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合作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是孟子仁政主张实践运用 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与孟子仁政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承认土地私有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和作用解答即可。‎ ‎3.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 A. 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 B.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铁犁发展到汉代耦犁再到唐朝曲辕犁,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图片无法体现人地矛盾开始缓解,故A选项错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图片也没有反映,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小农经济与其它经济形式作比较,故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时学生容易错选B或D。原因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图片的信息含义,没有将农业生产技术与经济形态、经营方式等概念区别开来,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应该加强相关概念的讲解与运用。‎ ‎4.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 封建剥削减轻 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或退佃,尽可别图”,“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出现了一定松动,自然,租佃关系也随着松动了,即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正确答案选D;ABC三项反映的均不是本质问题,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5.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 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 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D. 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人重信义,若背信弃义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说明儒家的道德规范影响商业行为,因此选D;题干中没有体现以商养农的方式,选项A排除;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儒家的财富观是商人个人致富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商业发展的动力,商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有资金、劳动力、市场、原材料、政府的政策等因素,选项B排除;商人致富后就去置地购房,并不利于资本的积累以及商业的再生产,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能从材料中的关键词“背信弃义”“光显门楣”解读出儒家思想,进而反推出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对明清商人商业行为的影响。‎ ‎6.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本题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突出题中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ABC三项都只是就事论事的浅层次归纳,没有涉及本质问题。‎ ‎7.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 B. 19世纪8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20年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晚清人士的主要意思是鼓励保护民间开办工厂使用机器,这样可以抵制洋货在中国的畅销流行,也有利于我国的生产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对民间设厂政策大的调整是在甲午战后,明令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C;A、B两项所述的年代是民间机器企业产生起步的时代,政府对民间企业更多的是抑制而不是鼓励;D项清王朝的统治已经结束了。‎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后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8.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58年单位亩产量的惊人纪录是“浮夸风”的表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能正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率有作用,那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出现“惊人”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故C项也是错误的;虽然数字虚假,含水成分大,但反映出当时人民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态。‎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9.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0.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 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 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 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海外贸易航线,中国和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往来,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选项正确;“唯一港口”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白银的产地,C选项排除。‎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皇帝召开,由皇帝宜布开幕和闭幕。议员按照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原则选出,每届任期五年。25岁以下的男子、妇女、军人和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均无选举权。这反映出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A. 保留种族歧视的旧俗 B. 皇帝掌握一切大权 C. 实施有限的民主政治 D.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特征来分析。材料体现出帝国议会有一定的权力,体现了当时德国政体下民主政治是有限的,故C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种族歧视,选项A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皇帝的权力大小,选项B排除;社会保障制度首创于罗斯福新政,而非德意志帝国,选项D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德国政体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 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C. 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D. 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答案】A ‎【解析】‎ ‎“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说明工业革命增强人们战胜自然的自信和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正确;B不符合“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排除;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思想而不是能力,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封建农耕文明在唐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明显出现了エ业文明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但这时已经远远不能和西方的巨大飞跃相比。殆及降至周期性盛袁低谷的清中期,这种强弱对比的反差更为鲜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英国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又是欧洲的一部分,它必须关注欧洲大陆战咯格局对它产生的任何有利或不利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我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改变英国这种虚弱状态的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エ业生产能力逸领先于共他欧洲国家。因此,“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社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18世纪,英国的外交和战略方总是随着内政环境、外交猜测和战略机遇的变化,时而偏向于“大陆趋向”,时而偏向于“海洋趋向”‎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社会发展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崛起特点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答案】(1)特征:封建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高峰,并出现了走向近代化的端倪;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但盛极而衰。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实行、文化上的专制政策,都说明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虽已出现,但发展缓慢;从开放走向闭关,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轨;产生了早期的民主思想,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传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科学未诞生。‎ ‎(2)特点:从波浪式发展到“光荣革命”后连续加速发展。‎ 原因: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英国利用了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发展海外贸易,建立起强大的海军;早期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积累了巨额的原始资本;适时调整经济策略,从实行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推行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 ‎【解析】‎ ‎【详解】(1)一问特征根据材料“封建农耕文明在唐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突破…出现了エ业文明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殆及降至周期性盛袁低谷的清中”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一问特点根据材料“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我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社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时而偏向于“大陆趋向”,时而偏向于“海洋趋向”进行概括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英国政治体制、军事扩张、海外贸易、经济政策及外交策略进行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因素:国内: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际: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原因:中国受到西方侵略,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解析】‎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第三阶段时“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等信息,结合第一二个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 五四时期”,“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在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和学习深度上的诸多不同。因素:根据材料一中“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近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和国际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并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差异性:根据材料一中“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材料二中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时间和核心内容等方面分析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社会环境、社会问题和历史使命等方面分析导致中西方民族主义差异的主要原因。‎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