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1专题2第4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案
第4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农民阶级理想之国的追求——太平天国运动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背景 (1)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2)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桂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2)永安建制:1851年9月,永安封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政权。 (4)全盛:经过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达到鼎盛。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与过程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 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经济主张的区别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评价 ①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②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 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这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发展方向,带有落后性。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及其影响 史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使短暂地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史料二 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 ——洪仁玕《资政新篇》 史料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 ——《贼情汇纂》 [解读] (1)史料一中“农民……渴望得到……土地”体现了 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表明太平天国仍然固守小农经济;“错误的,空想的”表明了纲领的空想性。 (2)史料二主要反映出《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与《天朝田亩制度》发展经济的主张是相互矛盾的。 (3)史料三主要反映了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封建思想滋长,缺乏科学的世界观,革命进取心减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认识。 试答: (2)“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结合史料三,指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试答: 【提示】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但二者的社会经济主张相反,前者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后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2)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多是用拜上帝会等迷信思想宣传组织群众。 从现代化角度审视太平天国运动 1.“倡导社会改革”——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官僚势力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崩溃,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领导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3月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它没有新的社会政治力量作为领导,因此就其基本性质而言,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战争。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场发生于中国近代新历史时期的农民战争,因此在某些重要方面带上了新的时代色彩。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并谈谈你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认识。 [答案] (1)观点一: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高峰。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而且其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比历代农民起义高出一筹。 观点二: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仍是旧式的农民战争。这符合史实,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仍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并没有新的社会政治力量领导。 观点三:作者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新的时代色彩。这是正确的,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利用外来宗教发动起义,而且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等,这些都带有新的时代色彩。 (2)根源: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农阶级的局限性,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必然崩溃。 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这是其局限性的根源;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理论做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些局限性成为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促进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3)催生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1861年12月18日发给金匮县荡口镇黄兴和头绳花布店的商凭(即营业执照)上载明应遵守的法令如下:“一切货物,务须公平交易,既不得奇货自居,亦不得高抬市价,如敢垄断渔利有害民生者,准尔铺户指明禀究。”据此可知( ) A.发展商品经济是太平天国的强烈愿望 B.公平公正是太平天国政权的价值追求 C.太平天国后期在经济管理上回归理性 D.《资政新篇》的方案在后期得到了贯彻 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后期给商店颁发营业执照,并通过法令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太平天国初期实行圣库制度,排斥市场,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难以真正推行。太平天国后期政府颁发营业执照,是认可市场和商品经济的表现,这是一种理性回归,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资政新篇》的方案在后期由于形势紧张并未得到执行,故D项错误。] 2.(2019·长沙一模)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 [《资政新篇》并没有涉及农民阶级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未体现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的主张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D项正确。] 3.(2019·赣州一模)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的本质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统治,不承认清政府所签条约,故A项错误;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说明太平天国未认识到维护国家内河航运权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说明太平天国没有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并予以有效的还击,故D项正确。] 4.(2019·南京调研)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认为反侵略是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B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英国的鸦片贸易和《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是独立自主思想的体现, 不是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故B项正确,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封建,故C项错误;材料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英国的鸦片贸易和《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并不能说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初步形成近代外交理念,故D项错误。]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辛亥革命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性充分暴露。 2.条件 (1)组织基础: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尤其是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 (3)群众条件:1911年5月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中努力发展革命力量。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材拓展] 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历史上称为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励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由于清政府掌控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革命打断了改革进程等原因,“新政”失败。但是“新政”中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概况: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3.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方面。 (2)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2.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史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 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1)史料一中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帝国”向“民国”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跨越”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两个方面。 (2)史料二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认为辛亥革命后确立的共和制度没有社会根基,影响有限。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试答: (2)史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试答: (3)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含义。 试答: 【提示】 (1)①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②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2)不同:史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料二认为共和制度在中国缺乏根基,“民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原因: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多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从性质角度: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1)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从文明演进角度: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项目 美国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与制定者 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 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留学日本和有欧美经历的40人,40 11人从事制造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 岁以下的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35岁以下的30人 时间 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 主要内容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及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视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制度 总统制 责任内阁制 实施 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 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 特点 浓厚的法治色彩 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 ——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 上表为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从参与制定者、时间、主要内容、制度、实施和特点等几个方面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相近或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确定论题可以从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受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来说明,也可以从不同点,即二者的差异和差异的原因来确定论题。在确定论题后,要联系表格中的内容,结合史实,通过比较分析进行论证。 [答案] 示例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关系。 论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制定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制度等方面,明显借鉴了1787年宪法的部分做法,并得以实施;但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极大,时代相距久远,导致两者的命运迥异。 示例二 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差异分析。 论证:参与制定者,前者更为多元化,历时较久;后者以革命派和欧美化的留学生为主,制定仓促;前者在妥协中得以制定,后者因人定法;前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因此能够持久;后者因自然经济、社会性质、社会环境不同,而未实施且很快被破坏。 示例三 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行特点成因分析。 论证:前者是移民国家,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基础薄弱。前者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封建传统;后者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前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后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劣势;前者分权明确,后者机制不明,因人定法。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的认识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1)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3)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C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推动了中国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故A项错误;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2019·日照联考)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打出的旗帜五花八门:武昌打出了“铁血十八星旗”;上海打出了五色旗;广东出现了井字旗、青天白日旗;杭州一带打出的是白旗。这表明( ) A.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 B.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 C.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 D.思想领域出现活跃景象 A [材料“宣布独立的各省打出的旗帜五花八门”,表明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故选A项;宣布独立的各省中既有革命党领导的,也有投机革命的旧官僚领导的,没有体现出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故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政治领域的情况,不是思想领域,故排除D项。] 3.(2019·兰州一模)中华民国建立后,《临时约法》提出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这成为近代中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口号之一。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消除了民族压迫与歧视的现象 B.促使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形成 D.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完全转型 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A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五族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中“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但不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完全转型,故D项错误。] 4.(2019·洛阳一模)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同时,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临时约法》。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A.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确保北洋政府的独裁 D.增进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B [材料中反映了国会要求总统宣誓,特别是“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临时约法》”,其目的是维护宪法的权威地位,故B项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对宪法的破坏,而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宪法的地位,故A项错误;这一规定突显了宪法的地位,有利于限制独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就职,不是总统选举,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全国卷Ⅰ — — 全国卷Ⅱ — — 全国卷Ⅲ — 2016·民主思想高涨 1.从考查趋向看,近年高考对本讲的考查力度较小,属于“冷点”。 2.从社会热点看,通过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诠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构筑两岸交流的平台,保存和传播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3.从预测角度看,通过新情境的设置,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突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2013·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明立意:从辛亥革命的影响角度考查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理解概念:“现代化”。一般而言,包括了思想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理思路:本题属于程度型选择题,难度较小。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在政体构建上都属于君主立宪制,属于同一个发展层面,考生易错选A项。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昆明一模)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1851年刊行的《太平礼制》中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这反映了洪秀全( ) A.逐渐放弃平均主义理想原则 B.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C.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与清对峙 D.日趋走向腐化及堕落 B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其在金田起义前宣扬男女平等,但在1851年刊行的《太平礼制》中则强调“礼制”,这反映出传统思想对洪秀全具有很大的影响,故B项正确。] 2.(2019·太原一模)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 ) A.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B.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B [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 删改了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 3.(2019·福州质检)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发布照会称:“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但各国与清政府所结之种种条约,成立于此次照会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此份照会( ) A.防止了列强干涉革命 B.孤立并推翻了清政府 C.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 D.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D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反映了湖北军政府对列强侵华的抵制,不能防止列强干涉革命,故排除A项;1911年清政府还未被推翻,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列强的态度,故排除C项;材料表明湖北军政府承认之前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但是新政府成立后签订的条约不予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军政府是不同于清政府的新政府,有利于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加速了推翻清政府的斗争,故选D项。] 4.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一些待遇 B.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表明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了和解 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未涉及清帝退位后的尊荣与待遇,故A项错误;清帝退位标志着自秦朝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彻底终结,这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出自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而非清帝的退位诏书,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袁世凯与革命派之间的妥协与斗争,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