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线上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 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收蚕、烘煮等手工业领域的专业化生产问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专业化生产而非手工工场普遍建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末仍然是重农抑商,农业生产地位并未降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统一货币“半两钱” 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是在秦朝时期,B是在明清时期,D是在明朝时期,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选C。 4.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体现了南京云锦的生产目的是为官用,且“其织造工艺高超”,从而可以推断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答案为D;ABC三项所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作为官用,且产品没有官营手工业精美,故排除ABC三项。 5.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可知,永佃制的盛行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正确;永佃制盛行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违背史实;据材料,佃农的身份没有变化,C错误。 6.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 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 7.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 A. 两税法 B. 初税亩 C. 租调制 D. 租庸调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唐时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拿绢和布代替,叫做“庸”,故D正确;两税法是指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与材料不符,A错误;初税亩是指春秋时期的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地的实有数目纳税;与材料不符,B错误;租调制是北魏实行的,但其没有“力役之征”,与材料不符,C错误。 8.“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B、C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 社会动荡不安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丝绸之路开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时间不符;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D错误。 10.有考古发现证明,唐中期中国已经出现钱币外流现象,甚至引起“钱荒”,宋代更加明显。明清时期,中国铜钱外流也相当普遍。这表明 A. 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B. 中国钱币具有国际性价值 C. 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D. 朝贡贸易体系已经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钱币外流,而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量不大,这就说明中国钱币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流通,这是因为当时唐朝长安等城市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有许多外国人来此贸易交流,因此中国钱币其有国际价值,B正确。据所学可知“出超”是出口大于进口,应该是大量外国货币流入中国;A项与材料不符,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钱币外流现象,没有涉及货币的变化,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钱币外流现象,与朝贡贸易体系无关,D错误。 11.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B.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D. 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C 【解析】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是唐朝时期的铜官窑,把书画与瓷器相结合,故C符合题意。 12.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 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C. 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D. 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包工制、养成工制、包身工制、家庭工制等劳动力组织形式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特点,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故选A项;从生产方式上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采用的是机器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故C错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管理水平显然低于在华外资企业,故D错误。 1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理念,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 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D. 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通过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客观上顺应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国家垄断企业与民营企业互补,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A项错误;国家垄断企业的创办,不等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B项错误;创办国家垄断企业并形成了“规模优势”,体现的是“节制资本”的主观理念,C项错误。 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说到“我们不应忽视这一事实:外国租借地和条约口岸地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发展所需的和平秩序,而且外国企业也承担了大部分‘社会开支’,如公用设施、道路和通讯设施,这些都使中国工业发展更加容易。”作者认为: A.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B. 列强维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 C. 外国企业为中国政府开源节流 D. 西方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外国企业也承担了大部分‘社会开支’,如公用设施、道路和通讯设施,这些都使中国工业发展更加容易”可知体现的是西方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是呈现曲折发展的特征,发展迅速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列强维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外国企业在华主要是为获取利益,C选项排除。 15.据史料记载,上海织布局原系商办,后来李鸿章以整顿为名,加入少量官股,便将这个厂攫入己手,并令原出资人每股(百两)加纳三十两始换给新股票。该厂焚毁重建后,李鸿章又令新股东每出纱一包捐银一两。这反映了 A. 洋务运动获得了大商人的支持 B. 官督商办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C. 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开始兴起 D. 民族资本受到封建势力压迫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通过各种手段束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如加入官股、敲诈或者捐献等方式,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受到封建势力压迫,D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织布局,A项不符题意;据材料信息可知,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百般阻挠,B项不符题意;中国近代自办股份制企业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1872年第一家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为标志,C错误。 16.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 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 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 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南京解放前夕”、“发薪水,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主要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掠夺情况下,因为银元币值更稳定,商品市场上倾向于用银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相关知识点 17.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但细究其发展历程,大多坎坷崎岖,其根源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D.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坎坷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所处的社会性质,故B选项符合题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原因但非根源,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的影响是原因也非根源,C选项排除。封闭保守的思想是原因但非根源,D选项排除。 18.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 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促使大量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AC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D项错在“完全占领”,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19.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C 【解析】张謇企业的兴衰说明,民族不独立,民族企业就不能充分发展,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封建专制、技术条件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排除A、B;中国的近代化是从器物层面开始的,因此选项D排除。 20.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的“根源”要从社会性质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选项符合题意。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C选项排除。 21.晚清人士郭嵩焘说:“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愚劣如湘人,亦习焉而知其利。是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凡三次呈请……独不准百姓置造。”据材料可知,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A. 晚清官府 B. 顽固士绅 C. 西方列强 D. 封建势力 【答案】D 【解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轮船之为便利......独不准百姓置达” 、“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可知材料反映了顽固士绅和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故选D;C项材料没有提及;A、B都包含在D项之中。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22.近代中国,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一份研究材料确定,有130个中国的大股东曾在1860至1900年期间向44家外国企业投资。这主要是由 A. 通商口岸地区优势明显 B.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 C. 中国近代化企业的缺失 D.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投资热 【答案】B 【解析】中国的股东投资外国的企业,这是由于国家的性质,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外国的资本在中国的发展占优势,故B正确。中国的股东投资外国的企业,不能说明通商口岸地区的优势,故排除A。题干中并未涉及中国近代企业的缺失,故排除C。题干中并未涉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故排除D。 23.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权利……”对该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 ②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③民资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外国垄断中国经济的局面彻底改变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权利……”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并且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可以看出①③正确,;②说的洋烟进入中国的时间,材料未体现;④说法明显错误。故答案选B。 24.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 工业化进程的受挫 C.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 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国民经济有严重困难,工业化进程的受挫,政府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故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故B项正确。农村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革,排除A。当时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变化,而材料强调国民经济调整,排除C。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松动,而材料强调国民经济调整,排除D。 25.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对“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 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D. 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许多是发展中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有利于这些国家利用世界经济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导的,带动欧亚大陆44亿人口经济发展的巨大国际战略,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故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一带一路,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和欧亚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但并不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只能够实行利益的优势互补,故D错误,所以选D。 26.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 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 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 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 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答案】B 【解析】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在国家干预经济崩溃后权力下放到省,治标不治本,不能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缓慢,形势严峻,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政府干预、制定经济计划的政策已经彻底破产,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27.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A. 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D. 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生产队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人民公社化的范围,对左倾错误政策构成冲击,为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供引导,故C正确;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77年11月还没有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排除D。 28.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 A. 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 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 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答案】C 【解析】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导,还没有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故A项错误;因此也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项错误。 29.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B. 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 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D. 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统购派购是指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对重要的、供不应求的农产品采取的强制性的收购。因此,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统购派购的减少、农民自由进行市场交易的增多,说明我国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直到21世纪初,我国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说80年代时计划经济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C选项错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才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能说20世纪80年代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共识;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生产的低效率,该制度也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是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与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有本质区别,A错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不会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从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的产物,而非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排除D。 31.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A. 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B. 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C. 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D. 政治时局影响习俗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时局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故A项排除;断发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触动清政府的国体,故B项排除;维新派主张的“断发”不具有革命色彩,故C项排除。 32.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 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 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D. 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谊舞源于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接受,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思想,故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化,儒家的传统思想没有被完全抛弃;D项说法错误,国人生活没有全盘西化,排除。 3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实行阳历,进行剪辫易服活动,C正确;A没有实行剪辫易服活动;B主要是主张,没有实行;D晚于辛亥革命。 34.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35.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 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B. 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C. 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 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男女到法院要求离婚的人数增多,传统的婚姻制度受到冲击,改变了以往“夫为妇纲”的封建理念,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生活虽有所进步,但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而亦社会所不乐者也”可以看出当时大众还是普遍不能接受这种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当时人们离婚状况的记述,与婚姻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36.近代上海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轻松心情:“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这反映出 A. 上海地区成为近代商贸的中心 B. 轮船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C. 崇尚富贵的婚姻观念日益盛行 D. 人们认识到新式交通工具的便捷 【答案】D 【解析】 我国传统交通工具效率低,长途出行体验差,而材料中商人出行坐轮船,心情轻松,这反映出对出行并无担心,故D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上海与其他地区商贸的对比,A项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方面也具有半殖民地特征,轮船尚未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婚姻观念,C项不符合题意。 37.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C. 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 D.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由于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反映了由于铁路等近代交通的发展,婚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D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婚礼铁路”,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与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无关,B错误;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不是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C错误。 38.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来看,这属于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B项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排除;D项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排除。 39.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解体 B. 中西贸易发展 C. 经济结构变迁 D. 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近代以前的交通往往以行政中心为中心,主要是方便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交通运输也转向以港口城市为起点,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材料所述为国内交通变化情况,B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 40.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一《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A. 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 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 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说明中国近代交通变革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交通规则改变是美国强制行为,不是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交通规则》制定不能说明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二、材料题 41.材料一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注:指日本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注:自称,即“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二 张謇说:“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人民之生活。”后又指出:“现世界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武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甚。故农村工商部第一计划即立法。” ——《张季子九录》 材料三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 ——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兴办实业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张謇认为发展实业有哪些不利因素? (3)据材料二、三,指出张謇为发展实业提出了哪些政策主张? (4)张謇实业救国主张最终结局如何?试指出其根本原因。 【答案】(1)目的: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2)不利因素:政府垄断铁矿资源开采;中国经济立法不全。 (3)主张:开放矿产资源开发;停止官办,发展民办;加强经济立法; (4)结局:失败。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可知,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2)不利因素:根据材料“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可知,政府垄断铁矿资源开采;根据材料“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甚”可知,中国经济立法不全。 (3)主张:根据材料“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人民之生活”可知,张謇主张开放矿产资源开发;根据材料“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可知,张謇主张停止官办,发展民办;根据材料“故农村工商部第一计划即立法”可知,张謇主张加强经济立法。 (4)结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实业救国最终失败。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救国未能实现的根源是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