影响结合所学从生产关系的转变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结合所学从生产资料性质及经营使用权的变化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中深圳特区、上海浦东开发及天津滨海新区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二问结合所学从我国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进行回答。‎ ‎(4)根据材料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结合所学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现代化建设进行概括阐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1984年,巴西通过一项法令,实际上禁止了大部分外国计算机的进口,其目的是为了给处于初级阶段的本国计算机产业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专门的“计算机警察”在公司的办公室和学校的教室中搜查非法进口的计算机。该法令实施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多年,其消费者却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太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产品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计算机的高价也损害了其他经济部门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说:“由于这一不理智的国家主义,我们变得更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工业的现代化发展。”‎ ‎——据(美)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 请围绕“开放市场与国家发展”的主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相互开放市场有利于国家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论述: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都有自己 相对优势和劣势。相互开放市场,实行经济领域的国际分工,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最终达成合作共赢。二战后无论关贸总协定还是世贸组织,宗旨都是自由贸易主义。战后成立的众多区域集团化组织都不同程度要求成员相互开放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80年代巴西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反而导致巴西计算机行业失去竞争优势。相互开放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利于合作共赢。示例二:观点:适度保护有利于国家发展。论述: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在生产、资本、技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鸦片战争后廉价的洋货充斥中国,对民族工业造成沉重的压力,只能在夹缝中成长。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80年代巴西面对欧美日的经济优势,如果完全开放市场,极有可能会完全摧毁本国的计算机行业。因此,适度保护有利于国家发展。(说明:学生可参考的观点还有:保护、适当保护、开放、完全开放、部分行业开放部分行业保护、逐步开放、对等开放、互利性开放、根据国情开放、开放要趋利避害等等)‎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通过巴西禁止计算机进口法令,体现了一个国家开放市场与本国发展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相互开放市场有利于国家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角度,所学知识论述分析相互开放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也可以选择适度保护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角度,开放市场并不代表没有任何保护政策的完全开放,适度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国内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学生答题时围绕保护、适当保护、开放、完全开放、部分行业开放部分行业保护、逐步开放、对等开放、互利性开放、根据国情开放、开放要趋利避害等等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